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2020-12-16 小紙會穿越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群星璀璨,氣象萬千,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道特殊的景觀,那就是「文人畫」。

「文人畫」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第一次提出的,他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

「王右丞」是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實際上在董其昌之前,宋代蘇軾就提出過「士人畫」的概念,其含義與董其昌的「文人畫」是一致的,蘇軾說:

觀士人畫而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

有董其昌和蘇軾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人與繪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繪畫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不乏丹青畫手、畫壇巨匠,在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自成一體、獨樹一幟。

與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家相比,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歷史地位。

就創作動機而言,文人畫既不同於宮廷畫家,也不同於民間畫工。一般來說,宮廷畫家繪畫必須適應統治者的需要,或者教化臣民,或者取悅君主,這是一幅明代宮廷畫家筆下的《帝王行樂圖》,而民間畫工則迫於生計,作畫必須滿足考慮滿足大眾的文化消費需要,這是中國民間繪畫的代表藝術《年畫》吃

明代《帝王行樂圖》
年畫

而中國古代文人作為一個特殊的階層,總體來看,既無勞作之苦,更無衣食之憂,他們作畫不需要取悅君主,也不是謀生的手段,因此,創作動機也就更多的源於純粹的內心衝動,具體的說,他們的創作動機突出表現在自我娛樂。

在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大多以自娛為最初的動機,陳代文人姚最在談到梁代蕭賁作畫時有這樣的判斷:學不為人,自娛而已。

蕭賁,官居河東太守,曾於扇上畫山水,咫尺內萬裡可知,在姚最看來蕭賁作畫並不是為了別人,只是為了自我愉悅。又如宋代初年山水大家李成,自幼博涉經史,彈琴、賦詩、下棋、飲酒無所不能,繪畫更是一代翹楚,名動當時。北宋劉道醇的《聖朝名畫評》把他的畫列為「神品」。北宋宣和年間的《宣和畫譜》稱他為「古今第一」。由此可見,李成的當時畫壇的地位是何等的舉足輕重,然而,李成談到自己的畫作動機時,卻說:性愛山水,弄筆自適身,豈能奔走豪士之門。

文人畫

其實在中國古代文人那裡,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看法,例如,元代吳鎮: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餘,適一時之興趣。

明代文徵明也認為: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

所有這些無不說明,自娛是中國古代文人繪畫的基本動機,意味著以自己內心需要為最高律令,對世俗功利的超越,更意味著自身精神的回歸,而這正是風雅精神的重要標誌。

相關焦點

  • 能言畫與不語詩:漫談中國當代文人的繪畫
    相比於西方藝術家以一樁樁個案出現,在中國古典傳統裡,文學與繪畫牽纏之深,則是以群像的形式呈現,如果說,西方些許文學家作畫算是孤例,有天命不凡、興之所至的味道,那麼中國的文人作畫則形成了一個傳承有序的文化源流,儘管他們其中的每個個體都與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保持著「家族相似」,然而作為一種群體的踐行,其藝術面貌卻一直在慢慢演進與湧動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 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 江戶時期的南畫:受中國二流畫家影響的日本文人畫
    然而,江戶時期「南畫」這種反院體繪畫而生的文人畫潮流,究竟是文人士大夫的高雅創作,還是迎合了市民品味的商業作品?日本南畫既是受中國文人畫影響,南畫家的圖像來源又是什麼?梵谷(右)臨摹歌川廣重作品《名所江戶百景:大橋安宅遇雨》。
  • 2020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美術學科之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美術學科之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發展。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文人畫通常被簡單的認為古代文人畫的畫就被稱為文人畫。但這個概念過於模糊或者不夠專業。
  •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欲望?
    曾聽行外人說過一句話,「自古文人多意淫,就是因為懷才不遇的書生在現實中屢遭碰壁,才把這種無奈投射到錦繡文章上……」我覺得這句話太過偏激,但這種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尤其是在君主專制的古代,存天理滅人慾,文人群體或多或少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壓制。
  • 齊白石的畫誠然屬於文人畫,但不是一般意義的文人畫
    齊白石的畫之所以「新」,是因為它給傳統的高雅添加了大眾口味,給古典藝術注入了現代審美意味,使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即「雅」和「俗」完美地結合起來,而且結合得渾然一體、天衣無縫。齊白石的畫章法布局獨特,筆墨雄渾樸拙,線條健動柔韌,設色熱烈奔放,內涵深邃,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健康的力量感和熱情度以及哲人的智慧,與傳統文人畫之淺淡、柔軟、纖巧、蕭疏、荒寒等陳舊風格拉開了極大的距離,這乃是對傳統偏弊的一種有力的振奮。他的畫看似豔俗,實則俗中見雅,而雅壓倒俗,所謂「大俗大雅」「豔而不俗」,雅俗共賞成為齊白石繪畫的典型風貌。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古琴為中國古代文人常用的創作題材。圖為(宋)趙佶《聽琴圖》,立軸,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在古代,古琴除了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的雅樂演奏外,還與「詩、書、畫」一起作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工具,且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居於「棋、書、畫」之前。從孔子撫琴講學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從「竹林七賢」的琴嘯相諧到李白、白居易的琴詩,古琴藝術是歷代文人雅士高潔、脫俗生活的真實寫照。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古代文人話題是一個歷時性的演變過程,一部中國文學史,也深刻反映了這一過程的複雜性。【關鍵詞】文人 身份 認同 期待文人的才能,如果僅做雕蟲小技的文章,而無法承擔更重要的社會責任,則將淪為被主上與世俗所蔑視的玩物。士人僅僅被人看作會寫文章的文士,那就是令人羞慚的失敗人生。在古代知識價值譜系中,經學高於史學,史學高於文學。尊經、修史在價值等級上高於文章之作。文人往往成為崇高的經、史的反面參照對象。柳冕提出「尊經術,卑文士」:「故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別是一技耳。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  二、風骨與氣節律動古代文人生命基調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哪類人最有風骨和氣節?究竟哪類人可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和中堅?
  • 文人的藝術在哪裡?文人的風範在哪裡?文人又是如何品?如何遊?
    我們想通過百年名校來回顧百年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這些百年名校以及晚清民國以來的教育在蘇州這個地方的興起與發展的過程,讓我們看到江南特有的文化傳承——這就是文化傳統的因時而變,也是這一地區的文人傳統的延伸。文人的傳統是什麼?是「遊於藝」,今天,這個傳統已經完全丟失了,基本沒有了。因此,今天包括我在內,只是從事而已。
  • 中國畫只是文人水墨畫嗎?壁畫才更為深厚廣袤
    敦煌學的很多謎團,上溯到克孜爾,便能迎刃而解,尤其有助於改變國人對中國畫的誤解——以為中國畫只是文人的水墨畫。事實上,壁畫藝術同樣是中國畫的一部分,而且更為廣袤。」「有關中國畫創作的思考,一直困擾著當代的眾多畫家。在一定意義上,圍繞中國畫創作的本源性思考得不到合理清晰的解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勢必還將會有更多爭論。
  • 清微淡遠古代繪畫中的文人與琴
    蘇東坡云:「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撫琴吹簫、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場景也一再出現於歷代繪畫之中,千載之下,仍令後人遙想追慕。文人與琴的圖繪組合大致可分為撫琴、聽琴圖,抱琴、攜琴圖,眠琴、調琴圖,陳設器物圖和斫琴圖等幾類。
  • 唐宋還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物畫,為何元朝就急轉直下,獨愛文人畫?
    而這個時候逃避現實不問世事的畫風興起,促進了「文人畫」的發展,這個時候的人物畫也不似往日的輝煌。由於士大夫階層特定的人生態度,使繪畫也越來越局限於花鳥畫和山水畫,對人物畫也越來越忽視,元朝初期還是很多畫家致力於人物畫的創作,但是在社會現實下,使畫家喪失了表現現實的熱情。
  • 畫文人理想,徐燕孫繪《梅妻鶴子》
    繪畫作品可以傳遞一個畫家的價值觀,比如近代著名工筆人物畫家徐燕孫,他特別喜歡畫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文人軼事。他用一支畫筆,把傳統文化圖解,讓世人可以直觀地了解文化。他的價值觀就是,畫作是傳播國學文化的「使者」。
  • 解讀文人畫:對自然的感悟與體驗
    文人畫家「寫心」、「寫意」、「造境」的觀點,其實質也是在於從形神兩個方面更好地狀寫物象。自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後,文人畫的重點開始從自然物象轉移到客觀自然融入畫家的主觀意象上。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觀點,無疑是對於蘇軾理論的推進,將蘇軾所開啟的強調審美主觀意緒的思想做了最徹底的詮釋。
  • 中國古代四位文人的戀竹情結
    中國古代文人對竹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文人戀竹、迷竹、尚竹,以竹喻人,將竹人格化,用筆書竹畫竹,以竹寄託文人的情感。從王徽之到白居易到蘇東坡到鄭板橋,無一不與竹情誼深厚。1、王徽之與竹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第五子。 王徽之平生有一種特別的嗜好,那就是愛好竹子。
  • 古代文人的樂園,書房就是他們的天堂!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書齋說》裡講: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中國人的書房講究的不是空間大,而是明淨,使心舒暢,太寬敞反會損傷目力。很有意思。對於書房的裝飾,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得好:「宜簡不宜繁」。
  •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說明古代文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文人最喜歡做的就是吼幾句酸詩騷詞,抱怨一下自己的懷才不遇! 李白和杜甫中國詩壇最有名的兩人,一個詩仙一個詩聖,都喜歡沒事抱怨一下自己懷才不遇。
  • 懷袖雅物文人扇,如是清涼
    蘇州摺扇,也就是文人扇,最早始於南宋,到明代發展至巔峰,成為文人墨客及縉紳士大夫必備之懷袖雅物。《文化大觀園》此行來到蘇州,借有著文人風骨的摺扇,感受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在蘇州平門斜對面的聽扇居,王健像往日一樣在做著手中的扇子。這是他與扇子「交流」的地方。
  • 名家畫魚各不同 文人精神在其中
    古代畫魚    力求其活潑情狀    歷史上畫魚的名家很多:據記載,五代後唐時,有袁羲善畫魚,能「窮其變態」;宋時有徐白、徐泉、徐易等人專門畫魚,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畫魚而著稱的畫家。有人統計過,他的畫中僅僅畫一隻動物的作品就有約50幅。    這種驚世駭俗的風格,通常被解讀為畫家作為明朝皇室後裔在明朝滅亡後的身世感傷和亡國悲憤,才會如此怪異冷峻、一派悽涼。梁江解釋說,「八大筆下,不僅魚和鳥是他個人化的精神符號,他也用鶴、鹿等各種動物,來表現亡國之痛、心靈創傷。因此解讀八大的魚,既要看到他是出色的藝術家,蘊含高超的繪畫技巧,更要看到其中晦澀的政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