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曾,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以詩為魂,以書為骨」是範曾繪畫的顯著特色,也是他幾十年創作甘苦的體味與總結。
作為中國畫壇的大師級人物,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範曾先生作品從八十年代初起諸見報端,後來人氣越來越旺,各種光環桂冠聚於一身,名聲大噪,思想浮動,輕飄、飽受非議也屬正常,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有人曾說範曾的繪畫,一層不變、墨守成規,沒有推陳出新的新理念,作品有線條無筆墨,有媚氣無骨氣。非議歸非議,但作品還是受人追捧,贗品在市場流傳很多,說明作品還是有市場。
範曾先生以創作人物畫聞名當代畫壇,可以肯定地說,他是當代非常有分量的畫家,圈內圈外許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整體水準完全能排進當代人物畫畫家的中前水平,尤其他的「線描」技術,在當代畫壇名列前茅。
如果從縱向來比較,把範曾跟歷史上已經被蓋棺定論的八大山人、徐渭、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師來比較,他還有很大差距。
範曾確實有一定驕傲的資本,在中國的畫家中,他可能是傳統古書讀的最多的,也懂得利用西方的基本人體解剖和透視方法,雖然他用的也是線描,但已經相比於傳統的中國畫畫家有了很大改善。這也是為什麼他喜歡畫人物的原因,齊白石基本上不怎麼畫人物,因為畫家也會懂得揚長避短。
範曾說過:
我的藝術的進步,簡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全社會震驚,我的畫也以空前的速度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據傳,範曾的畫一年能賣出幾萬張,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再怎麼勤奮也不可能達到這個量。有人說範曾是流水作業,也有人說是學生代筆。
季羨林評價:
我認識範曾有一個三部曲,第一步認為他只是個畫家;第二步認為他是一個國學家;第三步認為他是一個思想家。在這三個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詣。
範曾大學階段學的是中文,有很深的古典文學基礎,這對畫國畫是很有幫助的。範曾最初畫畫只是業餘愛好,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作品得到郭沫若的賞識,於是範曾轉入中央美院學習國畫。其繪畫特點是精於白描,擅長表現古代人物,筆下的鐘馗,老子等栩栩如生,風格獨特。
範曾有才,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把他早年的作品,比如從美院畢業時的畫,和現在的畫比較,就會發現,隨著年齡增長、閱歷沉澱,進步還是明顯的,有自然之氣、舒逸之氣,有傳統國畫該有的境界,這在當今國畫界其實很難得,也是市場認可的重要原因,並非100%都是靠市場炒作出來的。
實際上,無論是達文西、米開朗、凡高還有中國許多畫界巨匠都會有那麼一點孤高!沒有大格局的畫家很難有獨步武林,傲視群雄的傑作!範曾絕對不是一個完人!在畫家的世界裡還有許多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