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學醫?選擇從醫?清華大學的學生們這樣回答,讓人尊敬!

2020-12-11 中國校園在線

編者按

伴隨著楊文醫生被害事件的發酵,醫患關係再次劍拔弩張。在清華,也有一群學醫者和從醫者,他們為何要選擇從醫這條道路?他們的選擇和理想又是什麼?研讀間策劃了「我為什麼選擇從醫?」這一主題調查,邀請到了57位清華醫學生和從業者,分享他們的故事。

無論堅守或退縮,熱愛或迷茫,都是他們真實的聲音。

「在清華,醫學生是一個少數派的存在。」

來自清華醫學院和協和醫學院的他們,總是在學校與醫院之間奔波不停,在病房、手術室與實驗室忙碌不息。

「在長庚醫院崗位輪轉時,基本上是超負荷運轉,不僅周末去幹活,節假日也排了班,幾乎全年無休。每天七點到病房查房,觀察並慰問患者,之後進行外科手術。最久的一次手術持續了27個小時,除了吃午飯晚飯,也就趁凌晨休息了一兩個鐘頭。」在接受採訪時,一位臨床專業的學生這樣描述自己的日常。

提起醫生,你會想起什麼?

「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白衣天使」。四個字的形容也許簡短,卻是清華醫學生對醫生職責最真切的感受。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嗎?卻有人說「醫生只是一個養家餬口的職業,救死扶傷只是這個職業具有的屬性。」

白衣天使是醫生的化身嗎?也有人說「醫生這個職業是白衣天使,但是當醫生的人也都只是普通人。」「醫生治病是要收費的,天使不收費,但天使收命,把命收給上帝。」

醫生這一職業意味著神聖與崇高嗎?又有人感慨「以前覺得崇高神聖並以之為傲,現在仍覺神聖,但不敢說出口了。」「只是一個正常職業而已,技術活兒,沒多高貴也沒多卑微。」

作為「離上帝最近的科學工作者」,這群清華醫學生的回答中,有理想主義的熱血與憧憬,也有面向現實的矛盾與糾結。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長眠在紐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在兩份答卷中被提及。在「技術活」和「腦力活」之外,醫學的溫情與真情中飽含的人文精神,也是不容忽視的「治癒」力量。

選擇做一名醫生的初心?

「家人」與「疾病」是所有人的軟肋,也是許多清華醫學生選擇這一職業道路的初心。「姥爺胃癌去世,我第一次看到媽媽慟哭。」親人病痛帶來的情感牽掛曆久彌新,也成為了很多人立志從醫的力量源泉。

然而心路歷程也堪稱五花八門:

有孩提時代的興致盎然:「小時候去醫院打針,其他小朋友在看電視機裡的動畫片,只有我在看藥品說明書。」

有父母之願的傳承:「5歲的我想當老師,因為老師是園丁和太陽,爸爸沒說啥;8歲的我想當科學家,爸爸搖搖頭;14歲的我產生學醫的念頭,爸爸不置可否;17歲的我堅定了當醫生的願望,爸爸終於稱讚:有出息!」

有偶然選擇後的驕傲與堅守:「專業的選擇是挺偶然的,但是深入學習後發現了這個職業的重要性及強大的社會責任。始終覺得幫助他人,緩解身心病痛是一件值得自己驕傲的事情,希望自己的微薄力量可以讓別人變得幸福多一點,痛苦少一點。」

也有滿腔熱血伴隨時間的冷卻:「人最終不論性別、行業、種族等都會生病,生病就會選擇就醫。想幫助人,想幫助身邊的人,想讓身邊的人脫離疾病,一個簡單的想法就學醫治病,感受毫無要求回報的幫助。可是一開始的熱血,一開始的好意,一開始的衝動,隨著時間被漸漸消磨了。」

消磨了情感、冷卻了熱血的,往往不是學醫道路上的苦與累,而是一些好意被誤解、信任被辜負、苦與累被無視的瞬間。

是什麼使你堅持學醫這一選擇?

醫患關係的緊張,「有時會令人很失望很寒心,不確定以後能不能堅持」。但那些最暖心的故事,恰恰也與「醫生」和「患者」兩個群體緊密相關。

學醫和從醫的道路上,有「無法治癒病人的無力感、少到可憐的工資、病人家屬的責罵、生命安全不能保障的恐慌,以及隨時可能被挑錯的提心弔膽」,也有「病人好轉的每一個時刻、患者毫無保留的信任、家屬滿懷感激的笑容」,讓他們選擇堅守。

「有一個做完頸椎手術後食管瘻的患者連續換藥三個月,輪轉出科的時候,病人對我說了聲你辛苦了,此刻便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解剖課結束後,在樓下遇到來登記遺體捐獻的老爺爺老奶奶,向我們問路,他們眼神裡的那種溫柔。」

「還記得在實習的時候,有個患兒住在神經外科,因不停地反反覆覆發燒,血象又高,在主治醫生帶領之下,我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患兒的腰穿[1]。我記得當時父母的痛苦以及患兒的勇敢,患兒的家屬還指定之後的腰穿都由我來操作,當下的認可真的使我印象特別深刻。雖然不是主刀大夫或者主任級別,但這對一個小醫生而言就是巨大的成就感。

[1] 腰椎穿刺,臨床常用的一種診療操作。可用於診斷中樞神經系統各種炎症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脊髓病變等。

「2017年初,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睡眠科輪轉期間,我接管過一名肺癌患者病人,是一名70歲左右的老爺爺,對我們說話的語氣有時候會讓你感覺像是一個長輩對晚輩的呵護。老爺爺的兒子一有時間就會去醫院陪護,來回奔波雖讓他看起來十分疲憊,但從來不會把這些情緒發洩到大夫身上,即便是在老人的病情惡化的情況下,他也能夠理解腫瘤尚不是我們可以戰勝的疾病。雖然明顯可以感覺到對父親病痛的不舍,但是有時候還會跟周圍人開個玩笑,讓父親感到一點寬慰。這對父子讓我覺得作為一名醫生很值得。」

「我要輪轉出科的時候,自己管的病人都表示很捨不得我,還問我去哪個科,打算出院了去看我。在病房管病人是以心換心,熬夜做手術的時候更覺得是在以命換命。這是一件很神聖而且很有成就感的事,讓我學會與人為善,學會從患者的角度思考,去體諒家屬心情,可以說每一位患者都是老師,教會臨床的知識,學習處事的哲學。

……

相信瞬間的力量,相信感謝與信任的力量。哪怕隻言片語,也會帶給從醫者真切的感動,並在心中銘記:

「患者說我是一個好醫生。」

「每個患者就像一本書,會特別想去讀懂他們。」

「實習的時候,有一個患兒每次看到我都會笑,莫名小感動。」

「一萬句指責的分量,小於一句謝謝您救了我的命。」

給未來的學醫者怎樣的建議?

網絡上有人調侃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在建議中看到了「慎重」與「三思」,但也看到了對「興趣」和「理想」的鼓勵:

「道阻且長,行將則至。只要你有足夠的決心和毅力,歡迎加入醫生的大家庭,讓我們做彼此溫暖的臂膀。

「醫生還是要有自己的尊嚴和驕傲,在從業過程中為了保護好自己可以稍稍低頭,但還是要精神上高高站立,醫生依然是高貴體面的職業,在你進入醫生這個角色的時候一定會有一種濟世的情懷。」

「當醫生的父母,往往不希望孩子走這條路,希望孩子有個更好的生活節奏與工作環境,少面對生離死別,少用自己的青春與健康換取患者的健康。然而每個人生活都希望有社會責任感,如果真的想去當醫生,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引路人,告訴你們前方可能會遇到的艱險,也鼓勵你們真正想好就大膽去做。

有那麼一刻想過放棄從醫嗎?

「有。」

「覺得自己不被認可,一片好心卻換來如此的世態炎涼。」

「但是放棄不容易,也不捨得。」

「民航總醫院離我輪崗的醫院特別近,那幾天同行朋友圈的氛圍很消極,但嘴上這麼說,工作時面對救死扶傷仍然全力以赴。從選擇醫生這一職業、宣讀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一刻起,我們學到最基本的東西就是要堅守職責,堅守本心。」

「總有寒冬,但也會有太陽的。」

總有寒冬,也一定會有太陽。

本文全部引用來自於清華醫學生的回答,衷心表示感謝!

來源:清華研讀間 文字|西紅柿教主 一水 普魯士藍 編輯|西紅柿教主 責編|巫山雲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選擇學醫?」
    又到了一年高考志願填報季,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醫學界人士都在期待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能夠輸送進來。而如今的醫學生們,也在用他們強大的內心和博愛跨過一個又一個坎。「我為什麼學醫」他們為什麼選擇學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多位醫學生後發現,自己或家人的生病經歷、家庭背景、家人職業的影響都會成為醫學生們選擇這條神聖道路的原因。「12歲的時候,我的姥姥不幸罹患了癌症,看著她被疾病折磨,我感到無能為力,當時我就想要立志學醫,幫助我的親人。」說起自己為什麼學醫,北京大學醫學部2016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韓樂這樣說。
  • 醫生故事 | 當年的你,為什麼選擇了學醫?
    他們都很尊敬我爺爺,我也想成為一個值得讓人尊敬的人。你別說,學醫沒啥,就是頭冷,哈哈哈哈!當初高中學生物就特別感興趣,想探究人體的奧秘,想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我家裡很多親戚都是醫生,受家庭影響,我也從醫了,這也挺好的,回家聚會也有很多共同話題跟家人討論,一個飯局整的跟學術交流會議似的~哈哈哈哈哈。
  • 十年後我就成了你 高中學生穿上白大褂立志從醫
    在外人看來日益「崎嶇」的學醫、從醫之路,在新老兩代醫者眼中就是成長必經的磨鍊過程。夏令營中,醫院胰腺外科終身教授倪泉興和「網紅」青年醫師鹿語分享了兩代醫者對於學醫從醫的心路歷程。「不忘初心,敬畏生命」是兩代醫者共同的感悟。看到這些有從醫意願的孩子們,倪泉興教授鼓勵他們:「現在必須努力學習,並做好未來學業和思想上的雙重準備。」「選準了目標,就不要輕易說放棄。」
  • 為什麼學醫?鍾南山、侯凡凡也來回答了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醫務人員們衝在與病魔鬥爭的最前線。懸壺入沙場,白衣作戰袍。 厚厚的防護服下,他們有雙明亮透徹的眼睛;摘下口罩時,她們有最溫暖的笑容。 都說學醫苦,都說從醫累,為什麼還要當醫生?
  • 為什麼現在很多學生不願意學醫?
    important}個人以為,現在很多學生不願意學醫原因大概有兩點:一、學醫很難;二、從醫更難。我們常說,如今很多大學生都是混四年,玩四年的,但是學醫絕對無法混。看看醫科大學那些厚厚的教科書,看看醫科大學的課程表,你就明白學醫的艱難了。上大學時,有個高中同學就讀西安醫科大學,和我同城。我約他出來敘舊,他很少答應,原因是學業壓力太大。他告訴我,就讀西安醫科大學簡直就是讀5年高三。
  • 他們的高考第一志願是「從醫」
    他們是在高考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用另一個方式回答「責任」這個詞的高分學子們。他們一個個眼中有光,心中更有大愛。但是能為他們做一些像取藥拿號這樣的小事,也是很幸福的。」黃為說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在不懈的學習與努力後,成長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夫,能配得上病人們那時給予我的美好稱呼。
  • 我為什麼選擇當一名醫生
    課上,和學生討論問題,有一個學生突然問我:「老師,您當年為什麼學醫?」我是個務實的人,不喜歡唱高調,實話實說:「我當年18歲,自己沒有考慮太多,覺得醫生這個職業很高尚,就選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選擇專業,也都是年少時的一時衝動,只不過我幹到現在而已。」然而,我覺得這個問題,並沒有聽上去那麼簡單。
  • 考入清華後他要求學校提供住宿,清華大學這樣回答……
    首先恭喜你即將來到清華大學,繼續你的學習和生活。我們看到了你寫給清華大學的文章《一位甘肅高分考生的請求》,相信你早已具備了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我們代表清華園歡迎來自甘肅定西的你!《繁星·春水》中有這樣一首小詩:「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想來這句話應該符合你的童年記憶吧。
  • 如何做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師?讓學生喜歡你,需具備這些特質
    人們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這個稱呼在大家眼裡是如此的受人尊敬,為什麼呢?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是老師們的職責。正因為擔任要職,對孩子的影響深遠,使得老師的個人形象更加突顯。那什麼樣的老師才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呢?好老師有哪些衡量標準?
  • 清華學生計劃表,為什麼清華大學裡這些高智商的人都在「自虐」呢
    清華大學2019開學典禮上,教師代表於歆傑致辭中有這樣一段很有意思的話:高中畢業班班主任們最愛激勵同學們的一句話就是「現在拼命學,到了大學就輕鬆了」,為此你們在高中階段卯足幹勁,最終得償所願,走進了神聖的象牙塔尖——清華大學。然後有的同學就真的放輕鬆了,以我講授的電路原理為例,幾乎每學期都有兩位數的同學不及格。
  • 膽小怕血的人為何選擇從醫?
    如果你腳下的路平順如直線一般,那麼遺憾地告訴你,你可能掛了。我是一名20屆的考生,剛經歷高考結束,然後就是選專業填志願,好比途徑人生十字路口!其實我選擇醫生職業的過程是歷經諸多波折的,由想學理想中憧憬的計算機到父母強烈希望讀師範當老師再到自我剖析從醫的多個階段。
  • 「媽媽你為什麼非得去上班?」父母這樣回答,孩子一生受益
    眼前的一幕,讓人不禁思考:被孩子問及父母為什麼要去上班時,我們能給的答案就只有不去上班就沒錢買玩具、買衣服嗎?雖然這只是拿來搪塞孩子的藉口,但我們卻忽略了言語帶給孩子的影響。原來,從小到大,閨蜜的爸媽很喜歡對閨蜜說這樣一句話:「我那麼拼命工作,不就是為了賺多點錢養你」。有時候閨蜜央求父母不要加班,在家裡陪陪自己,父母還會埋怨她不懂事。
  • 「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公司?」 這樣回答最加分
    原因有二:看看你對我司的興趣程度,求職真誠度;我也不知道問啥了。這個問題其實和談戀愛的時候問對方「你為什麼喜歡我」,「我哪裡最吸引你」一個意思,看上去不難回答,但卻是一道送命題,難倒過無數人。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只會機械性複述「名氣大,知名度高,平臺大」這樣的套話(名氣不大你會看得上我們?),這些脫口而出的回答會導致你會錯過心儀的offer 。
  • 為什麼想考清華,看完招聘會你就知道了,清華大學畢業生都去哪了
    為什麼想考清華?很多人會這樣回答你「因為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進入清華大學可以得到中國最頂級的高等教育,同時可以積累高端層次人脈,畢業生是國家重點大單位最受歡迎的之一」。這些有名氣的老師,不僅給學校帶來了名氣,也給學生們傳授更好的教學知識。所以很多人都想考入清華大學。
  • 為什麼我們總一事無成?讓高手們回答你的問題
    Youngme moon的回答是:&34;如何找出令自己興奮的事情?一般而言,我們害怕做的事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大多數人寧願選擇不快樂,好避開不確定,我努力了好久,卻始終看不到成績,我還需要堅持麼?馬雲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畢業典禮中這樣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的人死在明天晚上,這就是殘酷的生活,所以你今天必須很努力,才能面對明天的殘酷,明天你必須更努力 .才有可能看到後天的太陽.
  • 【醫師節】醫師們,我有問題,請您回答
    選擇從醫,意味著付出、辛苦、奉獻;選擇從醫,也意味著你將救死扶傷、護佑生命,收穫世間最大的成就感。為何選擇從醫?「醫生」應該是怎樣的一個職業?作為醫生的職業理想是什麼?如何堅守從醫的初心?對於年輕的醫生們有什麼樣的建議?我們問了14位曾經獲得 「北京大學臨床醫療獎」的醫生,他們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您為何選擇從醫?為何選擇現在的臨床領域?
  • 天資聰穎的人不願意從醫,以後誰給我們看病?
    好吧,我承認選這個截圖有點小心機,想讓大家看的是下面的標題:杭城63名醫院領導,其子女僅8人從醫。收入不高、辛苦、醫患關係緊張,醫生不願意讓子女學醫,作為旁人也能理解。不過,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在擔心:天資聰穎的人如果不去學醫,將來誰來給我們看病?
  • 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老師?看學生們的真實回答,很有意義
    前段時間上班會課,隨機搞了個調查,現場問學生:「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老師?」當提出這個問題時,下面的同學們像炸了鍋的螞蟻,就七嘴八舌地議論了起來。於是我就叫了一些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同學們的回答太過真實,直擊人心。
  • 2019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新生發言:選擇清華意味著選擇了挑戰!
    新雅2019級新生與部分家長、老生代表,來自清華大學教務處、學生部、招生辦、校團委等部門的領導與老師,以及新雅書院院務會、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近二百人參加了典禮。新雅2016級學生楊茂藝、2017級學生陳宗昊、2018級學生王天煜作為老生代表發言,邱瑞昆同學代表2019級新生作發言,人文學院袁先欣老師、本科生招生辦餘瀟瀟主任、新雅書院甘陽院長先後作致辭。本次推送邱瑞昆同學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