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前兩天,醫館君的朋友圈裡都被這條信息刷屏:河北醫學專業本科錄取線429份,而畜牧獸醫專業是554。有醫生看後點評:「呵呵,人命比狗命jian啊」,——委屈、心酸、還聞到點悲情。一個分數線竟惹出那麼大騷動。
隨後丁香園網站也對「對口招考」做了科普,很多人(包括醫生)才發現自己客串了一回「不明真相」的群眾,很多人也刪了朋友圈裡的轉帖。
其實,醫學院的分數線從來不是最低。
這是2013年《今日早報》的一則報導。好吧,我承認選這個截圖有點小心機,想讓大家看的是下面的標題:杭城63名醫院領導,其子女僅8人從醫。收入不高、辛苦、醫患關係緊張,醫生不願意讓子女學醫,作為旁人也能理解。
不過,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在擔心:天資聰穎的人如果不去學醫,將來誰來給我們看病?下面的話,轉東方早報評論員任大剛的一段話:
『 救死扶傷與教書育人一樣,都被認為是功德無量的職業。這兩個職業,前者存續人的生命,後者提升人的精神。一直以來,這兩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活在人們的感激之中。一旦他們受到故意的肉體和精神摧殘,從業者所受到的打擊,會遠過於經濟收入的窘迫和工作壓力的增加。
上世紀八十年代,即便大學招生名額非常有限,很多考生也不願意報考師範專業,其原因在於,師範專業除了屬於農、林、礦等所謂弱勢專業,收入不高、工作條件艱苦之外,很多教師在「文革」期間所遭受的精神和肉體摧殘,也讓後來者心有餘悸。
天資聰穎的人不願意從事教育的惡果,後來逐漸顯現。一個可以反證的例子是,即便在「文革」期間,教育環境相當惡劣,有些鄉村中學由於有天資聰穎的人士流落於此做鄉村教師,在他們的培養教育之下,鄉村中學還不時有青少年脫穎而出,後來取得不錯的成就。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這批教師退休,雖然教育硬環境更好了,也沒有過去那種粗暴的幹擾,但鄉村中學再難培養出人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在鄉下天資聰穎的人幾乎已經不再從事教育行業。
所以,今天必須要防止醫生行業重蹈當年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的覆轍。醫患矛盾上升、收入的相對下降等問題都會導致更多的人不願意當醫生;而最終為醫生行業平庸化埋單的,是全體國民的健康。』
明天就要填報志願了,不知道今年會有多少人選擇醫學專業?
這兩天,我找了一些醫生、醫學院的學生,問他們當初為何選擇醫學專業?為什麼能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來看看他們的回答吧。
△浙大醫學院的周博士:
當一個能照顧好家人更能照顧好每一個病人的小醫生。
周博士是醫館君後臺的志願者,在後臺為大家答疑解惑,很熱心盡責。將來肯定是個好醫生。
△溫醫大13臨床II舒茜,選擇醫學和家人有關。
▽一位不願出鏡的前輩,從醫的理由也和家人有關。
▽當然,也有人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看到這個直接笑噴了,早知道這樣我也學醫去了。
↑寫下這排字的是醫館君的一位多年好友。兩個孩子的媽媽,今年第一年工作。當我告訴她醫館君工作第一年的工資時(恩,咱也是正兒八經念了7年書的,)她也略微心理平衡了。
△溫醫大眼視光14王宇舟
小鮮肉的回答:高大上啊。太符合我們對醫生的想像了。
△溫醫大13護理王妍婷:因為學醫可以救人。
是啊,還與比這更神聖的嗎?
△溫醫大13級臨一陳同學
救死扶傷,也是很多人從醫的初心
△浙江中醫藥大學的一位留學生和他的同學「求本遠志」。
這是浙江中醫藥大學的校訓,很多人何嘗不是這樣自我激勵?
不過,現實是骨感的,對每個人來說可能都是如此。但還是有很多人在堅持,你一定想聽聽他們堅持下來的理由。
△邵逸夫醫院骨科醫生徐文斌
「享受與死神的搏殺」
△省眼科醫院侯立傑醫生
「學醫讓人更善良」
醫館君採訪過侯醫生,真的和他寫的一樣,很善良的一位醫生。
△省兒保SICU談林華醫生
挽救一個孩子,造福一個家庭
△省眼科醫院張贇醫生
今年4月西湖邊一個小夥子突然昏倒,在場的張醫生見義勇為,也要為她點個讚。
△急診創傷外科趙國強醫生
每年暑假意外傷害多,趙醫生經常很熱心地在媒體上呼籲,給熱心的趙醫生點讚。
△省兒保心胸外科梁靚醫生
△神經外科沈志鵬醫生
又是一位醫館君採訪過的醫生,這個科室也經常會碰到意外傷害頭部受傷的孩子,很重的傷把孩子救回來,真的是奇蹟。
△省眼科醫院陳亦棋醫生
青春的夢想,無悔的選擇
△省眼科醫院黃錦海博士
醫學充滿無數的神奇與未知
△省眼科傅映輝醫生
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患者治癒後的笑臉。
傅醫生的這句話,這也許是很多醫生共同的感受。
▽邵逸夫醫院的朱越鋒醫生,發來了這兩張圖
▽截屏裡的這段文字,在這裡。
回想很多年前,填報志願時的心情可能就像這位年輕的同學,只是抱著這樣單純的目的。
溫醫大14級影像陶曉卉
我相信,醫學的神聖性從未受到質疑。不一廂情願地汙名對方,也不要陷入「自我悲情化」,理性、客觀地看待所處的行業和社會環境,從你們身上,看到一群有堅守、有情懷的醫學生。
就噶。這真不是一則招生廣告。
感謝提供照片及出鏡的各位
封面照片:北大醫學院新生宣誓,來自網絡
編輯/製作:醫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