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高考志願填報的截止日期了,你有沒有選擇好自己心儀的大學呢?流火的7月,我們也即將告別那些過往緊張焦灼的歲月,抵達人生關鍵的十字路口。可以說,如今選擇專業和院校就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今後從事的職業,學醫、學新聞、學金融、學師範……把目錄翻過來看過去,最後還要靠「拍腦門」決定自己的一生。
還是聽聽前輩們如何說吧,如果你想報考醫學院,南方+為你請來了兩位醫學院「大師哥」,聽聽他們「醫路」走來的心得體會,或許會對你當下遲疑不決的狀態帶來些積極的影響。大師哥們說,「醫路」走來有心酸,有腰酸,在這裡既不「忽悠」也不「吐槽」,他們只想告訴大家個人的學醫體驗,儘管這於每個人是千差萬別的。十年修得醫學博,二十年修得主任醫,無論是在醫學院的檯燈下,還是在醫院的無影燈下,總有一種初心讓人「衣帶漸寬終不悔」。
興趣是一切專業的首位要求
陳宏是1984年中山市高考理科「榜眼」,如今,他是中山市人民醫院腫瘤分院副院長,從醫之路29載,對於陳宏來說這仿佛是一條命中注定的道路。「我的父親就是在中山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退休的,母親又是一名護士,學醫是我當時唯一的選擇。」陳宏口中所說「唯一的選擇」,既主觀又客觀,1984年雖然沒有現在的專業種類多,但學醫顯然不是「唯一」的選擇,只是在他看來,學醫是他的必然之選。因此,從客觀上看,據他講,當時他將全部志願都填報成各大醫學院,簡直到達了非醫不可的地步。
出生在醫護家庭是其報考醫學院的首要原因,他坦言,自幼看著父母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他只覺學醫是一門永遠餓不死的技術,讓人感到永遠在幫助別人。「無論在哪個年代,擁有能夠傍身的一技之長總是保險的,尤其學醫,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陳宏說。陳宏的兒子倒沒有像他那樣義無反顧,順著自己的意思選擇了金融專業。對此,陳宏感慨,時代不同了。近年來,社會上新興了許多其他熱門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學生的選擇,此外,醫生的工作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轉變,他表示自己尊重兒子的選擇:「他喜歡就好!」
中山市博愛醫院風溼血液科主任醫師鞠文東也有著類似的家庭情況,他的父親是名藥劑師,母親是位助產士,自己的兒子去年剛考上了中山大學數學系。鞠文東表示,兒子從小熱愛數學,很早便表現出對於這門學科的興趣,他認為尊重興趣才是第一選擇。「雖然我受父母工作的影響比較大,但是我並不想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鞠文東透露,學醫是份苦差事,需有著紮實過硬的專業功底和充滿耐心的人文關懷,如果沒有興趣,學醫就會成為痛苦的事情。
自幼跟著父親行醫的鞠文東如今自己也已從業35年,回想那個困難的年代,父親作為下鄉的醫療幹部,憑藉一雙「赤腳」走遍山野村落,四處為鄉親們看診,鞠文東就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長大。他深感學醫能救人於痛苦,無論什麼時代都是百姓最為需要的人。年少歷事多,胸中有抱負,鞠文東在高考填報志願時,也是清一色的醫學院,最終如願以償。
「醫學院課程多,很多東西需要背,對基本功要求嚴格。此外,一些解剖課也需要一些心理上的適應期,但我還是那句話,只要熱愛這門學科,一切都會覺得值得。」
醫學院招不到狀元了?
在80年代的中國,能成為醫學院的學生是一件值得榮耀的事情。「當時,各省市狀元和排名靠前的學生都很積極報考醫學院,現在不一樣了,到醫學院就讀的狀元比從前少了很多,我真希望這個學科能招到最為優質的生源。」陳宏感慨著,儘管他也能理解,這並不是一個能讓年輕人很快就名利雙收的職業。
十年修得醫學博士,二十年修得主任醫師。「醫生的晉升之路何其漫長,這不是一個浮躁的職業,要耐得住沉得住。」鞠文東介紹,醫學本科5年,若加上碩博,則需要有10年做學問的時間。畢業後還要加入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下稱「規培」)的大軍,此後,若幸運的話就會經歷每隔5年的「三級跳」,從主治醫師到副主任醫師,再到主任醫師。「在這個屬於醫生的成長期裡,一位醫生到了40多歲才是他/她的『正當年』呢。」鞠文東笑說。
近年來,鞠文東也些許感到醫院招人困難,優質人才逐漸另謀高就,這令他偶爾感到力不從心,希望能有些大環境上的改善,留住優質醫學人才。「這是一個越老越吃香的行業,我還是要呼籲那些好學生,報考醫學院!給自己一個大平臺,終身成長。」陳宏也表示,想要改善目前醫學院招生和醫院招人的難題,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比如醫學院也可以效仿師範學院,為報考的學子提供一些優惠的就讀政策,以吸引那些優秀的人才。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郎慧
【圖片】受訪者供圖
【通訊員】林茹珠 何金釗
【作者】 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