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的「自述」:作為宋金時期的文人,「我」為何選擇棄文從醫?

2020-12-14 卿君策

引言

在我們印象裡的文人雅士都是風度翩翩,作詞作詩張口就來,但這不代表這所有的文人雅士都是這個樣子的。近代我們知道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是棄醫從文,在古代也有這種文人從醫的社會現象。文人從醫顧名思義就是從文人的身份轉變為醫生身份,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現象,由於某種原因,文人不得已開始學醫,一方面促進了古代醫學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者的社會歷史地位的變換。文人與醫生本身就不是一個階層的人,文人在宋代以後地位就直線上升,而醫者則一直在社會的底層發展。

文人從醫是一種不能夠忽視的社會現象,在蒙古族統治的元朝,草原文明對於農耕文明的衝擊是不容小覷的。文人的地位沒有以前的高,或者說是漢人的地位沒有以前那樣的高。元代文人在從醫的條件、狀況、地位等都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擁有了特殊性。文人從醫稱之為儒醫,儒醫這一詞出現的地方正是北宋年間,北宋稱之為文人的天下,隨著儒家思想對於醫學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文人對於醫學則是更加的重視,並且懂醫的文人越來越多,此時的醫學隊伍越來越龐大,醫學隊伍的素質也越來越高。

古代儒醫

儒醫是棄文從醫的人,也可以是擁有儒學素養的醫生,成為古代儒醫的因素有這麼幾個:因病失治、科舉未中、當官不得志、亂世所迫、養生防病等多個要素。統治者對於醫學的觀念通常是「不為兩良相,便為良醫」「知醫為孝」,這一系列的觀念影響了文人選擇從醫這一途徑。對於中國古代儒士從醫或者說對醫的認識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對於醫學的認識程度也是不盡相同,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自身喜好等多個方面擁有著很大的關係。

元代從醫的文人在醫學中心轉移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元代是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的時代,四等人的設置將大量的漢族文人在政治中趨於邊緣化。許多的漢族文人的政治抱負根本就無法施展,所以相比少數民族來說,從醫的大多都是些漢族的文人。元代文人從醫的方式主要是有兩種,一種是指編輯醫書不參加醫療活動,這就是理論型醫者;第二種則是參與到醫療活動之中而不參與醫書的編輯。在元代通常是第二種培養方式,進入醫生的職業領域稱之為兼職或者是專職的醫生。

元代儒醫

一、宋金以前的儒醫

儒家重人文輕科技所以在長一段的歷史時期內,醫學都稱之為下流的技術,為文人所不恥。一直到了宋代,醫學得到了發展、統治者提倡的多重原因下,醫學的理論才受到了文人的重視,文人從醫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到了金代更是出現了很多醫學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在上古時期的時候,醫學和巫學是不分家的,巫是古代最早的知識分子,在國家的公共事務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僅能通曉天文還能直接參與國家的政事。這裡的天文代表的是能夠溝通鬼神,所以巫醫不僅能溝通鬼神還會醫藥。

商與西周時期的巫醫大多是由「士」來擔任,不只專注醫療也能夠參與國家的政事,屬於一種貴族的階級,地位也是十分的高。但是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形成了以談論、藏書、文學而議論的文人階層,醫生在國家的事務中就不會那麼的重要。而且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巫和醫開始分流,醫生更注重的則是治病用藥,形成了自身專門的職業。一直到了漢武帝的時期,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其他的學問則就成為了低等的。醫學因為技能型和行醫獲得錢財的職業特性被認為與儒家的「仁義」背道而馳,所以說官方對於醫學的態度也是十分的輕視。醫生方士等人依靠技藝謀生的人,極盡所能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

上古巫醫

《史記》記載: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

醫術不受到重視導致了醫生歷史地位的低下,能在歷史上留名的更是鳳毛麟角。值得注意的是,文人恥於學醫是在重視理論輕視技能的這種社會風氣下形成的一種普遍性的思維。但是實際上,儒士作為一種知識分子,在讀書的過程中,即使不鑽研醫書也是會接觸到醫藥的知識,因為古代的各種各樣的書籍之中,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一些醫藥的內容。

二、宋金時期的儒醫

傳統醫學到了宋金時期的時候,本身就已經相當的發達,而宋金朝廷對於醫學也擁有了不同的認識,所以對醫學十分的重視。在醫學的制度上,宋代沿襲唐的制度,並且進行了改革。隋唐時期設置太醫署主管醫學教育和醫政,宋代將太醫署改為了太醫局,主管醫學教育,並創立了翰林醫管院來對於醫療進行管理。宋代的統治者對於醫學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兩宋期間,共頒布了830次醫學的詔令,北宋535條,南宋302條,是中國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太醫館遺址

醫學受到了官方的重視,就會促使文人對於醫學態度的改變,而醫學的發展更為文人從醫提供了思想的準備。宋代理學家把「仁」的內涵進行了重新的闡釋,強調一種更為普遍的愛,這樣一來文人從醫不僅能維護儒家的倫理下的君臣關係,而且還能上升到更為廣闊的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進入仕途再也不是唯一能夠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在他們完善自身的同時,更關心一切的濟世學問。

醫學作為一種「活人」之術自然成為了儒士關注的焦點,所以有更多的儒士認識到醫學的重要性。儒士對於醫學的普遍認同,使其更願意親近醫學,再加之仕途不順或者是其它的因素,宋金時期更多的文人選擇入醫門來實現「濟世」的報復。在宋金時期,不僅儒士從醫的狀況多見,棄文從醫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急備千金方》記載: 「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 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黙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 悲喜舍之徳;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

《急備千金方》

宋代儒醫的著作大多是泛泛而談,秉承著格物致知的治學態度,將閱讀醫書納入了自身的治學體系之中,把閱讀醫書作為自己學術修養之一。通過研究醫書,掌握了很多的醫學知識,編纂寫醫籍表達自己對醫學的見解。由此而看,雖然宋代有很多的文人從醫,但是對於醫學的掌握程度來看還是很有限的,對於理論知識的推動是非常小的。

三、宋金儒醫的特點

編輯醫書是儒士參與醫學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編纂和校勘醫書所根據的不是醫學知識,而是文本知識。這樣的話雖然能對醫學文獻的整理擁有了貢獻,但恰恰阻礙了醫學的創新和發展。金代的時期正是醫學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政局動蕩、戰亂頻繁、瘟疫橫行的社會狀況給醫生提供了很大的實踐空間,整體較為輕鬆的學術環境,這也是利於醫學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嘗試。金代的醫學者能夠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踐,補充、完善各種的中醫理論,進而帶來了醫學上的繁榮。

神醫華佗

金代醫學家中就有很多的儒士從醫的代表,比如張元素,此人二十七歲因為科舉未中榜從而棄文從醫,治病用藥根本不拘泥於古代的方子,而是根據氣候的變化、患者的體質等不同的情況下用藥。並且還創下了臟腑熱虛的辨證理論體系,奠定了易水學派理論基礎。這是古代醫學的理論創新,不僅從實踐出發而且創立了中醫學歷史上的重要一個流派:易水流派。

《外臺秘要方》記載: 「臣承命,以其書方證之,重者刪去,以從其簡。經書之異者,註解以著其詳;魯魚豕亥,煥然明白。」

中國古代文人從醫的現象早已出現,但是從宋代開始,才擁有更多的文人在觀念上認同「醫」的價值,所以宋代以後儒士尤為普遍,並且還分為了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編纂醫書、研究醫書為主,這種文人並沒有真正的進入醫生的職業領域之中,很少擁有行醫或者是診病的經歷,更多的則是撰寫醫書來表達自己對於醫學的理解。這種從醫方式的意義主要在於對醫學知識的傳播與保存之上,由於缺乏實踐,文人對於醫學的認知程度上不深且不成體系,對於醫學本身的發展沒有太大的作用。

張元素

另一種則是儒士直接參與醫療活動之中,依靠自身的醫學素養在醫學實踐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完善自己的醫學思想。不僅醫德高尚,也常常能提出創新性的見解或者理論,從而湧現出許多的名醫大家,為醫學的發展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宋代文人的私人著作是很多的,而且有一部分的著作專業性是非常強的,但是對於和理論性的書相比還是比較少的,這也是理論性的發展的不足之處。

結語

文人從醫是古代社會中一種別樣的社會現象,文人從醫有利於促進醫學的發展,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者社會地位的變化。醫學作為一門技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都是為文人所不恥的,一直到宋金時期統治者的重視、理學發展等多重的影響下,醫學作為活人之術的社會價值逐漸為儒士認可,儒士之中開始瀰漫著學醫的風氣,儒士從醫的現象更為普遍。

儒士從醫

元代作為金後的王朝,當時的文人也是多有尚醫思想的,在長期的戰亂之中,文人顛沛流離,蒙古統治者也沒有認識到文人能夠擁有什麼作用,文人喪失了長期以來的優勢地位,生存的環境很不理想。入仕本來是文人最為重要的出路,但是元代的時候科舉停廢,使得大量的文人難以進入仕途。元代的統治者對於醫學的重視程度十分高,甚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醫療制度,以太醫院總覽天下醫政,在各地區培養醫學人才,大大提高了醫學的地位。

此外,許多醫學家在元代得到了重用甚至進入了仕途,此類種種都是促使元代儒士從醫的因素,這些儒士或因母親生病或是為了謀生,又或許因為興趣抱負等多個原因進去了醫學的領域。雖然儒醫可以在醫者群裡佔有主流地位,因為他們醫術高超又有很高的聲望,能在社會上擁有一定地位。但是總體上來看,醫學是低等的地位現象並沒有改變。雖然文人不鄙視醫術,甚至在無法施展政治抱負之時還希冀自己能通過醫術達成「濟世」的理想,但這總給人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感覺。其實在儒士的眼中,醫是儒的附庸,地位始終在儒之下。

參考文獻:

《外臺秘要方》

《史記》

《急備千金方》

《外臺秘要方》

相關焦點

  • 膽小怕血的人為何選擇從醫?
    我是一名20屆的考生,剛經歷高考結束,然後就是選專業填志願,好比途徑人生十字路口!其實我選擇醫生職業的過程是歷經諸多波折的,由想學理想中憧憬的計算機到父母強烈希望讀師範當老師再到自我剖析從醫的多個階段。
  • 尚醫∣不少醫生不願子女從醫,他為何還堅持讓兒子學醫?
    開欄的話 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的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曾經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生是人世間最崇高、最值得尊敬的人,醫學是最有人性、也最有前途的職業。由是如此才有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句千古名言。
  • 從道醫到儒醫,是倒退,中醫沒落之根本
    任何世界上的事物,在發展中,總是不斷分裂,不斷融合的,當儒家有了話語權後,不少文人雅士也就有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宏願,士大夫們熟讀四書五經,精通醫術的更不在少數,一方面參加科考,一方面習讀醫書,唐朝以後,中國到了宋金遼夏大分裂時期,應該說不少中醫名家斷了傳承,儘管有金元四大家給中醫撐場面,可遠不能恢復漢唐中醫時的水準,從劉完素的火熱、張從正的攻邪到李東垣的脾胃和朱震亨的養陰說
  • 選擇從醫?清華大學的學生們這樣回答,讓人尊敬!
    在清華,也有一群學醫者和從醫者,他們為何要選擇從醫這條道路?他們的選擇和理想又是什麼?研讀間策劃了「我為什麼選擇從醫?」這一主題調查,邀請到了57位清華醫學生和從業者,分享他們的故事。無論堅守或退縮,熱愛或迷茫,都是他們真實的聲音。
  • 他是成吉思汗帳下的第一位文人,卻常被當武將使用,居然所向無敵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騎兵團都沒有文化,可為何當時的很多大文人都心甘情願去輔佐他呢其實,第一個去輔佐成吉思汗的文人,他的才學並未被發揮出來。他雖然是成吉思汗帳下的第一位文人,卻常被當武將使用,更讓人稱奇的是,此人雖是文人,打仗也毫不含糊,跟隨成吉思汗南徵北戰,居然所向無敵,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常勝將軍。
  • 學醫多年,放棄從醫的醫學生們
    我們找到幾位放棄從醫的醫學生,和他們聊了聊實習或規培期間親歷的醫護行業現狀。培養一個醫生至少需要7年。在經歷漫長的專業訓練和實踐後,他們決絕地選擇離開。或許可以從他們的經歷中,窺見醫護人員面臨的多重困境。
  • 楊培增:對於千千萬萬的患者而言 我就是你的眼!
    00:37楊培增從醫幾十年,幫助無數病人重見光明,「我是你的眼」是他始終不渝的追求。市科協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4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對於患者而言,我就是他們的眼!」這是楊培增常說的一句話。
  • 「我為什麼選擇學醫?」
    「我為什麼學醫」他們為什麼選擇學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多位醫學生後發現,自己或家人的生病經歷、家庭背景、家人職業的影響都會成為醫學生們選擇這條神聖道路的原因。我之前從沒住過院,也是在住院過程中第一次產生了學醫的想法。當時我感覺醫生可以跟很多人溝通,在治癒病人的過程中也會得到很高的成就感。」劉定超說。高考之後,劉定超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有不少選擇,其中包括計算機、自然科學等專業。在當時的關口,他也曾十分迷茫。「因為一個選擇就會決定你今後從事什麼職業。
  • 天資聰穎的人不願意從醫,以後誰給我們看病?
    好吧,我承認選這個截圖有點小心機,想讓大家看的是下面的標題:杭城63名醫院領導,其子女僅8人從醫。收入不高、辛苦、醫患關係緊張,醫生不願意讓子女學醫,作為旁人也能理解。不過,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在擔心:天資聰穎的人如果不去學醫,將來誰來給我們看病?
  • 宋金時期,磁州窯虎形枕,為何引領百年時尚?只因有保健功能
    宋金時期,磁州窯虎形枕,為何引領百年時尚?只因有保健功能一隻枕頭可以用多少年?王文元原創作品請關注 請轉發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 如果再來一次高考,我還會選擇學醫
    你呢,還會選擇學醫嗎?學醫,於我而言,經歷了從不是問題,到有點問題,再到沒有問題的轉變。上幼兒園時,對於從醫的概念,只局限於「在醫院上班要『三班倒』的媽媽每隔幾晚就不能回家睡覺」這件事上。那時我跑步總比別的小朋友慢,跑一會兒就氣喘籲籲。
  • 仙桃老中醫欲獻祖傳秘方 從醫40餘年精於熱病
    「我年紀大了,時日不多,這些秘方再不公之於世就要失傳。」昨日,面對記者,唐老憂心地說。  這些祖傳秘方包括安寧涼茶配方、「珍珠花蕊解毒寶」配方(治療創傷出血、疼痛、牙周炎、牙齦出血、口腔潰瘍等)、治療久洩重症、小兒風熱咳嗽、跌打損傷、頑固性瘙癢、急性乳腺炎、帶狀皰疹等疑難雜症的良方,共50多個。
  • 如果重新高考,41.4%的醫生不願再選擇學醫!
    而現在已成為醫生的那些曾經學子,在經歷過學醫,走上工作崗位後,經歷過從醫種種經歷後,如果有時光機,可以回到當年高考的那個6月,還會選擇學醫嗎?醫庫調研於2018年5月8日針對「如果可以重新高考,你還會選擇學醫嗎?」這個話題,在平臺上進行民意調查,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共計收到1520份有效投票。
  • 上海救人少年想學醫從醫,復醫招生辦主任與他聊起了規劃
    在路邊挽救心梗老人生命的上海高中生,被網友喊話「學醫吧,你很有成為張文宏醫生的潛質」。10月27日晚上,格致中學高一男生盛曉涵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一名老人暈倒在街邊。對於職業意向,盛曉涵也有一些初步的想法,爺爺從事製藥工作,是一位製藥方面的專家,家中有不少醫學書籍,他平時也經常翻看,家裡生慢病的人多,加上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學醫從醫成為他的職業主要選擇之一。
  • 中華德智書院:五千年文明,儒釋道易醫為何沒落,讓人痛心疾首
    當今之社會,風景之優美,科技之進步,人生而為高貴,不再受塵世之痛苦,雖說壓力之大,乃是物質之作用,而思想之高度,如低矮之丘陵,傳統文化之敗落,總讓人潸然淚下,我泱泱中華
  • 一代儒醫隱夔門(下)
    鄭仲賓在「昭文私塾」任教期間,中午放學後,常為人治病,晚間亦常出診,從教同時亦從醫。當時社會上層人物,多請他診治,但他更樂於接待一般平民,常免費為其治病。每年夏秋季節疫病流行時,常到「濟貧藥局」參加義診,聲譽日隆。其時,鄭仲賓更與劉伯承有一段交誼,為後人銘記。1922年,劉伯承率領的川軍一軍與楊森的二軍交戰。
  • 講座︱淪陷時期上海文人的選擇:退隱,反抗還是合作?
    這給我很大的啟發。我覺得應該看一看中國抗戰史是怎樣的一個態度。當時抗戰的研究主要的重點是在延安解放區或者是重慶大後方,很少有人研究淪陷區,我就想做淪陷區。當時有人做,也是做淪陷區的軍事方面,那麼,我想做淪陷區的文化方面。我關心的問題是(淪陷區的文化人)如何生存?一般文化人在上海,一方面在亂世求生,一方面是顧全民族大義,在道德夾縫中他們是如何選擇的。
  • 河津固鎮宋金窯址:刷新中國陶瓷史
    A 河津窯填補山西制瓷遺蹟空白說起瓷器,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景德鎮,那是產瓷「大戶」,而在山西歷史文獻記載上,對於瓷器的描述不多,相比數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瓷器這點事兒在山西黃土地上並不算出彩,大家只知道介休窯、渾源窯、八義窯,但從規模到形制,再到具體的工藝和產銷問題,撲朔迷離……河津固鎮宋金窯址的發現
  • 十年後我就成了你 高中學生穿上白大褂立志從醫
    在外人看來日益「崎嶇」的學醫、從醫之路,在新老兩代醫者眼中就是成長必經的磨鍊過程。夏令營中,醫院胰腺外科終身教授倪泉興和「網紅」青年醫師鹿語分享了兩代醫者對於學醫從醫的心路歷程。「不忘初心,敬畏生命」是兩代醫者共同的感悟。看到這些有從醫意願的孩子們,倪泉興教授鼓勵他們:「現在必須努力學習,並做好未來學業和思想上的雙重準備。」「選準了目標,就不要輕易說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