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提要:風骨和氣節是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傳承性,中國古代幾乎所有有關文人風骨與氣節的典型,這絕非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社會進步的邏輯使然,無論是動蕩紛亂年代的叱吒風雲,還是繁盛勃興時期的埋頭苦幹,須臾離不開風骨與氣節的引領和支撐。

  風骨,語出《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姚興睹之而醉心,宋祖聞之而動色」,意指人的剛正氣概和俊雅氣質。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文重風骨,人更重風骨,後世往往用風骨來評價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用風骨來裁斷一個人的德行和操守,於是風骨就成為一種高邁而超拔的人格境界。人格意義上的風骨大體由氣概、氣度、風範、操行、修為等諸多道德因素構成,常被古書典籍形象地表述為風骨凜凜、風骨稜稜、風骨錚錚等等。從文化社會學角度看,風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承載和具象,表現在人的志向取捨和行為選擇上,大都與作為重要道德標準的氣節在邏輯上相提並論,儘管氣節指的是個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價值取向,但作為一種操守標尺和價值標籤,風骨和氣節在國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徵著正向維度,在國人價值體系中均代表著高尚指標,素為中國曆朝歷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假如一定要區分出風骨和氣節兩者之間的差別,一般而言,風骨更側重於古代文人精神內涵的純正雅致,而氣節則更注重於古代文人行為表現的浩然峻烈,簡言之,風骨崇尚修身理念的闡發弘揚,如北宋一代名臣範仲淹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文人風骨的優秀範本,始終濡染和感召著後人。

  文人風骨作為一種卓爾不群的道德品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因子和民族情結的重要載體。將風骨一詞分解開來就是風度和骨氣,其中風度源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與培植,骨氣則來自對民族大義的忠誠和對天下為公的堅守。古代文人風骨,絕不是專制的強迫和皇權的驅使,而是一種主體意識的涵育和自我觀念的塑造;絕不是高傲的士大夫派頭和瀟灑的紳士風度,而是一種魂系家國的責任承付和情牽黎民的使命驅策;絕不是學識的展示和才華的表達,而是一種格局的彰顯與闊達襟懷的袒露;絕不是官階的招搖和爵位的炫耀,而是一種精神境界的外化和內在品質的溢出。文人氣節作為超凡脫俗的價值標準,「是對人生的一種堅定態度和個人意志獨立的表現」,是中華民族價值體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把氣節拆分開來就是志氣和節操,其中志氣植根於宏大抱負和堅定信念,節操發軔於中華傳統價值取向,古代文人氣節,是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皈依;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價值選擇;是「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的豪邁從容;是一種直抵宇宙天地和人性終極的正氣浩蕩和良知恣肆,質而言之,風骨和氣節是垂範千古的華夏美德和遺世標高的東方神韻,深深浸潤和熔鑄在古代文人的血液裡和精魄中,點繪和狀摹著中華民族高貴的精神譜系和壯美的生命形態。

  二、風骨與氣節律動古代文人生命基調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哪類人最有風骨和氣節?究竟哪類人可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和中堅?翻閱典籍檢索史書,不難發現危難之際高昂頭顱、堅挺脖頸的還是推崇「三不朽」的文人,其主要原因在於文人深受儒家仁義禮智信忠恕等思想的滋養、教化和薰陶,掌握世道人心的症候和趨向,知曉救國濟民的策術和路徑,更富有理想追求和家國情懷,更具有擔當自覺和正義良知,是引領時代走勢的先進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骨幹力量。滄海橫流,方顯風骨原態和氣節本色。每當國運存續和民族危殆的關鍵節點,文人士子便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發出正直聲音,或直言極諫,或奮起抗爭,力求以錚錚風骨挽狂瀾於既倒,以凜凜氣節扶大廈於將傾,希冀成為登高一呼的社會良心和打壓不跨的民族脊梁。風骨和氣節幾乎就是中國古代文人生活的底蘊和基調,是他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依憑和標識,是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根底和源頭,是他們於熙來攘往的俗世中保持心靈潔淨和人格清白的底座和基石。

  三、風骨與氣節穿透歷史擎舉當下

  風骨和氣節是古代文人修身養性的標的、正義凜然的表徵、不卑不亢的刻度,解讀中國歷史,就是在品評文人的風骨與氣節,就是在與無數金聲玉振的民族英魂交流對話。不受司馬氏拉攏腐蝕、寧肯在洛陽打鐵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於刑場上彈奏一曲《廣陵散》,完成了人生的精彩謝幕,其風骨與氣節常在恆存;菊之君子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視民如子,守志不阿,其風骨與氣節峻峭拔俗;在仰天大笑中吟誦「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一代詩仙李白,狂放不羈,桀傲不馴,其風骨與氣節傲岸卓群;屢遭貶謫流放但依舊吟詠「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世奇才蘇軾,放達率真,疏狂自適,其風骨與氣節磊落峻爽。這些中國古代文人的精英和翹楚,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以自己光風霽月般的風骨與氣節,從廟堂走向江湖,從俗世走向審美,從庸常走向良知。

  如果說西方文化把文人定義為風骨與氣節的擔當者,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則把文人界定為風骨與氣節的守望者和弘揚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定位為風骨與氣節的化身。的確,中國古代文人的性情體系是一套恆常穩定的精神價值系統,無論是儒家的溫和謙恭,還是道家的超然灑脫,抑或佛禪的靈慧頓悟,幾千年來,中國文人歷盡滄桑,飽經憂患,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當佇立於連綿起伏的群山之巔,俯視社稷凝眸蒼生時,眼神裡閃爍的是孔孟的忠善仁愛、老莊的達觀超然和佛禪的慈愛悲憫,這深邃而溫情的目光,恰恰就是中國古代文人難以消蝕的風骨和永不褪色的氣節:在朝與在野互洽,學統與道統相融,天下與自身兼濟,政治抱負與自然生命同置,家國情懷與個人追求並存。中國古代文人無論信奉何種文化思想、展現何種精神姿態,這些生活於古典時代的鮮亮個體,大都潛蘊著一種被稱之為風骨的高貴精神稟賦,氤氳著一種被稱之為氣節的堅韌人格質素;這些古老中華帝國的傑出宦遊者們,修身不息、格物無窮,中正自持、寵辱不驚,以風骨和氣節抵禦功名和欲望的誘惑,以風骨和氣節釐定高尚和卑下的邊界,以風骨和氣節樹立起志昂意堅、傲世蔑俗、報國濟民的英邁形象;這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士子們,讀書萬卷,正心始終,集道德文章和詩情畫意於一體,操持著強大的文化內省力,其風骨與氣節既厚重又飄逸,厚重得如同踏在堅實的大地上,飄逸得仿佛進入如夢似幻的仙境中。

  風骨和氣節是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傳承性,中國古代幾乎所有有關文人風骨與氣節的典型,既見諸於典冊史籍裡,又流傳於民間傳說中,這絕非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社會進步的邏輯使然,這表明風骨和氣節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不因時空遷變遊移而減弱消亡,可以說,無論是動蕩紛亂年代的叱吒風雲,還是繁盛勃興時期的埋頭苦幹,須臾離不開風骨與氣節的引領和支撐。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在中國民族五千年發展進程中,文人風骨曾如日月高懸於朗朗乾坤,文人氣節曾似江河飛奔於萬古千秋,不斷書寫和鳴奏著中華文明瑰麗璀璨的華章金曲;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徵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文人風骨與氣節一定會更加鼓蕩奮拔、硬朗彌堅,一定能激發出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

相關焦點

  • 士人的風骨
    我認為,就是有風骨、有氣節、有擔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是有風骨;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可殺不可辱(《孔子家語·儒行解》),是有氣節;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論語·泰伯》),是有擔當。  擔當是廣義的,包括「好漢做事好漢當」,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有此一條,即可無愧為「士」。但嚴格意義上的「士」,還得有「天下之擔當」。
  • 古代壞學生是怎樣的?明代藍袍大王「壞」起來,文人風骨散落一地
    到了明朝中後期,官場日漸腐敗,很多基層官員,文人秀才道德敗壞,開始胡作非為,幹起了魚肉百姓、為虎作倀的勾當。藍袍大王——明朝橫起來的流氓秀才1.古代秀才為何被稱為「藍袍」古代時候凡文人考取秀才,其本身身份便已不同於平民,他們成了被保護的階級,能夠享受到特殊的待遇。
  • 媒體的操守和文人的風骨-虎嗅網
    最近在各群中與人聊天,每論及媒體之效用、價值和操守,以及學者文人之傲氣、胸懷與風骨,頗覺對此不解者甚眾。想起當年看歷史正劇《走向共和》有個橋段頗為有趣,可做上述兩題目之詮釋註解,所以截屏摘錄而來。文人不可無行。
  • 文人嚮往的「魏晉風骨」,到底是「無能」還是「風流」?
    所謂「風骨」「風度」,在桓溫眼裡,不過是吃得多不幹活的「千斤大牛」,看上去體魄肥碩,其實根本幹不了活,最後還是要被人殺。所謂「名士」,國難面前,啥用沒有。如果細看這時代不少人的「魏晉風骨」,比這「千斤大牛」還不堪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人「口不論世事,唯詠雅玄虛而以」,有人「常飲酒廢職」「清談誤國」,這都還算其中的「良心人物」。
  • 古代文人生氣時是怎麼罵人的?不帶髒字還很高雅,寓意卻很通俗
    古代文人生氣時是怎麼罵人的?不帶髒字還很高雅,寓意卻很通俗文丨可可侃歷史中國古代文化對聯文化一直很受文人歡迎,事實上一副對聯雖然沒多少字,但是其中蘊含的東西卻是非常多的,文人聚會通過對對聯來溝通感情既能看出一個文人的知識水平,又能增加聚會的趣味性。
  • 64歲戴建業教授瘋狂撈金的背後:沒了愛妻,文人風骨丟了又如何
    戴建業畢業後回到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系教書,他主要講授古代文學,同時擔任湖北民族學院和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的彩虹學者和客座教授。戴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詩詞頗有研究,出版了系列書籍和論文,但這些並沒有讓他出名,他還差點被校長調離教學崗位。
  • 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何能成為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
    古代的文人雅士,對身邊的一草一木,都賦予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寓意,來象徵不同的人格。說到這個,寓意著品格的植物,那咱們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梅蘭竹菊,梅蘭竹菊有著四君子之稱,它們最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同時,它們也是古人最愛畫的題材。
  • 易中天:文人只有姿態 沒有立場
    [導讀]士人有真風骨,學人有真學問,詩人有真性情。文人呢?只有花腔,沒有學養;只有欲望,沒有理想;只有風向,沒有信仰。所以,他們也「只有姿態,沒有立場」。嶽敏君作品漢魏以後的「文人」,俗稱「筆桿子」。他們是為皇權或當局服務,幫閒、幫腔甚至幫兇的讀書人。
  • 「建安風骨」是怎麼來的?
    要問起「建安風骨」指的是誰,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來嗎?「建安"是古代帝王漢獻帝的年號,而「風骨」在最早的時候常形容人物的風格,後來有的人把「風骨」看作是文章的形式或是思想。曹操經歷得多,所以詩中略顯悲涼,曹公作的詩有些婉約,小兒子曹植的詩是氣骨兼備的,而這此特點便構成了「建安風骨」,也被稱為「魏晉風骨」。當時曹氏父子都愛好文學,於是經常招攬一些文人,這些文人墨客經常聚集起來吟詩。 他們做的詩慷慨中帶有悲涼的陽剛之氣,在當時掀起了一個詩歌高潮。「風骨」後來便成了文學品評的一個主要標準,直到唐朝。
  • 曹植的這句詩,寫出了疫情下中華民族的風骨
    」就寫出了疫情之下中華民族的風骨。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中國遭遇了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大規模瘟疫。曹植在《說疫氣》中這樣描述其慘狀:「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時隔1800年,一場絲毫不亞於建安瘟疫的天災人禍捲土重來,讓世界上的多少國家元氣大損!
  • 中國古代四位文人的戀竹情結
    中國古代文人對竹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文人戀竹、迷竹、尚竹,以竹喻人,將竹人格化,用筆書竹畫竹,以竹寄託文人的情感。從王徽之到白居易到蘇東坡到鄭板橋,無一不與竹情誼深厚。1、王徽之與竹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第五子。 王徽之平生有一種特別的嗜好,那就是愛好竹子。
  • 字裡行間|為何用「高風亮節」形容人堅貞的品格與氣節
    我們常用高風亮節形容一個人擁有高尚的品德和使人敬佩的氣節,為何用高風亮節形容人品格高尚、氣節堅貞?風是一種自然現象,甲骨文中風與鳳是同一個字,在古代風神信仰中,先民認為風是由巨大的鳥拍動翅膀產生的,這種能產生風的鳥就是鳳凰,故崇拜鳳凰為風神。《禽經》中說:「鳳禽,鳶類。越人謂之風伯。飛翔,則天大風。」郭沫若《卜辭通纂》中指出:「古人蓋以鳳為風神。」後來由自然界的風引申為人的風操、風骨。「高風」最早見於《後漢書·馮衍傳》。
  • 「網紅教授」戴建業:被網友評論沒文人風骨,人民日報卻給他點讚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既然熱愛文學,喜歡詩詞都有古人的風骨,為何會走上直播這條路呢?這要從他和他太太的相遇說起,戴建業家境貧寒,在大學遇到了心愛的女生,女生的家境富裕,由於兩人的家庭背景相差懸殊,戴建業都沒有追求的信心。但是,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女生對他的感情很深,拋棄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放棄舒適的環境,也要跟他在一起,兩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 建安風骨:三國文人特有的氣質
    其中的「建安骨」也就是後來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李白為何對建安風骨如此推崇備至?只因為建安時期的詩歌作品真實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好男兒躊躇滿志的內在體現,也是文人士子歷史使命感的外在表現。
  • 古代文人皆喜愛梅花,對於金錢花他們覺得俗不可耐?
    從詠梅詩詞看古代梅文化與文人人格之形成。涉及梅的古代名曲有《梅花三弄》、《梅花落》,名畫有王冕《墨梅圖,名譜有範成大《梅譜》至於梅之別稱諸如「疏影」、「暗香」、「橫斜」之類更是盈篇滿牘。《齊東野語張約齋玉照堂自序》輯有梅花異稱、暱稱二十六條人們喜愛梅花,更留下了許多的佳話。
  • 「漢魏風骨」、「魏晉風骨」、「魏晉風流」到底是不是一個內容?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容易讓人混亂的詞彙:「漢魏風骨」、「魏晉風骨」、「建安風骨」、「魏晉風流」。人們容易把這幾者混為一談,實際上在詩風傳承演變上確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各有側重點。陳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漢魏風骨」的概念: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 古代的文人雅士,為何偏鍾情於「梅蘭竹菊」?有何歷史淵源?
    這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一直都在不遺餘力追求的理想。所謂「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物一樣用途單一,而應博學多才懂得「六藝」,才符合儒家學說中的君子。筆者認為,文人墨客之所以會對君子之德極盡崇敬,主要是因為君子在古代社會,不僅是一種道德層面的約束,而且也是文人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只有成為一個人人愛戴的君子,才有機會上居於廟堂、下處於江湖。
  • 建安風骨、三曹、王粲考點
    建安風骨: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他們掀起了文人五言詩的創造高潮。其作品直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而廣泛地反映了動亂地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了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了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有董其昌和蘇軾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人與繪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繪畫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不乏丹青畫手、畫壇巨匠,在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自成一體、獨樹一幟。與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家相比,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歷史地位。
  • 複習17: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古代文學史考研複習
    曹丕與這些文人詩酒唱和,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備了文人集團的性質。以上所舉各點,就是「建安風骨」這一美學範疇的內涵。對於「建安風骨」的理解,王運熙《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一文說:「我認為建安風骨是指建安文學(特別是五言詩)所具有的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它是以作家慷慨飽滿的思想感情為基礎所表現出來的藝術風貌,不是指甚麼充實健康的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