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排位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畢業季。填志願的時候到了,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決定你人生和職業走向的重要時刻。
作為高考生的你,是不是在思考自己要不要成為醫生呢?
作為考生家長的你,是不是在猶豫著讓孩子報考醫學專業呢?
作為親朋好友的你,是不是在糾結推薦別人學醫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在選擇學醫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情。
很多人都知道醫學專業的本科是讀5年,但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比其他專業要多讀1年。
是因為醫學專業的課程特別多嗎?確實多!
是因為醫學專業的內容特別廣泛嗎?確實廣!
是因為醫生專業特別注重實踐嗎?確實是!
在學校搗毀青蛙脊髓、家兔氣管插管、解剖人體... ...(此處省略500字)
在醫院四大穿刺、無菌鋪巾消毒、切開分離止血結紮、外科打結縫合法... ...(此處再次省略500字)
5年之後你甚至都還沒邁入醫學的門檻,因為你差1年才能考國家認證的執業醫師資格證。
所以,當你選擇了學醫,就意味著你得考這所大學的最高分,從此踏上學霸的道路,活到老、學到老。
我身邊的學醫的小夥伴真的是最愛讀書的一群人,家中藏書千千萬,隨時讓人迷失在書海。所以每次我去別人家,他家如果有一整面書牆,我幾乎可以認定,這家人中肯定有作家或者醫生。還有可能就是像我雖然學醫,但只是單純地想裝一裝。
如果家境殷實,你大可選擇學醫
醫學的技術門檻是需要時間來慢慢熬的,想成為獨當一面的「一把刀」可能需要付出漫長的等待和磨礪。
當你內心有所波瀾時,家庭的殷實可以讓你不那麼著急去賺錢,而是慢慢累積技術和能力。越頂級的技術,成才周期就越長。等你成為科室骨幹的那天,金錢、地位、人脈會追著你來的。所以,學醫是大後期職業,前10年積累,後期才發力。
知乎上有人(欣旋諮詢)是這樣說的:
學醫你想要在三十歲之前賺錢養家幾乎是不可能的。當你的小學同學開始就業的時候,你正迷失在廣博而浩瀚的專業書本裡;當你的初中同學開始牽著小手談著戀愛時,你還在某個實驗室手握大鼠做科研;當你的高中同學開始當爹當媽、日常曬娃的時候,你還在某個醫院查房、開醫囑、寫病歷。
我們來看一看一名醫生的晉升之路
醫學生--見習醫生--實習醫生--住院醫生--主治醫生--副主任醫生--主任醫生。沒有個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學習和沉澱,你是不可能成為了一名好醫生的。
小夥伴們劃重點啦,以後你再去醫院時可以觀察他的牌子,看看他是實習醫生還是主治醫生。
還有一種很好的區別方法就是看發量。
如果家境一般,你更要選擇學醫
如果家境一般,甚至比較差,沒有人脈,沒有出眾的才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社會階層嗎?我的回答是:請學醫!
不同的社會精英成功的途徑是不一樣的。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要培養一個奧運金牌得主、獨立藝術家、商業領袖、明星演員都是很困難的,道路艱難且看不到頭。
但是,培養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你只需要送他去醫學院。沒有人脈在握沒關係,沒有經濟基礎沒關係,沒有天賦加身沒關係。
學醫是少數可以只依靠自身努力就可以晉升社會階層的職業。
只要你自己足夠努力和不畏艱辛,就一定能給自己拼來一個光明且穩定的未來。
我的新晉男神張文宏教授,在疫情期間被譽為「硬核醫生」,他謙虛地說「聊我就不用了,我只是農村孩子,畢業留在上海,就這樣。」
沒錢沒勢沒人脈要留在一線城市很難,但學醫可以。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王漫妮作為奢侈品店的銷售精英在上海奮鬥了8年後月薪1萬7,一辭職就只能從事月薪7千的初級銷售。
漫妮被迫回老家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她的工作是可替代的。
但你想如果她是學醫的,畢業後在上海奮鬥成了副教授,如果辭職,那無論去哪個醫院都是副教授,因為你努力考取的職稱是會跟著你走的。
在我決定學醫時,我爺爺很開心地說「我家小孫女永遠不會失業咯」。
老一輩的人會對失業、下崗有著深深的恐懼。
所以為什麼長輩們會推薦你去學醫呢?
因為,醫生真的是鐵飯碗,只要你不主動辭職、不出醫療事故,你可以一輩子當醫生。
我有一個朋友報考了當時熱門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還沒等她畢業,教育部就公布了撤銷他所學的本科專業。
天吶擼,世上最大悲劇就是人還沒畢業,專業就沒了。
但如果你選擇學醫,就永遠不會面臨這樣的困境。醫生,無論是盛世亂世,都被需要著,永遠不失業、永遠不下崗。
這個原因大家都知道,只要是人,我們就會生老病死,而醫生就是健康的密友。我們向醫生尋求幫助,請求他們治癒疾病、減輕痛苦。
只要人類存在,醫生這個職業就會永遠存在。
當然,有人會問:那我學到一半想轉行怎麼辦?我想說,這是你另一個輝煌的起點。我們來看看那些學了醫又轉了行的人。
連毛不易也是學醫的,你沒想到吧。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學醫的人轉行後會這麼成功呢?連醫生都能當,有什麼事他們幹不了的?
從來只有醫學專業可以轉行當律師、詩人、作家、藝術家、革命家等。其他專業的人能半路成為醫生?概論為零。
就拿國家認證的執業醫師證來說,如果你不是學醫,就算你能拿了滿分就不會給你頒證。
因為醫學的門檻就在這裡。所以,你只需要擔心自己去不去搶別人的飯碗,永遠不要擔心別人半路出家會來搶你的飯碗。
學醫確實很辛苦,但不乏味,會讓你腦洞大開、眼界大開、思路大開,從此擁有一枚有趣的靈魂。
學醫之前,我認為的肌肉男是這樣的。
學醫之後,我明白了真正的肌肉男是這樣子的。
讀書讀累的時候,我們是這樣放鬆的。
再說說人緣好這件事。如果你學醫,你不需要成為段子手,你講的笑話就會很好笑。
實習的時候,我和一個醫二代師姐輪普外科,沒想到師姐的爸爸就是科室的張主任。師姐吐槽說她爸所擁有的暗黑系冷笑話技能。
在家講笑話,沒有人買帳,一片寂靜,氣氛有些尷尬。
但每次查房時,隨意講個段子都能逗得患者哈哈大笑。
有一次主任查房的時候,講了個諧音梗的段子,一個剛做完手術的大媽笑到傷口都裂開了,需要重新縫合。主任也嚇一跳,他都沒意識到自己威力這麼大,從此之後,主任也不敢和剛手術後的病人講笑話了。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醫生查房這麼嚴肅了吧。
學醫就是這樣「豪橫」,你不需要可以刻意經營人際關係,就自動獲取了最好人緣。試問誰不想成為醫生的好朋友呢?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有「哮喘」,一次我們5個人組團去海南玩,她媽媽負責定的機票,把我們倆的座位安排在一起說是「有安全感」。治療哮喘的藥,她自己自己備了一份,還備了一份放在我的行李包裡,說是以防萬一。
雖然旅行的全程,她並沒有哮喘急性發作,但是這種被人信任的感覺是真的好。
鍾南山
我想這次我也很高興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學醫,我們國家的醫護人員的人數不是多了,是少了。
陳國強(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 )
醫學是需要「溫度」的,需要人文關懷的,其深奧學科背後所蘊藏的是熱愛生命、關注生命、傾注愛心、奉獻一生的不變旋律和永恆追求。
當一個人在助人時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並從自我價值實現中得到極大的精神滿足和靈魂慰藉時,那種幸福和愉悅感是無與倫比的。
試想,有哪一個價值還能比生命更偉大?有哪一個價值還能比生命更高貴?有哪一種職業還能比拯救人的生命更神聖?更能讓從業者在助人的同時,使自己也獲得無比的快樂和幸福?
我想,這就是我們選擇醫學的理由。
陳穎超(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內分泌)
醫學統計學的思路教我如何去偽存真。如果不是學醫,說不定我也迷信朋友圈各種養生謠言。
陳剛(武鋼二醫院)
雖然現在醫療環境不好,但我還是想我兒子學醫,那我就談談學醫的理由吧。1.醫學是關於人體的學問,對自己和家人很有用,可以照顧到周圍的人。2.醫學的學習思維,特別是面對生死,加速了人們領悟人生的過程,對於處理社會上的各類事物有了不同視角。3.我相信社會發展到最後,醫生始終會為人尊敬。
塗夢雲(上海仁濟醫院)
大約是內心深處的一份悲憫,祈禱世間少些苦痛的情懷。
潘昱(解放軍301醫院)
學醫,我無怨無悔!
學醫不易,請你愛護身邊每一位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