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子女成了高考狀元,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可喜可賀!
但是也有一些對此感到悲哀的聲音,這是不是醫療行業的悲哀?
這樣的聲音還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為近年來,中國高考狀元不學醫是普遍現象,再加上醫生不願意自己子女學醫,也是普遍現象,所以才會傳遞出這種悲觀又悲情的聲音。
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是不是這些高考狀元,包括今年的這三位學生紛紛學醫,子承父業,才算正常現象呢?
這些觀點的背後,本質上,也是生命思維的碰撞和博弈。
中國醫療當今最大的問題,是對醫生尤其是精英級別的醫生,社會激勵不足。不管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中國醫療精英的出人頭地,飽受體制束縛,體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官場和排資論輩風氣嚴重。這就導致了醫學天賦高有創造能力的精英醫生,難以脫穎而出。那些四平八穩會察言觀色的平庸醫生,卻更容易獲得成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考狀元不投身醫學,這是務實之舉,能夠降低風險和更容易獲得財富名利的成功。
但反過來看,如果有大破大立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不進入醫療行業,這個環境又如何有機會迅速改變和進步?
每個人都想去摘取容易摘到的果實,摘前人種下的果實,不願意花力氣去栽樹培育果實,這反應的是一個價值觀和機制病態的問題。反應了,當今這個社會,大家都想追求最快速度出成績,短期內結果,不願意在基礎性的行業上貢獻奠基的勞動。
敢為天下先的事情,都希望別人去做,自己只想跟著分最大一杯羹。
文化問題就是大家都認可的問題,體制問題就是大家都投票造成的問題,這就是本質邏輯。
造成今天的這個局面,是大家共同投票完成的結果,所以真的沒有什麼底氣和理由去指責高考狀元們不學醫。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醫療行業的低谷期,我身邊的醫務人員,勸人不學醫已經成為一個現象。
但我認為,我們對此應該保持樂觀,基於兩大原因:
第一,醫療逐漸市場化,這是大勢所趨隨也阻攔不了。市場作為最公正的法官,會給最優秀的醫生最優質的醫療,提供最高的獎賞和肯定。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
第二,要對當下中國這一批中青年人才有信心,他們有能力有態度改變醫療行業的現狀和未來,一個個不被認可和分配不均的問題,包括自上而下的管制問題,都會逐漸被攻破。
判斷這個行業變好,可以觀察兩個細節問題。1,醫生的待遇福利是穩步上升的,而且幅度大,尤其是對那些真正被病人需要的醫生而言。2,醫學院的錄取分數線每年都在上漲,而且並不低。大家都不傻,用腳投票。不看怎麼說,要看具體怎麼做。
在優秀醫生這一塊的激勵到位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會學醫,這是因果關係。
這個時間點,已經越來越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