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丨大智如愚,大巧若拙

2020-12-23 大道知行知行堂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也叫「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不是故意裝瘋賣傻,不是故意裝腔作勢,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虛,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態度,一種大方略。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大智若愚」被普遍認為是做人處世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其第一層含義是指得道聖人從外表上由於不逞能顯智,好像傻子一樣,但從本質上他卻深藏智謀不露,是世上最聰明最靈巧的人。

老子從俗人和聖人的比較中揭示了俗人和聖人在「智」上的差別:"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如嬰兒無知無欲,純粹補索);俗人昭昭(各炫聰明,各是其能),我獨昏昏(好像昏昧不明);俗人察察(對各種事物皆能明察窺視),我獨悶悶(悶然渾噩)。」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意思。

真正的智者追求的是大智而非小智。有人說: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外表聰明的人,將精明表現在外表上,處事炫耀張揚,卻往往給人一種威脅感,被人提防,最終經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真正的智者,遇事算大不算小,處事低調,為人豁達,做事有節適度,從外表上看愚笨糊塗,實則內裡心知肚明。外愚內智的人,工作、生活中能與人和諧相處,左右逢源。外愚內智是大聰明,是大智若愚的境界。

三國時代劉備深諳「大智若愚」的智慧。劉備多次被打成喪家犬,有次無奈投奔了曹操。劉備素有英雄之名,為了麻痺曹操,就開闢了一塊菜地,親自播種、灌溉、施肥,讓大家都覺得他胸無大志,用這種方法偽裝自己。

但曹操還是有意無意多次試探,某次曹操請劉備喝酒,席間談話過於驚心動魄,這頓飯被後世稱為「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問劉備天下英雄都有誰,劉備故意拿袁紹、袁術充數,絕口不提自己,當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心中秘密被點破,劉備嚇得手裡的筷子都掉了。幸好這時打了一個炸雷,劉備裝作怕雷掩飾過去,才沒讓曹操窺出破綻。劉備容貌若愚,實質外愚內智,不露鋒芒,韜光養晦。

還有人愛顯擺聰明,三國時楊修多次顯示了碾壓曹操的智慧。如《曹娥碑》後的謎語,楊修當場就猜到謎底,曹操硬是走了三十裡才猜到答案。但楊修的智慧時時讓曹操所忌,最後找個理由把楊修處死了,這也許是外智而內愚的典例了。

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大智若愚"的第二層含義就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小事愚,大事明。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回望自己一生,曾發出「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的感慨。有時候,聰明者只是庸俗的智慧,而愚痴者卻自有睿智。「糊塗」也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大境界。

人生在世,不應該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就糊塗,該明白時就明白,小事糊塗不耍小聰,關鍵時刻才能表現大智慧。中國古代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並不是真愚,大智若愚給人的印象:虛懷若谷,寬厚敦和,不漏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大智若愚是處世大方略。

有句話說「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愚,大事明的大智大謀。宋朝時期,宋太宗經過考察,認為呂端是難得的人才,有意讓呂端任宰相,此時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答:「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毛澤東在點評二十四史時,對北宋名相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也十分讚賞。

呂端在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做官,在日常生活和個人名利上,他心胸豁達從不計較。別人傷害他,他從不放在心上。淡泊錢財,朋友有難,慷慨解囊。官海沉浮數十年,從不為升官而驚喜,也不為降職而喪氣。真正做到了「小事糊塗」。

但是,每遇軍國大事,呂端從不糊塗,立場堅定,是非分明,行為果斷。呂端任宰相後,依然保持謙遜態度,凡事皆以大局為重。呂端任左諫議大夫時,官位本在寇準之上,而他卻主動要求把寇準擺在自己前面。呂端先於寇準任宰相後,恐寇準心裡不平,於是主動請求允許才華橫溢的寇準同他在政事堂輪流值班。保安軍抓住了叛將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和寇準商議將她斬於保安軍北門外。呂端知道後,認為這不是妙計,馬上找到太宗,他以劉邦為例,指出凡做大事者都不會介意親人安危,只能更加激怒叛將李繼遷,於國家十分不利。宋太宗依照呂端之計,刀下留情,善待李母,以李母系住李繼遷心,使其投降。這—妙計,果然奏效。

宋太宗重病在床,宦官王繼恩串通李皇后密謀另立太子。呂端知道後,即把王繼恩扣押,並馬上進宮拜見李皇后。李皇后對呂端說:「皇上已經晏駕,你準備讓誰繼承皇位?」呂端嚴肅回答:「先帝早已立太子,現在先帝逝世,難道要違背先帝之意另有圖謀嗎?」在皇位繼承上,呂端是非明確,態度果斷,毫不讓步,並隨即帶太子登基即位,這就是北宋的宋真宗,從而避免了一場宮廷權利之爭。

歷史證明,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無論是明君還是賢相,凡能安邦治者,皆推崇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玩弄小聰明者,只能陷入「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怪圈,而只有遵循「大智若愚「,不耍小聰明,追求大智慧,才能成就大事。

真正的智者不顯山不露水,胸懷坦蕩,胸襟豁達,容可容之事,不為煩惱所憂,不被人事所累,同時明白大道理,在原則性問題上絕不姑息養奸,待時而動,清醒於內,糊塗於外。所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非愚非拙而為大智大巧也。

相關焦點

  • 大巧若拙,觀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之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裡的「大巧若拙」是指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透著深刻的辯證思想。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對中國繪畫、美學、雕塑等都有很深的影響。龍門石窟造像手法就典型地體現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大巧若拙
  • 《道德經》的智慧·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有一句這麼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真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最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於言辭一樣。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人處事的大方略。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說有個小國朝拜中國,給皇帝貢奉了三個活靈活現的小金人,並讓皇帝猜哪個最有價值。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四十一章所說的五個「大」——「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從大自然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這裡所說的五個「大」——「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則主要是從人生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
  • 書法家朱小勝:大巧若拙 返璞歸真
    和其他中書協會員追求老辣勁拙、流暢飄逸不同,朱小勝的書法追求大巧若拙、返璞歸真的恬淡式孩童式本真藝術形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風格的路。書法家徐建興評價朱小勝說:初看小勝作品,首先映入眼球的是字大。據以往學書經歷,寫大字者,一需膽大,不怕露破綻;二需有深厚的功力,展示無暇之作。故往往書法國展比賽者,如小手指般的小字者居多。
  •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是何意,老子為何說智者「訥」且「拙」?
    於此,顏小二覺得有必要結合道家老子曾說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來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孔子眼裡的「木訥」。這裡的「木訥」,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嘴笨、反應慢,更多是指道家老子之「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中內心寧靜的「安定」與「謙遜」。今天,請各位和顏小二一起品一品,道家於木訥上指出的「守拙智慧」。
  • 道德經解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解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出自《道德經》第45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
  • 夜讀丨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道德經》有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真正的聰明人,都做到了這3點。大直若屈真正的直,看起來卻是彎曲的。大巧若拙真正的靈巧,看起來卻是笨拙的。見過一種粗陶茶盞,造型粗拙,卻自有質樸可愛之美,非常耐看。所謂拙,即是離自然之道、天真之味、樸素之美、初始之純更近一些,離精雕細琢、華麗繁瑣、高貴典雅更遠一些。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今譯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 深度好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家好,我是小編半杯涙酒,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大巧若拙,喜歡的朋友們別忘了點讚哦!真正的虛心,是自己毫無成見,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縛,對一切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分析情況對於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見,都要加以考慮,不要聽不進去。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正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 《道德經》:最高級的拙是大巧若拙,最睿智的人懂得裝傻,學習了
    那麼不妨一起來看看《道德經》中,學習老子在其中第四十五章所提醒世人的大巧若拙。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解讀,人到三十還處處碰壁,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外圓內方,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余光中:英媒批馬文章應譯成「大巧若拙」
    馬英九23日拜訪余光中【環球網綜合報導】詩人余光中23日說,最近很多人討論「Bumbler」這個字,「其實Bumbler就是『拙』字」,應是老子所指的「大巧若拙」,是媒體翻譯有問題。他向馬英九說,「拙」表示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在中國文學中,也如同大智若愚、愚公移山,應是「大巧若拙」的意思。余光中一句「媒體翻譯有問題」,引起鬨堂大笑。馬英九告訴詩人,《經濟學人》亞洲主編已寫信給臺灣「駐英代表處」,說明沒那個意思。
  • 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的美學觀點。意為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語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雖本意不在審美,而在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但它卻恰恰說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藝術創作所具有的特徵。任何杰出的藝術作品都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高度統一。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後,巧拙的辯證關係問題逐漸成為中國美學經常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男孩起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男寶寶名字
    中國的文化最講究「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潛龍在田,不露鋒芒,厚積薄發。而過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容易驕傲自大,也會引來他人的捧殺或是嫉妒。所以知道隱藏自我鋒芒的男子,才能看得遠,走得遠。
  • 《美的覺知》:大巧若拙的器物之美,大拙至美的質樸之心
    高深而玄妙的美,是未加修飾的自然之美,看似稚拙的外形,卻蘊含著天真質樸,樸實無華的自然之美,這就是大巧若拙。在《道德經》中,「大巧若拙」也是老子提出的中國美學史上重要的觀點之一。
  • 他們才是真正的大巧若拙!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列舉幾個這樣的星座,看看什麼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啊。金牛座:說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星座絕對少不了金牛座,他們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最佳案例啊。相信大家都知道,平時呢我們看到金牛們,覺得他們是一個喜歡保守穩定的星座,然後又很固執,總之看上去就是很老派傻乎乎的樣子,但是小編想說你千萬不要被他們的表面所欺騙啊。
  • 大巧若拙,深藏城府的3大星座。做人恬淡閒適,喜歡隱秘的生活
    誠然,隱秘地活著,樸素地做自己,大巧若拙,方能顯現出一個人的境界。那麼,都有哪些星座具備著這些屬性呢?喜歡過著隱秘生活的天蠍座。不過,水瓶座的城府也是極深的,只不過是他們似乎也並不習慣於拿出城府的套路去對待他人,或者說,他們喜歡以一種隱秘的生存姿態來面對自我,來大巧若拙地面對生活。看破不說破的雙子座。雙子座是個非常善變的星座,當然,這裡說到的善變,源自於在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從來不會認為生活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可以說,在經過了一些事情之後,雙子座更加懂得以一種怎樣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來洞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