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垂危時,是那一席白衣,給人以生的希望;疫情突襲時,是那一身戰袍,給城市安全的力量;在少年人的眼中,他們是救死扶傷的英雄,是溫暖人心的「天使」,更是自己渴望成為的模樣。
這兩天,隨著高考錄取通知書陸續發放,又有一批年輕學子義無反顧地站在了「醫學夢」起航的地方。從醫之路漫長而又艱辛,請為他們加油!
「要說學醫需要一個理由,對我來說應該是醫生這個職業的成就感。」上海中學畢業生黃彥翔是一位「醫二代」,他對醫生職業的強烈認同感,來自兒童康復科醫生媽媽的工作經歷。日前,小黃收到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以綜合評價第一、高考606分的好成績被8年制臨床醫學(卓越醫師計劃)專業錄取。
年輕的夢想在校園起航
01
初一時萌生醫學夢想
黃彥翔的媽媽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康復科工作,用專業知識和技術判斷幼兒的發育情況,幫助發育異常的孩子通過康復訓練獲得健康生活。每天的晚餐也是一家人溫馨的聊天時間,媽媽總會說起醫院裡的事,患兒的健康、家庭的命運、康復訓練的不易、新技術的落實、科研的進展,媽媽的溫聲細語講述著點點滴滴,在黃彥翔的心裡日積月累,漸漸勾勒出清晰的醫者責任和仁心。「有的孩子在幾個月的時候就被診斷出發育缺陷,康復訓練一直要堅持到成年,這是何其漫長而艱辛。」但看到一個個家庭在媽媽的幫助下認識並接受孩子的發育情況,積極參加康復訓練,小黃覺得媽媽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意義非凡,為媽媽感到自豪。
「一般人覺得學醫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可是,不論投身於哪個領域,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績,努力奮鬥都是人生的必選項。因此學醫的辛苦在我看來和其行業的辛苦沒有本質區別。」受媽媽影響,黃彥翔從初一開始就萌生了學醫的想法,而且經過深思熟慮,始終堅定,「另外,學醫對記憶力要求較高,而這方面正好是我的長項,所以學醫對我個人而言壓力不是特別大。」他的想法,家人也一致支持。
小黃家餐桌上與「醫」有關的話題,他漸漸參與討論,特別是說起醫患關係矛盾,常常會多聊幾句。他認為隨著法治建設的推進和公民素養的提高,未來醫患關係將會改善,他和媽媽一樣對未來有信心。或許因為媽媽分享的患者故事總是充滿溫情的,黃彥翔也會站在患者立場考慮問題,保持一份同理心。「媽媽經常說,醫護工作是一項公共服務,醫生這個職業有光環,更需要有大愛。」他在書裡看到一段羅素的話,特別認同——「我的一生被三種簡單卻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所控制: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索和對人類苦難的難以抑制的憐憫。」
02
高中時完成醫學課題
黃彥翔就讀於上海中學科技班,在班主任趙奇瑋眼中,這是一個成績拔尖、知識面廣且夢想非常堅定的學生。為了實現心中的醫學夢,他還曾放棄國內某頂尖高校強基計劃的報名機會。而在上海中學,小黃也有不少醫學路上的同行者。趙老師告訴記者,今年,不少高校醫科類專業首次要求學生在高考中同時選擇物理和化學,去年得知這個消息時,一些學生選擇理化同加,就是為了圓醫學夢。
在趙老師看來,更令人欣慰的是,在00後少年中,像小黃這樣目標明確的學生越來越多了。「以前還存在一窩蜂填報熱門專業的情況,但現在這種趨同的現象在減少。他們接觸的知識範圍更廣,眼界更寬,也更容易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趙老師介紹,小黃和他的同學們每周有兩個下午的時間,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開展課題探究。對於有志於從醫的學生來說,學校開設的腦科學、計算機醫學方面的課程和實驗室,為他們提供了提前接觸夢想的機會。
高中三年,黃彥翔曾對母乳幹細胞的基因檢測產生興趣,在測定不同孕期和不同產乳階段母乳中的幹細胞含量後,他發現母乳幹細胞含量隨產乳階段不同而發生變化,「這可能是因為,嬰兒的免疫和生長發育需求在出生後的各個階段不同,所以母體的母乳幹細胞含量發生了變化。」這個通過實證研究揭示生理機制的過程,令他更進一步走近醫學,「感覺像是用理性破譯生命的迷題,這種奇妙的感受很棒,也是科研過程中最大的收穫。」
03
開始自學專業詞彙
今年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無數醫護人員逆行馳援武漢。黃彥翔看到了國家對醫務人員的急切需要,也看到了學醫道路上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可能。高三的最後一個學期,他努力補齊短板,每天都給自己「加碼」有難度的數學題和閱讀來提升,最後語文和數學都在高考中取得了佳績。
這個暑假,黃彥翔已經開始背專業英語八級詞彙,因為學醫要閱讀大量外文文獻,他希望提前打下紮實的英語基礎。對於即將開始的八年長學制學醫生涯,小黃也提前找學長交流,他琢磨著以後選內分泌或神經內科,因為這兩個領域與大健康密切相關,希望自己的努力也能為提升健康生活質量出一份力。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易 蓉 陸梓華
圖 片 | 採訪對象提供
編 輯 | 陸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