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銘:畫家王俊傑《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

2020-12-11 渭南文壇
《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王俊傑 著

《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

承前啟後 和而不同

王俊傑博士新著《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醞釀數載,幾易其稿,終於付梓了。

作為知名水墨人物畫家和高校美術教育帶頭人,俊傑兄多年來將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在重視對傳統進行梳理、總結的同時,對當代藝術發展方向思考甚多。

處於創作勃發期的俊傑兄,站在從藝三十年的時間節點上,清晰準確地明白「三十而立」的意味:承前啟後,和而不同。

在俊傑兄的眼裡,傳統對於後來者,猶如夜航中的燈塔,讓相向者有接近的目標,讓遠離者知道遠離的距離,不會因失去定位而迷失在藝海中。

他常說:中國美術是中華民族的聰慧與創造力最集中的表現之一, 並在某種意義上標誌著中華文明在古典文化藝術領域的最高水準。

縱觀歷史,藝術的高峰層巒疊嶂,不可勝數。我們該如何體驗不同階段的不同傳統呢?

是遠古壁畫的神秘古樸,楚漢帛畫的浪漫恢宏,魏晉佛畫的絢爛莊嚴,隋唐界畫的精湛瑰麗,五代山水的雄偉悠遠,還是宋朝筆墨的飄逸出塵,元朝梅石的清秀雋雅,明清松竹的豪縱古拙。近代繪畫的百花齊放?

於是在開篇的閘述中,「傳統」這兩個抽象的漢字,便在對唐代周昉筆下那些色彩斑斕白的畫作的探尋與賞析中融化。構圖、色彩、線條這些元素被放大,勾勒出後盛世長安的滄桑與繁華。

兩宋的經濟、文化在盛唐的餘韻下進一步發展, 在這種大背景下的藝術自然也是百花齊放的。郭熙的《早春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崔白的《禽兔圖》、李唐的《採薇圖》、馬遠的《踏歌圖》紛至沓來.....

在俊傑兄的敘述中: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以及輕柔的藝術態度;美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人物、山川、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而此時的「文人畫」盛極一時,繪畫不知不覺地將國家與個體的精神勾連在一起。畫家們用自己的視角觀察與表現技法,表達出時代的氣息和與個人心靈的照應。

元代畫院角色缺失,士人地位急轉直下,處江湖之遠,多了些窘迫,也多了些自由。逸筆草草之下,畫家更多地是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詩、書、畫三位一體的概念逐漸成熟起來。

俊傑兄認為:與今人相比,古人更親近自然。所以才有了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原則。以自然為師,捕捉內心的直觀感受,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傳統山水畫便是最為直觀的體現。經歷過宦海沉浮的黃公望,終日面山觀水,如痴如醉,物我兩忘,為後世留下了說不盡的《富春山居圖》。

似「元四家」這樣醉情山水,無疑讓知識分子苦悶的生存狀態暫時得到鬆緩。蘇東坡曾說詩文可以讓人心情舒暢,此時繪畫的大力發展自然也有這層原因。

藝術以思想為靈魂,中國的繪畫自然離不開儒釋道的影響。儒家之中庸,道家之自然,釋家之慈悲,虛實交替水乳交融,形成永恆的張力,讓畫作擁有不息的生命力。

俊傑兄著重闡述了繪畫中禪宗思想的滲透,深入淺出地將繪畫理論提升到生命哲學的層次。

接下來的章節是:從「四僧」與「四王」的縱向對比到齊白石與張大千的橫向研究。作者使我們明白:中國繪畫首先是一個「對悟」的過程。所謂「對悟」,就是與生活、生命對話,是在與外界對話的同時,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然能醉心素紙者又有幾人?當認識的高度不同,當作品直擊生活,當理論關照生命,便有了非凡的意義。這也鼓勵後來者積極進取,汲取傳統的養料新求變。

每一個畫家面對美術史上留下的藝術遺產都有不同的思考,俊傑兄更注重20世紀諸多畫家對於傳統的探索與努力。

縱觀藝術史,每次的蓬勃發展總伴隨著新鮮血液的湧入。近代西方文明強行進入中國,迫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發生巨大的變革。

浸淫舊學的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說:「唐畫如面,宋畫如酒,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後,加水愈多,近日之晝,已經有水無酒,不能醉人,薄而無味。

業內有一個普遍的觀點:不了解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的研究就會有所欠缺;同樣,不了解西方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也很難進入完美的境界。

經過學院派嚴格訓練的俊傑兄有著獨立的思考:上世紀的中國美術史中西交匯,風起雲湧。徐悲鴻、蔣兆和、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這些藝術家是如何面對傳統,面對外來文化的呢?

俊傑兄始終認為:東西方美學體系在歷史中顯示出一個共同的價值,那就是使人類獲得了高度文化修養的古典文明。因此,融會貫通東西方美術技法、欣賞、教學等體系,無疑有助於中國美術開拓出更廣闊的領域。

國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身為莫斯科藝術學院副院長的俊傑兄,正在與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的公立合作辦學中進行著積極的實踐。這種實踐,使俊傑兄的畫作有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康有為評魏書有「十美」:筆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此論與俊傑兄的用筆大氣,點畫講究,筆不妄落,墨色透明厚重,畫面氣勢寬闊的虯健畫風異曲同工。

《隋書·儒林傳》說:「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俊傑兄是地道的關中漢子,寬厚熱情,典型的北人粗獷風貌。而這部著述論之有據,言之有物,常常小中見大,一派南人細膩風骨。

本書因視角不同、論題各異,能較為直觀和全面地體現出俊傑兄對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的繼承,引發讀者對於傳統藝術研究方面的學術興趣。就學術探討而言,既可著眼於宏觀把握,也不妨作個案實證。

讀本書的初稿時,我甚至經常在心中勾畫出一幅董其昌、項元汴等人苕水書船、訪古搜奇的圖景。在那些舊時煙雨中,藝術的理解、鑑賞和研究深深地植根於文明的整體之中,它們通過各種文脈吸收養料,還沒有被狹隘的專業化所孤立、所隔絕。

相信這種傳承和期待一定會成為一種共識。

史銘丁酉入伏前一日揮汗於長安敬亭山房

畫家 王俊傑

【作者簡介】王俊傑,陝西渭南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博士、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西北大學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多幅作品及論文發表於《美術》《國畫家》《美術界》《藝術市場》《文化月刊》《藝術教育》《美術報》《中國藝術報》等國家經濟專業核心雜誌,並有專題報導。部分作品被美術館及人民大會堂收藏。入展國家級展覽20餘次,10餘次獲獎。

出版專著、合集《中國美協會員名家小品選》(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王俊傑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人民出版社)《秦風漠韻——西部人文風情繪畫研究與創作》《中國美術大系·王俊傑》《王俊傑中國畫集》《當代中國人物畫名家精品·王俊傑水墨人物》《中國當代名家系列叢書·王俊傑》《感悟生活》《走進生活》《畫院精英劉大為工作室人物畫選》《當代畫壇》專集、合集等百餘本。

人民日報(《跳出生活,謳歌生活:王俊傑先生繪畫藝術淺賞》)、陝西日報(《知君重毫素》,畫意入鏡來)、光明日報(《龍抬頭》)、中國書畫報(《王俊傑國畫作品專輯》)、中國美術報(《王俊傑國畫作品專輯》)對其藝術成就及作品先後進行了專題報導。

本文節選自王俊傑《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一書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藝術是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根脈,是中國畫發展的精神依據
    香山十月對於崔曉東來說,盧沉的精神引導主要表現在中國畫改造和創新的觀念方面。盧沉先生不但畫得好,而且竭力倡導中國畫現代化,在中國畫創新理論上具有旗幟性的影響力。通過對傳統經典的臨摹和對畫學畫論的研讀、以及行路寫生來充實和完善自己的藝術變革。
  • 美術研究|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現代的表現方式
    3.後期衰落的發展階段中國畫筆墨在唐朝的影響力達到鼎盛時期,宋朝的畫風沿襲了盛唐時期青山綠水的繪畫風格;南宋時期受到愛國情感的影響,中國畫筆墨的線條大多剛勁挺硬;明朝的統治者對於畫家採取了打擊政策,並沒有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畫家;明清時期的筆墨風格主要是沿襲了前人的,沒有太大的新意。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法國畫家盧奧用毛筆畫的《女模特》似乎是中國當代畫家的人物水墨畫。他的用線則暗示了光的方向,我們從盧奧灑脫、率真的用線中,可以感覺到畫家熾烈的激情和非凡的創造力。西方的現代繪畫極具抽象形式美感,它更接近於中國畫線條和中國傳統書法的精神意義上的表達。畫面的線條已不再依附於光影,而是以線為主或略施明暗或在結構轉折處用一種異於輪廓的粗線來描繪。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所謂「傳承」在本質上的不是古董、器物的代代相傳,而是文化與精神的承襲與演進,比如景泰藍一百零八道程序,你看到景泰藍就想到中國當時的盛世。西方油畫是一種鏡面式的呈現,是物態化、物像化的。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
  • 畫家吳浩變革中國傳統畫,讓「神仙氣」的中國畫接地氣
    畫家吳浩,四川自貢大來井人,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吳浩以傳統筆墨的特色人物畫聞名。與西方古典繪畫相比,中國傳統繪畫大多沒有連貫的故事性和嚴謹的技術規範,吳浩形容中國畫其實有點「無釐頭」。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因此,王來文顯然不是依靠題材的擴大來突破傳統花鳥畫的審美意境,而是始終在傳統花鳥畫的題材範圍內進行筆法與墨法的探索與延展,同時很少在畫面中融入色彩表現,堅持在水墨的本體語言中強調韻味與格趣的變化以及水墨繪畫所獨具的精神涵義。此外,從中國傳統花鳥畫的發展進程來講,王來文也佔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一席,尤其是在福建地域深厚的傳統文人畫基礎上堅守著承傳。
  • 中國畫壇著名畫家:趙殿輝
    【藝術簡介】趙殿輝,1967年生於吉林榆樹,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書畫院籤約畫家。國畫作品即注重傳統筆墨的寫意技巧又吸收了西畫色彩的表現手法,廣收博取,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樸拙、穩健、酣暢、厚重的藝術風格。作品十餘次入選全國大展,並多次獲獎。
  • 中國畫的前途寬闊,畫家應該好好珍惜機遇,開放思想,努力創作!
    幾十年來,我一直在不知不覺地為創作焦墨山水畫探索、研究和準備。回國工作後,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擔任焦墨山水畫研究生導師,這就是中國畫賦予我的歷史使命,我希望自己的焦墨山水畫能成為一座橋梁,以期實現從西域之境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跨越。
  • 美術研究|畫家就必須淡泊名利,甘於寂寞,安貧樂道!
    只是當今的文人寫意花鳥畫不是「詩書畫兼能」的創作,綜合水平下降,不是優秀代表,而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才令人懷疑其價值,所以需要趕緊保護和發揚其創作傳統。第二,它們能以最便捷的藝術方式,與現代的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在現代中國畫中,院體和現代派人物畫最適宜直接表現社會生活與時代精神,但不夠便捷,人最難畫是主要原因。
  • 劉文西丨當代中國畫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畫家
    曾任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委員,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當代畫派聯誼會主席、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五套人民幣毛主席畫像創作者、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首批百位名師稱號獲得者。劉文西作為當代中國畫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畫家,其藝術成就與繪畫風格均已受到學界的肯定。
  • 美術研究|中國畫學「正宗」論——傳統的認定與批判之一!
    序言開篇即「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請正其本,探其始,明其訓。」——以正本清源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畫壇的現狀,且在後文中不斷議論,時以歐洲繪畫作參照:中國自宋前,畫皆象形,雖貴氣韻生動,而未嘗不極尚逼真。院畫稱界畫,實為必然,無可議者。今歐人尤尚之。自東坡謬發高論,以禪品畫,謂作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齡,則畫馬必須在牝牡驪黃之外。
  • 著名畫家李世南先生談中國畫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次和一位日本畫家聊天,日本畫家說我們中國當代畫家在用色上很不講究,將來日本的畫家會超過我們,日本畫家的畫會更好地保存下來。當代畫壇中國畫家在顏料的使用上確實越來越不講究,生產顏料最好的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廠已經倒閉關門了,廠子賣給了別人;以前包裝是一個紙盒子裝著,現在為節約成本連紙盒子也沒有,用塑膠袋包一袋子,很可悲。那些用化學顏料畫出來的畫,幾年之後顏色就會褪掉很多,沒法看了。
  • 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摘要:傳統中國畫藝術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數千年來,中國畫形成的繪畫技法、意境等在當前藝術語境下遇到了新的挑戰。如何認識當前藝術語境對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審美需求,如何讓傳統中國畫藝術與時代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境界,這是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發展面臨的問題。
  • 當代中國畫壇翎毛第一人,「全能畫家」劉奎齡
    劉奎齡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開派巨匠,動物畫一代宗師,被譽為「全能畫家」,能工善寫,擅長動物、植物、人物畫及山水畫。其代表作《上林春色圖》深得徐悲鴻高度讚揚,並被其讚譽為「當代中國畫壇翎毛第一人」。著名工筆人物畫家何家英對他也是讚不絕口:「劉奎齡先生乃中國寫實國畫之泰鬥,其以西法入中國畫,注重師造化,獨創新法,將自然之美表現得毫髮畢現,自然生動。且不失中國繪之根本,此畫以溼畫法表現寫真之像,盡顯先生至風採也。」
  • 從金魚看吳作人的中國畫探索,蘇州展其金魚作品研究展
    近日,「藝奪天工——吳作人中國畫金魚作品研究展」在蘇州吳作人藝術館開幕,42件金魚題材作品全面呈現了吳作人金魚題材的國畫創作,觀眾能一覽他從早期探索到後期成熟的整體軌跡與探索脈絡。1908年,吳作人出生於蘇州,祖父是文人畫家。吳作人自幼學習西方經典方法「救亡圖存」,先在上海、南京學畫,繼而負笈歐洲,在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獲桂冠,受到西方專業藝術界的承認。回國後,他把畢生精力交給了中國的美術教育和藝術發展事業。率領中央美院的主要藝術家,開「十張紙齋」,用素描的方法推進中國畫造型提煉塑造,開創出國人喜聞樂見的熊貓、金魚、駱駝、犛牛等形象作品。
  • 美術研究|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本研究就對中國畫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進行探討分析。一、中國畫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在情感、意境上的表達共同性在中國,寫意山水畫的精髓即是意境與情感的表達,這兩者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要想在一幅作品中表達某種情感,意境的營造也是相當重要的,當然要使作品產生某種意境也必須具備情感。
  • 「靜聽鄉音—葉其嘉何婉薇中國畫作品展」在黃連畫家藝術村舉行
    12月16日下午15:30時,在佛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順德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下,由廣東省中國畫學會、佛山市美術家協會、黃連社區居委會共同主辦,由黃連鄉村振興促進會、黃連畫家藝術村、九歌文化承辦;順德田園國畫院支持的「靜聽鄉音—葉其嘉何婉薇中國畫作品展」在黃連畫家藝術村成功舉行!
  • 知行合一:淺談中國畫的美學精神
    南北朝時期已有謝赫、宗炳等理論家,總結梳理畫派類別、發表畫論,倡導寫意精神。唐朝之前的中國畫,以表現自然為主,經過時代發展變化之後,人們有意識的融入了自身的感受,在畫面中更加著力於表現意象。(黎越常 道吾山春曉 96x179cm 2018年)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地萬物的本質物質是由陰陽之氣構成。
  • 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與興象思維
    在中國畫向多元化發展的當代,中國畫傳統精神的實質是什麼?這便形成了中國畫審美個性,鑄就了中國畫審美的特點,形成中國畫獨特的意象、興象審美觀、創作觀。   在中國畫向多元化發展的當代,中國畫傳統精神的實質是什麼?
  • 美術研究|中國畫所要求的書法性線條所承載的深入性情的精神內涵
    但我研究雲山畫法,發現董其昌所說的潑墨、惜墨「兩家合之,乃成畫訣」,比單單用潑墨來畫雲山效果更好,是更趨完美的雲山畫法。尤其是——若能參透潑墨、惜墨之奧竅,實乃解悟線與面相參而相映、開啟中國畫現代創新之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