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學醫需要一個理由,「醫二代」的他說

2020-09-03 新民晚報

生命垂危時,是那一席白衣,給人以生的希望;疫情突襲時,是那一身戰袍,給城市安全的力量;在少年人的眼中,他們是救死扶傷的英雄,是溫暖人心的「天使」,更是自己渴望成為的模樣。


這兩天,隨著高考錄取通知書陸續發放,又有一批年輕學子義無反顧地站在了「醫學夢」起航的地方。從醫之路漫長而又艱辛,請為他們加油!


要說學醫需要一個理由,對我來說應該是醫生這個職業的成就感。」上海中學畢業生黃彥翔是一位「醫二代」,他對醫生職業的強烈認同感,來自兒童康復科醫生媽媽的工作經歷。日前,小黃收到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以綜合評價第一、高考606分的好成績被8年制臨床醫學(卓越醫師計劃)專業錄取


年輕的夢想在校園起航


01


初一時萌生醫學夢想


黃彥翔的媽媽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康復科工作,用專業知識和技術判斷幼兒的發育情況,幫助發育異常的孩子通過康復訓練獲得健康生活。每天的晚餐也是一家人溫馨的聊天時間,媽媽總會說起醫院裡的事,患兒的健康、家庭的命運、康復訓練的不易、新技術的落實、科研的進展,媽媽的溫聲細語講述著點點滴滴,在黃彥翔的心裡日積月累,漸漸勾勒出清晰的醫者責任和仁心。「有的孩子在幾個月的時候就被診斷出發育缺陷,康復訓練一直要堅持到成年,這是何其漫長而艱辛。」但看到一個個家庭在媽媽的幫助下認識並接受孩子的發育情況,積極參加康復訓練,小黃覺得媽媽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意義非凡,為媽媽感到自豪。


「一般人覺得學醫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可是,不論投身於哪個領域,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績,努力奮鬥都是人生的必選項。因此學醫的辛苦在我看來和其行業的辛苦沒有本質區別。」受媽媽影響,黃彥翔從初一開始就萌生了學醫的想法,而且經過深思熟慮,始終堅定,「另外,學醫對記憶力要求較高,而這方面正好是我的長項,所以學醫對我個人而言壓力不是特別大。」他的想法,家人也一致支持。


小黃家餐桌上與「醫」有關的話題,他漸漸參與討論,特別是說起醫患關係矛盾,常常會多聊幾句。他認為隨著法治建設的推進和公民素養的提高,未來醫患關係將會改善,他和媽媽一樣對未來有信心。或許因為媽媽分享的患者故事總是充滿溫情的,黃彥翔也會站在患者立場考慮問題,保持一份同理心。「媽媽經常說,醫護工作是一項公共服務,醫生這個職業有光環,更需要有大愛。」他在書裡看到一段羅素的話,特別認同——「我的一生被三種簡單卻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所控制: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索和對人類苦難的難以抑制的憐憫。」


02


高中時完成醫學課題


黃彥翔就讀於上海中學科技班,在班主任趙奇瑋眼中,這是一個成績拔尖、知識面廣且夢想非常堅定的學生。為了實現心中的醫學夢,他還曾放棄國內某頂尖高校強基計劃的報名機會。而在上海中學,小黃也有不少醫學路上的同行者。趙老師告訴記者,今年,不少高校醫科類專業首次要求學生在高考中同時選擇物理和化學,去年得知這個消息時,一些學生選擇理化同加,就是為了圓醫學夢。


在趙老師看來,更令人欣慰的是,在00後少年中,像小黃這樣目標明確的學生越來越多了。「以前還存在一窩蜂填報熱門專業的情況,但現在這種趨同的現象在減少。他們接觸的知識範圍更廣,眼界更寬,也更容易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趙老師介紹,小黃和他的同學們每周有兩個下午的時間,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開展課題探究。對於有志於從醫的學生來說,學校開設的腦科學、計算機醫學方面的課程和實驗室,為他們提供了提前接觸夢想的機會。

高中三年,黃彥翔曾對母乳幹細胞的基因檢測產生興趣,在測定不同孕期和不同產乳階段母乳中的幹細胞含量後,他發現母乳幹細胞含量隨產乳階段不同而發生變化,「這可能是因為,嬰兒的免疫和生長發育需求在出生後的各個階段不同,所以母體的母乳幹細胞含量發生了變化。」這個通過實證研究揭示生理機制的過程,令他更進一步走近醫學,「感覺像是用理性破譯生命的迷題,這種奇妙的感受很棒,也是科研過程中最大的收穫。」


03


開始自學專業詞彙


今年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無數醫護人員逆行馳援武漢。黃彥翔看到了國家對醫務人員的急切需要,也看到了學醫道路上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可能。高三的最後一個學期,他努力補齊短板,每天都給自己「加碼」有難度的數學題和閱讀來提升,最後語文和數學都在高考中取得了佳績。


這個暑假,黃彥翔已經開始背專業英語八級詞彙,因為學醫要閱讀大量外文文獻,他希望提前打下紮實的英語基礎。對於即將開始的八年長學制學醫生涯,小黃也提前找學長交流,他琢磨著以後選內分泌或神經內科,因為這兩個領域與大健康密切相關,希望自己的努力也能為提升健康生活質量出一份力。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易 蓉 陸梓華

圖 片 | 採訪對象提供

編 輯 | 陸佳慧

相關焦點

  • 「選擇學醫,我有一個理由」
    敬慕你-成為你「選擇學醫,我有一個理由。」電話那端的小楊口齒伶俐,語氣輕鬆,剛剛收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生活中總有一些小事讓我覺得,學習醫學有益,研究人體有趣,用我所學的知識幫助別人,延續生命有價值。」小楊對現代醫學充滿了熱愛和信心。
  • 高考畢業季|學醫之前,你需要知道的事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要培養一個奧運金牌得主、獨立藝術家、商業領袖、明星演員都是很困難的,道路艱難且看不到頭。但是,培養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你只需要送他去醫學院。沒有人脈在握沒關係,沒有經濟基礎沒關係,沒有天賦加身沒關係。學醫是少數可以只依靠自身努力就可以晉升社會階層的職業。
  • 「選擇學醫,我有一個理由」!青睞中醫、傳承文化
    ,我有一個理由。」小楊說,她並沒有期望一定要當一個出類拔萃,像鍾南山、陳靜瑜、林巧稚那樣可以被載入史冊的醫生。「做一個平凡的,奮鬥在一線的善良的人,就很滿足。」「學醫很辛苦,當了醫生更辛苦。」許多人不無擔憂地對她這樣說。但小楊很堅持,因為自己「樂意與人打交道,樂意奉獻」。另外,她也享受持續學習的狀態。「永遠都有疑難雜症在等著,永遠都有更高效、更低價、痛苦更少的診療方式需要去探索。」
  • 高招錄取季不少「醫二代」選擇「子承父業」
    這個高招錄取季,不少「醫二代」選擇「子承父業」——治病救人,「我想成為這樣的你!」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醫師節的意義更顯厚重。戰疫英雄的慷慨從容,不僅包含著奉獻與大愛,更是用情懷和擔當深深影響了下一代的人生選擇。在今年的江蘇高考志願填報中,記者就找到了不少「醫二代」的身影。
  • 南懷瑾老師關於學醫的啟示 | 醫理與醫技
    我說你們學醫,沒有一個人是真正來學醫的,因為學醫的人第一個動機必須是為了救世救人。中國文化中有一句話,範仲淹也說過這句話,大丈夫立志,「不為良相,必為良醫」。要嘛!就作一個有名的良相,可以救國家、救世界。範仲淹年輕立志,不作宰相就作良醫,因為這兩樣都可以救人救世。今天放眼望去,會場有一千多人,從聯考擠進醫學之門,你們的目的並非在救人,而是要多賺點錢,這就成了問題。
  • 醫二代與父輩的難忘故事 | 王勁:父親的言傳身教影響我一生
    原創 醫師報新聞中心 醫師報從小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極少、自己吃飯、自己睡覺,「小打小鬧」的生病不用去醫院看醫生……這大概是所有醫生家庭中「醫二代」「醫三代」生活的真實寫照。
  • 淄博市中心醫院一科室,出了7個博士「醫二代」
    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淄博市中心醫院人力資源部、宣傳科面向全院徵集了首屆「醫二代」學霸資料8月21日、22日小編給大家分別介紹了其中的8人和7人(點擊可看詳情↓)劍橋、哥大、復旦、山大…淄博第一批「醫二代」學霸亮相!他們都來自...5個博士、2個碩士!
  • 這家醫院邀請「醫二代」來體驗爸媽的工作
    「我老爸每天七點出門,經常工作到深夜還沒回來,他到底在忙些啥?」 「我媽就是那個乘風破浪的姐姐,白天看病,晚上寫科研文章。」 「我覺得我爸這份職業非常高尚,搶救病人救死扶傷是非常有意義的。雖然忙,但是我們家都很支持他。」
  • 父母顧不上管的「醫二代」,靠什麼制勝高考?
    當時曾引發社會熱議,因為這三位「學霸」還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醫二代」父母都是醫護人員很多「醫二代」在醫院大院裡長大,耳濡目染父母忙碌地門診、手術、夜班、加班……時光輪轉,「醫二代」們已不需要通過高考來「鯉魚躍龍門」他們是否也能在高考中證明自己?
  • 孩子意向學醫,傾向臨床醫學八年,都說學醫累,是這樣的嗎?
    有人諮詢:孩子新高一實行3+3,意向學醫,傾向臨床醫學八年,都說學醫累,醫生能否說一下感受?武漢肺炎疫情的爆發,成千上萬的醫護人員,令我們感動,也讓我們更加深刻、清醒地認識到:國家的發展,人們的健康,離不開每一位醫護工作者。
  • 學醫是因為非常了解,並依舊熱愛
    他們的成長似乎都有相似的經歷:嚮往學醫的初心,來自父母言傳身教的啟蒙——他們的父母一心撲在這份事業上,對科學不懈追求,對生命敬畏關愛。所以年輕的他們想要接下這根接力棒,想努力承擔起它的重量,也想感受它帶來的成就感。想繼承爸爸的事業,讓絕望的患者看見希望她說:「我想學醫,特別想學醫,因為:非常了解並依舊熱愛!」
  • 這個高招錄取季,不少「醫二代」選擇「子承父業」
    在今年的江蘇高考志願填報中,記者就找到了不少「醫二代」的身影。深受父母影響的他們,毫不猶豫地喊出了「我想成為這樣的你」,選擇了醫學專業作為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們的毫不猶豫和義無反顧,無疑是這個夏日最顯眼的一抹亮色。
  • 學醫的人出路很多啊,原來他們都是學醫的!
    醫學是一條不歸路,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選擇了學醫,儘管畢業後可能沒有從醫,比如他們:郎永淳:央視新聞主播,南京中醫學院針灸專業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王力宏:麻薩諸塞州威廉士學院Williams college醫學系 大二下半年轉入音樂系。
  • 學醫大學排行榜 學醫就業前景怎麼樣
    學醫一直是很多人夢想,可以治病救人,讓自己很有成就感,那麼2019年我國醫學院校排名情況如何呢?給考生們一個參考。  學醫好就業嗎?  學醫對學歷很重視,學醫一般好學校的學生工作容易找,具體找工作也分專業,也看找什麼工作。如果想去大城市、大醫院工作,還是需要高學歷的,而且一般比較難進,一些地方需要託關係花錢,還得本身有些實力。
  • 如果重新高考,41.4%的醫生不願再選擇學醫!
    而現在已成為醫生的那些曾經學子,在經歷過學醫,走上工作崗位後,經歷過從醫種種經歷後,如果有時光機,可以回到當年高考的那個6月,還會選擇學醫嗎?醫庫調研於2018年5月8日針對「如果可以重新高考,你還會選擇學醫嗎?」這個話題,在平臺上進行民意調查,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共計收到1520份有效投票。
  • 問醫學生為什麼學醫,答學醫為了賺錢,醫生:呵呵……
    問一個問題:當初,你為什麼會選擇學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大家學醫的理由吧~1、務實派:為了賺錢因為覺得做醫生會賺很多錢啊,醫生社會地位又高,穿上白大褂很帥啊~電視上不都是這麼演嗎~後來啊,發現自己不僅窮,而且還可能有生命危險。
  • 為什麼說學醫太辛苦了
    有些是家長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給孩子做好了選擇,根本不考慮是否孩子喜歡,有些是家長聽從親朋好友的建議說學什麼好就學什麼,給孩子做了選擇,也不考慮孩子是否專長,當然有些孩子比較有主見,有獨立的思想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業,家長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 如果再來一次高考,我還會選擇學醫
    這是我第一個、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人生理想。到了我快高考時,那幾年媒體報導了很多傷醫事件。我媽在成功勸退想學醫的表姐後,又打算對我下手。但我一意孤行,即使是在看完媽媽列印的厚厚一沓傷醫事件的媒體報導後,我也未被嚇到。因為學醫對那時的我來說,是堅持了九年的毫無動搖的理想,是一個不存在否定選項的選擇題,怎麼可能輕易被勸阻呢?
  • 學醫近十年,他卻選擇了轉行……
    本科畢業後,跟很多年輕人一樣,飛哥沒有做過職業規劃,抱著「學了醫就當醫生」的想法進入家鄉的縣人民醫院,成為了一名兒科醫生。跟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工作壓力較小,也更不規範,不需要三級查房,大家各幹各的,主任的患者多——忙死,小醫生的患者少——閒死。「主任不會在意你的成長,甚至會有所防範,覺得彼此間存在病源的競爭關係。」
  • 你覺得學醫怎麼樣,你願意讓你的孩子學醫嗎?
    自古以來,常說有得必有失,無論是學醫還是學其他專業都是有好有壞。今天重慶衛生人才網就和大家來說說學醫究竟怎麼樣!學醫怎麼樣?一方面,學醫很好。其次是找工作,目前來說,學醫的就業前景是很大的,對這一塊的人員需求很大,所以就業這一方面相對其他專業來說有一定的又是。最後是學醫可以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還可以學習很多健康知識,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家庭或是對社會都有很大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