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越來越多人對從醫失去興趣 從業20年的醫學博士也放棄了

2020-12-11 紅星深度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卻有這麼一個行業,從業者逐漸選擇放棄,轉而投向其他,而且這已成為一種趨勢。甚至有從業20年選擇離開,其同事竟無一人驚訝,心中只有羨慕並希望效仿。

除此之外,高校裡也越來越少人選擇該類專業,這將直接導致未來該行業從業人員的缺口越來越大,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擔憂。

沒錯,我們說的正是醫生這個職業。

▲越來越多的人對從醫失去興趣 圖據Getty Images

日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發表報導稱,專門探索了現在的醫生為何多選擇放棄醫生職業,而從事其他職業的背後原因。

現狀:大學以免學費來吸引更多醫學生

報導稱,幾天前的一條新聞,曾在美國炸開了鍋——紐約大學宣布,將為所有就讀或未來註冊入讀該校醫學院的學生免去學費,以此希望能夠鼓勵更多醫生選擇報酬較低的專科,為有志從醫者提供希望。

NBC指出,成為一名醫生是人們所能想像的最具有挑戰性的職業之一。它不僅需要廣泛而長期(且昂貴)的學習,還要有高強度的住院醫生實習期,之後,方能完全站穩腳跟。

人們往往以為,所有的努力都會得到回報,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工作的滿意度上,加之還能救死扶傷,實現不可估量的人生價值,而且,醫生還能有較高的職業評價及良好的名譽……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對醫生職業失去了興趣。美國醫學院學會的一篇近期報告稱,2017年的醫生缺口在40800到104900之間,而到2030年時,預計醫生缺口可能會在42600到121300之間。

▲美國正面臨醫生缺口 圖據AFP

年輕人更願意在時尚的城區工作

NBC報導稱,隨著STEM(系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縮寫)工作的崛起,年輕人們對追求醫學類職業變得越來越不感興趣。美國達拉斯一家全國性的醫師搜尋和諮詢機構The Medicus Firm區域副總裁克雷格·福勒,就注意到了這點。

「的確,越來越少的人會上醫學類院校,而更多人選擇工程學等專業。」福勒說道。

他還提及,現在的千禧一代喜歡在非常時尚的城市地區工作,這對剛從醫學院畢業、還需住院實習的醫學生們來說,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奢侈要求。

「而這也是為何美國中部的醫院會僱傭我們這樣的公司的原因。」福勒說,「他們很難招到人。」

而更令人喪失興趣的地方,不在於這些決定避開醫學學位的人,而在於那些已經熬過所有艱苦訓練,畢業成為醫生後又決定放棄該職業,另求他職的人。

這樣的職業抉擇,和不少醫學院畢業新生無法在合適時間內找到住院實習地有關。「從醫學院畢業,並不意味著你就能找到一個地方住院實習。」福勒說,「醫學畢業生們沒有足夠的住院實習地點,所以有很多人雖擁有MD(醫生博士學位),卻無法得到實踐機會。這就有了瓶頸效應。」

老醫生轉行,認為新醫療系統弊大於利

福勒發現,這一「瓶頸效應」不僅僅發生在醫學院畢業新生身上,他還看到許多處於職業後期的醫生們,早早將自己的聽診器高高掛起。 有些人將電子健康病歷系統(EHRs)歸結為部分原因——尤其是一些老派的對電腦技術不太熟練的醫生們。斯坦福醫學院所做的最新研究發現,59%的醫生認為EHRs「需要全面檢修」,而40%的人認為「EHRs帶來的挑戰多於其益處。」

「從業20年後,我放棄從醫,我的同事們沒有一個感到驚訝。事實上,他們都說他們也希望能做出相同選擇。」艾米·巴克斯特博士說道。

▲從業20年決定放棄醫生職業的艾米 圖據feminem.org

「我感覺自己,像是醫療保健這臺大機器中非常容易替換的一個齒輪。隨著EHRs系統的強制實行,我不得不像個抄寫員一樣花費更多時間記錄。有天晚上,我接診的一個小孩癲癇發作,我卻拿不到能讓他呼吸的藥物,因為他的病情記錄還沒有錄入系統。這個小孩瀕臨死亡,而我這個醫生,卻拿不到藥,這太令人喪失信心了。」艾米說。

而後,艾米離開了她所在的兒科急診科室,並創辦了一家公司,專門研發可幫助個人管理痛感的生理類產品。

比預想的更沉悶乏味,行程安排沒完沒了

英國倫敦英孚教育全球招聘總監Ha-Neul Seo博士曾是英國的一位全科醫師。做了幾年醫生後,她選擇前往美國學習醫療保健管理和政策。而後,她選擇了放棄從醫。因為她感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她所進入的這個醫生行業比預想中的更加沉悶乏味。

「作為病人,你當然希望醫生能夠熱愛他們的職業,並且充滿激情。但我發現,那不是我。」Seo說,「能讓我感到自己真的顯得意義重大的時刻少之又少。還有就是工作和生活間的平衡,當醫生時我有了第一個孩子,卻幾乎沒時間見到他——行程安排永遠沒完沒了。」

同時作為醫生和作家的妮可(Nicole Swiner)不得不繼續從事著醫生這份職業,因為她特別熱愛,她對那些決定離開的人深表同情。「成為一名全職的諮詢師、作家、演說家、企業家、烘焙師和拉拉隊長——無論是做什麼,高興就好。生命太短暫了。」妮可說道。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王雅林 編譯報導

編輯丨汪垠濤

相關焦點

  • 越來越多人對從醫失去興趣 從業20年的醫學博士也放棄了…沒錯,這說的是美國
    卻有這麼一個行業,從業者逐漸選擇放棄,轉而投向其他,而且這已成為一種趨勢。甚至有從業20年選擇離開,其同事竟無一人驚訝,心中只有羨慕並希望效仿。除此之外,高校裡也越來越少人選擇該類專業,這將直接導致未來該行業從業人員的缺口越來越大,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擔憂。沒錯,我們說的正是醫生這個職業。
  • 苦讀8年醫學,他為什麼拿了博士學位卻放棄從醫?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羅鶴終於在2020年畢業了,儘管本博連讀學了8年醫學,他卻沒有選擇從醫,而是進入一家外資醫學影像公司。剛入職一周,聊起新啟的公司人生活,他語調歡快,「非常開心、每天可以準點下班,待遇太好了!」如果按照從醫的路線,畢業之後的他應該在醫院接受規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為期2-3年),每月的收入還不到現在的一半。
  • 苦讀8年醫學,他為什麼拿了博士學位卻放棄從醫?-虎嗅網
    羅鶴終於在2020年畢業了,儘管本博連讀學了8年醫學,他卻沒有選擇從醫,而是進入一家外資醫學影像公司。剛入職一周,聊起新啟的公司人生活,他語調歡快,「非常開心、每天可以準點下班,待遇太好了!」2002年時,中國146萬多執業醫師中,大專、中專及以下學歷的超過60%,有博士學歷的0.6%,不超過9000人。而2001年後開設八年制醫學專業的14所高校,至今12屆畢業生大約1萬多人,已經超過2002年之前的博士數量。
  • 苦讀8年,拿了博士學位卻放棄從醫?
    羅鶴終於在2020年畢業了,儘管本博連讀學了8年醫學,他卻沒有選擇從醫,而是進入一家外資醫學影像公司。 剛入職一周,聊起新啟的公司人生活,他語調歡快,「非常開心、每天可以準點下班,待遇太好了!」
  • 博士進校園分享從醫之路,一中學子秒變「粉絲」
    博士進校園分享從醫之路,一中學子秒變「粉絲」 2020-11-03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醫學生必須讀到博士才可能進三甲醫院,為什麼學歷要求越來越高了
    人的生命寶貴無價,無論怎樣重視都不為過。 所以,對從業人員的理論基礎、實踐能力、認識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而醫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這些方面的積累肯定是不一樣的。一、具有更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具體到醫學行業,醫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無論理論性還是實踐性都非常強,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非常高。 面對臨床形形色色的疾病,對醫生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處理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 醫學博士 PK 自然醫學博士
    拖著一屁股債參加美國醫療執照考試(USMLE),成績合格後四處尋找醫院做住院醫生培訓。以累不死的小強精神,熬過3年每周80小時甚至100多小時以上的工作,外加每周考試的考驗,掌握了實際診治技能,才能正式成為執業醫生。要是還想更上一層樓,做個專科醫生,那就得再加上2~3年的時間。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博士畢業生多以學術職業為生。然而根據《知名大學博士畢業都去哪兒了》這篇文章對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的調查結論,近20年來,我國博士生在學術系統就業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傳統型的博士教育培養初衷就是為學術職業培養和儲備人才,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接受了系統訓練和學習的博士研究生具備某一領域更專業的知識,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發揮其用武之地,但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博士正在「逃離科研」。以國內頂尖大學為例,清北近三年博士畢業繼續從事科研事業(含博士後)的比例逐年減少,投身於其他非學術職業的博士越來越多。
  • 取消GRE要求的美國博士項目越來越多,哈佛耶魯部分專業已加入
    根據《科學》(Science)的最新調查結果,在 2019-2020 年的申請周期中,美國 50 所頂尖研究型大學裡有 50% 以上的分子生物學博士課程不再要求申請者提供 GRE 成績。
  • 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博士申請條件
    作為美國的學術重鎮,密西根大學擁有全美最高的科研預算,2019年有100個學科項目全美排名前10,位列2020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17位,2020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第17位,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第21位,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21位,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20位,2019福布斯美國大學排行榜第20位,2020QS美國大學排名第18
  • 取消GRE要求的美國博士項目越來越多,哈佛耶魯等校部分專業已加入
    GRE 成績長期以來都是美國理工科研究生入學的關鍵考核標準,但是近年來,美國高校出現了一股「退出GRE」 (GRExit)的浪潮,尤其在生命科學領域。根據《科學》(Science)的最新調查結果,在 2019-2020 年的申請周期中,美國 50 所頂尖研究型大學裡有 50% 以上的分子生物學博士課程不再要求申請者提供 GRE 成績。
  • 天資聰穎的人不願意從醫,以後誰給我們看病?
    這是2013年《今日早報》的一則報導。好吧,我承認選這個截圖有點小心機,想讓大家看的是下面的標題:杭城63名醫院領導,其子女僅8人從醫。這兩個職業,前者存續人的生命,後者提升人的精神。一直以來,這兩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活在人們的感激之中。一旦他們受到故意的肉體和精神摧殘,從業者所受到的打擊,會遠過於經濟收入的窘迫和工作壓力的增加。
  • 美國第一位獲得醫學學位的非裔女性——麗貝卡·李·克魯普勒
    這些都成為麗貝卡後來從醫,而且成為美國第一位非裔女性醫學博士的動力來源。麗貝卡後來在距離麻薩諸塞州波士頓不遠的「西牛頓英語及古典學校」(West Newton English and Classical School)讀書。該校倡導啟發式教學理念,遵循弗洛貝爾教育原則,招收各個族裔的學生,還為許多學生提供食宿,是當時著名的私立學校,麗貝卡就是該校的一名特招生。
  • 膽小怕血的人為何選擇從醫?
    我是一名20屆的考生,剛經歷高考結束,然後就是選專業填志願,好比途徑人生十字路口!其實我選擇醫生職業的過程是歷經諸多波折的,由想學理想中憧憬的計算機到父母強烈希望讀師範當老師再到自我剖析從醫的多個階段。
  • 如果學生是一種職業,你怎麼看待從業20年的自己?
    如果學生是一種職業,我會怎麼看待從業20年的自己;如果我已經有了20年的從業經歷,那麼這種經歷,與所謂的走向社會的工作經歷有區別嗎?想像與探索一番的衝動襲來,不妨放開腦洞,大膽地看一看。工作懈怠了,家長,班主任要三方談話;工作提升了,要繼續加碼目標;對工作沒有興趣了,不允許隨意更換賽道,即使更換也是與家庭、學校巨大的決裂抗爭才能完成。我們工作的目標呢,總是說是星辰大海,但是業績指標不過是高分,高分,再高分,好學校,好學校,再好學校,好工作,好工作,再好工作,多金,多金,再多金。
  • 疫情中,醫學博士出身的校長有多靠譜
    隨著疫情在美國爆發,大學紛紛作出響應,而這些校長的醫學背景在學校層面的決策和行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意味著他們能和醫學專家進行深入的交流,能說服周圍的人對此事引起重視,也能發揮醫生的專長,撫平人們心中的恐慌。C君為此作了一番調研,想看看這些校長到底是如何帶領師生打好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看完之後不禁感嘆,果然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生命啊。
  • 浙大8年制醫學試驗班錄取平均分 連續9年位居第一
    今年,8年制醫學試驗班和7年制的醫學試驗班類(口腔醫學)錄取平均分,分別是720.2分和709分,在125個專業方向中位居第一和第三位。此外,科技與創意設計試驗班居第二位,平均分為713.1分。工科試驗班(工學)居第四位,平均分為707.3分。  今年,浙大首招海洋學科本科生40人。「第一年招生的情況還不錯。」浙大海洋學院副書記阮嘯表示。
  • 浙大今年全省招生2800人 8年連讀醫學博士受歡迎
    錄取分數連續10年位居首位的8年制醫學實驗班(巴德年醫學班)首次失去桂冠,跌落到第四名。浙江大學從2005年起創辦以醫學院院長巴德年院士的名字命名的「巴德年醫學班」,全稱「浙江大學醫學院巴德年醫學試驗班」,又稱為「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醫學試驗班」。今年,浙大第一批投檔分數線理科690分,文科683分,醫藥682分。浙大在省內共招收2800多名學生。
  • 學醫多年,放棄從醫的醫學生們
    我們找到幾位放棄從醫的醫學生,和他們聊了聊實習或規培期間親歷的醫護行業現狀。培養一個醫生至少需要7年。在經歷漫長的專業訓練和實踐後,他們決絕地選擇離開。或許可以從他們的經歷中,窺見醫護人員面臨的多重困境。
  • 健身教練資質證書多達20餘種 缺乏統一從業標準
    健身教練資質證書多達20餘種 缺乏統一從業標準 原標題:   文/本報記者 張小妹 彭小菲  調查  健身教練證書多達20餘種  上周末,北青報記者來到褡褳坡地鐵站附近一家健身房,不少人在這裡揮汗如雨。一側牆壁上貼有在職教練的介紹,介紹中不乏各種資質證書名稱,例如「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亞洲高級私人教練資格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