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怕血的人為何選擇從醫?

2020-08-28 悟理中學習

  • 愛默生曾說:「只要生命還可珍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備受崇拜。」
  • 我很喜歡一句話:有時人生就像心電圖,不要指望著它永遠都是一帆風順。如果你腳下的路平順如直線一般,那麼遺憾地告訴你,你可能掛了。我是一名20屆的考生,剛經歷高考結束,然後就是選專業填志願,好比途徑人生十字路口!其實我選擇醫生職業的過程是歷經諸多波折的,由想學理想中憧憬的計算機到父母強烈希望讀師範當老師再到自我剖析從醫的多個階段。

接下來我就談談我選擇從醫的理由吧,內容雖長,但值得細品哦!

  1. 一從性格與興趣方面:首先我是屬於好動活潑的孩子,並且在性格上可能比較喜歡有挑戰,有成就感的工作。拒絕當老師其實只是內心的直覺,因為不喜歡!父母安排我讀師範且意識強烈,更是激起自身的反叛感,覺得這條路我似乎能一眼望到人生的盡頭。太安逸的環境根本束縛不了我這顆「躁動」的心!馮驥才曾說:「風可以吹起一大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換種通俗的說法就是「反正不喜歡被安排的命運」。
  1. 二從身邊環境方面:我出生在農村,因為從小都不怎麼接觸過電腦,沒有優勢,加之考慮到計算機方面與所學專業後出來工作問題,我毅然選擇斬斷與初夢情人——計算機專業的情思。王小波曾說:「那些將要去的地方,都是素未謀面的故鄉。」是吧,世界那麼大,我真的想出去看看!可能我本性比較膽小,但又比較倔。其實,我之前得過甲溝炎,在做小手術時看到自己的腳流了很多血,我覺得很恐怖,可能會有一點畏懼心理。但是生活嘛,總要有點挑戰,怎能因為一點小芝麻而放棄一大塊西瓜呢?我更想到外面的世界鍛鍊一下自己,擴大自己的視野與拓展見識,所以從醫也是我克服自身缺點毛病,彌補不足的一條路徑吧!
  1. 三從偉人事跡與實際應用方面:2020的確是不平凡的一年,就這次的肺炎疫情來講,國名偶像鍾南山更是成為了我的榜樣並激起了我對醫學知識的渴望。鍾南山院士妙手回春的醫術,為國為民的擔當,動人的醫者仁心著實對我影響很大。另外,人生本來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俗話說:對一事精益求精,對百事知曉一些,便是生活。選專業關鍵是學一門技術,掌握一門本領,從而提高自身實力,豐富自己的人生!
  • 缺點毛病多不可怕,重要的是有一顆勇於挑戰與克服的心。

本文章內容較簡潔,細節沒有詳細描寫,屏幕前的你看完如有問題,或者想了解更多與之相關的,歡迎大家留言!

相關焦點

  • 選擇從醫?清華大學的學生們這樣回答,讓人尊敬!
    在清華,也有一群學醫者和從醫者,他們為何要選擇從醫這條道路?他們的選擇和理想又是什麼?研讀間策劃了「我為什麼選擇從醫?」這一主題調查,邀請到了57位清華醫學生和從業者,分享他們的故事。無論堅守或退縮,熱愛或迷茫,都是他們真實的聲音。
  • 儒醫的「自述」:作為宋金時期的文人,「我」為何選擇棄文從醫?
    近代我們知道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是棄醫從文,在古代也有這種文人從醫的社會現象。文人從醫顧名思義就是從文人的身份轉變為醫生身份,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現象,由於某種原因,文人不得已開始學醫,一方面促進了古代醫學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者的社會歷史地位的變換。文人與醫生本身就不是一個階層的人,文人在宋代以後地位就直線上升,而醫者則一直在社會的底層發展。
  • 美國越來越多人對從醫失去興趣 從業20年的醫學博士也放棄了
    卻有這麼一個行業,從業者逐漸選擇放棄,轉而投向其他,而且這已成為一種趨勢。甚至有從業20年選擇離開,其同事竟無一人驚訝,心中只有羨慕並希望效仿。除此之外,高校裡也越來越少人選擇該類專業,這將直接導致未來該行業從業人員的缺口越來越大,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擔憂。
  • 天資聰穎的人不願意從醫,以後誰給我們看病?
    好吧,我承認選這個截圖有點小心機,想讓大家看的是下面的標題:杭城63名醫院領導,其子女僅8人從醫。收入不高、辛苦、醫患關係緊張,醫生不願意讓子女學醫,作為旁人也能理解。不過,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在擔心:天資聰穎的人如果不去學醫,將來誰來給我們看病?
  • 越來越多人對從醫失去興趣 從業20年的醫學博士也放棄了…沒錯,這說的是美國
    卻有這麼一個行業,從業者逐漸選擇放棄,轉而投向其他,而且這已成為一種趨勢。甚至有從業20年選擇離開,其同事竟無一人驚訝,心中只有羨慕並希望效仿。除此之外,高校裡也越來越少人選擇該類專業,這將直接導致未來該行業從業人員的缺口越來越大,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擔憂。沒錯,我們說的正是醫生這個職業。
  • 乾飯人,乾飯魂,說說咱們禿頭從醫人
    最近「乾飯人」一詞很火,沉迷上班的你,有沒有聽說咧?「乾飯人,乾飯魂,乾飯都是人上人」,簡單粗暴的口號,是不是很有道理的樣子?也就是說,如果你連飯都幹不飽,你還能幹什麼咧?因為喜歡吃飯,熱愛美食的人大多是熱愛生活的,而只有好好吃飯才能有力氣幹活,努力掙錢,吃更好的飯,品嘗更多的美食……如此形成良好的循環。
  • 視力僅0.05的男生靠水晶球讀完研究生,立志要從醫!
    這個男孩就是倪振威,今年28歲,蘇州人,研究生攻讀的是針灸推拿專業,很多人都曾勸他放棄學醫,畢業後,因為視力問題,他求職之路走得也非常艱難,屢屢被拒,但他卻從未想要放棄從醫,他說:我命由我不由天,他想要為醫學做出貢獻。
  • 尚醫∣不少醫生不願子女從醫,他為何還堅持讓兒子學醫?
    醫生是人世間最崇高、最值得尊敬的人,醫學是最有人性、也最有前途的職業。由是如此才有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句千古名言。為了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尚醫氛圍,推動構建和諧醫患關係,讓醫學回歸本源,人民政協網推出大型醫學人文欄目《尚醫》。每期節目,我們將邀請一位醫學名家做客人民政協網演播間,暢談從醫經歷,講述醫學人生。
  •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衛生院院長邵亞洲介紹,當地村醫年齡結構老化,後繼乏人問題突出,全鎮村醫年齡最小的43歲。  45歲的肖金鎮張莊村衛生室村醫邵玉寧說,自己曾動員女兒學醫,但孩子以「沒雙休,晚上還出診」為由表示堅決不幹。全省雖然免費定向培養農村醫療人才,但受種種因素影響,村裡選擇學醫的人越來越少。
  • 從醫有2大原則
    當然,我們又何曾想過這會接受過10多年教育的高材生,卻成為了眾人所指責的對象,而且還被許多人視為反面教材。為了讓廣大的學子能夠從中能夠有所啟發,「許可馨事件」還被選為語文考試的作文素材,許可馨本人身陷輿論的漩渦,而這是她自己所造成的。
  •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 數據沒有錯,解讀不靠譜
    在這條微博熱搜話題的討論中,網友紛紛感慨,醫學生從醫的比例竟然只有1/6,遠遠低於大家的預想,醫學生畢業了不從醫,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報導中,一些醫學院負責人表示,醫生這一職業,風險大、門檻高、報酬低,導致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穿上「白大褂」。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醫學生從事醫生職業的積極性,真的大不如前了嗎?
  •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數據沒有錯,解讀不靠譜
    原標題: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 數據沒有錯,解讀不靠譜   錢報記者在最新的《2017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中看到,2016年全國執業醫師人數為2651398萬人,2015年為2508408人,這樣就可以算出2016年新增執業醫師142990人。而2016年普通高校醫學畢業生人數為674263人。   從這裡可以看到,張教授所說的60萬醫學生和10萬醫生,相對應的就是60多萬的醫學畢業生和10多萬的新增執業醫師。
  • 苦讀8年,拿了博士學位卻放棄從醫?
    羅鶴終於在2020年畢業了,儘管本博連讀學了8年醫學,他卻沒有選擇從醫,而是進入一家外資醫學影像公司。 剛入職一周,聊起新啟的公司人生活,他語調歡快,「非常開心、每天可以準點下班,待遇太好了!」
  • 【六院新聞】寒梅傲雪 炳慧流芳 ——曾炳芳教授從醫從教50年慶祝...
    慶祝活動以《尋骨問道五十年》開篇,視頻從曾炳芳教授從醫從教生涯中的小事切入,回顧骨科大師曾炳芳從醫50年來始終堅持行醫濟世、尋骨問道的心路歷程,回溯六院骨科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徵程。推動骨科亞專業化 引領骨科新起航作為中國骨科學界的泰鬥,從醫從教50年來,曾炳芳教授為六院骨科的發展,為中國骨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聽毓璜頂醫院王紹光講婦科男醫生的從醫之旅
    這,是煙臺毓璜頂醫院婦三科主任王紹光對未來從醫道路的期望。從醫15年,婦產科男醫生的職業角色,令王紹光主任多了幾許神秘感。  而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發現,這種「神秘感「其實更多的是來自於他對醫學的不懈追求與努力。王紹光擅長應用腹腔鏡手術和微創介入手術治療各種婦科良惡性疾病,如今,「介入治療」已經成為他的一張名片。
  • 博士進校園分享從醫之路,一中學子秒變「粉絲」
    博士進校園分享從醫之路,一中學子秒變「粉絲」 2020-11-03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喜豔:在十餘年的從醫道路上,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張喜豔從事白癜風臨床治療十餘年,用她的話來說,她只是一位普通的白癜風科醫生,但是在身邊的人看來,她在平凡而神聖的崗位上,執著詮釋著她對「醫生」這份職業的正解,也做出了屬於她的「不平凡」。  從年輕的白癜風科醫生到如今被患者牢牢信賴的白癜風科醫師,時光流逝,這十餘年的從醫道路上,張喜燕一直 致力於 白癜風 領域 的診療 技術 研究 ,兢兢業業、不斷探索創新的工作背後,是她為無數患者帶去了一份信任的安心。
  • 府谷縣金黃甫李氏中醫世家,六代世襲相傳,從醫二十多人
    對於窮苦人無資材看病的病人,他善於用既省錢又治病的土方、單方。如治小兒麻疹,用雞蛋清調勻紅糖,放在施術者手心輕輕地揉抹患者背部,每次操作半小時,一天七次就能治癒。又如:一個脫骨疽患者,足趾疼痛,嚎哭不止。先生用燒大棗去核,趁熱包在患者足趾處,數日即愈。憐貧窮施仁術是家傳醫德。
  • 80歲老醫生從醫近50年 仍堅持每天上班看門診
    1963年,黃頌平來到長沙縣三醫院(即現在的長沙縣一醫院),開始了近50年的從醫生涯。  退休後仍選擇留在醫院  黃頌平說,她1963年開始從醫,一幹就是50年。「當時醫院的條件簡陋得無法想像,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通上電。」回憶起當年的艱苦條件,黃頌平至今深有感慨,「唯一多的,就是看不起病的老百姓。」
  • 苦讀8年醫學,他為什麼拿了博士學位卻放棄從醫?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羅鶴終於在2020年畢業了,儘管本博連讀學了8年醫學,他卻沒有選擇從醫,而是進入一家外資醫學影像公司。剛入職一周,聊起新啟的公司人生活,他語調歡快,「非常開心、每天可以準點下班,待遇太好了!」如果按照從醫的路線,畢業之後的他應該在醫院接受規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為期2-3年),每月的收入還不到現在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