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育局工作,每年高考完我都會請假幫高考完的學生報志願,一個人2000元,今年大概有350人來找我吧」
看到這樣的話不知道各位觀眾心裡作何感想,我是羨慕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能掙70萬,這恐怕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吧。那為什麼高考填報志願會有這麼大的收益呢?難道報志願的時候一定要有「專家」指導才能萬無一失嗎?
在中國,每當提起我們的國民老梗:高考!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小學初中心中無不肅然起敬,由此可見高考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重要性。很多學生上了高中之後都卯足了勁衝刺高考都以為只要考完試自己就徹底解放了,但是考完之後才明白:原來還有一種噩夢叫做報志願。
高考完兩周,馬上就要開始報志願了,考生的家長就開始忙碌起來了,他們四處打聽志願填報規則,哪些專業比較好,有哪些一本,有哪些名校,感覺自己馬上就要高考了一樣。在很多家長看來自己的孩子學了這麼多年,哪怕是花錢也不能讓孩子在報志願的時候掉鏈子。利用家長的這種心理,許多所謂的「考試院專業人士」 「大數據報考志願」藉機招攬生意,有些機構更是明碼標價:一對一指導報志願,最高服務費高達上萬元!那麼,花高價來填報志願是否真的有必要呢?
其實,結合許多過來人的經驗,那些曾經找機構報志願的學生對於這些機構和專家的評價並不是很高,很多人都表示「這些機構給你報的學校只是看起來沒有損失分數但是很多學校的『性價比』都很低。」甚至有些學生實在忍受不了自己的學校而回高三重新參加高考的情況,由此看來,某些機構和專家所說的「幫你進入你最理想的院校」也不過只是天方夜譚罷了。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有很多考生和家長對這種機構趨之若鶩呢?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信息差。很多學生和家長第一次看到那兩本厚厚的《報考指南》時,心裡就已經退縮了,認為報考志願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就花錢去找所謂的專家。說白了,無非就是花錢買個心安。冷靜下來想一想,全世界又有誰能做到未卜先知呢?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報志願的過程中,最應該著急的學生本人卻是最輕鬆的,反而是父母一直在各處打聽,多方了解。但是父母畢竟都步入社會很多年了,很多父母在為孩子選擇志願的時候往往都會選擇在他們看來最穩妥的方案,比如男生就去學計算機,機械,女生就學金融學會計將來考個公務員找個不錯的人家就嫁了,然而父母的這些「萬全之策」真的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嗎?對於這種情況我只想說,作為一個準成年人,自己應該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能什麼都要依靠別人。
其實報考志願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深奧,每年高考的形勢,都會發生變化,那些所謂的大數據和專家也未必可靠。在暴利面前,一些普通高中老師和大學招生老師,也被包裝成「資深」、「頂級」專家,諮詢一次標價數千到數萬元。但是就是資深的招生老師,也只是對本學校較為熟悉,不可能對其他學校的招生了如指掌,做出客觀的評價和理性的分析。
因此,報志願更應該選自己自願的,而不是以分數為唯一基準找一個自己勉強能上的學校。許多冤枉錢也不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