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
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觀念藝術」的噱頭甚囂塵上。一部分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被商業因素所裹挾,單純地追求前衛和顛覆式的創新。曾經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帶有政治符號的作品在藝術市場受到眾多藏家的追捧,大批畫家對此題材趨之若鶩,出現了大量的生搬硬套、以醜為美之作。這些創作者們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卻缺乏文人畫家那份沉潛的心境和自省的態度,也缺乏「師造化」的本體精神。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當代多元化的文化語境下,依然有很多優秀的畫家以「師造化」的本體精神代入審美創造活動,建立起內心與所畫對象的感應,進而構築起心中之意象,並將其外化為藝術形象。
(李樹 白瀑寺一角)
面對當代中國畫壇出現的諸多負面問題,如對形式、符號的抄襲,藝術商業化傾嚮導致的圖像複製泛濫現象等等,流於表面形式的敷衍之作令人觸目驚心。現階段,重視傳統文人畫的精神內涵對於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方向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代畫家中,李樹以其對生命內在真實的觀照、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獨立的思想訴求充實了當代文人畫的內涵與形式,他的作品體現出了對新時期文人逸筆、逸氣、逸格的強調和推崇。
(李樹 望海)
文人畫所強調的「逸」,初見於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其解釋為在「神、妙、能」等常法之外的「不拘常法」。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云:「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從魏晉南北朝開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逐漸深入,在中國畫領域的影響則是促進了藝術觀念的巨大變革,在創作中提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隨著中國畫的教化功能日漸式微,其審美價值的自覺性卻日益佔據主導地位,創作主體由對技法的關注逐漸轉向對意境的追求。至此文人畫的審美觀照由「應物象形」的技術層面躍升到了人文精神的意識層面。
(李樹 梨花頌千古曲)
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對「逸」的含義做出如此闡釋:一類為不屈權勢凌辱,遠離世俗的汙染,稱之為「高逸」,比之如伯夷、叔齊;一類為身處塵世,卻以超邁的態度處世,此為「清逸」,如虞仲、夷逸。這兩者皆是「清」、「遠」、「曠」、「達」等境界的現實反映。面對當代社會的喧囂和浮躁,李樹作品中的「逸」境不僅體現出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同時也是對自身、對物質生活的一種精神超脫。
(李樹 臨江仙春思)
李樹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以自身的學養為依託,以沉潛的態度和敏銳的藝術感知去體悟自然的精神,同時他在創作中辯證地融入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理念及形式。他將對自然生命精神的體悟以個人獨有的方式抒發出來,詩意化的表達方式使欣賞者能感受到其作品所表達的精神和氣象。
(李樹 紫竹院情思)
在李樹的創作理念中,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精神是趨向一致的,「天人合一」是生命精神在作品中的體現,而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再現。他的作品包蘊了人對自身的關注和理解,畫中所畫之物因傾注了情感寄託而因此有了生命。傳統文人的「中庸」之道決定了李樹的繪畫創作沒有走向極端的「抽象」或是極端的「具象」,而是傾心於「畫外之情意」的意象表達。這也使李樹的作品具有了一種詩意的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李樹 荷塘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