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頂級文人拍馬屁,一個毫無下限,一個卻恰到好處

2020-12-15 昭烈名臣

中國的文化燦爛輝煌,歷史上著名的文人也是群星奕奕,點亮了漫長的文化夜空,讓浩如銀河的悠久文化有了供後人仰望的星空。

文人雖多,各種形容詞也是層出不窮,什麼「唐宋八大家」「詩聖詩仙詩魔詩鬼」等等這些都是指代那些頂級文人用的詞彙,儘管詞彙各式各樣,但是你只要看到文豪這兩個字,看似非常普通的兩個字,實際上也是有所特指的。

在中國能讓我們用文豪來形容的,恐也就只有兩位了,而這兩位頂級的文人性格經歷上完全不樣,從他們身上很能看出來古代文人的兩種極端處境,他們兩個就是鼎鼎大名的李白和蘇軾。

泰山與華山

古代的文人本質上從來都沒把自己當做是文人,因為文人在現代可能還是個可以養家餬口的職業,但是在古代不行,古代讀書人的出路一般都是要出來做官的。

我們熟悉的絕大多數文人本質上都是官員,比如寫歷史的司馬光司馬遷,寫文章的韓愈歐陽修等等,就連我們最熟悉的,號稱一生窮困潦倒的杜甫也以做官為榮,他死後的文集就叫《杜工部集》,就因為他做過一個官職叫做「檢校工部尚書員外郎」,所以他也被稱作是杜工部。

可見在古代做官就是讀書人的需要攀爬的山峰,但是至於說這個山有多陡峭多難怕,在中國以宋朝為分水嶺,宋朝之前文人的爬山那都可以叫登泰山,雖然也是有些險阻,但畢竟你要去上泰山路還是很多的。

但是從宋朝開始之後,文人要想做官,就只能是像等華山一樣,自古華山一條路,宋朝開始的文人,要想做官,也就只剩下了考試做官這一條路了。

李白和杜甫就分別處在這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但科舉不是從隋朝就開始了嗎,為什麼從宋朝開始才變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呢?

從隋朝開始是不假,但事情的發展總是要有一個過程,隋唐屬於科舉制度和察舉制度並存的時代,而且唐朝還保留著魏晉時代世家門閥的特徵,士族子弟做官也有自己的途徑,簡單來說就是隋唐時代的讀書人選擇還是很多的。

但是到了宋代,讀書人就完全沒有了選擇,只能靠科舉考試這一條路了,無論你是世家大族還是寒酸小民,上升的途徑都是一樣的。

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性格迥異的天才型文人,李白和蘇軾,他們有著同樣的天賦和豁達,但人生的道路和命運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拍馬屁是一門學問

李白性格豪放,對於他來說,要想出來做官,你讓他出來做官走科舉這個路,是不大可能的,從李白的詩文裡就能看出來,李白完全就是一個無拘無束的人。

幸好他生活在唐朝,這是一個可以有很多途徑做官的時代,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向那些官員寫詩文推薦自己,你能傍上的大佬地位名聲越大,將來你被推薦做官的機會就越大。

這個在古代有個很文雅的詞彙叫做「幹謁」,用現在的大白話說就是要拍馬屁,時代和環境可以用滄海桑田來形容,但是人心和人情從來都沒有變過,人都喜歡別人恭維自己和被拍馬屁,這一點自古至今從來沒有變過。

李白為了得到推薦,沒少給官員們寫信,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這個《與韓荊州書》,這是寫給韓朝宗的一封信,因為寫信的時候是荊州刺史,所以稱呼他為韓荊州。

古人經常有一官名和地名來稱呼別人的習慣,李白的這封信主要是向這位韓荊州大人推薦一個自己,希望也能謀得個一官半職,當然客套話和誇讚一下別人肯定是免不了的。

李白的文採那時大家有目共睹的,但這文採用在拍馬屁身上,那可真是大型真香現場,這馬屁拍的簡直就是毫無底線,原文太長就不引述了,就說第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話。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這封信開頭第一句就是這句把人誇到天上的話,說我李白哪怕是萬戶侯也不做,只願意認識一下你韓大人,這話因為被金庸改成了「為人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所以大家看起來有種似曾顯示的感覺。

你誇人誇到這份上也太假了,當時這個韓大人只不過是個荊州刺史,是個小小的地方官,而且也沒什麼才華和能力,更談不上什麼美名,後世如果不是因為有李白這首書信在,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歷史上還有這麼一個人。

相比於李白的沒下線的恭維別人,蘇軾在寫給自己主考官梅堯臣的一封感謝信中所展現出來的那種高超的拍馬屁技巧,處處都能說到點子上,一點一不會讓人覺得尷尬。

這封信今天中學語文課本裡有收錄,名字叫做《上梅直講書》,拿來與李白的《與韓荊州書》比較起來看,非常有意思,中了進士的蘇軾對這位主考官的感謝和誇耀,那可真是透露著用心和想要搞好關係的用意,在誇人這方面,李白和蘇軾和隔著一個太平洋的距離。

都說天才容易恃才傲物,李白或許是這樣,但蘇軾絕對不是這樣的人,他是那種情商和智商都非常高的人,他年輕的時候曾經非常認真的總結過中國一個符號化的文人的悲慘命運,這個人就是賈誼。

這是個被符號化的人物,中國歷代文人從司馬遷開始,只要是一抑鬱不得志就會想起來賈誼這個少年天才的故事,以此來抒發自己心中的不平。

賈誼絕對是少年得志的典型代表,年輕輕二十來歲就做到了部級高官,而且漢文帝還非常喜歡他,這樣的一個政壇新星,那絕對是有著無限量的前途。

但偏偏漢朝的那些老大臣們不喜歡他,認為這個小夥子太過鋒芒畢露,偏偏賈誼又自視甚高,無法與這些老臣們搞好關係,不管漢文帝多麼喜歡賈誼,但這些老臣都是跟著劉邦打天下,而是是冒著生命危險又從呂后手裡,漢文帝重新奪回了劉家天下的人,這樣跟皇帝關係不一般的老臣,如果他們不喜歡賈誼,那皇帝也沒有辦法。

本來賈誼還年輕,外放到地方歷練歷練也不是什麼壞事,只要熬到朝廷元老們退休了,自己還不是大把的時間和機會,可哪知道賈誼想不開,最後年紀輕輕就抑鬱而死。

年輕的蘇軾認識到了賈誼所犯的錯誤,並且也寫了一篇《賈誼論》,說明了自己對賈誼的看法,情商高的蘇軾可不是一般文人那種,說的天花亂墜,做起來一塌糊塗的人,蘇軾一開始就努力避免了賈誼犯錯誤,從進入政壇的那一刻起,蘇軾就非常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尤其是跟老同志的人際關係,那處理的是非常得體。

按理說,皇帝非常欣賞蘇軾的才華,老同志們有很喜歡這樣一個年輕才俊,蘇軾的仕途應該非常順利才對,但不巧的是,蘇軾和李白仕途都不算順利,但他們這種不順,兩者之間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幼稚的李白

李白仕途不順純粹是自己作的,本來就不屬於走正途做的官,在短暫的陪在皇帝身邊的日子,又得罪了高力士,結果弄得自己灰頭土臉,很快就結束了在長安的日子。

關鍵是李白這種性格根本就是完全不懂官場的那種,可以說李白對於官場知識,簡直就是白痴一個,他晚年差點被殺,完全就是沒有一點政治常識所導致的。

安史之亂開始之後,天下大亂,唐玄宗無力控制局面,號召各地宗室共同抗擊叛軍,很快就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唐肅宗,但是這個時候永王這個佔據了中國江南最富庶的親王,看到了北方的混亂和在靈武繼位的唐肅宗的寒酸,於是也要招兵買馬,企圖在亂世之中,也過一把當皇帝的癮。

這個時候永王招賢納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永王的合法性是有問題的,這個名正言順的問題是中國古代搞政治的核心問題,永王這名不正言不順的招兵買馬,稍有點政治常識的人在這個時候都不會去投靠永王。

可偏偏李白就是這麼一個政治上的白痴,不但屁顛屁顛投奔了永王,以為這是自己一展抱負的時候到了,而且還寫了永王東巡歌這樣一組詩歌讚美永王,這可是活脫脫的罪證,簡直就是自己送上門的鐵證如山。

永王失敗之後,李白晚年弄得是世人皆欲殺,幸好李白這個人一生散盡家財萬貫,總還有那麼一兩個朋友,加上李白這個只會寫詩的文人,的確對新皇帝構不成什麼威脅,才算是保住了一條命,李白這一生醉心於政治的夢想,從次是一點機會也沒有了。

反觀與蘇軾,他對政治的認識一直都是非常清醒的,朝中大佬又非常喜歡他,但是偏偏有一個人不喜歡他,這個人就是王安石。

這也不是蘇軾的錯,王安石上升太快,蘇軾忙著和朝中大佬們搞好關係的時候,王安石還默默無聞,不了風雨突變,宋朝銳意進取的皇帝神宗繼位了,一場擾動北宋政壇的血雨腥風就此展開。

王安石要實行變法,基本上朝中上下一致反對,結果是原來的大佬們跟著一起被貶斥,朝廷上全部換成了聽話的人,而這個時候能上來的,基本上都是投機分子。

蘇軾年輕的時候,也是主張變法的,因為大家都能看到朝廷的危機,但是蘇軾見到王安石如此激烈的搞,也是反對的,於是蘇軾也被化作了舊黨以一派,被朝廷貶斥。

在當時的朝廷上,支持新法的就是新黨,反對新法的就是舊黨,當時的舊黨就是以蘇軾和司馬光為代表的,就這樣蘇軾堅持了自己的良心,跟舊黨站在了一起,最終一生多次被貶,但是每到一處蘇軾總是能和當地人處好關係,也造就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豁達開朗的蘇東坡。

為什麼說蘇軾是憑良心說話做事呢,因為就在朝廷上新舊黨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神宗皇帝駕崩了,在曹太后的主政下,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得以翻身,眼看著舊黨們的好日子就要來了。

但是有了多年地方執政經驗的蘇軾此時已經認識到改革的複雜性,王安石變法固然不對,但畢竟已經實行了十幾年,你司馬光一上來就要徹底完全廢除,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就這樣蘇軾又一次得罪了當權者,舊黨也不喜歡蘇軾了,但蘇軾無怨無悔,他這是實事求是憑著自己的良心說話,而不是像司馬光那樣,完全就是意氣用事,為了反對而反對。

蘇軾晚年名滿天下,儘管最高當權者不喜歡他,但是大小官員和各地百姓,都非常喜歡蘇軾,都樂於和這位大才子交朋友,蘇軾也基本上是幸福快樂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總結:李白和蘇軾都是天才型文人,但性格完全不一樣,而且李白那種人是我們完全無法模仿和學習的,但是對於蘇軾我們則是有更多的親切感,他那種高情商的行為,很多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揣摩。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如何「優雅地」拍馬屁?
    [摘要]老實說,嚴嵩起碼要算半個文人,詩文不錯,書法不錯。但文人一旦以小兒狀對上諂媚,因心理畸形,必然對下大搞迫害,其禍害尤甚。一個半文盲,居然將自己和蔡狀元的宴遊,比作王謝東山之會:「與昔日東山之遊,又何異乎?」貌似雅到無敵。而文人蔡狀元的馬屁功夫亦不遑多讓,「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軍之高致矣」。地道的科班出身,焉不知王謝風流?只因為西門慶的銀子好,所以賤到無語。西門慶本就惡俗,以惡俗當作攀權貴發大財的利器。更可怕的是文人,特別是古代做了官的文人,其阿諛之姿可笑復可憐。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文重風骨,人更重風骨,後世往往用風骨來評價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用風骨來裁斷一個人的德行和操守,於是風骨就成為一種高邁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 不會拍馬屁?活該你不升職:職場「拍馬屁」至少要注意這三點
    一、該出手時就出手,恰到好處的「拍馬屁」,是一種必備能力到底要不要拍馬屁?怎麼拍馬屁才能恰到好處?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看拍馬屁這種行為為什麼會有市場。答案其實很簡單:人們喜歡聽好聽的,這是人的共性。
  • 古代文人都會取一個「字」,它有什麼深刻的含義?是怎麼來的?
    對古代歷史文化稍有研究的人都會發現古代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一個稱呼,那就是「字」,字也被稱為表字,是除了名之外的另一個稱呼。而這個稱呼的來源是什麼,它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後來為了讓祭司有一個代號,所以就有了字,商朝滅亡後祭司這個官職被取消了,但是「字」這種文化卻流傳了下來。在古代社會,只有文人群體之中才會用「字」,因為一般的百姓大多都不識字,他們連起名字也沒有多少講究,所以只有文人才可以擁有表字。
  • 拍馬屁五要領,別說沒有告訴你,關係著你職場的生死
    因為此時領導不需要你的討好,你拍的在鏗鏘有力,恰到好處,領導也不會你有好感的,因為時間不對嘛,你可別犯這個忌!二、不分場合---小心被領導忽視領導也是愛面子的人,如果場合不合適,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被領導忽視,不過你處心積慮的拍馬屁行為。
  • 打漁、砍柴、隱逸,古代文人為何如此嚮往「漁樵」生活?
    這對於古代的讀書人而言,實在是一個魅力無窮的故事,誰不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故而,朱買臣的"樵夫"形象,不僅跟隱逸毫無關係,而且還體現了追逐名利的特點,所以他不該是後世"漁樵"形象的來源。"漁樵"的隱逸生活,只是文人的幻想,在古代,其實文人的地位最高,豈不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之句,可為何文人竟會嚮往"漁樵"生活呢?這與他們自身的經歷脫不了關係。二、古人為何嚮往"漁樵"生活?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群星璀璨,氣象萬千,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道特殊的景觀,那就是「文人畫」。「文人畫」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第一次提出的,他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
  • 為什麼古代文人多喜「號」
    從起名到用字,皆有學問,尤其是古代。一般來說:名,代表的是人的標誌和符號;字,則是古代成年人的正式稱謂。現在的人們似乎「名」與「字」合二為一了,不再講究這些!古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那些文人們,除有「名」有「字」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別名,那就是「號」。而這號,不同於一般對他人的泛稱,也不是他號,而是自號,有著特別的涵義。在內容上,號和名之間不需要有什麼某種聯繫。那麼,號是什麼呢?
  • 中國兩千年來,為何難找到一個足以匹配「知識分子」特性的文人?
    書籍歸於正傳,先秦百家爭鳴,顯示出我國古代思想家們相當活躍的文化原創性和自由度。這種創造性和自由度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由於我國先秦時期為士大夫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因此,創製出來的人類元精神成為主體的精神文化,兩千年來一直延續。
  •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欲望?
    曾聽行外人說過一句話,「自古文人多意淫,就是因為懷才不遇的書生在現實中屢遭碰壁,才把這種無奈投射到錦繡文章上……」我覺得這句話太過偏激,但這種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尤其是在君主專制的古代,存天理滅人慾,文人群體或多或少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壓制。
  • 其實拍馬屁是個褒義詞,你學的會嗎?
    馬屁拍得好,馬兒愛吃草我們那代人,好像是最後一代能說出憤青兩個字的人,把一切看不慣就根本不鳥,易怒易衝動的人都叫憤青,好像憤青活的太直白,愣頭青一樣,反而拍馬屁的人被稱為圓滑,雖是嘴上不說說到這突然發現,哦不對,90後大概不算年輕人了,再次意識到,所謂圓滑不應該區分年代,而應該是某一個年齡段開始,逐漸加深的特質。就好像現在的我,曾經憤世嫉俗的拒絕一切拍馬屁,活得必須率真單純。到了今天這個年齡,在社會上見過了很多人,經歷了很多事,圓滑就那麼不請自來的開始融入到我的身體裡。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對文人的汙名化與為文人辯護兩種傾向相反相成,都反映了對文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文章經世致用的要求。這種要求是古代社會對文人的期待與古代文人的自我期許,也是士人在當時的社會體制與儒學價值譜系下的必然選擇。這一社會期待與自我期許隱含著深刻的矛盾:文人與文章經世致用的實用品格與獨立自由精神的矛盾,文章之學與道統、體制的矛盾。如何平衡與紓解這種矛盾,解決文與道的衝突,成為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的一個永恆主題。
  • 古代文人是如何用詩詞耍流氓的?
    古代的確封建禮教甚是嚴格,女子不宜拋頭露面,閨房之樂也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但這樣反而有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美感,畢竟咱們講究的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除了上面說的那一句,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其實不乏對風月之事的描寫,接下來將為大家細細羅列一番,品味一番古人是如何賞玩男女情事的。
  • 「拍馬屁」和「附和」
    那麼答案來了, 「拍馬屁」顯得比較低俗, 「附和」顯得比較文雅,閒話少敘,直接上故事。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到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1000頂高帽戴給我最先遇到的1000個人,現已送出999頂,只剩最後一頂了。」一長者聽後搖頭說道 :「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
  • 古代的文人雅士,為何偏鍾情於「梅蘭竹菊」?有何歷史淵源?
    古代社會中的文人群體,一直都標榜自己是君子。《論語》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這是儒家創始人孔子,關於君子的一段論述。作為一個君子「不爭」是其高尚的品質,實際上「不爭」才是最高明的「爭」。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並不是普通人,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就應該做到「君子不器」。
  • 職場:都是拍馬屁,為什麼你老被「馬」踢呢?
    拍馬屁就是一味地講領導的好話,就沒有一點技巧嗎?【閒聊】幹什麼事情,都是有方法技巧的,包括職場中拍領導的馬屁,看似簡單的說好話,其實也蘊含著一定的道理。 拍得火候不對---你覺得上去就是一巴掌,和力度有所把握地一巴掌,那一個拍法會更深得領導的喜歡呢?做飯炒菜需要火候,職場拍馬屁也需要火候,不能拍得隔靴搔癢,也不能拍得五臟六腑俱傷,一定要拍得不溫不火、恰到好處。你拍得過了,或是欠了,都有被「馬」踢得可能。想要拍得火候正好,那就需要我們在職場中下一番功夫了。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隱逸的風氣:從一個失樂園,到另一個失樂園
    逃亡的文人:從一個失樂園,到另一個失樂園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至公元260年左右,曹魏方面有司馬家族權傾朝野,東吳有權臣兇虐、孫亮被廢,蜀漢餘了一名「扶不起的阿鬥」,勝敗局面已呼之欲出。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在古代,古琴除了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的雅樂演奏外,還與「詩、書、畫」一起作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工具,且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居於「棋、書、畫」之前。從孔子撫琴講學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從「竹林七賢」的琴嘯相諧到李白、白居易的琴詩,古琴藝術是歷代文人雅士高潔、脫俗生活的真實寫照。
  • 拍馬屁的最高境界
    拍馬屁,堪稱地球通用、升官發財、泡妞撩漢、居家旅行的必備技能。  俗話說得好,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不管你拍馬屁的技能多麼拙劣,但是這個事情本身是無法讓人討厭的。  當然,如果能提升怕馬屁的技能,就更好了。  好的馬屁,有的時候勝過千言萬語、千軍萬馬、千山萬水,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暗示,就心意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