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文人畫:對自然的感悟與體驗

2020-12-25 方金爐藝術

圖丨方金爐

#藝術#

中國傳統美學自魏晉以來便偏重於通過繪畫反映現實,強調形神兼備,在「形」的基礎上求得神採與氣韻。文人畫家「寫心」、「寫意」、「造境」的觀點,其實質也是在於從形神兩個方面更好地狀寫物象。自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後,文人畫的重點開始從自然物象轉移到客觀自然融入畫家的主觀意象上。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觀點,無疑是對於蘇軾理論的推進,將蘇軾所開啟的強調審美主觀意緒的思想做了最徹底的詮釋。倪瓚的「逸氣說」不再強調客觀自然的「形」、不再強調「理」,所強調的是對自然感悟所產生的「逸氣」的抒發和表達。

(方金爐 有心待捉月中兔)

在當代文人畫家中,方金爐的繪畫追求師法自然,但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描摹,而是重在對自然的體驗和感悟,並從中得到主觀之意的靈感,獲得表現的意向。方金爐重寫意,在創作的時候融入了主體對自然的想像和理解,並傳達出自然景象的生動意境,他的創作源於自然,卻超脫於自然。正如弗洛伊德所說:「藝術創作中,人的潛意識或潛能會發揮很大的作用,而且不為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也不受種種法的約束。」

(方金爐 蕉蔭歇鳥圖)

方金爐沉湎於山水林泉之中,在自然界中感到某種境界與內心追求的恬淡適閒正相吻合,因此,眼前的彼山彼水,便成了可以拿來按自己理想願望再剪裁、再相合、再創造的媒介。方金爐山水畫中顯現的此山此水是一種並非現實卻可居可遊的理想境界,它或許沒有斑斕的色彩和寫實的造型,但從畫面中透出的情思卻能使觀者有所領悟。

(方金爐 高丘浚谷、激湍深潭)

方金爐在山川草木的感悟中融入了自身的人文修養、人生經歷,各種顯露的、隱含的、自覺的或不自覺的,都無形的蘊含在其創作的表現過程中。如他擅長畫芭蕉,在他作品中芭蕉並非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背景,而是表達其人生哲學的載體。在佛教中,芭蕉是脆弱、短暫、空幻的代名詞。《維摩詰經》云:「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芭蕉意味著弱而不堅,短而不永,空而不實。春天來了,芭蕉迅速長大,從那幾乎絕滅的根中,竟然託起一個綠世界。但就是這樣一種勃勃的生命,一陣秋風起,瞬間就衰落得無影無蹤了。中國人說芭蕉,就等於說人的生命,看著芭蕉,如同看短暫而脆弱的人生。

(方金爐 蕉林納涼圖)

從方金爐作品中能明顯感受到中國古典哲學、美學中的「比德」思想。所謂「比德」是儒家認識自然的一種美學觀,在審視自然萬物時,所見不僅是其物質屬性,而將其物質屬性與人的倫理、道德、主觀意志相類比。方金爐的作品多以花鳥、山水作為表現對象,便於借物抒懷言志。花鳥和山水畫不僅是其寄情暢懷的載體,而且可將所畫之物與人的道德或品格相聯繫以借物銘志,作品便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

(方金爐 芭蕉君子風)

方金爐簡介:

方金爐,男,1944年8月生,浙江省金華市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委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即現總裝備部中國航天員科研培訓中心)。科學工作者、紅學家、國畫家。

作品入展96"友好城市國畫邀請展"(上海)、北京國際書畫藝術博覽會、中國名人名家書畫精品展、中國百名知名書畫家優秀作品展;韓國98 "國際美術大展"、全國群眾書畫大展;99"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書畫大展"、國際華人藝術展等各類大展八十多次,獲得金銀銅優秀獎五十多項。有代表作入編《中國美術家選集》和《傳世名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珍品選)等高品位典籍。作品被天下名人館、中國紅軍紀念館、中國名人藝術館、當代民間藝術家作品收藏館、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泰國曼谷中國畫院、上海日中藝苑、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福建省莆田市東巖山文化公園、韓國碑林園等文博藝術單位收藏。出版有《方金爐畫集》。

長期從事載人太空飛行器生命保障系統工程研究,在載人密閉容器大氣成分檢測、微重力條件下生命物質分離、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工程測量控制及供電技術和實驗研究等作出貢獻,榮獲原國防科工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兩項,發表科研論文八篇。

從事《紅樓夢》研究多年,獨闢蹊徑,創立大觀園遺址的"圓明園說",1995年3月所著長篇紅學專題論文"《紅樓》園址在海澱"。暗將圓明作大觀在報上發表,文中列舉了在大量史實根據,論定《紅樓夢》中寫的大觀園,就是當年圓明園。文章一見報,就引起了強烈的社反響。一致認為《紅樓夢》大觀園原址的"圓明園說"要比"恭王府說"及大觀園在天津等處的說,前進了一大步,更有說服力。會後,《北京晚報》、《文匯報》等二十多家新聞單位作了動態報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在新聞欄目中作了報導,並且引發了國內學術界"紅學熱吵圓明園"的學術討論熱潮。

1999年6月由文津出版了《圓明園與〈紅樓夢〉大觀園》一書。

擅長中國寫意花鳥畫,1987年以來創作了大量牡丹藤本梅竹荷桃實楷楷杷和鶴鷺雞鴨等題材的作品。功力深厚、畫風俊秀。畫跡遍及內地23個省區,流入日韓臺港新馬泰菲美加德澳等海內外各地。作品入選國際國內各大展七十多次,獲得金銀銅優佳作精品獎五十多項。

相關焦點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指高度靈巧之美,猶若未加修飾的自然。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
  • 齊白石的畫誠然屬於文人畫,但不是一般意義的文人畫
    齊白石的畫之所以「新」,是因為它給傳統的高雅添加了大眾口味,給古典藝術注入了現代審美意味,使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即「雅」和「俗」完美地結合起來,而且結合得渾然一體、天衣無縫。齊白石的畫章法布局獨特,筆墨雄渾樸拙,線條健動柔韌,設色熱烈奔放,內涵深邃,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健康的力量感和熱情度以及哲人的智慧,與傳統文人畫之淺淡、柔軟、纖巧、蕭疏、荒寒等陳舊風格拉開了極大的距離,這乃是對傳統偏弊的一種有力的振奮。他的畫看似豔俗,實則俗中見雅,而雅壓倒俗,所謂「大俗大雅」「豔而不俗」,雅俗共賞成為齊白石繪畫的典型風貌。
  • 能言畫與不語詩:漫談中國當代文人的繪畫
    除了文字的圖像化,要說到文學與圖像之關係,絕然難以繞開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文人畫。文人畫也稱「士夫畫」或「南畫」。眾所周知,唐代以降,中國書畫大體可分開兩宗來談,即明人董其昌所說的南北二宗。北宗以皇家院畫為代表,講求精密嚴謹,傳習摹寫;南宗多為文人士大夫「寫胸中逸氣」所作,其致高雅、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董其昌所謂的南北,並非是地理概念上的嚴格區分,其意在呈現二者在美學氣質上的分疏。
  • 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淺談李樹文人畫的逸筆特徵
    陳繼儒言:「文人之畫,不在蹊徑,而在筆墨。」當代文人畫家在對「逸」的追求下不斷注入豐富的筆墨情感和趣味,在筆法墨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就。在李樹的作品中,他通過筆墨語言的運用實現了「狀物」與「寫心」的目的,其「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的創作狀態即是文人靈性的彰顯和內心情感的流露。(紫氣東升 李樹)「用筆」多指各種皴法、點法及線描之法,文人畫強化了線條使其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 江戶時期的南畫:受中國二流畫家影響的日本文人畫
    不過在對外輸出的影響之外,江戶時期繪畫亦承載了來自其他文化的影響,例如受中國文人畫影響的「南畫」(Nanga)。然而,江戶時期「南畫」這種反院體繪畫而生的文人畫潮流,究竟是文人士大夫的高雅創作,還是迎合了市民品味的商業作品?日本南畫既是受中國文人畫影響,南畫家的圖像來源又是什麼?梵谷(右)臨摹歌川廣重作品《名所江戶百景:大橋安宅遇雨》。
  • 葉永青:藝術家畫什麼畫,畫個「鳥」!
    鳥在中國人的通常意識裡,是一種比較高雅的文人畫經常運用的形象,那麼「畫個鳥」就把另外一層意思帶出來了,這就是民間的一種俗話和粗口,比如畫你個鳥,畫你個頭,畫你個屁等等,這些題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葉的心中圖像,來自於他對文人畫的喜愛和熱情。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水墨畫的影子,中國的山水、花鳥以捲軸或者豎幅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意識裡,不用臨攀,每個人都有些記憶和印象。
  • 名家畫魚各不同 文人精神在其中
    有人統計過,他的畫中僅僅畫一隻動物的作品就有約50幅。    這種驚世駭俗的風格,通常被解讀為畫家作為明朝皇室後裔在明朝滅亡後的身世感傷和亡國悲憤,才會如此怪異冷峻、一派悽涼。梁江解釋說,「八大筆下,不僅魚和鳥是他個人化的精神符號,他也用鶴、鹿等各種動物,來表現亡國之痛、心靈創傷。因此解讀八大的魚,既要看到他是出色的藝術家,蘊含高超的繪畫技巧,更要看到其中晦澀的政治寓意。」
  • 畫文人理想,徐燕孫繪《梅妻鶴子》
    繪畫作品可以傳遞一個畫家的價值觀,比如近代著名工筆人物畫家徐燕孫,他特別喜歡畫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文人軼事。他用一支畫筆,把傳統文化圖解,讓世人可以直觀地了解文化。他的價值觀就是,畫作是傳播國學文化的「使者」。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群星璀璨,氣象萬千,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道特殊的景觀,那就是「文人畫」。「文人畫」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第一次提出的,他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
  • 帶你解讀:「界畫」的「前世今生」
    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局部)界畫:中國繪畫十分有特色的一個門類。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到了隋代,界畫已經畫得相當好。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局部)此後,文人畫興起,界畫式微。《明畫錄》寫道:「有明以來,以此擅長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筆,目界畫都鄙為匠氣,此派日就澌滅者」。
  • 蔡元培先生美育講座系列之一 | 潘公凱、渠敬東:筆墨與品格:文人畫的道德向度
    報告的題目是筆墨與品格,文人畫的道德向度。潘老師既是教育家、也是畫家、並且有著深刻的家庭傳承,已有出版的著作《中國筆墨》,而且最近正在寫作一本《筆墨學》,對此問題有豐富的思考。報告開始,主持人陳老師首先援引了幾位書畫家對文人畫的評價,以介紹文人畫的藝術形式,指出文人畫的功夫在畫外。談藝術為什麼要談人品、談學問、談思想?這與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有何關聯?為什麼說品格高,落墨自超?
  • 如何把一幅爛畫,迅速變成一幅好畫?方法很簡單|文人畫三題1
    首先,竹葉姿態缺少變化,每一簇長得差不多:其次,竹葉是竹葉,竹枝是竹枝,竹葉不像是從竹枝上自然生長出來的文人以君子為做人準繩,而竹子虛心有節,乃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請朋友畫竹子,無非是說「你這樣性情高潔的君子才能畫好竹子」,或者「我這樣性情高潔的君子才配欣賞竹子」。還有一種可能性是,畫竹子比較快。
  • 2020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美術學科之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美術學科之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發展。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文人畫通常被簡單的認為古代文人畫的畫就被稱為文人畫。但這個概念過於模糊或者不夠專業。
  • 唐宋還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物畫,為何元朝就急轉直下,獨愛文人畫?
    元朝是中國畫彩墨爭輝時代,是文人畫發展的又一高潮,但是對文人畫的影響卻很大。正是由於人物畫的衰落,文人畫在這時也興盛起來,逐漸佔據霸主地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也是由於文人畫審美和創作原則,使人物畫逐漸脫離了寫實和生活中。而人物畫在元代沒落也是多方面原因所導致的,也不止這一個因素。
  • 文藝課:潔癖,讓他成為中國文人畫的最頂流
    在中國藝術史上,有一位畫家,他的畫水不流、花不開,但被譽為中國文人畫的最頂流;他連處女座都自愧不如的潔癖,卻被後世認為是高潔的象徵;他本人則擁有若干大咖粉絲,連乾隆皇帝都是他的迷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大約是畫由心生的緣故,倪瓚的作品也是非常素淨。在他的畫中,天空不見一抹雲翳、一痕鳥影,湖面沒有一點波光、一尾小舟,岸上沒有一絲風跡、一個人影,毫無塵世的煩惱,只有自然的靜謐,「他已將自己與塵世割裂開來,不染人間半點塵」。粉絲眾多!
  • 古代文人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輔助讀書,以自然幽志怡情
    01.古代文人生活中的清玩,要幽志醉心,重點在「清」,不在「玩」實際上,古代文人生活清玩,更多的是接自然之氣,養精淨神,安閒性情,並不貪玩小物件。因為他們知道「玩物喪志」的教誨。高人雅士,其清玩多取自自然。
  • 一切美源於自然 把生活感悟和自然之美融入畫筆
    對繪畫來說,一切物象都是載體,畫畫最終目的是為了畫心、畫情、畫神,一切美都來源於自然,而又不為自然所縛。畫家林國全認為:「一切美源於自然,把生活感悟和自然之美融入畫筆」。林國全,浙江永康人,自三十年前從浙江金華婺州美術學校出來後就一直堅持畫畫,數十年如一日,在繪畫上不求名利,沉寂在繪畫的樂趣中,把生活中的感悟和自然之美融入畫筆,變成一幅幅精美佳作。他的油畫前期都是先從照片和其他現成的圖像中獲得靈感,加上現場親臨其境的感受來創作作品,他很善於從畫面中尋找現場感,從現場感中提取畫面。
  • 中國畫只是文人水墨畫嗎?壁畫才更為深厚廣袤
    「我們研究『畫家畫』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從中國傳統壁畫開始,只有釐清和區分了巖彩和水墨材料對畫家畫與文人畫的作用問題,才能從歷史、文化、技藝、方式等方面尋找到今日繪畫語言發展的突破口。」文人基礎如果沒有了,文人畫怎麼能存在呢?我並不是反對文人畫。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文化的心性、品德能夠做到古代文人那樣的修為,繼續中國文人繪畫的創作,比如能與潘天壽、吳昌碩同等比較,我覺得沒有問題。我是說,除了文人畫之外,我們中國繪畫還有沒有發展的新途徑,新方向?
  • 文人畫的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透過作品表象窺視畫家的內心,探尋文人畫的真正內涵呢? 這需要我們對畫作潛心鑽研。文人畫家獨立塵世的自我意識背後有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 他強調文化具有有機體的特性,以對自然現象的體驗,感悟文化起伏
    他強調文化具有有機體的特性,以對自然現象的體驗,感悟文化起伏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赫爾德的文化史的。赫爾德強調歷史文化具有有機體的特性。赫爾德以對自然現象的體驗,感悟著人類各民族文化的起伏。在他的文化史觀裡,某一民族的文化猶如某一株具體植物的花朵,它存在時間是短暫的。「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生存活動的花朵;它的表現確實迷人,但是短暫的。」歷史就是各個民族此起彼伏、各個時代前後相繼的大舞臺,歷史上的每一個民族都要經歷產生、發展、繁榮、衰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