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除了成績還有什麼,大家肯定會不約而同的說是填報志願。每一年的填報志願父母和孩子都會展開一場「拉鋸戰」,誰也不相讓。
到最後誰勝誰負我們先不做討論,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安排的志願VS自己想報的志願。
筆者有一個朋友當初報志願的時候就出現了「拉鋸戰」問題。她呢想報新聞專業,因為這是她的一個興趣。但是她的父母想讓她報師範類專業,因為這個比較穩定。然後還動員了她的各種親戚來勸說,就這樣持續了幾天,最後以父母的勝利告終,上了師範,雖然當時不情不願,但是現在工資不少,工作穩定還是很讓人羨慕的。所以有時候父母的建議也還是要聽的。
但是,有時候可能也會因為家長的原因導致考生白白浪費了很高的分數。算是一個學弟吧,在學校裡成績很好,這次高考也不出所料成績高出了一本線35分。這應該是一個令人很滿意的成績了。在報考的時候考生自己已經選擇了一個比較喜歡的專業和學校,因為這個學校往年的分數都挺高的,所以父母就認為可能比較冒險,堅決不同意這位考生報考他自己心儀的學校和專業。然後父母幫他選了一個分數稍微低點的學校。
現在錄取分數出爐,發現現在報考的學校只比一本線高十分,而他自己看好的則要比一本線高出二十多分,而且這所學校無論是知名度還是自身條件都比較好,沒辦法,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只能白白浪費了高出本科線三十多分的好成績。
但是像報考志願這樣的大事兒父母又豈會袖手旁觀呢?
有人說因為父母過度的參與,導致自己去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去之後發現都不喜歡。但是也有的考生因為父母的幹預,學著學著,覺得還不錯,畢業後也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就像讀者開頭說的那個朋友那樣。
父母幹預孩子填報志願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有的父母他是真的很了解 這些報考問題,而有的家長則不然。
看看下面一些考生的經歷,你就知道家長了解志願報考與不了解的區別了。
10年高考我是理科生想報漢語言文學專業,當時不懂就感覺比較高大上,然後父母讓我選擇了電子科技專業,現在工資很高。
我報考的時候想選電子計算機專業,但是父母看物流專業剛剛興起應該找工作比較容易。但是結果是我選電子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工資五六千而我兩三千。現在很後悔也於事無補。
我一個朋友高考600分左右,本來可以去一個好大學,但是父母非讓她去師範說是好找工作。
看了這上面種種,有好也有壞,但是不可否認父母都是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人生,能夠上一個好的大學。
對於志願填報,父母安排的志願VS自己想報的志願大家還有什麼想說的,來一起討論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