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皆喜愛梅花,對於金錢花他們覺得俗不可耐?

2020-12-18 為你尋找所有的感動

本文系作者為你尋找所有的感動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從詠梅詩詞看古代梅文化與文人人格之形成。涉及梅的古代名曲有《梅花三弄》、《梅花落》,名畫有王冕《墨梅圖,名譜有範成大《梅譜》至於梅之別稱諸如「疏影」、「暗香」、「橫斜」之類更是盈篇滿牘。《齊東野語張約齋玉照堂自序》輯有梅花異稱、暱稱二十六條人們喜愛梅花,更留下了許多的佳話。據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記載: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曾經睡在含章殿簷下,梅花墜其額上,遂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宮中爭相摹仿,號為梅花妝,人人爭效,流行一時。唐玄宗妃江採蘋愛梅,被戲封為梅妃。

壽陽公主

曾端伯以梅花為清友,林通以梅為妻、鶴為子,被歷代文人傳為美談《龍城錄》竟有一則優美的神話故事: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人們愛梅、賞梅甚至遐想變成梅花:「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陸遊:《梅花絕句元人景元啟亦感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雙調·殿前歡·梅花景》),真正達到了梅與人、物與我合二而一的境界。至於對桃李,人們也毀譽參半:「莫怕長州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白居易:《新栽梅》);「平生不喜凡桃李(白居易:《新載梅》);「天桃莫倚東風勢,調鼎何曾用不材」(韓偓:《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於花援》)。

至於俗不可耐、花似金錢的金錢花,人們更是厭惡之極:「謾向人前逞顏色,不知還解濟貧無(皮日休:《題金錢花》);「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將」(羅隱:《金錢花》)。而對梅花,人們幾乎眾口一聲,贊語盈幅:「孤瘦霜雪姿」(蘇軾:《紅梅》);「玉雪為骨冰為魂(蘇軾《再用前韻》);「花中氣節最高堅」(陸遊:落梅》;「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辛棄疾:《臨江仙·探梅》);「欲傳春消息,不怕雪裡埋」(陳亮:《梅花》);「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青白滿乾坤」(王冕:《墨梅》)

金錢花

梅花其孤標姿質、其品格風流得到了人們的認同,贏得了歷代文人的激賞。總之,其品格精神是遠非他花所比的:「素豔照尊桃莫比,孤香粘袖李須饒」(鄭谷:《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風塵」(王冕:《白梅》)第一節詠梅詩蘊含著古代文人的人格意識。由於愛梅,中國文學形成了一種詠梅的傳統。南朝梁代吳均有《梅花落》詩一百一十四首,宋代劉克莊有梅詩一百三十首,最多的是宋人張道,竟有三百多首詠梅詩,可以說是以畢生精力在專心致志地寫梅此外陸遊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並「作梅詩用全力」(潘德輿語)。

南朝

「幸然不識桃與李,卻被梅花誤十年」(《病後訪梅九絕》)及「老子平生無他過,為梅受取風流罪」(《賀新郎·宋庵訪梅》)等詩詞,都表現了他難以抑制的憤懣之情。可見,無論是「群木方憎雪,開花長在先」(李中《梅花》)的早梅,抑或「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劉克莊:《落梅》)的落梅它那橫斜疏瘦、老枝怪奇的外表和那凌寒抗雪的氣質,與文人士大夫心理產生了認同,形成了「異質同構」的關係,成為積澱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凝聚著我們民族性格的梅文化的第二個意蘊是高潔意識。

文人士大夫

在儒家文化裡,是很注意德行修養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儒,最初本指那些從古代的巫、史、祝、卜分化出來專為貴族相禮的有學問的人,後來演化為理想人格的代名詞。到了孔子,又把它分為君子儒」和「小人儒」。對人的品格高下,有德無德,分別以君子、小人稱之荀子則更細緻地區分為大儒小儒、稚儒、俗儒等名目,並以大儒為儒者最高境界,認為孔子子弓才配得上這一名號(參見《荀子·儒效》)。古代知識分子是講究潔身自好的。

荀子

這種高潔的人格意識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品行端方,有正義感;二是貞潔自持,出汙泥而不染;三是超凡脫俗,不趨附權勢,有獨立的人格。這樣,「自古承春早,嚴冬鬥雪開」(朱慶餘:《早梅》)的梅花與士大夫情懷吻合了起來。因此人們或寫其氣傲寒冰、骨沁幽香的高韻勁節,或狀其不隨俗不媚人的卓爾超凡:「孤梅偏愛冷,歲晚發清香」(周履清),「幽深真似離騷句,枯瘦猶如賈島詩」(徐璣)…她香濃、韻勝、格高超俗,被「世人皆濁我獨清」的文人所認同。

相關焦點

  • 怪不得梅花被稱為「花中之魁」,原來古往今來,深受文人雅士喜愛
    四季之中,你最喜愛什麼花呢?是那「不為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的蘭花,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或是「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的秋菊,或是那「眾芳搖落獨喧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的梅花呢?
  • 難怪梅花被稱為「花中之魁」,原來古往今來是文人喜愛的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名為「花中之魁」,他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他具有毅力、毅力、勇氣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值得我們研究,然而古人充分發揮了這種花的品質,他不僅在現在的詩詞歌賦中被廣泛使用,而且在許多繪畫作品中,甚至在其他作品中。
  • 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何能成為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
    國畫梅蘭竹菊 他們會怎麼說呢?他們會吟詩一首,比如:攬鏡自顧夜不眠,玉樹臨風美少年。 古代的文人雅士,對身邊的一草一木,都賦予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寓意,來象徵不同的人格。說到這個,寓意著品格的植物,那咱們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梅蘭竹菊,梅蘭竹菊有著四君子之稱,它們最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同時,它們也是古人最愛畫的題材。
  • 古代的文人雅士,為何偏鍾情於「梅蘭竹菊」?有何歷史淵源?
    筆者認為,文人自詡為君子的化身,那麼他們就必須要以君子的標準,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與品德。在世間萬物中,唯一可以彰顯君子之德的物品,就是,梅、蘭、竹、菊「四君子」。正直、無畏、謙遜、文雅,才是古代文人的最高追求。
  • 通情的花木,多情的文人。一花一木皆有情,花開花落皆是詩
    在中國文人眼裡,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而充滿感情的。它們和人的生命、悲歡息息相關,人與花草有天然的感應關係。歷代文人痴於花草的,實在不少。在他們筆下,鮮花含情,落葉遺恨,幽草凝愁,蒼松顯志……每一種花木都寄寓著詩人們深埋心底無法排解的濃濃情結。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有關「恥作文士」、「文人無行」、「文人相輕」或「號為文人便無足觀」之類說法及相關辯護,就是這類話語。這是古人常用但又從未系統闡述的話題。它不僅涉及文章,也涉及政治、道德、人格評價等方面。不僅可遠溯至上古,且源遠流長,至今未泯。每一個古代文人都能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一個中國古代文人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承受怎樣的期待?他們和他們所作之「文」,何以成為古代集體意識關注的焦點?
  • 難道古代的梅花耐寒?現在的梅花沒那麼耐寒?(下)
    上文裡說道,我們怎麼知道古代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禦寒過冬?梅花樹本身比較比較耐寒?這主要是從古代文學家筆下的作品得知的。上文只要是分析了三首古詩,其一是宋末詩人盧梅坡的《雪梅·其一》,其二是唐代詩人張謂的《早梅》,其三就是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王安石筆下的《梅花》。這三首古詩,綜合得到的信息是:梅花耐寒,並且是梅花的花瓣顏色是白色的。因為古代文人騷客,一般都是賞梅賞雪,同時進行的。
  • 古代文人的樂園,書房就是他們的天堂!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書齋說》裡講: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中國人的書房講究的不是空間大,而是明淨,使心舒暢,太寬敞反會損傷目力。很有意思。對於書房的裝飾,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得好:「宜簡不宜繁」。
  • 在中國文學詩中梅花、「四君子」的意象是什麼
    梅花是所有花中最主幹的花,當所有的花兒都害怕寒冷的冬天時,他們常常以春天的頭為傲,而梅花卻笑傲風雪,天氣越冷,風雪越壓抑,梅花開花越差,梅花花越旺盛,越豔麗梅花。古人歷來喜愛花草,甚至賦予植物以擬人的特徵,屈原的楚辭用蘭作為隱喻,「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眾芳」,後來,越來越多的文人繼承和發揚了植物擬人的傳統,東晉時陶淵明沉迷於愛菊,他不僅喜歡他的藥用價值,還喜歡他的高雅字符,以此來表達我的雄心壯志。可見植物擬人在中國詩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 中國古代文人九大雅事
    九張機-古人九大雅事銘周陽生[題記]中國古代文人雅事,閒情逸緻,有九大雅事:沉檀焚香,棲霞品茗,落花聽雨,踏雪賞梅,銜花候月,清月酌酒,濛雨蒔花,逐水尋幽,閒風撫琴。月映清影,梅花三弄,遊興未盡人歸遲。五張機銜花候月魂迷痴,荷塘夜色映鴛池。
  • 四君子之梅花國畫:畫家鄭曉京筆下的梅花,內蘊詩意
    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鍾,視賞梅為一件雅事。梅花不僅具有魅力的外表,它的香味也是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之為暗香。從古至今關於梅花的繪畫作品也有很多,古有「揚州八怪」等,從近現代的梅畫作品看,他們注重在繼承傳統中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
  • 梅花為何成為花中4君子之首,唐詩宋詞寫梅花,飽含人生大境界
    梅蘭竹菊號稱「花中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稱為「歲寒三友」,可見梅花是最受中國詩人鍾情的花卉之一。傳統詩人為梅花寫的詩也最多,可佔百花之魁。那麼,梅花何以能稱為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具有什麼樣的品格,而引起詩人的讚嘆乃至崇拜?今天,王和尚就來分析下梅花獨有的特性,以窺見詩人內心的信仰和追求。
  • 古代的「絕對」,「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下聯難死蘇軾
    古代的「絕對」,「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下聯難死蘇軾中國的文化那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佔據主要部分的就是古代文化。其中詩詞歌賦那是正學,除此之外還有對聯。因此,對對子雖然歷來是文人雅士的休閒娛樂,但是著實的考驗著做對之人和應對之人的學識。小編今天列舉的「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便是有著號稱「難死蘇軾」的絕對。如果你也想試著對一下,那就往下看!有著「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記述的其實就是一群文人對對子的事情。他們曲水流觴,流到誰的身邊,誰就對上一句。看似文雅之極,但是其中的難度卻是可想而知了!
  • 古代花卉之妙用:虛則以「花」入詩詞,實則可賣、可食、可入藥
    在古代父權社會的既定事實之下,男人更多地要求社會價值的實現,因而他們筆下的花也更多地落腳於個人仕途的起伏,國家前景的明暗,社會歷史的興衰等等。1.仕途起伏:士子借物喻人,表達在仕途上的悲歡有志報國的詩人們往往以花自況,借物喻人,或追慕先賢。
  • 蜀地史跡·十二月市(15)|宋代文人騷客皆愛香,蘇軾、黃庭堅都是制...
    當時的文藝青年,可是紅袖添香、對花啜茶,過得風雅而精緻。宋人吳自牧在筆記《夢粱錄》中寫道:「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點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藝」:品香、鬥茶、掛畫、插花。其中,焚香是宋代文人騷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宋人愛香,上至皇室下至平民,都對香痴迷不已。不僅喜歡買香、焚香,更是親自動手制香。
  • 詩詞中的梅花不僅是一種花,而是一種象徵,你知道多少?
    花中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他們代表著傲、幽、堅、淡四種品質,符合儒家文化對君子的要求,所以古代文人最愛歌詠的題材。梅花的傲,不是傲氣,而是傲骨,代表高潔志士。說到梅花,無論如何都少不了「梅妻鶴子」的林逋。他終生不娶,以梅花為妻,可見其喜愛程度,有時候讀來都覺得肉麻。像這首詩,根本不廢話,起筆就開始誇。
  • 讚美梅花的詩句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讚美梅花的詩句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花開。幾家門戶重重閉,春色如何入得來?池邊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嫉,我國古代文人對菊花倍加稱譽,菊花被稱為花卉「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就是明證。
  •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欲望?
    曾聽行外人說過一句話,「自古文人多意淫,就是因為懷才不遇的書生在現實中屢遭碰壁,才把這種無奈投射到錦繡文章上……」我覺得這句話太過偏激,但這種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尤其是在君主專制的古代,存天理滅人慾,文人群體或多或少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壓制。
  •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而在古代,那時的人們也在給「花」寫著甜蜜的情書,因為他們的故事很早就開始了。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走進中國的花卉史,共同品讀這千年古韻吧!而從文物出土的情況來看,從石器時代開始,古人就逐漸留意身邊的花卉了,他們會在粗糙的石器上刻繪著「細膩」的花朵紋樣,表達對這些自然之物的喜愛,如在河姆渡文明遺址中就曾出土過有植物枝葉圖案的陶器與陶片,並且還發現過荷花花粉的化石。之後走進有文字記載的時代,「花」出現的頻率就更高了,也更為人所熟知。
  • 詩詞裡的草木風華|梅花——唯有梅花似故人
    宋代文人氣質心性最接近的是「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的梅花,梅的素淨不僅契合他們追求淡泊、自適的心境,還似一位熨帖的知己故人。小梅風韻最妖嬈。開處雪初消。暗香浮動,疏影橫斜,幾處溪橋宋代·晏幾道《訴衷情·小梅風韻最妖嬈》如果說「年年長佔斷春光」的牡丹是盛唐氣象最佳的「代言人」的話,那麼,我以為與宋代文人氣質心性最接近的是「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的梅花,梅的素淨不僅契合他們追求淡泊、自適的心境,還似一位熨帖的知己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