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西(1933年-2019年),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長樂鎮水竹村,中國人物畫泰鬥,「浙派人物畫」代表畫家之一、黃土畫派創始人、第五套人民幣毛澤東畫像的作者。曾任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委員,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當代畫派聯誼會主席、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五套人民幣毛主席畫像創作者、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首批百位名師稱號獲得者。
劉文西作為當代中國畫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畫家,其藝術成就與繪畫風格均已受到學界的肯定。多年來,美術界及評論界對劉文西個人的藝術成就研究頗豐,特別是近年,隨著劉文西創立的「黃土畫派」活躍在中國畫壇,更成為社會和評論界研究的熱點,並日漸形成對劉文西現象研究全面化、深入化、體系化的趨勢。
劉文西的繪畫構圖布局嚴謹、有頭有尾,不散亂侷促,有如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並且構圖有建築一般的穩定感,有一種積極向上的革命現實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詩情。
其造型藝術規律和筆墨在繼承發揚傳統的同時汲取了西方繪畫特點,注重研究透視、解剖、色彩,力求表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個性。
焦、枯的墨色形成斷點式的劉文西筆墨特點,用筆時斷時續,每一筆看似不連貫,但每一筆都是一氣呵成,內在氣脈貫通始終,對人物形態的塑造融入歐洲繪畫的光影技巧,強調人體解剖和人體的內在結構,人物的面部、手部全用幹筆擦出明暗和結構來,分出亮部、暗部、高光,用色表現肌膚,同樣強調明暗關係,成功融入素描的表現手法,造型精準且形神兼備,自成一格,這是傳統人物畫家不具備的能力。
劉文西繪畫中的色彩大量的借鑑了陝北民間藝術以及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和明清人物畫中的用色特點,同時將印象派的用色特點以水墨的表現手法在宣紙上皴擦點染出來。
劉文西在陝西畫壇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風格派系,而且對中國當代人物寫意畫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得出了他在繼承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基礎上,選擇性地融合西方的色彩理念,豐富了繪畫中色彩的表現語言,進一步突破傳統,使中國畫的發展有了不同的風採,對中國寫意人物畫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