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一個「中國醫師節」。
親愛的醫師們,節日快樂!
選擇從醫,意味著付出、辛苦、奉獻;選擇從醫,也意味著你將救死扶傷、護佑生命,收穫世間最大的成就感。
為何選擇從醫?「醫生」應該是怎樣的一個職業?作為醫生的職業理想是什麼?如何堅守從醫的初心?對於年輕的醫生們有什麼樣的建議?我們問了14位曾經獲得 「北京大學臨床醫療獎」的醫生,他們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您為何選擇從醫?為何選擇現在的臨床領域?
尹玲:我出生在河北,一個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莊,父親曾經做過村裡的赤腳醫生,奶奶也曾幫村裡的女人接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長大後,我對醫生這一崇高而神聖的職業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不為良相,寧為良醫」,我考大學第一志願便填報了北京醫學院。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我立志成為一名醫生。
為何選擇做婦產科醫生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的想法非常簡單,從小熱愛勞動,喜歡動手操作,自認為有一雙靈巧的手,想成為外科醫生。
科研實習時,我跟隨北大醫院婦科劉書文老師,她的專業是婦科腫瘤。我幫她整理腫瘤病人的隨訪資料,跟著她出門診。劉老師是一個和藹可親又嚴謹認真的人,對病人和學生都非常有耐心,永遠是笑著說話,語氣溫和。她的言行深深地感染著我,我非常敬重她,這更加堅定了我做婦產科醫生的決心。
張卓莉:我從小就立志長大要做一名醫生。看到病人及家屬帶著求助與焦慮的眼神走進醫院,又滿懷希望地離去,我覺得醫生真是既偉大又神秘,我覺得醫生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這個職業一直強烈吸引著我。
1985年高考填報志願,我只填了「北醫臨床醫學」一個學校一個專業,而且「不服從分配」,當初從事醫學決心的堅定可見一斑。
立志做一名風溼免疫科醫生是北京協和醫院老一代風溼病專家們對我的影響,他們是我國風溼病學的開創者。一九九零年開始我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當時風溼免疫學科很小,還不是獨立的專科,也沒有獨立的病房,老教授們靠自己的學識和幹勁創立並發展了這個學科,我是在他們的鼓勵和引導下成長起來的。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全國地級以上醫院都有風溼科醫生,有幾千名醫生奮鬥在這個行業,風溼免疫已經成為臨床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
韓紅敬:記得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問大家長大以後想當什麼?當時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當醫生」。
學醫一直是我的理想,考大學的時候報考的全是醫學院——臨床專業,拒絕調配其他專業。至於為什麼?好像也沒有特別的原因,就覺得自己喜歡這個有意義的工作。
第一次選專業是報考婦產科的研究生,導師問我:婦產科又苦又累,你不怕嗎?你為什麼選擇婦產科?
我回答:我不怕累,我喜歡婦產科,喜歡幫助產婦分娩,喜歡嬰兒呱呱墜地時的成就感。
9年後,人民醫院生殖專業發展壯大,需要人手,我有機會轉到這個專業,是因為生殖專業是個神奇的領域,能幫到那些多年不孕的患者得到孩子,生殖專業有一種創造生命的成就感。
您認為醫生是怎樣一個職業?
才瑜:醫生是一個「永恆」的職業,是一個終身在學習,在不斷發現中獲得進步、積累快樂的職業。
我把患者作為一個朋友,當他來找我時,他是一個生病需要幫助的朋友;當他的病很棘手,但最終治癒、不再來找我時,我把他作為給我帶來挑戰、曾激勵我前行的朋友;青光眼常常是一種需要終身治療的慢性病,當他病情已控制平穩,不需要來找我,而時常借一些小問題來看我時,我們就成為探討疾病規律,分享生活中煩惱的知心朋友!
我希望在病人眼中,我是這樣一個讓他們想起的人: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李華:在西藏,人們把醫生稱為行走在高原上的「仁波切」,也就是活佛的意思,而活佛又把醫生稱為「神人」!這大概由於人們對生命存在敬畏之心,而醫生又是生命的守護神,應當是太陽底下最光輝、最崇高的職業!自然,人們會對醫生這個職業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不僅有高度的責任感、專業素質水準高,還要熱情、真誠、專注、膽大、心細、自信!「醫者仁心」!
李學民:醫生是一個很神聖的行業,自身工作與幫助別人互相依存,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醫生應該是最容易達到最高層次「自我價值實現」的。
同時,醫生也是一個十分忙碌的職業,需要在節假日堅守崗位、在午夜因為急診病人抖擻精神、在下夜班因為手頭工作未完成連班倒等等。並且,醫生更是一個十分多維的職業,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能的提高,大多數時候,你不僅是大夫,也是老師、研究者、管理者、父母、伴侶、子女……身兼眾職,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理想主義的堅持、終身的學習熱情,也需要智慧與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一道道關卡,並且安排自己的時間、工作和生活,做一位很好的平衡者。
目前的醫療技術發展迅猛,21世紀的醫生更兼具有研究者、開發者等角色。在創新開放的年代,科學研究為醫生服務於更廣大患者提供了可能,也對我們的職業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和無限發展空間。
安金剛:首先,醫生應該有真才實學,不但要有堅實理論基礎,還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病患服務。醫生還應該是個雜家,應該懂得一些心理學和社會學,知道如何和不同的人進行有效的溝通,還要有同情心和人情味。
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除了醫學知識,還應該具有美學、文學、音樂等方面的修養,這樣,才能在醫療工作中發現美和創造美。
另外,醫生還因該做到遇事冷靜,在突發事件面前頭腦清晰,臨危不亂,冷靜處理。總之,醫生需要用整個職業生涯進行學習和修煉,有一句四字成語形容醫生成長的目標很貼切,就是:劍膽琴心。
您的職業理想是什麼?
王宏宇:我的職業理想是做一名值得患者信賴的、能為他們解除病痛、挽救生命、維護終身健康的好醫生;培養出合格醫學專業人才的好老師;大眾健康的積極傳播者。
評價醫生成就的最高標準是患者的認可。作為北大的一名醫生,我們同時還肩負科研和教學的任務,通過多年的臨床訓練和診療實踐,練就一身疾病診治的本領,當看到患者解除病痛時,也是自己達到理想目標的時刻。自己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看到患者疾病診治成功後的幸福感。然而,臨床醫學專家只是在醫院裡診治已經患病的人群,黃帝內經上說:上醫治未病。因而一名出色的臨床醫學專家也要懂得健康管理,懂得防範於未然、未雨綢繆,懂得如何用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理來早期檢測、早期管理這部分人群,真正做好疾病的預防,為國家和家庭節省龐大的經濟負擔和解除患者精神壓力。
元力:做一名你的患者能夠充分信任你的醫生。在當今社會環境和醫療環境下,這既需要過硬的技術,也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並且需要經常站在患者的立場,想一想應該如何做事與應對。
黃永輝:醫生是一種神聖的職業,生死攸關,責任重大。醫生的職業理想,應是成為對生命懷著深深的同情和敬重的人,對職業懷著神聖的自豪和責任的人,應是對社會懷著無限的感激和理解的人,對文明懷著推進的動力和激情的人。醫生必須以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濟世救民的宏才抱負,踐行醫學為人的宗旨。
我的職業理想原本應該是個單一不變的答案,可是在我數十年的從醫生涯中,我的職業理想卻隨著我對醫學的不斷研究,和我對形形色色患者的醫治過程中,而發生著改變。在我踏入醫學大門的時候,我的職業理想看似很是高大,一心只想治病救人,當一名醫術高超,技術精湛的臨床醫生。而當我一次次面臨對疾病失去信心的絕望患者在我們手裡被死神拉走時,我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那句篆刻在墓碑上久久流傳並時時激勵我們醫者的銘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為此我更堅定了我的職業理想不僅僅是需要豐富的醫學知識和實踐積累,不僅僅是追求精湛的技術水平,還常常需要用溫情去幫助病人,安慰病人。為此我想我的職業理想也變得更加豐滿,更加成熟了。
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如何保持從醫的初心?
潘韶霞:首先能夠從事自己喜愛的專業,能學以致用,學有所長,術有專攻,這是難能可貴的職業體驗,是我保持工作熱情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努力創造健康的小環境,通過不斷思考、學習提升專業能力,提高交流溝通能力,增強預見性和辨識力,保證臨床工作順利開展。
最後,作為一名醫生,應該增強自身人文修養,多涉獵一些人文歷史類的書籍,多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自省是保持心靈寧靜最佳手段,也是應對浮躁的良藥。
吳楠:我記得我在醫學道路上的每一個「第一次」。第一次給病人問診查體,第一次上手術拉鉤,第一次面對病人因病離世,第一次獨立完成手術……直到現在,我依然可以感受到每天的進步,階段性的飛躍。這個職業不僅僅是一個工作,更能讓我不斷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
我一直感受著「被需要」的感覺,因為你真的可以給予人們幫助。這種幫助絕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同時也絕不是金錢可以換來的。只要你在,只要你說一句「相信我,沒事的,你會好起來」,就會給人安慰。
堅持初心沒有那麼難,你要去認真體會自己所得到的,它只是不能單純用世俗的尺度來衡量罷了。
取得現在的成績,您都付出了哪些努力?給年輕醫者一些借鑑和提示吧。
劉粹:臨床工作是單調繁瑣的,日復一日有大量的重複性工作,相對於外面精彩的世界有時感到自己也像病人一樣被關在了帶鐵柵欄窗戶的病房裡,因此能耐得住寂寞是個基本功。
臨床工作又是異彩紛呈的,只要深入下去就會發現心靈世界的廣闊和豐富,因為在患者類似的症狀背後卻有著迥然而異的心理世界,就像只有潛入海裡才能發現大海蘊含的廣博的資源,才能發現人類的心理世界奧妙無窮。
精神科醫生需要閱讀大量的專業書籍,尤其是心理治療不同流派理論著作和實踐總結甚豐,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和思考是必修課。除此之外還需要閱讀社會人文著作,了解歷史和文化。
好的臨床醫生應該注重培養自己健全的人格,人格僵化的人從事精神科職業會碰到很多困難。
比較理想的狀況是,精神科醫生給自己的人格留一個變化的空間,刻意不要讓自己性格中某些特點尖銳化,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賦予自己更大的自由度,即可以在一定時間、一定場合、跟隨一定的對象做出改變,既有韌性有比較靈活,有利於和患者建立信任關係,使溝通更順暢。
好的精神科醫生還應該具備人文素養和生活情趣,有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善於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從而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沈寧:從一名什麼也不懂的醫學生,到現在成為一名主任醫生,在從醫的20多年道路中,我感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認真真做每一件事」。年輕時,我是一個「乖乖女」,無論誰交給我的工作,我都認認真真完成,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很多工作可能是「無用的」,但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工作,我逐漸積累了臨床、教學和科研的各種工作方法和態度,也逐漸學習了管理方法,學習了團結協作的精神。「無用」的工作都變成了「有用」的,從而獲得了老師、上級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因此,我特別認可這樣的說法:「醫生專業素養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過程。在作為一個醫學生的時候播種,在作為一個實習醫、住院醫、主治醫過程中慢慢長起來。它不是你的負擔,而是你職業生涯中最可信任的夥伴,為你贏得聲譽、在困難的時候幫助你堅持下去。它不是一種知識,而更像一種智慧,你必須從內心去追求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或者嘴角邊。」現在的年輕醫生,有比我們那時候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挑戰,抓住一切的機會,你付出的努力一定能得到回報。
原文連結:特別策劃 | 醫師們,我有問題,請您回答
編輯: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