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到我高考完的那段時光,是一個完全放鬆的狀態,沒有考慮到那麼多,把心思都放在了考駕照上。從暑假到現在,內心的心情和態度隨著認知其實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報志願的那一段時間也是相當的糾結,總覺得這個專業挺好,那個專業也挺好。其實大家都是這樣,整個中國的學生都差不了多少(無外乎那些極少數在高考之前就確定了自己濃厚的興趣所好的大哥),高考前和父母探討專業,父母總說:"想那麼早幹嘛!沒有用,趕緊去學習,高考完有的是時間」。真到高考完之後,其實你會發現,成績下來到選專業之間其實就十幾天。十幾天之內,你要把幾十個專業、學習都看一遍,一開始總是很有興趣,然後逐漸麻木,反覆的糾結,到最後乾脆一句「去他媽的,啥專業老子好好學都OK」。真的是這樣嗎?
換句話說,父母口中的「想這麼早沒用」真的是這樣嗎?
上百種專業讓人眼花繚亂
回過頭來看,我很多平時性格外向,善於社交的同學,去選擇了工科(如冶金工程、地質工程之類的),後來他們大二(我大一)時給我抱怨道,這玩意以後天天下地,有的還往山裡跑,掙到錢也花不出去,操。有的性格內向的同學,學了經濟管理方面的專業(經濟統計、國際商務、國際經濟貿易、工商管理),總覺得活動太多,不能靜心學習,乾脆天天窩在寢室。
回頭再來看,其實,選擇專業的時候,還是要糾結一下的。當然,也不用糾結的太過於細緻。簡而言之的說,在我看來,可以大體上分為三類。
第一:就一少部分人而言,如果你在中學階段,或者是小學階段,對於一些行業就有所了解,並且進行一些自我的研究,堅定這個行業是你的未來所勢,同時兼顧到現實性,區分好職業和興趣的關係後,堅定一個專業,那麼在大學選擇專業時,可以將此專業毫不猶豫地選擇其中。
第二:其實大部分人在之前也都沒有做過很清晰的規劃(很正常,不要內疚,中國教學體制之下的必然產物罷了)如果你是很喜歡鑽研,不太善於社交,同時家裡經濟條件還可以。那麼,你就相對比較適合理工科(工程類),當然要真的是喜歡鑽研,能耐得下去。當然如果你根本不了解你所選擇的工科專業,如果學到一半後,發現,真的是產生不了任何的興趣,再回頭去做金融,經濟,計算機的話,放棄成本就太大了,基本上是從零開始了,因為兩者本身相差甚遠。
第三:如果你不想再延續高中的沒日沒夜的研究生活,你可以大膽的選擇目前的具有熱門趨勢的行業(計算機,金融,管理等)這些專業有一個特點,就是行業與行業之間,交叉的部分較多。可能你學管理,同時開設的也有經濟學。如果你學管理學學到一半,想轉攻經濟學,那麼,你之前學的內容對於你來說,可以繼續沿用到經濟學上,貫通性很強,對於你來說,是很好的基礎保障。這一點,要區別於理工科。
高考都過了?還有什麼過不了嗎?
總之,不要試圖把未來看得那麼一清二楚,設計好再去走,先有個大方向就行。成功人士分享成功經驗也只是在成功之後,歸類,總結。大方向選好,堅定、大膽的走就行了。伴隨著勇氣走的每一步,通向的終點,都不會讓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