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2020-12-22 筆墨情深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指高度靈巧之美,猶若未加修飾的自然。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

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 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文人在心靈上往往是孤獨與寂寞伴隨。

藝術上的孤寂,體現的是萬籟俱寂、靜謐悠遠的境界。杜甫講 「 意匠慘澹經營中 」 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文人畫重簡,運用筆墨的乾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無幹的皆可簡,甚至簡到 「 零 」 , 「 零 」 既是白既是空。 空白能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的感受,「 此時無聲勝有聲 " 的寂寞世界。

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

宋元時期蘇軾、米芾的墨戲圖真正體現了後世典型的文人畫趣味,自由、野逸與疏放的追求。元代大畫家趙孟再度提倡、並身體力行地以書法用筆作畫。使書法化的用筆從單純的山石林木造型中凸顯出來,與真情實景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從而催生了追求筆情墨趣的抽象化審美,一舉確立了全新的文人畫。

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體現了清寂、荒寒的美感。藉此,文人抒發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鬱的情緒。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國因家。這些在繪畫作品當中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強烈的主觀意識,都是文人畫的精髓。

文人畫將繪畫的精神性上升到中國繪畫前所未有的高度。

陳師曾關於文人畫之要素則說:「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相關焦點

  • 《美的覺知》:大巧若拙的器物之美,大拙至美的質樸之心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你不光能看到趣味的創新,也會看到傳統的延續,這其中還蘊藏著手藝人古老而榮耀的匠人之心。 高深而玄妙的美,是未加修飾的自然之美,看似稚拙的外形,卻蘊含著天真質樸,樸實無華的自然之美,這就是大巧若拙。在《道德經》中,「大巧若拙」也是老子提出的中國美學史上重要的觀點之一。
  • 大巧若拙,觀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之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裡的「大巧若拙」是指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透著深刻的辯證思想。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對中國繪畫、美學、雕塑等都有很深的影響。龍門石窟造像手法就典型地體現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
  • 齊白石的畫誠然屬於文人畫,但不是一般意義的文人畫
    齊白石的畫之所以「新」,是因為它給傳統的高雅添加了大眾口味,給古典藝術注入了現代審美意味,使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即「雅」和「俗」完美地結合起來,而且結合得渾然一體、天衣無縫。齊白石的畫章法布局獨特,筆墨雄渾樸拙,線條健動柔韌,設色熱烈奔放,內涵深邃,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健康的力量感和熱情度以及哲人的智慧,與傳統文人畫之淺淡、柔軟、纖巧、蕭疏、荒寒等陳舊風格拉開了極大的距離,這乃是對傳統偏弊的一種有力的振奮。他的畫看似豔俗,實則俗中見雅,而雅壓倒俗,所謂「大俗大雅」「豔而不俗」,雅俗共賞成為齊白石繪畫的典型風貌。
  • 書法家朱小勝:大巧若拙 返璞歸真
    朱小勝,出生於書畫之鄉浙江浦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金華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如今,浦江縣更是畫風日盛,三代喜書、四代善畫、兄弟同書、夫妻共畫的很常見,甚至還有許多「書畫家族」和「書畫村」,其中中書協會員就有數十名,朱小勝就是其中活躍突兀的一位。和其他中書協會員追求老辣勁拙、流暢飄逸不同,朱小勝的書法追求大巧若拙、返璞歸真的恬淡式孩童式本真藝術形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風格的路。書法家徐建興評價朱小勝說:初看小勝作品,首先映入眼球的是字大。
  • 美約風家居之家居設計美學探微(之四)——錯彩鏤金&初發芙蓉
    宗白華發現,在中國古典美學中,雖然氣象萬千紛然雜陳,但有兩種美異常突出,那就是「初發芙蓉」和「錯彩鏤金」之美,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面貌。「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摘自謝靈運《登池上樓》,這兩句歷來都被視作「初發芙蓉」的美學典範。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群星璀璨,氣象萬千,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道特殊的景觀,那就是「文人畫」。「文人畫」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第一次提出的,他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
  • 淺析當代中國畫的文人之「逸」
    曾經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帶有政治符號的作品在藝術市場受到眾多藏家的追捧,大批畫家對此題材趨之若鶩,出現了大量的生搬硬套、以醜為美之作。這些創作者們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卻缺乏文人畫家那份沉潛的心境和自省的態度,也缺乏「師造化」的本體精神。
  • 畫文人理想,徐燕孫繪《梅妻鶴子》
    繪畫作品可以傳遞一個畫家的價值觀,比如近代著名工筆人物畫家徐燕孫,他特別喜歡畫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文人軼事。他用一支畫筆,把傳統文化圖解,讓世人可以直觀地了解文化。他的價值觀就是,畫作是傳播國學文化的「使者」。
  • 江戶時期的南畫:受中國二流畫家影響的日本文人畫
    在這樣的氛圍下,加之德川幕府扶植儒家哲學與治國方略的研究,江戶等地紛紛湧現出各類漢學學校,日本美術界興起了一股文人畫潮流,文人畫家們希望擺脫院畫的精雕細琢、濃豔設色,追求內心情感的表達並推崇「逸品」畫風,這類文人畫即被稱作「南畫」。簡言之,南畫家追求的是描繪「心中之畫」以及進行純粹藝術創作。祇園南海《墨梅》。
  • 2020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美術學科之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美術學科之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發展。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文人畫通常被簡單的認為古代文人畫的畫就被稱為文人畫。但這個概念過於模糊或者不夠專業。
  • 解讀文人畫:對自然的感悟與體驗
    文人畫家「寫心」、「寫意」、「造境」的觀點,其實質也是在於從形神兩個方面更好地狀寫物象。自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後,文人畫的重點開始從自然物象轉移到客觀自然融入畫家的主觀意象上。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觀點,無疑是對於蘇軾理論的推進,將蘇軾所開啟的強調審美主觀意緒的思想做了最徹底的詮釋。
  • 夜讀丨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道德經》有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真正的聰明人,都做到了這3點。大直若屈真正的直,看起來卻是彎曲的。萬物的生生不息都是因物之性,似屈而大直。光線都能彎曲,聰明之人行走於世,當然會屈己從人。在修行中,處世以曲為直,不可投機取巧,試圖走捷徑。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事實上,他是不與世間爭。
  • 于右任|以碑入草,大巧若拙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參加歲試,又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可見其傳統文化積澱之深。其於詩文學養之厚,時人亦重之。于右任 行書七言聊 袖中異石未經眼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一生寫就大量詩文,皆有感時事,憂國憂民,抒修齊治平之理想抱負,呈磊落襟懷,示雅好清節。其又受新思想的影響,不固守封建說教,並身體力行投入革命。
  • 文人畫的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透過作品表象窺視畫家的內心,探尋文人畫的真正內涵呢? 畫作中文人的情感以筆墨為載體,而支配繪畫創作的則是文人們堅定而強韌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與筆墨語言的融合築就了畫家獨具個性的畫風。 這裡的自我意識是指:文人畫家在創作中對包括自我審美偏好在內的自我審美理想、審美觀念的重視與肯定,也是他們實現「我之為我」而「不與人同」的途徑。
  • 《行雲流水》音樂會奏響文人雅韻 展古典之美
    7月26日,上海民族樂團《行雲流水——詩書琴棋畫寫意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奏響,通過對詩書琴棋畫5種文人技藝的不同詮釋,呈現出東方氣韻的古典之美。音樂會中,《流水》體現出「清、微、淡、遠」的含蓄之美,《風雲決》用豐富多變的演奏襯託出棋盤上對弈雙方複雜玄妙的思想變化,《墨戲》、《凝思曲》等曲目則極盡流暢、抽象、含蓄的表達方式。
  • 古訓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也叫「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不是故意裝瘋賣傻,不是故意裝腔作勢,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虛,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態度,一種大方略。劉備素有英雄之名,為了麻痺曹操,就開闢了一塊菜地,親自播種、灌溉、施肥,讓大家都覺得他胸無大志,用這種方法偽裝自己。但曹操還是有意無意多次試探,某次曹操請劉備喝酒,席間談話過於驚心動魄,這頓飯被後世稱為「青梅煮酒論英雄」。
  • 能言畫與不語詩:漫談中國當代文人的繪畫
    除了文字的圖像化,要說到文學與圖像之關係,絕然難以繞開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文人畫。文人畫也稱「士夫畫」或「南畫」。眾所周知,唐代以降,中國書畫大體可分開兩宗來談,即明人董其昌所說的南北二宗。北宗以皇家院畫為代表,講求精密嚴謹,傳習摹寫;南宗多為文人士大夫「寫胸中逸氣」所作,其致高雅、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董其昌所謂的南北,並非是地理概念上的嚴格區分,其意在呈現二者在美學氣質上的分疏。
  • 陶鈞 | 江流天地外 留醉與山翁 (上) ——評江軫光先生人文畫的傳承與創新兼議中國文人畫之出路
    在中國傳統文人修養中,琴棋詩書畫統結為一個藝術整體而不過於強調其門類界限,如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云:「書畫異名而同體」,宋人郭若虛在《林泉高致》中道:「更如前人言:『詩是無聲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吾人所師。」東坡居士更有「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之句,皆言詩書畫的根本性質是一致的這個道理,其追求融通進而體現於藝術表達之理。
  • 「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丨宋代園林藝術之中所蘊含的文人風雅
    在當時又通過文人以及士大夫他們的筆墨將古典園林推向了頂峰之至,並且賦予情感於其中,詩情畫意,景由文而勝,文有景而顯,文景又相互交融,這就使得園林景觀不再是單單的一種建築,而是有了思想和靈魂。還有專門供文人士大夫他們追尋心中對田園以及歸隱所嚮往那一方淨土,也就是桃花源,再者就是和文人墨客們筆下所著的畫以及詩為基礎的文人園林。
  • 中國畫只是文人水墨畫嗎?壁畫才更為深厚廣袤
    也就是說文人畫之外還有一個非文人畫,中國畫的歷史發展,文人畫只佔了一千多年,它是宋代之後的歷史,再上溯宋代以前的繪畫歷史,還有一千年是壁畫歷史。也就意味著整個中國畫的歷史不只是一千年的文人畫的歷史,還應該更長,那麼它不是文人畫的價值觀所能夠涵蓋的。「中國畫」這個詞的含義,它的概念應該包含著壁畫和水墨畫,甚至於還包含其他繪畫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