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畫與不語詩:漫談中國當代文人的繪畫

2020-12-13 黑龍江頻道

相比於西方藝術家以一樁樁個案出現,在中國古典傳統裡,文學與繪畫牽纏之深,則是以群像的形式呈現,如果說,西方些許文學家作畫算是孤例,有天命不凡、興之所至的味道,那麼中國的文人作畫則形成了一個傳承有序的文化源流,儘管他們其中的每個個體都與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保持著「家族相似」,然而作為一種群體的踐行,其藝術面貌卻一直在慢慢演進與湧動,它更像是顆顆形貌相似的遠星匯為燦燦銀河。

在中國藝術中,早有「詩畫一律」之說。而上古時代的先人似乎只需憑藉樸素直覺就輕而易舉發現了文字與圖像二者間頗多牽連,古漢語中,「文」通「紋」,絕非偶然。上古造字,以紋飾為文。不同於西方文字以語音中心主義的拼寫規則,中文的文字本身即來自於圖像,中文亦是世界上僅存的成熟的象形文字語言系統,或者可以推知,大概在漢語思維中,天然地就帶著更多的圖像觀念。在漢語語文每一個最小元素中,都閃動著圖像所帶來的意義感,而正是這些微小的元素織成了我們的文化基因。

除了文字的圖像化,要說到文學與圖像之關係,絕然難以繞開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文人畫。文人畫也稱「士夫畫」或「南畫」。眾所周知,唐代以降,中國書畫大體可分開兩宗來談,即明人董其昌所說的南北二宗。北宗以皇家院畫為代表,講求精密嚴謹,傳習摹寫;南宗多為文人士大夫「寫胸中逸氣」所作,其致高雅、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董其昌所謂的南北,並非是地理概念上的嚴格區分,其意在呈現二者在美學氣質上的分疏。文人畫實是文官階層審美的產物,起於「以詩入畫」的唐代詩人王維,後有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繼之,元明清三代又有黃公望、王蒙、倪瓚、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濤等人將此種審美推向極致。近代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等人之畫作,雖不得強算士大夫繪畫,但其意趣基本不悖文人畫旨趣。

之所以於此撫今追昔,全因今時今日人們對作家作畫的理解,其基本格局仍是比照著先賢們來的。略加考察就會發現,人們有許多對當代文人繪畫的觀念,承襲了古典時代。比如對於作品的基本判斷仍舊是「不在畫裡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陳衡恪語)。比如,若將繪畫看作心、眼、手三者的合作,人們期待作家所呈現的仍是心與眼,也就是感悟力與觀看之道的出眾,而手之勞作仍在等而次之的地位。比如,蘇軾所說的「繪畫以形論,見與兒童鄰」仍舊可以說明人們對文人畫造型能力的欠缺並不太在意。比如我們會更傾向觀看境界的生成,樂於見到稚拙的筆意,會格外珍視其不合章法的妥帖,總之,如古人讀帖一般,可以包容一個平淡天真之人繪畫技巧在將熟未熟之間的一切天才般的閃失。

更重要的是,古典文人畫模式的影響還在於,在文學家創作動機、心境狀態等問題上,也對古典世界的路徑有極強的依賴度。行走於文學與繪畫兩線的藝術家,在心態上更容易體會到孔子講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與西方近現代的藝術自律傳統不同,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書畫從來不是所謂正業核心,它無需以血侍奉,也並不需要劍拔弩張的氣質。它是閒事,因而可以了去執著,不輕不重,悠遊自在。儘管文人畫家的主體從古代的文官置換成為如今的文人,但二者卻基本秉持了同樣的心理格局。文學家們通常會自謙說繪畫乃正事之外、閒時所為。正是這一句「業餘」裡道盡了閒情,唯其如此,當代大多數的文人畫裡比較難見到心志深遠的作品,當然,也唯其如此,這些畫作中才普遍保有了一種難得的鬆弛感。

在諸多藝術門類裡,文學與繪畫大約是最易被並置的同類項。比如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就曾道破「詩是能言畫,畫為不語詩」的秘密。而賞玩文人畫最有意思的特質,就是在作品裡,以探知蛛絲馬跡的方式,去獲悉創作者關於文學與繪畫關係的點點覺悟。

到底是什麼引動著文學家們,要他們放棄書寫這一項最為自負的手段,赤條條如嬰兒一般投入繪畫這樣一個全新的領域?又是什麼讓他們放棄了語詞王國的王位,擱置了對萬千語彙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權柄,將所有創作的衝動落於實相?他們為什麼令人豔羨的講故事的才華,遮遮掩掩地藏在畫布裡?又是什麼阻止了文學家在繪畫這個新世界裡的重生,讓文學作為文學家的必須背負的原罪?作為文學家,即便其繪畫已經足夠高明,完全可以獨自成立,他們的繪畫仍必須承受與其文學作品圖文對照、自我指涉、自行閉合的命運?文學與繪畫是否真如古人所言,有著極其相近的親緣關係,異跡而同趣。又或者他們之間只是狀若姊妹,內裡卻是一次次劍拔弩張的入侵與領土瓜分?

須知,文學是敘事與時間的藝術,它需要層層排鋪,娓娓道來,像水流於海底低旋醞釀海嘯。而繪畫則呈現頃刻之間的直擊,深至永恆的剎那,是要在一瞬間說出所有。繪畫是在一切語詞窮盡之時張開口。張開口,然而沉默。圖像含混、曖昧、充滿歧義地存在,然而這似乎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這是一個只有「可能」沒有「應該」的世界,這是一個只有「偶然」沒有「必然」的世界,這是一個只有「暗示」沒有「律令」的世界。這個世界緘默不言而永無對錯。

每每,我們總會好奇,作為文學家的忒修斯拋擲出的金線團,將如何引導作為畫家的忒修斯走出米諾陶的迷宮,抑或是一個業曾已熟門熟路的人,如何帶領自己從另外一條完全路途中安全撤離?這裡涉及一個可能的邏輯推演,即作為一個好作家的身份,與創作一幅好畫有多大的關係?如果二者之間毫無因果關係,那麼當代文人畫這個概念是否還能成立?

我們不難發現,公眾對於文學家繪畫施以更多的關注和推崇,實際上有一個隱而不顯的前提,即基本信任一個好作家所擁有的直覺力和洞察力會為其繪畫增色。若再稍加推演,就不難得出一個假定,即在公眾的頭腦中有一個類似於「天才論」認知設定。

所謂「天才論」,即相信在藝術領域中,擁有絕對天賦的人,它並不需要特別艱難的習得過程,即可窺盡藝術之堂奧。甚而,由他代表自然與神力,為藝術制定規則。天才論幾乎是伴隨著藝術發展史的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西方古典時期的天才論以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代表,認為天才是和靈感、迷狂相接的。近代以來,天才論的主基調由康德給出,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康德給出了對天才定義的四個規定性,即獨創性、典範性、自然性以及其運用只限於藝術,並說明了天才有一種先天的心理能力,他將通過這種能力,為藝術立法。康德賦予原本非理性的天才論以理性的氣質,使得天才論更容易被理解並化為眾人的認知常識直至今日。在「天才論」的調性下回到對文人繪畫的討論,我們對文人繪畫的信任,首先是來自於對一個作家在其寫作領域所展現出的才華的信任。我們相信這種才華在某種程度上的一貫性,與其說是對技術的信任,不如說是對文學家審美趣味及判斷力的信任。甚而,是對好的文學家應該擁有對作品完滿度更為敏感的自覺的信任,相信他們會在最合宜處選擇停手,將哪怕是有限度的完美作為結果呈現。

文人畫最可寶貴之處,在於用文人這樣一個身份為中介,實現了創作者、作品以及其後美學支撐三位一體的呈現。也就是說,其文、其人、其畫,必須三者兼備,缺少一樣皆不成其為文人畫。當代文人畫的面貌各異,則可以看作每個創作的個體自我整合、自我完成的努力。

「文人畫」,作為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文人」二字為界定、為修飾、為限制,然而最重要的,是繪畫、是作品。

相關焦點

  • 陶鈞 | 江流天地外 留醉與山翁 (上) ——評江軫光先生人文畫的傳承與創新兼議中國文人畫之出路
    掩卷之後,心潮難平,既激賞其六十年藝術創作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文人畫「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陳衡恪語)」理念的堅守,及作品呈現文人畫最重要的「性靈」、「士氣」、「逸品」等要素的高妙表達,也感佩其藉助透視、構圖、明暗、色彩等西畫技法對傳統文人畫的改良探索。江蘇國畫院蕭平先生曾有「呂鳳子先生是二十世紀新文人畫的鼻祖」的論斷,個人非常贊同。
  • 江戶時期的南畫:受中國二流畫家影響的日本文人畫
    不過在對外輸出的影響之外,江戶時期繪畫亦承載了來自其他文化的影響,例如受中國文人畫影響的「南畫」(Nanga)。然而,江戶時期「南畫」這種反院體繪畫而生的文人畫潮流,究竟是文人士大夫的高雅創作,還是迎合了市民品味的商業作品?日本南畫既是受中國文人畫影響,南畫家的圖像來源又是什麼?梵谷(右)臨摹歌川廣重作品《名所江戶百景:大橋安宅遇雨》。
  • 評展·資訊|當代作家書畫,有多少符合文人藝術的語境
    而展覽中除了個別作家的書畫,多數作品與可資對照的真正的文人藝術相比,差距真實地擺在哪裡。評星:二星當代作家的書法與繪畫能拿得出手的越來越少了。這不僅在於書畫修養的缺失,也在於真正文人意味的缺失。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今日美術館「夢筆生花」展還是頗讓人期待的。
  • 淺析當代中國畫的文人之「逸」
    這些創作者們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卻缺乏文人畫家那份沉潛的心境和自省的態度,也缺乏「師造化」的本體精神。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當代多元化的文化語境下,依然有很多優秀的畫家以「師造化」的本體精神代入審美創造活動,建立起內心與所畫對象的感應,進而構築起心中之意象,並將其外化為藝術形象。
  • 詩畫中國行——「周蘇英」詩畫中國行,她隨團回了趟江南
    一來到山嶼海集團位於安徽宣城親心谷的基地,「詩畫中國行」採風團成員、青年畫家周蘇英的身心便不由自主地放鬆了下來。「這裡的一山一樹,一磚一瓦,就連小溪的曲折,感覺都跟我的家鄉一模一樣。」最憶是江南周蘇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子。生於浦江,長達15年的時間裡,都曾生活在杭州。
  • 詩畫本一律 天工與清新——讀湯立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畫
    本文作者:鄭欣淼從事繪畫藝術,深入傳統難,而深入傳統之後還能從傳統裡走出來更難,因為畫家所要超越的前輩大師,像一座座裡程碑排在前面;反之,從事當代藝術,所要超越的只是「自我」,因為當代藝術缺少傳統的比照標準,即便是「超越了」,是否能被人理解、被人認可,需要經過歷史來檢驗。
  • 為何現代人越來越看不懂中國古代繪畫?其實問題不在於畫而在於人
    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看不懂中國古代繪畫?其實,問題不在於畫,而在於人。前言:在古代,我的古國有很多名人,他們不僅詩詞寫得好,而且非常喜歡繪畫。書法也是一流的。蘇軾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僅能寫詩,還能寫文章,還練就了一手好書法。最重要的是,他在美食圈也頗有名氣,很多食譜廣為流傳。但我們都知道,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就是這樣一個能人,他也有一些不擅長的事情,比如做官。因為他做官的時候不是被貶了就是在被貶的路上,還有一件事就是畫畫。很多朋友會說這句話不對,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蘇軾作為一個文人,在繪畫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
  • 羅小顏讀高居翰《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成也「他者...
    第一二章,羅小顏在書中讀到哪些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詩意畫」的亮點?如,在何種環境壓力下,塑造詩意畫為最主要畫種?宋代的「小畫」和「詩意畫」有何關係?等等。第三章,為何與謝蕪村能在中日繪畫中脫穎而出?羅小顏為何不同意此章節的作者觀點,並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
  • 2020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美術學科之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
    文人畫亦稱「士夫畫」,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作品,作品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他們用筆氣韻不凡,有墨趣之感,多顯示雅致,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能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一)宋代以前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作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
  • 淺談:戲曲與中國畫的詩性特徵
    《毛詩序》謂:「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曰「:詩言志,歌詠言。」這些論述都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繫。詩歌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抒情言志,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形象性強,注重結構形式,具有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韻律。
  • 何多苓:我喜歡跟文人交往 與藝術家格格不入
    何多苓對"官員藝術家"保持一定距離,"中國的畫家到了一定的歲數,往往就去當一個領導。這和人的性格有關,有些人比較進取些,有些人比較消極點,我就比較消極。當然,畫家當了領導之後,畫價就升得更高。但是我不願意這樣,我寧願付出這個代價,也要自由"。詩人歐陽江河認為他註定是個逆潮流而行的獨行者。獨立、閒散、不受拘束,也許能刻畫出何多苓的某種精神風貌。
  • 齊白石的畫誠然屬於文人畫,但不是一般意義的文人畫
    齊白石的畫章法布局獨特,筆墨雄渾樸拙,線條健動柔韌,設色熱烈奔放,內涵深邃,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健康的力量感和熱情度以及哲人的智慧,與傳統文人畫之淺淡、柔軟、纖巧、蕭疏、荒寒等陳舊風格拉開了極大的距離,這乃是對傳統偏弊的一種有力的振奮。他的畫看似豔俗,實則俗中見雅,而雅壓倒俗,所謂「大俗大雅」「豔而不俗」,雅俗共賞成為齊白石繪畫的典型風貌。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群星璀璨,氣象萬千,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道特殊的景觀,那就是「文人畫」。「文人畫」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第一次提出的,他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
  • 如何把一幅爛畫,迅速變成一幅好畫?方法很簡單|文人畫三題1
    古人懷古,往往意在諷今,王蒙說不定把個人際遇融在了詩裡,只是我沒讀出來,張德機或能心領神會。這一次,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幅畫了。你還看到了竹子所代表的文人價值取向,看到了兩位文人的交往和友誼,看到了蘇州城外千年不絕的懷古幽思。
  • 什麼是「中國繪畫」?誰定義了「中國繪畫」?
    儘管如此,我們仍需注意一個平淡無奇但顯而易見的事實:無論是四世紀的顧愷之,還是十一世紀的郭熙(1000—約 1090),或是十六世紀的文徵明 (1470—1559),沒有一個當代人稱他們的作品是「中國(Chinese)繪畫」。從《雨餘春樹圖》誕生的那個世紀起,沒有人稱這幅畫是「中國繪畫」,就像沒有人把文徵明稱為「中國大師」。
  • 齊白石的畫與詩
    齊白石的大寫意繪畫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自然離不開他題畫詩的幫助,他的許多題畫詩不僅表達了他的思想、情懷、世界觀、藝術觀,更使他的繪畫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文人畫的高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說「齊白石的詩是打油詩」,這實在是一種誤讀。在藝術品市場上,齊白石有題詩的畫價格會高出許多。
  • 何多苓:我喜歡跟文人交往與藝術家格格不入(3)
    何多苓:從1990年開始我就有一種衝動,想把自己骨子裡的中國人的精神,跟我學習的油畫技巧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中國式的油畫,表達出中國傳統的"士"和文人的精神。我覺得以前的中國油畫探索,還停留在表面上:他們或者用油畫來模仿國畫,或者用油畫的方法來畫國畫、中國題材。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無論元人山水畫,還是宋代的花鳥畫、人物畫,畫家通過運用筆墨表現中國人的氣韻和精神意味。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 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 解讀文人畫:對自然的感悟與體驗
    文人畫家「寫心」、「寫意」、「造境」的觀點,其實質也是在於從形神兩個方面更好地狀寫物象。自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後,文人畫的重點開始從自然物象轉移到客觀自然融入畫家的主觀意象上。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觀點,無疑是對於蘇軾理論的推進,將蘇軾所開啟的強調審美主觀意緒的思想做了最徹底的詮釋。
  • 忍見題畫詩的退場
    文化史的著錄非常清楚,是唐朝前後的詩文墨家放縱雅興的題詩、題跋,一開畫史風氣,於是代代詩書畫家的比相併續,豐厚了史稱「後六代」(宋遼金元明清)中國書畫的文化內涵,助推了儒雅的社會審美需求,也順便隨同筆墨技法的進步,一併成就了中國文人書畫高峰的輝煌。現實,當然也同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