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九大雅事,一舉一動皆風雅

2020-12-19 佔星師左佑

身處鬧市,追尋安寧,似乎成了現代人的奢求。

品茗靜神,陶冶情操;焚香冥想,享受高雅;聽雨靜心,撥人心弦;賞雪尋幽,親近自然;酌酒蒔花,品味文化;侯月撫琴,修身養性。

了解古人雅事,或能幫我們找到久違的安寧。

撫琴

一杯香茗,一曲清音,任絲絲清香衝淡浮塵,幽幽琴聲帶來一片清雅、寧和。

琴樂的潔淨淡雅,溫柔敦和,讓人感發心志,化導不平之氣,升華心靈境界。

焚香

香,既能悠然於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

它時常給予我們久違的安寧與舒展,因此,香道了流傳千年。

品茗

品茗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一杯一盞間,儘是人生工夫。

慢斟細品裡,是一種閒適,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聽雨

雨滴從天而降,以平等對待萬事萬物,淅淅瀝瀝的雨聲,是大地在訴說自己的故事。

雨,帶給人寧靜、惆悵、滄桑的感覺。一個人,一杯清茶,看雨滴在風中翩翩起舞,聽雨音聲聲撥人心弦,讓雨絲敲擊淡淡的思緒,心在這瞬間也變得透明了。

酌酒

酒文化的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而且古人飲酒時,還把百家詞曲,歌謠諺語,典故對聯等融入其中,在品味酒文化的同時,也領略了文化的清新。

蒔花

花卉藝術是人們表現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對自然、人生、藝術和社會生活體悟的媒介。

人們也藉助於自然界的花草,作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種方式。

尋幽

浩瀚的美景有著深邃幽緲、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含蓄之美,所以很多人都喜愛「尋幽探勝」。

閒暇時節,出去探尋自然的美好,找尋自己的那片優雅勝地。

賞雪

未若柳絮因風起。雪可以讓世間萬物在一夜間變得沉靜下來,讓你有機會走近,去體會大自然的神奇!

欣賞冰清玉潔的雪花,讓自己像雪花一樣超凡脫俗。

候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她的意蘊十分豐富。

心月相互輝映,在優秀的詠月詩歌裡,詩人描寫各種優美的審美意境,詩歌的思想內涵,由此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峰。

古人九大雅事,俱為修身養性之舉。身處喧囂塵世,吾輩當效古人,少一些物慾橫流,多一些閒情雅致。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文人九大雅事
    九張機-古人九大雅事銘周陽生[題記]中國古代文人雅事,閒情逸緻,有九大雅事:沉檀焚香,棲霞品茗,落花聽雨,踏雪賞梅,銜花候月,清月酌酒,濛雨蒔花,逐水尋幽,閒風撫琴。
  • 古人21種雅事,有沒有賞石?
    今日閒讀,偶然看到一篇寫「古人十雅」的文章,文中羅列了「焚香、撫琴、對弈、品茗、聽雨、賞雪、候月、酌酒、蒔花、尋幽」十件古人用以消遣的閒雅之事。本欲就此「十雅」與賞石之關係作一篇小文,卻怎麼也查不到這「十雅」之說的出處。
  • 原創編排十大雅事亮相《樂·界》
    原標題:原創編排十大雅事亮相《樂·界》   音樂無國界,天下共知音。國潮雅讀《樂·界》東方音樂會近日在北展劇場上演。笛、簫、古琴、巴揚、鋸琴、打擊樂等中西樂器同臺,用全新的思路展現中國古代的風雅之事。
  • 中國古人九大雅事,你了解幾個?
    圖片源自網絡。中國 古人九雅 --- 尋幽、酌酒、撫琴、蒔花、焚香、品茗、聽雨、賞雪、侯月,你做過多少次這樣的雅事?
  • 古代名門閨秀必學的十大雅事,看看你會幾樣?
    古代名門閨秀必學的十大雅事,看看你會幾樣?文/炎炎談歷史古代封建社會要求女子三從四德,不允許女子從事作官、經商等工作。除此之外,四藝是必學的技能,品茗、焚香等這些風雅之事,也是要懂的科目。看看一共哪幾種?1、琴在古代,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因為琴,在古代泛指古琴,亦稱七弦琴。古琴有九德之說,君子之說,象徵正德。琴聲,是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修養的體現,女子雙手撫琴,琴聲如高山流水,更顯女子的靈氣。
  • 一曲《樂·界》掀國潮 樂、舞、戲串聯「十大雅事」
    《樂·界》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2020年重點打造的一臺全部原創、全新形式的音樂會,以中國器樂演奏為主體,輔之以世界各國器樂風格,結合聲樂、舞蹈、戲劇等多種形式,表達古人情懷與文人氣質,掀起餘音繞梁的國潮。
  • 風雅精緻的旗袍,一舉一動都在散發女性的魅力
    在街上,在學校裡,不時可以看到中國元素的服裝,可以體會到人們對於這些古風服飾的熱愛,對於女性同胞來說,這類服飾能夠體現出是女性氣質和魅力,優雅的旗袍美女,風雅精緻的旗袍,一舉一動都在散發女性的魅力。深綠色的旗袍能夠襯託出人的穩重優雅,絲綢產品材質帶來的光澤感也能提升她的的高級感,若是覺得這種裙子元素內容過於單一,最好在裙子上點綴橘紅或深紅色的印花,利用一個紅綠互補的色系色彩搭配自然法則來體現它有的設計感,提高視覺體驗,立領修飾自己脖子造型凸顯纖細感,顯得更加含蓄得體,風雅又顯溫柔。
  • 古人為什麼把「焚香」做為十大雅事之首
    其實,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焚香作畫或焚香靜坐等習俗,並且古人還把焚香做為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等十大雅事之首。那麼,焚香為何讓古人覺得如此高雅呢?焚香可以殺菌消毒去除濁氣古人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煙燻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比如,《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
  • 手機電腦的時代裡,古人的十大雅事,你還做過幾件?
    古人有十雅,甭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百姓,也不管你過的好不好,家中有錢無錢,古人都會常常抽點時間,來做一做這些雅事,正所謂偷得浮生半日閒,不僅能夠放鬆心情,還能放空心靈,尋找一份寧靜,當真是絕妙美妙之事。
  • 中國人10大「雅事」,對弈只能排第7,你喜歡幾種?
    中國人10大「雅事」:第十名:焚香,有人焚一縷馨香,呼吸間撫平心中煩亂,當下便能擁有內心的寧靜。聞香識美人,焚的是香,識之是心。中國人10大「雅事」:第九名:文玩,"文玩"原本只是一種文人的清賞雅玩之物,被世人追逐後,便慢慢超越書房,遠離文雅,而演變成了一種成人的玩具。
  • 木棉道·中國雅事|點一支香,與美好「香」遇
    木棉道·中國雅事|點一支香,與美好「香」遇 久居於城市霧霾之中的人們, 總有那麼一瞬間, 會想念記憶中的那一抹香…… 古人常用焚香來調劑寡淡的日常。 《夢梁錄》云:「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四般閒事,不適累家。」
  • 香道:古代十大雅事之首
    藥用:很多香料還具有藥性價值,所以古人也針對這一特性開發了很多有益健康的藥房。燻衣:這個在影視劇中也經常見到,將洗乾淨的衣物平攤到香爐上,讓其慢慢浸染,有香氣盈袖的妙處。日常佩戴古人有佩戴香囊,香牌的習性,使用名貴香料製成,香氣綿遠的同時還相信這些名貴香料可以有益身心,驅邪避災。日常焚香有讀書可焚香、吃茶可焚香,祈福可焚香、彈琴可焚香等雅事,當時的慢生活讓古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質。
  • 讀懂了這六件雅事,你就領悟了中國美學
    只要你讀懂了以下這六件雅事,你就能讀懂中國美學。第一件雅事:焚香對屈原有了解的朋友,想必都聽過「香草美人」這個概念,即比喻高潔的人格,所以自古國人就喜歡「香」這個事物。第二件雅事:品茗「茗」其實是茶樹的嫩芽,所以「品茗」就是「喝茶」的雅稱。那麼中國人為何喜歡喝茶?就飲品而言,便於保存且可以長期飲用的,莫過於茶葉。至於喝茶為何能成為一件雅事,我想可能是,所有讓人綿長回味的東西,都略帶苦澀,茶是,人生亦如是。所以品茶也是品人生。
  • 一場音樂會看遍傳統文化「十大雅事」
    國樂演奏家、琵琶收藏家方錦龍,巴揚演奏家吳瓊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藝術家們,將在一場音樂會中呈現「品茗」「撫琴」「酌酒」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大雅事」,該演出預計於10月底與觀眾見面。巴揚演奏家吳瓊傳統中國的「十大雅事」在現代社會已經很難全部體會到。
  • 茶居然是容易成癮的「毒品」古人喝茶曾經加蔥薑糖米麵香菜等佐料
    中國古人喝茶鄒劍川職務作品,受權發布。宋代文人、士大夫四閒,茶、琴、香、畫,鬥茶是一件有文化素養,文藝情趣的雅事。宋代著名皇帝宋徽宗,欽定鈞窯為官窯,崇尚青黑茶碗、兔毫盞,這等茶具現在還為一些茶人所推崇。他的目的是方便觀賞茶麵上的白沫,是為「雲腳」、「粥面」,宋人點茶,先把茶葉磨成細末,再用竹製的茶筅,來點茶,對於宋人而言,理學盛行,萬物存在天理,剎那即是永恆。
  • 外在看不出什麼奇特之處,可內裡卻大有乾坤的古人各種收納盒!
    草木魚蟲、花卉瓜果……經過古人妙思設計、巧手經營,皆化作形制各異的盒具,觀之多姿多彩,充滿自然妙趣。除了這些自然清新風的美盒,古人也很鍾愛幾何造型的盒具。最為常見的有方盒、橢圓盒、圓盒等,這些盒子做工精美,風格典雅含蓄,更彰顯出主人清雅不俗的品味。
  • 三首詩詞,看古人宅家那個悠閒
    古人如何展示他們的佛系?先看一首詞。漁歌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兩句是漁翁垂釣的環境描寫。有地點,有時令季節。無論是李煜還是蘇軾,皆不能脫其藩籬。那種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和淡泊,從此也成為漁夫形象的標配。千秋不易。全詞語言清通,格調超脫,營造出的意境優美,也是令人代代神往。詞人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表達了高曠、悠遠的意趣,以及對自由人生、大自然的無比喜愛。
  • 看古代人如何風雅的過年
    原標題:【雅昌專稿】看古代人如何風雅的過年   歲朝清供:文人墨客的新年   過年除了貼對聯、窗花、鞭炮,古人們還會專門繪製「年節畫」也稱「節令畫」來用以迎接過年,或其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