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
承前啟後 和而不同
王俊傑博士新著《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醞釀數載,幾易其稿,終於付梓了。
作為知名水墨人物畫家和高校美術教育帶頭人,俊傑兄多年來將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在重視對傳統進行梳理、總結的同時,對當代藝術發展方向思考甚多。
處於創作勃發期的俊傑兄,站在從藝三十年的時間節點上,清晰準確地明白「三十而立」的意味:承前啟後,和而不同。
在俊傑兄的眼裡,傳統對於後來者,猶如夜航中的燈塔,讓相向者有接近的目標,讓遠離者知道遠離的距離,不會因失去定位而迷失在藝海中。
他常說:中國美術是中華民族的聰慧與創造力最集中的表現之一, 並在某種意義上標誌著中華文明在古典文化藝術領域的最高水準。
縱觀歷史,藝術的高峰層巒疊嶂,不可勝數。我們該如何體驗不同階段的不同傳統呢?
是遠古壁畫的神秘古樸,楚漢帛畫的浪漫恢宏,魏晉佛畫的絢爛莊嚴,隋唐界畫的精湛瑰麗,五代山水的雄偉悠遠,還是宋朝筆墨的飄逸出塵,元朝梅石的清秀雋雅,明清松竹的豪縱古拙。近代繪畫的百花齊放?
於是在開篇的閘述中,「傳統」這兩個抽象的漢字,便在對唐代周昉筆下那些色彩斑斕白的畫作的探尋與賞析中融化。構圖、色彩、線條這些元素被放大,勾勒出後盛世長安的滄桑與繁華。
兩宋的經濟、文化在盛唐的餘韻下進一步發展, 在這種大背景下的藝術自然也是百花齊放的。郭熙的《早春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崔白的《禽兔圖》、李唐的《採薇圖》、馬遠的《踏歌圖》紛至沓來.....
在俊傑兄的敘述中: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以及輕柔的藝術態度;美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人物、山川、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而此時的「文人畫」盛極一時,繪畫不知不覺地將國家與個體的精神勾連在一起。畫家們用自己的視角觀察與表現技法,表達出時代的氣息和與個人心靈的照應。
元代畫院角色缺失,士人地位急轉直下,處江湖之遠,多了些窘迫,也多了些自由。逸筆草草之下,畫家更多地是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詩、書、畫三位一體的概念逐漸成熟起來。
俊傑兄認為:與今人相比,古人更親近自然。所以才有了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原則。以自然為師,捕捉內心的直觀感受,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傳統山水畫便是最為直觀的體現。經歷過宦海沉浮的黃公望,終日面山觀水,如痴如醉,物我兩忘,為後世留下了說不盡的《富春山居圖》。
似「元四家」這樣醉情山水,無疑讓知識分子苦悶的生存狀態暫時得到鬆緩。蘇東坡曾說詩文可以讓人心情舒暢,此時繪畫的大力發展自然也有這層原因。
藝術以思想為靈魂,中國的繪畫自然離不開儒釋道的影響。儒家之中庸,道家之自然,釋家之慈悲,虛實交替水乳交融,形成永恆的張力,讓畫作擁有不息的生命力。
俊傑兄著重闡述了繪畫中禪宗思想的滲透,深入淺出地將繪畫理論提升到生命哲學的層次。
接下來的章節是:從「四僧」與「四王」的縱向對比到齊白石與張大千的橫向研究。作者使我們明白:中國繪畫首先是一個「對悟」的過程。所謂「對悟」,就是與生活、生命對話,是在與外界對話的同時,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然能醉心素紙者又有幾人?當認識的高度不同,當作品直擊生活,當理論關照生命,便有了非凡的意義。這也鼓勵後來者積極進取,汲取傳統的養料新求變。
每一個畫家面對美術史上留下的藝術遺產都有不同的思考,俊傑兄更注重20世紀諸多畫家對於傳統的探索與努力。
縱觀藝術史,每次的蓬勃發展總伴隨著新鮮血液的湧入。近代西方文明強行進入中國,迫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發生巨大的變革。
浸淫舊學的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說:「唐畫如面,宋畫如酒,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後,加水愈多,近日之晝,已經有水無酒,不能醉人,薄而無味。
業內有一個普遍的觀點:不了解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的研究就會有所欠缺;同樣,不了解西方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也很難進入完美的境界。
經過學院派嚴格訓練的俊傑兄有著獨立的思考:上世紀的中國美術史中西交匯,風起雲湧。徐悲鴻、蔣兆和、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這些藝術家是如何面對傳統,面對外來文化的呢?
俊傑兄始終認為:東西方美學體系在歷史中顯示出一個共同的價值,那就是使人類獲得了高度文化修養的古典文明。因此,融會貫通東西方美術技法、欣賞、教學等體系,無疑有助於中國美術開拓出更廣闊的領域。
國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身為莫斯科藝術學院副院長的俊傑兄,正在與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的公立合作辦學中進行著積極的實踐。這種實踐,使俊傑兄的畫作有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康有為評魏書有「十美」:筆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此論與俊傑兄的用筆大氣,點畫講究,筆不妄落,墨色透明厚重,畫面氣勢寬闊的虯健畫風異曲同工。
《隋書·儒林傳》說:「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俊傑兄是地道的關中漢子,寬厚熱情,典型的北人粗獷風貌。而這部著述論之有據,言之有物,常常小中見大,一派南人細膩風骨。
本書因視角不同、論題各異,能較為直觀和全面地體現出俊傑兄對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的繼承,引發讀者對於傳統藝術研究方面的學術興趣。就學術探討而言,既可著眼於宏觀把握,也不妨作個案實證。
讀本書的初稿時,我甚至經常在心中勾畫出一幅董其昌、項元汴等人苕水書船、訪古搜奇的圖景。在那些舊時煙雨中,藝術的理解、鑑賞和研究深深地植根於文明的整體之中,它們通過各種文脈吸收養料,還沒有被狹隘的專業化所孤立、所隔絕。
相信這種傳承和期待一定會成為一種共識。
史銘丁酉入伏前一日揮汗於長安敬亭山房
【作者簡介】王俊傑,陝西渭南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博士、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西北大學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多幅作品及論文發表於《美術》《國畫家》《美術界》《藝術市場》《文化月刊》《藝術教育》《美術報》《中國藝術報》等國家經濟專業核心雜誌,並有專題報導。部分作品被美術館及人民大會堂收藏。入展國家級展覽20餘次,10餘次獲獎。
出版專著、合集《中國美協會員名家小品選》(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王俊傑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人民出版社)《秦風漠韻——西部人文風情繪畫研究與創作》《中國美術大系·王俊傑》《王俊傑中國畫集》《當代中國人物畫名家精品·王俊傑水墨人物》《中國當代名家系列叢書·王俊傑》《感悟生活》《走進生活》《畫院精英劉大為工作室人物畫選》《當代畫壇》專集、合集等百餘本。
人民日報(《跳出生活,謳歌生活:王俊傑先生繪畫藝術淺賞》)、陝西日報(《知君重毫素》,畫意入鏡來)、光明日報(《龍抬頭》)、中國書畫報(《王俊傑國畫作品專輯》)、中國美術報(《王俊傑國畫作品專輯》)對其藝術成就及作品先後進行了專題報導。
本文節選自王俊傑《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