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依然沒有完全過去,但推遲的高考卻還是如約而至。明天各位高三的學弟學妹們就要上戰場了,和當年的你們一樣,他們也會有一個激動和忐忑的夜晚。
高考完就是報志願啦。因為種種原因,填報志願的時候很多同學會選擇就讀醫學院校,走上學醫這條不歸路。 在多數人的眼裡,醫務工作是鐵飯碗,受人尊敬,收入可觀,但其實……
醫生這職業,不是一般的慘。
1、學醫慘之:你敢學醫我打斷你的腿
每年高考結束到報志願,總有會醫生調侃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學醫。
類似的職業導向還有當教師的家長不想讓孩子上師範,當律師的不想讓孩子學法(對聯的下半句:勸人學法,千刀萬剮。)
而學醫,感覺已經成了鄙視鏈底端的存在。。。
放棄學醫的名人不要太多啊,魯迅先生就曾經說過……
你以為大家都勸考生別學醫,醫學院就好考了嗎?並沒有!
這些年醫學類本科的錄取分數線一路水漲船高,一般醫學本科線基本已經到了重點線以上,所以就是想學醫也很難考上。
但真的分數好的,有幾個想學醫呢?
有報導說X省高考狀元、榜眼、探花全部出自醫療家庭,但這三個人都沒選擇醫學專業。。。還真挺尷尬的。
中國校友會發布的中國高考狀元最青睞的本科專業排行榜上,工商管理、經濟學、電子信息類領先前三,醫學類排在第12位,總體還是挺靠後的。
從歷屆狀元的選擇來看,醫學類佔比也處於末流。遠不如經管、工學、法學等專業,佔比徘徊在1~2%之間,從來沒超過2%。
至於狀元最喜歡的專業,基本都在金融體系。
果然聰明人都知道,畢業就被投行搶走當blingbling高富帥才是正道。
註:狀元總數為以上專業數據相加,數據主要來自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
不過即便高考狀元都沒有選擇學醫,醫學生的生源和水準也非常高,比如華西醫科大、特別是口腔醫學的分數,都接近清北了。
所以啊,還是有很多想不開偉大的學霸們在學醫!感恩!
2、學醫慘之:太特麼難學了
來來來,觀賞一下醫學生的教材:
如果還是不能直觀理解,再看這個:
醫學教材的字數竟然比「四大名著」還多?
如果你跟醫學生求證這件事,他們一般都會:
ok,fine!
還有已經學醫的前輩在網上曬出了自己的筆記,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看了要犯心臟病!
筆記其實也不算什麼,課表才是真牛X:
貌似右下角還是有一節休息的嘛,也不是一點活路沒有的對吧?
不過醫學生的考試就很驚心動魄了。
首先是時間長。正常大學專業的考試三五天,最多一周就考完了,醫學生的話,要考整整一個月。。。
其次是內容多,而且不存在「重點」。
再次,就是內容難,比難產還難。
不但難,還特別雜,比如,學習「醫學生專用文字」:
對,你沒看錯,醫學生真的有自己的文字。
還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總之一句話:
3、學醫慘之:脫髮單身如影隨形
學醫慘,不光是學海無涯苦做舟,生活上也是大寫的慘。
首先犧牲掉的,就是頭髮。
可以說,醫生和頭髮是無緣的。
比脫髮更心塞的,還有找不到對象。
當醫學生遇到普通學生:
當醫學生遇到醫學生:
醫學生的實際感情生活——一望無際的空窗。
對象和頭髮都留不住,但也不能輕易放棄人生。醫學生最擅長的就是苦中作樂。
比如,「盤」個癩蛤蟆解解壓:
再比如,搬搬屍體,活動一下 :
搞搞解剖,調節一下:
要問醫學生的最佳技能,那就是玻璃渣子裡找糖吃,還能吃的倍兒香!
4、學醫慘之:被全世界誤解
其實,學習全都是淚、生活枯燥乏味,這些醫學生都能應付。
但除了來自學校的壓力,醫學生還要面對各種難纏的誤解,在心理上遭受一萬點傷害。
比如某些「以為學醫就能看病」的親朋:
面對這種人,懟回去吧,以後就別想做人了,不懟回去,就要憋出心理創傷。
只要你敢說一句不會、不懂、不知道,人家的臺詞早就叭叭等著了:
「不是說學醫的都是學霸嗎?還有不知道的?」
「我看你學白上了,書白讀了」
「一問三不知,怎麼當醫生?」
。。。
再比如,總拿有色眼鏡看你的路人:
「去看個病,還沒說幾句話,醫生就讓我去照CT、X線、B超、CT、心電圖......不會看病,只會開檢查,多黑心啊,就想騙我們老百姓的錢!」
「天天就坐電腦前打打字,賺錢也太輕鬆了!」
「醫生工資都很高的,開刀還有紅包拿!」
其他的誤解還有:
不能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吧。。。
5、學醫慘之:千辛萬苦不如賣紅薯
上面這些,都是學醫要面對的精神折磨,我們再來說點實在的。
大家都以為醫生工資高,但實際上(尤其是國內),和金融、IT比起來醫生真的不算高收。
雖然做到頂端的醫生待遇並不差,但要熬到頂端的苦日子,那是真苦。
2018屆畢業半年後月收入較高的主要本科專業前50位,只有生物醫學工程以月收入5316元上榜,排名第一的是信息安全6972元。
2018屆畢業半年後月收入較低的主要本科專業(前10位)中,臨床醫學以4320元上榜。
這幾年分級診療改革中屢屢提及缺乏的全科醫生,也以月收入3973元上榜2018屆本科畢業生從事的半年後月收入較低的職業(前10位)。
這裡的月收入指工資、獎金、業績提成、現金福利補貼等所有的月度現金收入。
畢業三年後收入較高的專業中,醫療類無一上榜。
數據來源:麥可思-中國2015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後職業發展跟蹤評價
工資低就算了,就業專業門檻偏偏還是最高。感受一下:
數據來源:麥可思-中國2018屆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
說好的高難度高收益低難度低收益,高難度低收益不存在呢?
學醫就是高難度低收益活生生的典範啊!完全不合理啊!
於是,腦子不傻的醫生們,用腳進行了選擇:老子不幹了。
據2017年《TheLancet》研究數據顯示,根據中國2005—2015年國家衛計委的衛生年鑑分析,25-34歲醫生比例從2005年的31.3%降至2015年的22.6%。
這說明,年輕醫生正在因為各種原因離開醫院。
而且醫生資質也開始大幅度降低,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說:「單從個人感受來說,近年來到我們醫院的醫生素質確實不如以前了。」
總之一句話:薪酬待遇低,工作壓力大,職業發展路徑窄。
這麼下去,以後中國人面臨的將會是無醫可看,逮著還是個庸醫的可怕局面!
難道學醫就沒有一點好處嗎? 學醫其實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比如,心態好?
或許,學醫的人才是上輩子折翼的天使吧。
今年是個特殊的年頭,新冠疫情肆虐,全國廣大醫護人員白衣執甲抗病毒,逆行出徵為蒼生,讓我們看到了醫生這個職業的高尚和重要性。
如果你身邊有孩子想要學醫,不用說偉大神聖的字眼,只告訴他們醫學是個多麼有激情的行業。雖然小昭也明白讀醫從醫的千萬般苦,但如果她/他也像當初的你一樣,有一個救死扶傷的夢想,我們就不應該扼殺。
只有一點,填報大學志願時一定要考慮清楚,醫學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堅持住才能得到想要的。
最後,昭昭考研要衷心感謝每一位仍舊堅持在崗位上的醫生。
勿忘初心,感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