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醫∣不少醫生不願子女從醫,他為何還堅持讓兒子學醫?

2020-12-15 騰訊網

開欄的話

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的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曾經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生是人世間最崇高、最值得尊敬的人,醫學是最有人性、也最有前途的職業。由是如此才有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句千古名言。為了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尚醫氛圍,推動構建和諧醫患關係,讓醫學回歸本源,人民政協網推出大型醫學人文欄目《尚醫》。每期節目,我們將邀請一位醫學名家做客人民政協網演播間,暢談從醫經歷,講述醫學人生。

180的個頭

勻稱的身材

筆挺的西裝

英俊瀟灑

人見人愛

花見花開

……

唉呀媽呀!你這說的是哪個明星帥哥?

別打岔,我追的這個星可不一般!

他是全國著名的外科專家

不僅醫術精湛

關鍵人長得帥

而且口才

……

別人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村長」

而詼諧幽默的他常自稱為「哥」

他就是

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

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

劉玉村

劉玉村一直認為自己很幸運,雖然這份「幸運」起始於一場大病。在15歲那年,他患上了「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個病的生存率只有50%。但經過手術恢復,42天後,他幸運地活了過來。活下來的劉玉村沒有耽誤絲毫的課業,憑藉自己的天資和努力,又幸運地考上了當年人人嚮往的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醫學院的時光讓他結識數位良師,從醫之路又讓他對醫學有更深的感悟。好的醫生,除了醫術,更要有人文情懷。曾有老師對他說過一句話,讓他銘記至今:做手術的時候,如果你遇到了任何的麻煩,別埋怨助手,別埋怨麻醉師,也別埋怨燈光,你只要自我反省,因為你是術者。

北京大學一直是莘莘學子的夢想學府。近年來,由於醫患關係緊張和醫務人員工作壓力的持續加大,很多高分學生不願選擇學醫,紛紛選擇經濟學、法律學、數學、物理等專業。不少醫生因為工作勞累、壓力大,不願意讓孩子學醫。

劉玉村認為,當下中國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不選擇學醫,這是一個叫所有社會人要深刻反思的問題!然而,在兒子高考時,劉玉村義無反顧地讓他填報了醫學專業……

從醫30多年,劉玉村有很多感人故事要講;他見證了中國醫改的全部歷程,有很多深刻的感悟要談;對於現在的醫患關係,他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村長」到底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對於醫患關係、人才培養

他有什麼樣的思考?

對於青年學子們,他又有什麼樣的囑託?

總策劃:張寶川

監製:張磊 李木元

製片:石紅海

文案:孫歌

視頻:宋寶剛 易欣 汪凱 賴仁傑 周通 孫歌

編輯:魏芯蕊

審核:周佳佳

相關焦點

  • 如果重新高考,41.4%的醫生不願再選擇學醫!
    40.1%的醫生覺得當下的醫療環境一般,在尚可忍受的範圍,但更有24.3%的醫生已覺得現在的醫療環境可以說是非常差了,如果環境再槽糕下去,這些醫生又會做出何種選擇不難想像。超過六成的醫生說悔不當初,或許是因為學醫的苦超過了當初的想像,或許是成為醫生的成就感未能補償當初學醫的艱辛,或許只是在當下的環境對學醫這條路猶豫了,這過半的醫生後悔學醫了。
  • 醫生娃不學醫,醫學生忙轉行:"白大褂"的焦慮,拿什麼緩解?
    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在社會壓力和工作壓力面前,醫生的職業焦慮愈加明顯。 醫生的孩子不學醫,學醫的學生忙轉行 28歲的馮亮(化名)已經在醫療行業工作4年,目前是江西省宜春市某公立醫院的一名外科醫師。他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的孩子還沒出生時,就想好了不願他學醫。
  • 醫生的待遇不好嗎,為什麼學醫不從醫的人越來越多?
    第一, 醫生的待遇,相比大多數職業,應該還算是不錯的。第二, 為什麼學醫的人不想讓子女從醫,因為,真的很累。所以,醫生待遇高,可以說,是付出換來了收穫。我去年骨折住院,曾經和護士聊天,北京***醫院,護士一個月的收入大概一萬多點,聽起來是不是很高?
  • 尚醫|30年了,這位北京協和醫院專家為何始終不忘幾塊石頭?
    △人民政協網原創視頻——《尚醫∣30年了,這位北京協和醫院專家為何始終不忘幾塊石頭?》書接上回。(尚醫 | 放療同時做針灸?權威專家提醒:可別!)不是錦旗,不是感謝信,更不是禮品,而是幾塊石頭。這位患者癌症復發,當他再次出現在張福泉教授面前時,已經沒有什麼手段能夠緩解他的症狀了。患者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無奈離去的身影讓張福泉教授至今印象深刻。沒想到的是一個月之後,這位患者又站在他的面前,這一次,不是為了看病,而是專門來看他。「這是他們家鄉山上的石頭,專程來給我送幾塊,做個紀念,他說恐怕以後來不了了。」
  •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45歲的肖金鎮張莊村衛生室村醫邵玉寧說,自己曾動員女兒學醫,但孩子以「沒雙休,晚上還出診」為由表示堅決不幹。全省雖然免費定向培養農村醫療人才,但受種種因素影響,村裡選擇學醫的人越來越少。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醫護人員的子女從醫的比例非常低,以蘭大二院為例,醫護人員的孩子學醫比例不到10%。中國醫師協會今年1月公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45%的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
  • 儒醫的「自述」:作為宋金時期的文人,「我」為何選擇棄文從醫?
    近代我們知道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是棄醫從文,在古代也有這種文人從醫的社會現象。文人從醫顧名思義就是從文人的身份轉變為醫生身份,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現象,由於某種原因,文人不得已開始學醫,一方面促進了古代醫學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者的社會歷史地位的變換。文人與醫生本身就不是一個階層的人,文人在宋代以後地位就直線上升,而醫者則一直在社會的底層發展。
  • 如果學醫需要一個理由,「醫二代」的他說
    從醫之路漫長而又艱辛,請為他們加油!「要說學醫需要一個理由,對我來說應該是醫生這個職業的成就感。」上海中學畢業生黃彥翔是一位「醫二代」,他對醫生職業的強烈認同感,來自兒童康復科醫生媽媽的工作經歷。「一般人覺得學醫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可是,不論投身於哪個領域,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績,努力奮鬥都是人生的必選項。因此學醫的辛苦在我看來和其行業的辛苦沒有本質區別。」受媽媽影響,黃彥翔從初一開始就萌生了學醫的想法,而且經過深思熟慮,始終堅定,「另外,學醫對記憶力要求較高,而這方面正好是我的長項,所以學醫對我個人而言壓力不是特別大。」
  • 委員呼籲全社會重塑醫生職業成就感:別讓孩子不願或不敢學醫
    趙銥民說,前幾年的數據顯示,美國83%醫生家庭的孩子首選學醫。而他在國內學校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醫學工作者的孩子願意學醫且攻讀醫學相關科系的僅有8%,其中出於自願的是6%。「據我觀察,北京市一流的高中畢業生,基本選擇經濟等專業。」劉玉村的兒子在他支持下做了一名外科醫生,而趙銥民的問題是:「在座各位,還有多少人願意讓孩子學醫?」
  • 學醫多年,放棄從醫的醫學生們
    高考後,我聽從家人的建議報考醫學專業,後來被調劑到護理專業,班上有一半同學都是被調劑的,我們算是稀裡糊塗學了醫。入學宣誓時,我們也為自己以後能救死扶傷而驕傲。大三開始,我在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實習,工作沒那麼辛苦,也不乏充滿職業價值感的時刻。我曾負責照顧一位肺癌患者,本以為他時日無多,幾個月後在超市遇到,他主動和我打招呼,原來他已經康復出院,我內心特別感動。
  • 上海救人少年想學醫從醫,復醫招生辦主任與他聊起了規劃
    在路邊挽救心梗老人生命的上海高中生,被網友喊話「學醫吧,你很有成為張文宏醫生的潛質」。10月27日晚上,格致中學高一男生盛曉涵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一名老人暈倒在街邊。對於職業意向,盛曉涵也有一些初步的想法,爺爺從事製藥工作,是一位製藥方面的專家,家中有不少醫學書籍,他平時也經常翻看,家裡生慢病的人多,加上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學醫從醫成為他的職業主要選擇之一。
  • 醫生故事 | 當年的你,為什麼選擇了學醫?
    在填報志願之際小普採訪了武漢市普仁醫院裡的醫生們問問ta們當年【為啥會選學醫?】謝醫生 / 胃腸外科我爺爺是個醫生,從小我就跟在我爺爺身邊長大,在我小時候,我經常去爺爺的醫院裡看他給別人看病,後來我爺爺退休了,還經常有患者來家裡跟他聊聊天。他們都很尊敬我爺爺,我也想成為一個值得讓人尊敬的人。
  • 天資聰穎的人不願意從醫,以後誰給我們看病?
    好吧,我承認選這個截圖有點小心機,想讓大家看的是下面的標題:杭城63名醫院領導,其子女僅8人從醫。收入不高、辛苦、醫患關係緊張,醫生不願意讓子女學醫,作為旁人也能理解。不過,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在擔心:天資聰穎的人如果不去學醫,將來誰來給我們看病?
  • 為什麼現在很多學生不願意學醫?
    important}個人以為,現在很多學生不願意學醫原因大概有兩點:一、學醫很難;二、從醫更難。看看醫科大學那些厚厚的教科書,看看醫科大學的課程表,你就明白學醫的艱難了。上大學時,有個高中同學就讀西安醫科大學,和我同城。我約他出來敘舊,他很少答應,原因是學業壓力太大。他告訴我,就讀西安醫科大學簡直就是讀5年高三。醫學太難學了,不使出高三學習時的勁頭,一不小心就要掛科的(考不及格)。
  • 學醫到底是不是入坑,什麼樣的人適合學醫呢?
    高考結束了,錄取工作也已經結束了,大家要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了,有很多同學要去學醫,但是你真的了解學醫嗎?你對醫學生的日常了解多少,醫學生的未來你了解嗎?有人說:男不學醫,女不學護;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首先是醫學的課程設置,醫學不同於其他的學科,醫學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很抽象,在大一發的課本比高一還多,而且每個科目都是要考的,比如免疫、生化、微生物、細生、顯微形態學、有機、近代史------這都是醫學生要學的,而且要學好。
  • 高招錄取季不少「醫二代」選擇「子承父業」
    這個高招錄取季,不少「醫二代」選擇「子承父業」——治病救人,「我想成為這樣的你!」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醫師節的意義更顯厚重。戰疫英雄的慷慨從容,不僅包含著奉獻與大愛,更是用情懷和擔當深深影響了下一代的人生選擇。在今年的江蘇高考志願填報中,記者就找到了不少「醫二代」的身影。
  • 【學醫】中國學生緣何對報考醫學系望而卻步?
    衡陽一所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何醫生表示,許多像他這樣的醫生都不願讓自己的子女再學醫。「醫生職業的辛苦是一個原因,但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醫患關係惡化,醫生行醫風險程度在增加。最近頻繁出現傷醫害醫事件,衡陽也有醫鬧,傷醫生、殺醫生,還有醫生被扒光衣服遊行的事件。」報導稱,何醫生表示,現在不管是醫生還是護士都對醫患關係的惡化感到痛苦。
  • 三成高中生願意學醫!鼓勵學醫,還得做好這些
    但遺憾的是,不願意報考醫學專業的也高達69.1%,不願意報考前三位因素為:對醫學不感興趣(67.5%),學醫難、負擔重(51.9%),醫患關係緊張(38.0%),其他還有執業風險大(35.4%),錄取分數線高(31.6%),辛苦、收入不成正比(23.6%),學制長、工作初期收入不高(22.7%)等。
  • 獨家評論:醫生子女成高考狀元卻不學醫?不需要大驚小怪
    醫生子女成了高考狀元,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可喜可賀!這樣的聲音還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為近年來,中國高考狀元不學醫是普遍現象,再加上醫生不願意自己子女學醫,也是普遍現象,所以才會傳遞出這種悲觀又悲情的聲音。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是不是這些高考狀元,包括今年的這三位學生紛紛學醫,子承父業,才算正常現象呢?這些觀點的背後,本質上,也是生命思維的碰撞和博弈。
  • 如果再來一次高考,我還會選擇學醫
    你呢,還會選擇學醫嗎?學醫,於我而言,經歷了從不是問題,到有點問題,再到沒有問題的轉變。上幼兒園時,對於從醫的概念,只局限於「在醫院上班要『三班倒』的媽媽每隔幾晚就不能回家睡覺」這件事上。那時我跑步總比別的小朋友慢,跑一會兒就氣喘籲籲。
  • 學醫的人出路很多啊,原來他們都是學醫的!
    ,醫妹色早衰;學長已謝頂,學弟天然呆;神州醫鬧多,總有你的菜;沒有金鐘罩,跆拳須黑帶;面對大砍刀,還得少林派;終年無假期,手機須常開;  醫學是一條不歸路,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選擇了學醫,儘管畢業後可能沒有從醫,比如他們:郎永淳:央視新聞主播,南京中醫學院針灸專業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