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九大雅事

2020-12-19 老錢有話說

九張機-古人九大雅事銘

周陽生

[題記]中國古代文人雅事,閒情逸緻,有九大雅事:沉檀焚香,棲霞品茗,落花聽雨,踏雪賞梅,銜花候月,清月酌酒,濛雨蒔花,逐水尋幽,閒風撫琴。吾閒以九張機詞記之。

一縷春風一縷絲,

九雅沐濯九張機。

世間自古有騷客,

逸曲閒情魂競依。

一張機

沉檀焚香向天祈,

邀來春風吹花衣。

柳溪飛燕,

桃陌鶯語,

嫋嫋煙雲移。

二張機

棲霞品茗楓築籬,

陸羽茶道悟禮儀。

玉壺映月,

紫箋護青,

禪茶一味悟真諦。

三張機

落花聽雨雲水漪,

荷池玉珠濺蓮枝。

雨打芭蕉,

牡丹含露,

醉臥花亭觀景霽。

四張機

踏雪賞梅鶴伴麒,

虯枝玉袍花冠琦。

月映清影,

梅花三弄,

遊興未盡人歸遲。

五張機

銜花候月魂迷痴,

荷塘夜色映鴛池。

煙雲渺渺,

星河迢迢,

君子好逑情心彌。

六張機

清月酌酒邀故知,

飛盞唱詩戀舊居。

嫦娥舒袖,

吳剛釀酒,

仙子舞彩衣。

七張機

濛雨蒔花莫遲疑,

閒庭逸情作花痴。

紅樓一夢,

憐香惜玉,

黛玉傷別離。

八張機

逐水探幽心尋奇,

九曲九徑野鹿棲。

晨鐘暮鼓,

鴉鳴林深,

騷客秋遊無歸期。

九張機

閒風撫琴唱別離,

伯牙絕弦夢子期。

高山流水,

春江月夜,

九雅風韻賦新辭。

相關焦點

  • 香道:古代十大雅事之首
    是古代皇族、貴族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最重要的修行之一。在電視劇《知否知否硬是綠肥紅瘦》中為了讓盛家三姐妹學習到真正貴族大家的生活習慣,以便於可以嫁得更好,盛老太太專門請宮裡的教習嬤嬤授課。其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就是香道,由此可以看出香道在古代貴族士大夫心中的地位(下圖為六小姐盛明蘭在押香):古代香道除了最重大的祭祀以外,還有其他幾個重要用途:宴會:尤其在宋朝的宴會中,考試以後慶祝的宴會,或者祝壽等宴會,香道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 中國古代文人雅聚的經典範式——曲水流觴
    當時光走到今天,三月三不過是月份牌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可是在久遠的古代,上巳之日卻是個極為重要的日子。古人以天幹地支記日,上巳這個節日被安排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舉行,到了東漢、魏晉時期,則固定在了三月的第三天,所以又稱為三月三。
  • 古人21種雅事,有沒有賞石?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我查到了有出處的「雅事」:一是宋代文人的「四雅」,即「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出自宋人吳自牧的筆記《夢粱錄》。另一個則是清人施清在《芸窗雅事》中所列舉的古代文人的二十一種雅事,分別為「溪下操琴;聽松濤鳥韻;法名人書片;調鶴;臨十七帖數行;磯頭把釣;水邊林下得佳句;與英雄評較古今人物;試泉茶;泛航梅竹嶼;臥聽鍾聲聲;注黃庭楞嚴參同解;焚香著書;栽蘭菊蒲芝數本;醉穿花月影;坐子午;嘯奕;載酒問奇字;放生;同佳客理管弦;試騎射劍術。」
  • 古代名門閨秀必學的十大雅事,看看你會幾樣?
    古代名門閨秀必學的十大雅事,看看你會幾樣?文/炎炎談歷史古代封建社會要求女子三從四德,不允許女子從事作官、經商等工作。所以古代的女子在閨閣之中,必須研讀女四書:《女誡》、《女訓》、《女論語》、《女範捷錄》,然後就是要學女工。除此之外,四藝是必學的技能,品茗、焚香等這些風雅之事,也是要懂的科目。看看一共哪幾種?1、琴在古代,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因為琴,在古代泛指古琴,亦稱七弦琴。
  • 讀懂了這六件雅事,你就領悟了中國美學
    在中國,其實有很多獨特的中式美學觀念,無需牽強附會到其他文明上去。那麼中國美學是怎樣的?只要你讀懂了以下這六件雅事,你就能讀懂中國美學。第一件雅事:焚香對屈原有了解的朋友,想必都聽過「香草美人」這個概念,即比喻高潔的人格,所以自古國人就喜歡「香」這個事物。在古代,很多人出門會佩戴香囊,到了家便會選擇焚香,都是為了聞到沁人的香氣,以使自己心情愉悅、凝神靜氣。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  二、風骨與氣節律動古代文人生命基調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哪類人最有風骨和氣節?究竟哪類人可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和中堅?
  • 原創編排十大雅事亮相《樂·界》
    原標題:原創編排十大雅事亮相《樂·界》   音樂無國界,天下共知音。國潮雅讀《樂·界》東方音樂會近日在北展劇場上演。笛、簫、古琴、巴揚、鋸琴、打擊樂等中西樂器同臺,用全新的思路展現中國古代的風雅之事。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群星璀璨,氣象萬千,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道特殊的景觀,那就是「文人畫」。「文人畫」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第一次提出的,他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
  • 木棉道·中國雅事|點一支香,與美好「香」遇
    木棉道·中國雅事|點一支香,與美好「香」遇 中國的香歷史都可追溯至春秋之前, 盛唐時期, 調香、薰香、評香已成為高雅藝術,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古代文人話題是一個歷時性的演變過程,一部中國文學史,也深刻反映了這一過程的複雜性。【關鍵詞】文人 身份 認同 期待有關「恥作文士」、「文人無行」、「文人相輕」或「號為文人便無足觀」之類說法及相關辯護,就是這類話語。這是古人常用但又從未系統闡述的話題。它不僅涉及文章,也涉及政治、道德、人格評價等方面。不僅可遠溯至上古,且源遠流長,至今未泯。每一個古代文人都能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一個中國古代文人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承受怎樣的期待?他們和他們所作之「文」,何以成為古代集體意識關注的焦點?
  • 中國古人九大雅事,你了解幾個?
    中國自古是懂得欣賞的國家。欣賞幽趣的小路,欣賞飄溢的酒香,欣賞琴聲的悠揚,欣賞時令的香花,樂聞幽幽的古香,品嘗香氣撲鼻的花茶,依偎廊下靜聽雨聲,獨坐小艇欣賞皚皚白雪,夜晚「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劉備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李白連浮三十杯酒,飲酒揮毫落筆生輝。鄭板橋書畫可謂難得,但求者總以狗肉和美酒誘之,鄭板橋禁不住誘惑,題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定酩酊大醉才能動筆畫畫兒,醉後動筆畫畫兒,揮毫立就。
  •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欲望?
    曾聽行外人說過一句話,「自古文人多意淫,就是因為懷才不遇的書生在現實中屢遭碰壁,才把這種無奈投射到錦繡文章上……」我覺得這句話太過偏激,但這種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尤其是在君主專制的古代,存天理滅人慾,文人群體或多或少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壓制。
  • 中國人10大「雅事」,對弈只能排第7,你喜歡幾種?
    中國人10大「雅事」:第十名:焚香,有人焚一縷馨香,呼吸間撫平心中煩亂,當下便能擁有內心的寧靜。聞香識美人,焚的是香,識之是心。中國人10大「雅事」:第九名:文玩,"文玩"原本只是一種文人的清賞雅玩之物,被世人追逐後,便慢慢超越書房,遠離文雅,而演變成了一種成人的玩具。
  • 古人的九大雅事,一舉一動皆風雅
    了解古人雅事,或能幫我們找到久違的安寧。撫琴一杯香茗,一曲清音,任絲絲清香衝淡浮塵,幽幽琴聲帶來一片清雅、寧和。琴樂的潔淨淡雅,溫柔敦和,讓人感發心志,化導不平之氣,升華心靈境界。焚香香,既能悠然於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古琴為中國古代文人常用的創作題材。圖為(宋)趙佶《聽琴圖》,立軸,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正因為如此,古琴藝術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的古琴、琴曲、琴譜、琴調、琴律、琴制和琴韻等共同構成了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世界,沉澱了中國文人在藝術與人生上的價值追求,反映了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理想,既是認識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活化石,又是了解中國傳統文人心靈歷程的一把鑰匙,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文化研究價值。
  • 古代文人雅事,嘮嗑嘮出來的千古名對
    荀隱,字鳴鶴,潁川人(河南禹州),潁川因接近洛陽,古代別稱為「日下」。《世說新語》記載:「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雲和荀隱兩人起初並不相識,某一天,二人在大臣張華家中見面了,張華認為他倆都是大才子,不能像尋常的俗人那樣說家常話,應該說一些語驚四座的話,嘮點有分量的嗑兒。
  • 一曲《樂·界》掀國潮 樂、舞、戲串聯「十大雅事」
    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出品的國潮雅讀《樂·界》——東方音樂會,近日在北展劇場奏響。《樂·界》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2020年重點打造的一臺全部原創、全新形式的音樂會,以中國器樂演奏為主體,輔之以世界各國器樂風格,結合聲樂、舞蹈、戲劇等多種形式,表達古人情懷與文人氣質,掀起餘音繞梁的國潮。
  • 書法美文:嗜筆如命的文人啊
    在很大程度上,文明的傳承,文化的發展,都依賴於文人的一支妙筆。故而,筆之於文人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過去的文人,無論走到哪裡,別的東西可以不帶,而筆墨總會不離於身。筆,成為了文人與天地對話、抒發思緒、達情言志而須臾不可離的妙物。筆墨與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結合,形成了中國文化特別是書畫藝術獨具特色的意韻。
  • 為什麼古代文人多喜「號」
    從起名到用字,皆有學問,尤其是古代。一般來說:名,代表的是人的標誌和符號;字,則是古代成年人的正式稱謂。現在的人們似乎「名」與「字」合二為一了,不再講究這些!古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那些文人們,除有「名」有「字」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別名,那就是「號」。而這號,不同於一般對他人的泛稱,也不是他號,而是自號,有著特別的涵義。在內容上,號和名之間不需要有什麼某種聯繫。那麼,號是什麼呢?
  • 古代頂級文人拍馬屁,一個毫無下限,一個卻恰到好處
    中國的文化燦爛輝煌,歷史上著名的文人也是群星奕奕,點亮了漫長的文化夜空,讓浩如銀河的悠久文化有了供後人仰望的星空。在中國能讓我們用文豪來形容的,恐也就只有兩位了,而這兩位頂級的文人性格經歷上完全不樣,從他們身上很能看出來古代文人的兩種極端處境,他們兩個就是鼎鼎大名的李白和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