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2名狀元10個學醫,大陸學生卻選擇逃離

2021-02-20 陸家嘴午餐

醫科,竟然是香港最吃香的專業。

作者:張老六/編輯:華妹

本文授權轉載自:世界華人周刊(ID:wcweekly)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開始大幅擴展中學和高等教育。

從那時起,香港人和內地人一樣,都十分推崇「新科狀元」。

據香港文匯網消息,2019年香港高考——中學文憑試(DSE)結果於7月10日揭曉:12名考獲7科5**狀元(5**是最高評分, 7科5**狀元即是指一次考試中有7科全取得最高分的高材生)。

據悉,12名狀元竟有10人想讀醫科!

其實,香港人熱衷當醫生早已不是什麼新聞。

六個面向深度解析你隱藏的命運真相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揭破您命運根源及個人星盤中真實的內在...

從往年的數據看,我們可以看出醫科一直「狀元」們熱愛的專業:

2014年,12名狀元有5人升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就讀;

2015年,11名狀元有超過2/3表示有意報讀醫科;

2016年,4名狀元有3名表示立志行醫;

2017年,6名高考狀元一致表示希望學醫;

2018年,9名狀元4個想學醫生。

有人就拿香港的「學醫潮」和內地的學生選擇專業相比較,發現內地的學生首選專業不是金融就是IT,醫科卻成了大冷門,排名進不了前十。

要知道,在香港想讀醫學院可不容易,考生最少須考獲五科32分的成績(即大約四科5**,一科4級),才有機會被錄取。

所以在2012/13學年,內地推行「部分高等院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後,很多成績不太理想但又立志當醫生的港生,就轉向報讀內地醫學院校。

以暨南大學醫科為例,2016年就招收了86名港生。

但港生讀內地的醫學院,後面的路比西天取經還難,比如他們大學要讀的化學,對內地生來說只是中學程度,對而港生來說卻是新的課題。

明明是來學醫,卻好像讀了化學系。

畢業後想回港當醫生,又被當成「海外醫科畢業生」對待,需要通過香港醫委會的執業考試(及格率極低,不足20%),才能在香港執業。

可既便這麼苛刻的條件下,港生還是對「學醫」保持著瘋狂的執念。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莘莘學子,面對的也是同一個世界的競爭,兩地的學生對未來的人生規劃、價值傾向以及市場判斷怎麼會如此之大?

我們不如來了解一下各地的醫療體系,或許可以探究一二。

多維深度,揭秘你未知個人星盤

六個面向深度解析你隱藏的命運真相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揭破您命運根源及個人星盤中真實的內在...

大部分人會把影響內地學生報考醫科的積極性,歸咎到兩個方面。

一是學醫周期長成本高,工作高負荷投入和創收不成正比,二是醫患關係差,醫生得不到社會尊重。

眾所周知,在中國培養一名醫生的成本非常高昂,一名醫科學生成為執業醫師,通常需要七至八年。

然後從醫學院畢業,到成為主任醫師又需要約20年,一個醫生到了40歲上下,職稱基本就到頭了。

然而在這中間,物質回報卻不一定盡如人意。

中國醫師協會2018年1月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中國醫師收入與其社會貢獻是不相符合的,正高級職稱年人均收入剛剛超過10萬。

這與西方國家醫師動輒數十萬美元的年收入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就目前的社會發展現狀而言,一個人擇業的方向標,多少還是看它所能帶來的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

所以,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網絡上還有這樣數據:

「10 年來,中國有 470 萬醫學生畢業,而醫生總數只增加 75 萬。其中,25—34 歲的醫生比例從 31.3% 降至 22.6%。」

顯而易見,醫生在大量流失。

要知道,內地的三甲醫院醫護人員收入高,年輕醫生和基層醫生收入低早已成為共識。

很多學生從醫學院畢業後,如果無法進入三甲醫院上班,他們寧願到醫藥公司上班或是賣醫療器械,也不願意從醫。

基層醫院一方面醫生大量流失,一方面根本招不到滿意的高職醫生。

相對的,基層醫院也招攬不到病患。

舉個例子,很多患者連闌尾炎這樣的小手術,都不敢在縣級醫院做,他們寧願多花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到大醫院動手術。

這於是又衍伸出另一個問題,醫患之間的不信任。

大醫院為了接納周邊患者,時常人滿為患,醫生一方面需要克服僧多粥少的局面,還要處理一些對醫院的期待過高和不信任的患者。

這使醫院環境越來越差,醫患關係也時常緊張。

2018年《白皮書》顯示,62%的醫師認為執業環境沒有改善,50%的醫護人員認為工作沒有得到社會認可,62%的醫師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醫療糾紛。

不過,你不要以為這些現象只是內地存在,其實香港醫院的弊病更嚴重。

多維深度揭秘你未知個人星盤

六個面向深度解析你隱藏的命運真相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揭破您命運根源及個人星盤中真實的內在...

在香港,培養一個醫生成本可不比內地來得少。

有媒體曾報導,香港培養一個醫科生的成本每年近60萬港元。

而一個專科醫生從入學到畢業可以執業,動輒十年。

當然,香港醫生的薪資跟內地醫生的薪資比起來,多出了好幾個級別,但他們同樣面臨著醫生流失、人手短缺的問題。

「急症室醫護人手緊張,病床不夠,公共醫療資源短缺,醫療成本上漲」,這些都是香港醫療體制弊病的側影。

在香港,醫生對人口比例,每千人僅有1.9名醫生。

香港人「看病難」也不是什麼新聞了,例如一名內科患者,在九龍中醫院聯網,要排隊等候100個星期,等於差不多兩年才能見到醫生。

所以,香港也會爆發靠特權插隊的醜聞。

香港的醫生也常被指冷漠和疏忽:「看病只有兩分鐘」、「只看計算機不看病人」、「沒有表情和同理心」.

而且,香港醫療失誤也頻繁發生:

3月25日,聖保祿醫院一名57歲女患者接受切除腎腫瘤手術時,被錯誤切除脾臟;

5月31日,將軍澳醫院,一名男童右手掌指關節脫位,醫生錯於右手拇指做手術;

廣華醫院一病患驗出腦瘤,一年半都無人通知他結果,也未提醒其回診,病患延誤病情導致半身無力。

香港醫生每周要工作60小時以上,比內地醫生的51.05 小時多出足足10小時。

更有14%工時達65小時以上的醫生說,曾在做手術時「瞌眼瞓(打瞌睡)」。

公立醫院的環境已經惡化到很多長者的「最後一程」都只能在「路邊床」,毫無尊嚴。

香港公立醫院醫生工作繁重程度,已並非內地人所能想像,所以,部分有理想的醫生,為了能夠好好看病人,就會轉投私營醫院。

多維深度揭秘你未知個人星盤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揭破您命運根源及個人星盤中真實的內在...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談一下香港的私營醫院。

香港醫療系統主要分公、私兩個系統。截至2015年,香港公立醫院共有42間,私家醫院有11間。

市民在公立醫院看病,可獲得95%的醫療補助,私立醫院則需自費,所以有九成的香港人都選擇到公立醫院看病。

然而,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只佔了45%,私立醫院則僱傭了餘下55%的醫護人員。

人手如此不平均,原因是什麼?

因為當地「政府和市民都不想多付錢,但又要醫療服務快速便宜」,只好讓醫生無上限的加班。

而市場的另一端,則是私營醫院「酬勞高、工作量少」的誘惑。

兩者相較,自然造成了公立醫院人手大量流失,人手分配嚴重失衡。

這種失衡持續了20年都沒有改善,所以香港的「醫生不足」,其實是個偽命題。

但當地政府卻有意無意地把「醫務人員短缺,醫護逃亡到私立醫院」的問題,歸咎到內地孕婦湧港生子上面。

來源:南都漫畫

從某種程度來說,香港醫療其實已經從服務演化成產業了。

因為,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就是,香港的醫療技術和服務,不但在亞洲具有優勢,甚至可說是世界一流。

尤其是香港的私立醫院,他們在1999年起就自願接受英國的評核機構Trent Accreditation Scheme (TAS)兩年一次的稽審評鑑,部分醫療標準甚至超過英國水平。

這便吸引了世界各地特別是內地人選擇赴港就醫,婦產科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0年期間,香港私立醫院迎合內地孕婦赴港生子的熱潮,創下的營業額估計超過50億港元。

僅婦產科這項收入,就佔了香港私立醫院一年營業總額的四成,與服務九成病人的公營醫院相當。

這是一個龐大的私營市場。

中國另一個生機勃勃的醫療私營市場則是臺灣。

臺灣與香港的醫療制度很相似,民眾就醫的90%費用來自政府預算。

但同樣也面臨著「低廉的收費招致醫療資源浪費,特別是急診醫療服務的濫用」等問題,臺灣和香港的醫療體制,其實都瀕臨崩塌的危機。

所以當地政府不得不鼓勵私營市場的發展。

在「自由行」的政策下,同樣具備醫療優勢的臺灣,選擇了「觀光醫療」作為主營目,特別以「醫美觀光」為主。

僅2016年,臺灣醫療觀光的產值就有139億臺幣。

順便提一下,「觀光醫療」存在已久,譬如印度、泰國、新加坡、西班牙等國家都在發展「觀光醫療」。

就連中國也以「中醫和便宜人力」來積極推動觀光醫療。

而客戶呢,據研究大部分都來自美、英兩國。

美國人到海外就醫的主因,是因為美國醫療費太高,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無力購買醫保;英國則是就醫時間等候過長。

多維深度揭秘你未知個人星盤

六個面向深度解析你隱藏的命運真相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揭破您命運根源及個人星盤中真實的內在...

可見,私營醫療的崛起,才是造成香港「醫生不足」和「學醫潮」矛盾並存的原因。

有人就問了,既然香港醫院如此緊缺人手,內地醫生是不是可以赴港行醫?

答案是肯定的。香港為了彌補醫護人員空缺,也試圖引入外地人才 。

然而,香港執業資格考核極其嚴格。

除了「專業知識、醫學英語技能水平、臨床考試」考試合格,還要擔任一年駐院實習醫生,接受培訓和指導,才能正式註冊香港醫生。

這中間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斬斷外地醫生入港的欲望。

但有意思的是,因為中國內地的私立醫院少,僅佔全國醫院千分之一。

所以從2000年開始,內地就對醫療市場陸續開放。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香港和臺灣的醫生都能到內地發展。

這也算是側面鼓勵了更多的港生和灣生保持學醫的積極性吧。

一個社會採用哪一個方法來提供醫療服務,是以「醫患關係特徵、當地政府政策、經濟環境、醫療供需」等因素決定。

兩岸三地的醫療市場走向,或多或少影響了當地學生擇業的方向。

但世界上沒有一個相同的模式,更沒有一個絕對完善妥當的醫療制度。

就比如說,美國著重發展自由市場,公共醫療服務在美國很受抵制。

所以,歐巴馬強行通過的醫保方案,在川普攻擊下,恐有被取消的危險。

而英國卻不一樣,英國在戰爭中發現士兵體能衰弱,於是二戰後就賦予國民「從搖籃到墳墓」式的福利。

德國和法國,則是用社會保險來經營醫療服務。

同樣的,中國兩岸三地的醫療制度,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

換句話說,香港醫生的高薪資和「免費」醫療,是否能長久還是一個未知數。

舉個例子,2009年,香港醫管局一度想節省開支而提出要醫生減薪;2015年,醫管局又拒絕讓醫生跟著公務員加薪,引發醫生不滿發起靜坐。

這些事件都對香港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造成不良影響。

反觀中國內地,2018年《白皮書》的顯示令人欣喜,「我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已不再是醫師對職業不滿的主要因素。

而且,近年隨著醫療紀錄片的播出,患者對醫生多了一分體諒,醫患之間的藩籬也漸漸消弭。

無論如何,未來的發展以及醫療制度的改革,都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和改善。

但有一點需要肯定的是,「一個國家的偉大程度和道德進步標準」,應該包含民眾對「普世救人」的認知。

縱觀歷屆香港狀元對報考醫科的態度,都緣於:

「我覺得醫生是一個特別的行業,可以直接幫助最有需要的人。」

「希望成為醫生幫助更多病童。」

「對讀醫有興趣,認為醫生工作有意義」。

或許,他們對學醫的熱愛是建立物質得以保障的基礎上,但欲行醫者,應「治其身,正其心,誠其意」。

一個人的幸福感是來自對社會的貢獻,尤其是杏林中人,他的使命應當是能否為病患消除苦痛,這才是一名醫者的最大動力。

相信內地的學生,會對這樣的幸福感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最終回歸初心。

◇ 參考資料:

1、《醫學霸權與香港醫療制度》,中華書局(香港),2017年。

2、《醫療行銷》,2015年版

3、香港的醫學尊崇:七成狀元想學醫,副顧問醫生月薪8萬起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6104

4、發布|《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

http://www.sohu.com/a/215762544_101096

5、【政策分析】醫科曾是「乞食科」? 香港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初探

https://www.hk01.com

6、香港應直面醫療制度核心癥結

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19-01/03/32100.html

7、「哈佛報告」引起香港健康照護制度改革之論戰

http://www.tma.tw/ltk/90440781.htm

本文經世界華人周刊(ID:wcweekly)授權轉載。《世界華人周刊》致力於從世界發現中國,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版權聲明:「陸家嘴午餐」除發布原創市場投研報告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社會時政類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添加LJZ2228微信聯繫。謝謝!

多維深度,揭秘你未知個人星盤

六個面向深度解析你隱藏的命運真相

點擊本頁左下方「閱讀原文」,掃碼或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揭破您命運根源及個人星盤中真實的內在...

相關焦點

  • 香港高考狀元都去學醫了,大陸的高考狀元卻選擇逃離
    經過激烈的高考,大陸高考學子已經陸續填完了高考志願。
  • 中國大陸36名高考狀元無人學醫 香港地區6名全部學醫
    香港的醫科號稱神科,錄取標準極高,能入讀醫科的都是同輩中最優秀的同學。從過去五年誕生的27位高考狀元中,有16位選擇了讀醫科,足見醫科在香港受追捧的程度。                               而反觀內地,根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6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對1952-2015年中國內地3000多名省級高考狀元進行了調查,醫科連熱門專業的前10位都沒進入。
  • 香港6名狀元全部學醫 與大陸形成強烈反差
    近日香港高考放榜,6位「高考」狀元全部選讀醫科,這和內地高考狀元無人報讀醫科形成強烈的反差。香港的醫科號稱神科,錄取標準極高,能入讀醫科的都是同輩中最優秀的同學。從過去五年誕生的27位高考狀元中,有16位選擇了讀醫科,足見醫科在香港受追捧的程度。
  • 大陸36名高考狀元無人學醫,香港6名全部學醫,究竟怪誰?
    香港的醫科號稱神科,錄取標準極高,能入讀醫科的都是同輩中最優秀的同學。從過去五年誕生的27位高考狀元中,有16位選擇了讀醫科,足見醫科在香港受追捧的程度。而反觀內地,根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6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對1952-2015年中國內地3000多名省級高考狀元進行了調查,醫科連熱門專業的前10位都沒進入。
  • 大陸36名高考狀元無人學醫,香港6名狀元全部學醫,怪誰
    >醫師周刊 | ID:PhysicianWeekly近日香港高考放榜,6位「高考」狀元全部選讀醫科,這和內地高考狀元無人報讀醫科形成強烈的反差。香港的醫科號稱神科,錄取標準極高,能入讀醫科的都是同輩中最優秀的同學。從過去五年誕生的27位高考狀元中,有16位選擇了讀醫科,足見醫科在香港受追捧的程度。而反觀內地,根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6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對1952-2015年中國內地3000多名省級高考狀元進行了調查,醫科連熱門專業的前10位都沒進入。
  • 香港vs大陸高考狀元的專業選擇,結果令人出乎意料!醫學專業!
    50名狀元,其中42名最後都讀了香港大學,港大成為名副其實的狀元集中地!這42名狀元有30人選擇了:醫科!再看近2年的香港高考狀元:2017年6位香港高考狀元,一致表示,自己希望讀醫科。2018年9位香港高考狀元,去年的9名狀元,據視頻資料,有4個想學醫,3個想學法,1個學政治,1個學商科。
  • 大陸36名高考狀元無人學醫,香港6名全部學醫,難道僅僅是教育差別嗎?
    近日香港高考放榜,6位「高考」狀元全部選讀醫科,這和內地高考狀元無人報讀醫科形成強烈的反差。香港的醫科號稱神科,錄取標準極高,能入讀醫科的都是同輩中最優秀的同學。從過去五年誕生的27位高考狀元中,有16位選擇了讀醫科,足見醫科在香港受追捧的程度。
  • 香港6名狀元全部學醫 三原因讓內地考生冷對熱議
    點擊查看 近日,據《大公網》報導:6名來自香港5間傳統名校的狀元各自分享學習心得,他們全部表示未來想就讀醫科。一時間狀元讀醫,又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
  • 香港「高考」放榜 12名「狀元」誕生
    【解說】7月10日,俗稱「香港高考」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放榜,共有9男3女12名考生,獲得7科5**,成為「高考狀元」。其中有5男1女,在數學延伸部分取得5**的好成績,晉升為「超級狀元」,人數居歷屆之冠。  【解說】據了解,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是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於2012年開始舉辦的公開考試,考試範圍包括4門核心科目及2至3門選修科。
  • 香港七成高考狀元想學醫 內地學醫成「爆冷」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秘書長唐創時向媒體透露,2015年,香港有11名應屆考生在4科核心科目和3科選修科考獲最高分,榮登「狀元」。據《南方都市報》報導,11名狀元在發榜同日受訪時有超過2/3表示有意報讀醫科,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醫科成為熱門專業。
  • 四個狀元三個想學醫 香港哪些職業最吃香
    4名狀元當中,有三名表示立志行醫,一名表示想當律師。  本屆產生的4名狀元全部來自香港傳統名校。三女一男的狀元當中,就讀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女狀元史泳桐表示,希望入讀香港大學法律系。另外兩名來自拔萃女書院的女狀元,張綽倩及姚子晴分別表示希望入讀醫科及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張綽倩表示兩年前祖母因患卵巢癌去世,自己什麼忙都幫不上,對她打擊甚大,因此希望未來通過學醫獲取專業知識,救助有需要的人。
  • 香港高考4個狀元3個想學醫,畢業即月入5萬,讓內地醫生汗顏!
    ,同一個國家,同樣是醫生,從學醫到行醫,差別咋就這麼大呢?4個狀元3個想學醫有香港高考之稱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上周發榜,今年共有6.8萬考生參與,當中有4位考生取得7科5**的成績,榮膺「狀元」。四名狀元當中,有三名表示立志行醫,一名表示想當律師。本屆產生的4名狀元全部來自香港傳統名校。
  • 為什麼香港的「高考狀元」都愛學醫?
    那麼今年香港的「高考狀元」去向怎麼樣呢?今年香港DSE共有7名考生7科考試5**成為狀元,這7名狀元中,就有3名考生計劃報讀香港大學醫學院。而根據統計,從2012年首屆DSE至2019年誕生的73名狀元中,有30人都選擇了醫科,還有9人報讀了環球醫學課程。這要跟香港醫生的薪資有很大的關係。
  • 清北畢業生進街道辦:內地學霸選仕途,香港高考狀元愛學醫!
    這麼辛苦的努力,城市的家長要把一個學生送入名校,精力和金錢的代價都是不菲的,到頭來畢業了,卻又想更有保障的工作。進「體制內」的就是一個圍城,城內的人想衝出來,城外的人卻想衝進去!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內地學霸和港臺學霸對於職業選擇的問題。當內地的畢業生還在擠破頭的無論什麼專業要考進清華北大的時候。
  • 為何香港七成「高考狀元」願意讀醫科?
    另外,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00-2010年香港高考「最優狀元」就讀專業調查中,醫學專業有6名狀元就讀位居第二。這一時期,共有17名高考狀元選擇就讀工商管理、會計學和環球商業等經濟類專業,約佔狀元總數的37.78%,高居榜首;法律和新聞專業各有5人,並列第三。商、醫兩科作為熱門學科,一直是香港高分考生的首選,按比例計算,近年來就讀醫科的狀元學生人數基本呈上升趨勢。
  • 大陸引力強勁 臺灣「高考狀元」赴陸讀書成風潮
    根據臺灣媒體的報導,大陸惠臺31條措施出臺後,今年打算到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高中畢業生,比往年激增六七倍,有臺灣教育界人士預測,西進大陸讀書,或將成為島內的一股風潮。  菁英學生紛紛「逃離」  臺灣「高考」,即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前段時間放榜,259人獲得滿級分。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些「狀元」菁英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申請到大陸讀大學。
  • 香港高考狀元選擇醫學,內地高考狀元選擇經管,都是為了一個字!
    都說大學要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高考狀元們已經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什麼才是最有利的選擇。香港高考狀元選擇醫學,內地高考狀元選擇經管,很明顯,都是為了一個字,那就是「錢」。中國香港的醫生工資很高,是一個可以讓年輕人逆襲的職業,所以香港的年輕人,尤其是優秀的年輕人最後都傾向於學醫。
  • 香港DSE今日放榜,曝出7名狀元!除了港校,DSE還有哪些升學路?
    與大陸高考不同,香港高考DSE的成績不是以具體的分數,而是以等級的方式呈現的。學生成績從低到高分為1級、2級、3級、4級、5級、5*級、5**級。 和大陸最高分的考生才能稱為狀元不同,DSE是只要有7科都考獲5**(也就是拿到14顆星),那你就是當年的狀元。所以每年DSE,香港都可以產生多名狀元。
  • 大陸狀元最青睞大學排行揭曉 北大清華受寵
    報告顯示,1999-2010年的12年來,大陸高考狀元盲目追捧商科專業,近400狀元逃離數理化等「冷門專業」,紛紛扎堆經濟管理專業。香港地區「最優狀元」大多立志從商,近4成香港狀元選擇經濟管理專業。臺灣地區大學聯考狀元最青睞醫學專業,狀元專業選擇符合臺灣社會的發展需要。專家指出,大陸狀元扎堆經管等熱門專業,缺乏理性思考,同門相鬥將制約其未來職業發展,將來職場「難成大器」。
  • 4個香港狀元中3個報考醫學,內地卻遭遇爆冷?
    「口袋香港」APP,香港折扣全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