淺析當代中國畫的文人之「逸」

2020-12-20 李樹藝術

#文化傳承#

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觀念藝術」的噱頭甚囂塵上。一部分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被商業因素所裹挾,單純地追求前衛和顛覆式的創新。曾經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帶有政治符號的作品在藝術市場受到眾多藏家的追捧,大批畫家對此題材趨之若鶩,出現了大量的生搬硬套、以醜為美之作。這些創作者們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卻缺乏文人畫家那份沉潛的心境和自省的態度,也缺乏「師造化」的本體精神。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當代多元化的文化語境下,依然有很多優秀的畫家以「師造化」的本體精神代入審美創造活動,建立起內心與所畫對象的感應,進而構築起心中之意象,並將其外化為藝術形象。

(李樹 白瀑寺一角)

面對當代中國畫壇出現的諸多負面問題,如對形式、符號的抄襲,藝術商業化傾嚮導致的圖像複製泛濫現象等等,流於表面形式的敷衍之作令人觸目驚心。現階段,重視傳統文人畫的精神內涵對於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方向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代畫家中,李樹以其對生命內在真實的觀照、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獨立的思想訴求充實了當代文人畫的內涵與形式,他的作品體現出了對新時期文人逸筆、逸氣、逸格的強調和推崇。

(李樹 望海)

文人畫所強調的「逸」,初見於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其解釋為在「神、妙、能」等常法之外的「不拘常法」。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云:「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從魏晉南北朝開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逐漸深入,在中國畫領域的影響則是促進了藝術觀念的巨大變革,在創作中提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隨著中國畫的教化功能日漸式微,其審美價值的自覺性卻日益佔據主導地位,創作主體由對技法的關注逐漸轉向對意境的追求。至此文人畫的審美觀照由「應物象形」的技術層面躍升到了人文精神的意識層面。

(李樹 梨花頌千古曲)

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對「逸」的含義做出如此闡釋:一類為不屈權勢凌辱,遠離世俗的汙染,稱之為「高逸」,比之如伯夷、叔齊;一類為身處塵世,卻以超邁的態度處世,此為「清逸」,如虞仲、夷逸。這兩者皆是「清」、「遠」、「曠」、「達」等境界的現實反映。面對當代社會的喧囂和浮躁,李樹作品中的「逸」境不僅體現出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同時也是對自身、對物質生活的一種精神超脫。

(李樹 臨江仙春思)

李樹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以自身的學養為依託,以沉潛的態度和敏銳的藝術感知去體悟自然的精神,同時他在創作中辯證地融入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理念及形式。他將對自然生命精神的體悟以個人獨有的方式抒發出來,詩意化的表達方式使欣賞者能感受到其作品所表達的精神和氣象。

(李樹 紫竹院情思)

在李樹的創作理念中,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精神是趨向一致的,「天人合一」是生命精神在作品中的體現,而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再現。他的作品包蘊了人對自身的關注和理解,畫中所畫之物因傾注了情感寄託而因此有了生命。傳統文人的「中庸」之道決定了李樹的繪畫創作沒有走向極端的「抽象」或是極端的「具象」,而是傾心於「畫外之情意」的意象表達。這也使李樹的作品具有了一種詩意的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李樹 荷塘清趣)

相關焦點

  • 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淺談李樹文人畫的逸筆特徵
    陳繼儒言:「文人之畫,不在蹊徑,而在筆墨。」當代文人畫家在對「逸」的追求下不斷注入豐富的筆墨情感和趣味,在筆法墨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就。在李樹的作品中,他通過筆墨語言的運用實現了「狀物」與「寫心」的目的,其「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的創作狀態即是文人靈性的彰顯和內心情感的流露。(紫氣東升 李樹)「用筆」多指各種皴法、點法及線描之法,文人畫強化了線條使其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 淺析對中國畫筆墨的認識
    書法的規律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畫的用筆。還有潘天壽、李苦禪等都對書法有很深的造詣,也就善於用筆,充分說明中國畫是起於用筆,最終也將歸於用筆,足以證明書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畫的用筆,使中國畫保持著一種文人書卷氣,也保持著中國文化內在的血肉關係。
  • 畫中禪意——淺析中國畫中的禪宗美學思想
    五代至宋,禪宗日盛並掀起狂禪之風,參禪的僧人和文人放浪形骸。從內心發掘精神資源。蘇軾等文人的參與繪畫,把宋代的山水畫反叛成了不同於荊.關.李成.範寬等人的把禪莊思想導入山水畫中崇正高大的儒家風範,而是墨戲禪悅,平淡天真的一種完全符合禪莊思想基調的形式。文人畫誕生了。陳師曾指出:「文人畫」非謂文人所作之畫,而是「畫裡帶有文人的性質。含有文人的趣味。」
  • 丹青正氣 七友春風——當代中國畫名家七人作品展(組圖)
    編者按  3月21日,由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西省美術家協會、山西大眾書畫院、山西省中國畫學會主辦的《丹青正氣·七友春風—當代中國畫名家七人作品展》將在太原市晉商博物館精彩亮相。今天本報擷取此次畫展的部分作品予以刊登,供讀者鑑賞。
  • 邀請函|「呦呦鹿鳴——當代中國畫作品展」即將開幕
    古代群雄爭霸,喻為「逐鹿中原」,又見其收穫豐盛之期冀。鹿與藝術有著不解之緣,歷代繪畫和雕塑作品中留下大量的鹿的形象,千姿百態,獨具內涵,藝境紛呈。古代除了不知姓名的能工巧匠之外,還有許多擅長表現鹿的文人畫家,如五代李贊華,宋代劉松年,明代張路,清代八大山人等留下了大量的傳世佳作。
  • 中國畫只是文人水墨畫嗎?壁畫才更為深厚廣袤
    敦煌學的很多謎團,上溯到克孜爾,便能迎刃而解,尤其有助於改變國人對中國畫的誤解——以為中國畫只是文人的水墨畫。事實上,壁畫藝術同樣是中國畫的一部分,而且更為廣袤。」「有關中國畫創作的思考,一直困擾著當代的眾多畫家。在一定意義上,圍繞中國畫創作的本源性思考得不到合理清晰的解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勢必還將會有更多爭論。
  • 「古越龍山——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在紹興盛大開幕
    紹興,一座擁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素有「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之稱。更因無數文人墨客從這裡走出,被冠之「名士之鄉」。11月7日,紹興迎來了一批新的名士,由紹興市委宣傳部、天津中國畫學會主辦的「古越龍山——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在紹興市中國輕紡城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 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系列活動在臺北隆重舉行
    、專業性、權威性於一體的國際專業學術品牌,代表著當代中國畫學科的學術水平。同時,活動也充分發揮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專業學術品牌在文化交流中「國家隊」的先鋒帶頭作用。「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展」五展區繽紛開展融合東西 數百佳作繽紛開展 場面恢弘學宗南北 百餘名家盡顯本色 彰揚主張「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展」系列展分「人傑地靈——當代中國人物畫展」「山水清音——當代中國山水畫展」「花鳥精神——當代中國花鳥畫展」「2012國際中國畫創新作品展」和「臺灣名家特別邀請展」5個展示主題,共展出方增先、張立辰、韓羽
  • 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在西北大學開幕
    11月20日,由西北大學主辦、西北大學中國畫研究院承辦的「首屆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在陝西西安西北大學博物館開展。據策展人著名畫家、西北大學藝術學教授、西北大學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鄧益民介紹,展覽自啟動至今歷時四個月,分三個階段:一是公開出版展覽畫集;二是舉辦西北大學慶祝建校115周年「西北大學中國畫研究院,首屆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圖片展」;三是面向全社會舉行的為期10天的「西北大學中國畫研究院,首屆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
  • 中國畫-國畫分類概況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
  • 研究|寫生不能解決中國畫所有問題,更不可替代臨摹的地位與作用
    這一發展趨勢的改變,在中國萌發於宋代,轉變於元朝,致使原本「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工筆重彩畫迅速衰落,「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寫意畫風行一時,至20世紀初,受西方寫實繪畫影響,中國畫又再度回歸於寫實。在西方,這一趨勢的轉變主要起因於攝影術的發明,照片完全取代了繪畫一直以來承擔的社會功能和奮鬥的造型目標。
  • 能言畫與不語詩:漫談中國當代文人的繪畫
    除了文字的圖像化,要說到文學與圖像之關係,絕然難以繞開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文人畫。文人畫也稱「士夫畫」或「南畫」。眾所周知,唐代以降,中國書畫大體可分開兩宗來談,即明人董其昌所說的南北二宗。北宗以皇家院畫為代表,講求精密嚴謹,傳習摹寫;南宗多為文人士大夫「寫胸中逸氣」所作,其致高雅、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董其昌所謂的南北,並非是地理概念上的嚴格區分,其意在呈現二者在美學氣質上的分疏。
  • 史銘:畫家王俊傑《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
    在俊傑兄的敘述中: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以及輕柔的藝術態度;美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人物、山川、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而此時的「文人畫」盛極一時,繪畫不知不覺地將國家與個體的精神勾連在一起。畫家們用自己的視角觀察與表現技法,表達出時代的氣息和與個人心靈的照應。
  •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國畫
    教學內容也開始隨之改變,西式素描、色彩成為學習的重要課程,後來,有留學歐洲經歷的徐悲鴻先生又正式將西畫素描引入高等藝術院校教學體系,這樣一來,中國畫原有重視神韻、書法、筆墨、詩詞的創作理念,在很多藝術家的筆下開始偏重物象造型和畫面形式。在素描教學成為藝術學習主要課程之後,素描式的水墨畫作品開始增多,詩書畫式的文人作品開始減少。
  • 史國良作品聲明:《燕趙風骨——當代中國畫冀籍名家精粹》中《黃金...
    聲明河北美術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並發行的《燕趙風骨——當代中國畫冀籍名家精粹》(全2冊),其中上冊第98—99頁收錄的作品《黃金路上汗水多》經藝術家本人認證為贗品,非史國良作品,特此鄭重聲明。《燕趙風骨——當代中國畫冀籍名家精粹》(上)封面圖《燕趙風骨——當代中國畫冀籍名家精粹》(上)扉頁《燕趙風骨——當代中國畫冀籍名家精粹》版權頁《燕趙風骨——當代中國畫冀籍名家精粹》(全2冊)書脊《燕趙風骨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你對中國畫了解多少呢?
    但照樣有百年前,幾百年前山水畫的追求意境之意。簡而不寡,淡而不素,有自己的風貌,符合當代審美。中國的山水畫的傳統,如何發展很適應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吳冠中的取法,無疑是符合最多人審美取向的方式。中國的山水畫如何發展,中國繪畫如何發展。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他將油畫的細膩生動與中國畫的傳統藝術完美融合,使其發展成獨特的寫意油畫無論是中國畫筆法的運用、留白空間的設計,還是東方獨有的觀察手法和寫意情趣都能被他酣暢淋漓地運用。其中尤以借鑑筆法的特點最具代表性。關鍵詞:油畫 中國畫 筆法 留白 意境油畫被引入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 當代畫僧第二屆中國畫禪修班招生
    第二屆當代畫僧中國畫研修班招生簡章指導: 安徽省佛教協會主辦: 安慶市佛教協會協辦: 桐城市佛教協會承辦: 桐城市投子寺報名限額:僅限10人開班時間:2018年9月20日地點:安徽桐城市投子寺諮詢電話: 安慶市佛協  嚴延飛 13855629821報名電話: 投子寺   悟了法師  15710086581附:當代畫僧首屆中國畫禪修班教學匯報
  • 中國畫代表種類有哪些?
    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所以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
  • 對話|潘公凱:筆墨是延續的,不能用西方觀念去思考中國畫
    他認為,筆墨既是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內在精神結構的經典表達形式之一。潘公凱在整理父親潘天壽藝術創作理論的基礎上,藝術家潘公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了中國畫的發展策略,通過《中西方傳統繪畫的差異》等文章進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