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年來,為何難找到一個足以匹配「知識分子」特性的文人?

2020-12-11 一個人的家常事啊

直到今天,大多數人仍然把「士人」的概念和「士人」作了區分。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國的「士人」和「士人」有很大的不同。士族這個概念是從商周時期的士族階層發展而來的,它是從商周時期士族階層發展而來的。這種士紳階層,即士紳家族中的幕賓、邑宰,地位高於普通百姓中的庶民。可以成為「士」的西周王朝都有貴族血統。「士」這個階層在東周開始分化,它不再是低等貴族的代稱,而是有一定技能的能人的稱號。警衛、軍士、策士、學士皆屬「士」的範疇。大家熟知的「諸子百家」便屬於「士大夫」這一列。

據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人思想比較活躍,所以,士大夫們表現出了極強的原創性,甚至,成了封建史上的絕響。諸子百家的思想,不僅影響了秦漢王朝,甚至連其統治者也一直推行到滿清帝國的滅亡。細看之下,從諸子百家興起到民國時代的到來,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我國的「中世紀」時期。我們國家中古時期,足足是西方中古時期的兩倍,大約一千年。

我們國家的文化到底和西方文化有什麼不同點?

第一個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文化從始至終只奉行著一種「人類元精神」,即古代聖賢倡導的仁愛、仁禮、仁智、仁信等圍繞著人類自身發揚光大的美好品質。與此相反,西方文化具有不止一種的「人類元精神」,既有古希臘哲學家所提倡的求知精神,也有希伯來先知所提倡的信仰精神。

很明顯,只有把這三種「人的元精神」結合起來,才能說得完整,我們的國家只擁有一部分,而西方文化擁有更多。這一區別,使得後來西方文化發展的進程趕上了中國。然而,雖然西方的文化發展過程比較迅速,但同樣存在著兩種「人類元精神」的缺失,因此,西方也要經歷長達千年的中世紀。

書籍歸於正傳,先秦百家爭鳴,顯示出我國古代思想家們相當活躍的文化原創性和自由度。這種創造性和自由度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由於我國先秦時期為士大夫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因此,創製出來的人類元精神成為主體的精神文化,兩千年來一直延續。

我們國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中世紀,基本上是在不斷重複著王朝的分裂和統一,以小農為主的經濟體制幾乎沒有變化。遠古時代的發明家創造了大量的技術發明,但它們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的幫助卻十分有限。應當指出,筆者並不否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但事實就是這樣,中國在兩千多年的中世紀時期,社會和自然兩大領域的知識獲取是相當貧乏的,尤其在理論層面。

在先秦時期誕生了一批為後世各朝所推崇的儒學,但在中國進入中世紀階段之後,又出現了類似的新儒學。原始儒學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變化不大,即使出現變化,也是圍繞著封建統治或適應社會現狀而進行的被動轉型。對封建統治者而言,儒學不過是維持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而已。隨後出現的科舉制,使儒學典籍的意味變得腐朽。這個時期學習儒學的人,他們只想用所學的知識應付考試,獲得進入官場的機會。

為什麼我們的古代朝代會出現大量「腐儒」?

他們把孔夫子的主張掛在嘴邊,就成了標榜道義的好話。每一個父母對其寄予厚望的孩子,都要接受一種填鴨式的教育,灌輸儒家經典,背誦那些令人費解的章句,這和鸚鵡學舌有什麼不同?在古代文化中,這一對低能的態度可以說是一種思想奴性的體現。也許有些人會對這個觀點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古代大多數智者的大智慧都表現在爭權奪利,勾心鬥角,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很明顯,孔夫子和東周先賢所創造的思想自由,在兩千多年的中國中世紀時期,幾乎已經消亡。

古中國人缺少的,是古希臘人的求知精神和希伯來人的信仰精神。

中世紀各大儒從表面上看,都提出了貌似求知和信仰體系的理論,正好彌補了文化中的精神缺失。然而,依靠封建主義和迷信的偽信、偽求,反而成了阻礙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枷鎖。我們古代的文人,都參與了這種偽求知、為信仰的傳播。她們頭腦中根本沒有超越這兩種偽精神範疇的任何東西。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走在思想改革前沿的先輩們,如:黃宗羲等,也未能像西方學者那樣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求知精神和信仰精神。

偽求知與偽信精神,猶如墨汁染缸,任何在這口大缸中誕生、成長、求學的文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沾染上屬於偽求知與偽信的痕跡。古代人從未見過,打破這種束縛的方法近在眼前,只要打開國門,讓外界的空氣進入,就能讓西方的信仰精神和求知精神在中國的土壤中盡情生長,最終被極具包容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吸收。但是,阻礙開放的,反而是最缺乏偽求知、偽信仰的文人。所以,直到清末甚至民國,我國才真正出現了一批先進分子。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習慣於把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完成了義務教育的畢業生成為「知識分子」。誠然,這一觀點確有謬誤,正如把所有吃五穀雜糧的百姓都稱為農場主一樣,滑稽可笑。

什麼是文人?

讀書的人,接受了書面知識的人。

一個知識分子,至少應該能夠生產知識,而不是傳統知識的印刷品。在西方,能夠被稱為知識分子的人很少,只有那些具有獨立思考和發現真理能力的社會思想家,才能被稱為知識分子,如羅素、馬克斯等。

由此可以看出,當今社會真正有資格被稱為知識分子的人並不多。對於兩千年前的中世紀,很難找到一位與「知識分子」身份相匹配的文人。

理由不外乎三個:

第一,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沒有勇氣去批判社會。孔夫子曾提出過「志士仁人,無求以仁為先,有殺身以仁為先」的觀念,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歷史上有名的文人,有九成曾經躋身上流社會,那些沒有什麼職業生涯的人也大多用了一生的光陰去追求名利,攀登龍鳳。怪不得古代的讀書人都奉行「學而優則仕」之說。

即使是看透了這一「偽求知」本質的文人,也不再相信科舉,也不願與社會抗爭,而是隱居山林。能夠站出來批判社會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偶然出現的幾個「鳳毛麟角」般的人物,也會因與當權人士唱反調,輕則身陷囹圄,重則一命嗚呼,更嚴重的甚至三族、九族、十族也會被牽連。執政者以民防民,絕不會給這種敢於與社會抗爭的文人留下生存空間。

二是中國文人缺乏思想武器。的確,很多文人即使不敢和封建社會唱反調,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卻是蠢蠢欲動,可以說這就是他們的內心。古人文人,缺少的是真摯的信念。古人若能高調地喊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打破「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局面,則此人必定會成為中國封建史上最偉大的「知識分子」。很遺憾,事實證明這種人根本不存在。

三是中國文人對社會的批判力不足。很明顯,這種能力是封建文人所不具備的,因為我國古代就沒有「人權」這個概念。幾千年封建歷史中,除了上位者以外,沒有任何自由,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而且只有兩種:順從與順從,以及活著與活著鬥爭。另外,中世紀統治者所需要的,是一大批照本宣科的文人,而不是那些專心致志、富於創造性和自由意志的知識分子。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國最缺少的仍然是具有三大「人的元精神」的文人和知識分子。社會給予文人雅士最佳的發展空間,文人雅士可以融合中西人文精神,成為未來創造新文化的力量。帶著明清兩代的前車之鑑,我仍然希望那些生活在偽精神中的傳統文人們能夠儘快地退出歷史舞臺,因為這個群體無疑是文化進步的最大障礙。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當然要強調,雖然儒學是不完美的精神文化,但是它也有很多值得繼承的精華,作者並不排斥儒家乃至諸子百家思想。我們活在當下,就應該繼承這些思想的精華,拋棄那些對人類發展毫無益處的空洞思想

相關焦點

  • 著名公知陳丹青說,中國兩千年文脈已斷,你怎麼看?
    【著名公知陳丹青說,中國兩千年文脈已斷,你怎麼看?】 陳丹青非常的懷念民國,那是個文化大師輩出的年代。 「文化大師」們把持著一切話語權和文化特權,可以拿著在北京買一套四合院的高工資,上課滿嘴瘋言瘋語愛上不上,這叫名士風度。
  • 歷史上的文人知識分子:憤世嫉俗與遺世獨立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知識分子大多得志時進而為儒,失意時退而為道。徐渭一生屢進屢挫,屢挫屢進,始終沒有「柔退」或退隱。     徐渭之所以一直在塵世的泥淖裡掙扎,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入世精神。元代不僅是異族入主中原,而且,95年未設科考,知識分子的人生價值得不到實現。欲濟世擔當而不能,便轉而憤世。
  •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生活的?知識分子:我們有經濟來源
    這群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也在積極在志道和為政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他們心中所堅持的道義也慢慢開始世俗化,不過並非所有的知識分子都以入仕為終極目的,這也取決於他們內心的追求。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好辯之風,伴隨著國君禮賢下士而愈演愈烈,這也就導致了這種風氣自然而然地會進入政治領域,於是形成了兩類涇渭分明的知識分子,一類是為君主排憂解難的天下之士
  • 一個舊知識分子的人生自傳3
    從這些社會關係裡能夠看出,管先生當年也算是一個比較活躍的中產階級者。在「補充坦白認罪實況」一節中,管先生還寫道了1968年時,因受到紅小兵的批鬥打罵,為了發洩個人私憤,用鉛筆在草紙上寫了十六句七言黑詩的情況,分明透出一股十足的舊文人味。
  • 打漁、砍柴、隱逸,古代文人為何如此嚮往「漁樵」生活?
    戰國時期,"漁父"的形象又發生了變化,此時開始有了隱逸的特性。最具代表性的是《莊子·雜篇·漁父》和《楚辭·漁父》,這兩篇文章,是漁父形象趨於成熟的標誌。金元兩朝,則出現了很多以"漁樵問話"來命名的劇目。明清兩朝,以小說最為繁盛,"漁樵"的形象故而也進入小說之中,《西遊記》第九回便有大篇幅"漁樵問答"場景。雖然"漁樵"的形象出現各種文學作品中,但最能體現其隱逸特性的,還是在詩詞古文之中。
  • 黃埔軍校與現代中國的學生知識分子
    在20世紀中國,有兩所學校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一所是眾所周知的北京大學,沒有北大就沒有「五四」的新啟蒙,20世紀中國文化的歷史就要改寫;另外一所卻往往被人忽視,那就是黃埔軍校。黃埔軍校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在20世紀上半葉對中國的政治、軍事產生了巨大影響。活躍在20世紀中國政治、軍事舞臺上的重要將軍們,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很多都是黃埔軍校出身。
  • 知識分子憑什麼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評唐小兵《書架上的近代中國》
    在最新的著作《書架上的近代中國》中,他以書評的方式縱論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向,以及其中的知識分子命運,他力圖把握精英與大眾的關係,並重思知識分子在近代遭遇的公共信任危機。撰文丨西閃對我來說,好的書評就像一封推薦信,可以讓我更自信地面對原著。問題是現在什麼人都在寫「推薦信」,值得信任的太少。
  • 知識分子憑什麼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
    讀唐小兵的《書架上的近代中國》,這種感受愈發強烈。在這本書中,他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對知識分子命運的剖析,對精英與大眾關係的把握,對地方文化生活的尊重,無不體現出一個書評人的優良素養。捫心自問,我是否達到他對書評人的要求?頗難自許。稍覺欣慰的是,他評論的書我也讀過一些,故而有類似的思考,也有討論的基礎。
  • 科舉制廢除後知識分子的出路
    在標榜革新的時代裡,守舊紳士自然是在淘汰之列,但願意圖新的知識分子也難遂願。近代以來的無序和失範的政治狀況,也不能使參與政權的知識分子得到應有的尊嚴,有時這些文人不得不極為卑微地將自己異化。 儘管大批有文化的讀書人參軍,對中國軍事近代化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短期內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注入進活力,但緊隨著文人角色邊緣化和知識階層政治地位的下降,卻將近代中國帶入一個巨大的歷史困境
  • 文人嚮往的「魏晉風骨」,到底是「無能」還是「風流」?
    中國古代王朝要維持統治,總要推行統一的思想說教,便在客觀上剝奪了知識分子海闊天空進行思考的可能。強大的中央權威配合對知識分子的思想壟斷,讓社會儘量保持一個聲音。魏晉時代,先是三國分立,然後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恰恰是中央權威最低落的時期,為知識分子的張揚活躍提供了可能。這個時期,雖然儒學在官方的支持下,仍以經學的形式延續著,但受到了玄學和西域傳入的佛學的挑戰。人們的思想開始多元化。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康有為為變法而作的《新學偽經考》,將漢代儒生視為騙子,指出焚書坑儒是一樁兩千年的騙局。他認為,「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先秦經典是秦漢以後逐漸散佚的,秦始皇只是在背黑鍋。在當時,博士不是一個學位,而是掌管書籍文典的官職。秦朝統一之初,秦始皇也曾兼容並包,在宮廷中聚集了來自七國的70多位博士和2000多名諸子百家弟子,由他們參與秦朝制度建設,他們也是嬴政的御用文人。
  • 魯迅筆下的九類知識分子
    第一種情況,統治者剛剛掌權時,「偃武修文」,需要知識分子來加以粉飾,此時知識分子扮演歌功頌德的幫閒角色。在統治發生危機,無計可施時,病急亂投醫,統治者開始垂聽知識分子的「治國平天下」的意見,而知識分子也覺得英雄終於有用武之地了,於是高高興興地「出山」了,這時的知識分子成了「幫忙」。魯迅非常尖銳地指出司馬相如之類,包括屈原,不過是統治者的幫閒或幫忙。屈原的《離騷》不過是「想幫忙而不得」的產物。
  • 清末科舉制的廢除與知識分子的出路
    在標榜革新的時代裡,守舊紳士自然是在淘汰之列,但願意圖新的知識分子也難遂願。改革後的新教育體制培養出的已是在社會上「自由浮動」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得不在有限的社會空間另謀生路。隨著新式學堂和留學熱潮的出現,大量新式知識分子崛起。一方面,從數量上看,知識階層的供給超過需要。動亂的社會狀態與尚在緩慢發展的民族資本主義,不能將這部分人儘量吸收到生產組織中。
  • 由「北醫事件」看中國知識分子的血性
    很多人形容魯先生時,不說他是文人,而說是鬥士,是一個很有血性的中國人的脊梁。何謂鬥士?字面上理解就是打鬥的勇士。打鬥是什麼大家都清楚,幾天前發生在北醫三院的那種五十人以上的圍攻實際上就是打鬥。而圍攻的發起方不是來自京城胡同裡的老炮兒,而來自科學院,大家都是科學工作者,是標準的文化人。
  •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的世代交替(連載①)
    編者按:《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從20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出發,進而關照到整個知識分子群體和中國的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型,既是一幅宏觀的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亦是一張張纖毫畢現的知識分子個體的心靈圖景。
  • 幫忙文人和中國精神重建
    文人則分為兩類,一類幫閒,一類幫忙。與幫閒文人相比,幫忙文人還算是有點「替君分憂」的責任心。他們在社會變革過程中,主要是清議和進諫。他們的手段一般是將「現在不好」這個問題轉換為另一個問題--時間上的「過去很好」,或者空間上的「別人很好」,藉此來幫革命家和改良家的忙。  古代文人的立論依據是「過去很好」,「現在不好」,最好的時代就是堯舜禹的上古之時。
  • 一個繁花似錦的朝代,為何會敗落,為何會傾覆?
    一個繁華似錦的朝代,為何會敗落,為何會傾覆?北宋末年,徽欽二帝被金人擄掠,史稱「靖康之恥」,這是縱觀整個中華民族史上最屈辱的一頁。自嶽飛死後,南宋就再沒有一個文幍武略可以挽大廈於危難既倒的人物出現了,雖然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英雄的死和屈辱的和談,換來了二十年的相安無事,南宋不乏能徵慣戰的武將,可卻再沒有金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 七七抗戰與中國知識分子
    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朱自清在七七事變前只知潛心於學問,過著一種典型的學者生活。然而當盧溝橋事變槍聲響起,朱自清迅速從國學迷夢中清醒過來,開始意識到中華民族除了抵抗,已別無他途。有一天,他的一個弟子要投筆從戎,奔赴戰場,前來辭行。朱自清充滿激情地對這位弟子說:「一個大時代就要來臨,文化人應該挺身起來,加入保衛祖國的陣營。」
  • 茅盾「尷尬」的標本意義:革命與知識分子改造
    郭沫若現象也好,茅盾現象也罷,都凸顯了20世紀中國左翼知識分子歷史的幾個最重要的命題:革命與知識分子,革命與人性改造,革命與革命隊伍內部的鬥爭,革命政治的懲戒機制和知識分子的關係等等。
  • 儒醫的「自述」:作為宋金時期的文人,「我」為何選擇棄文從醫?
    文人從醫顧名思義就是從文人的身份轉變為醫生身份,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現象,由於某種原因,文人不得已開始學醫,一方面促進了古代醫學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者的社會歷史地位的變換。文人與醫生本身就不是一個階層的人,文人在宋代以後地位就直線上升,而醫者則一直在社會的底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