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高考不只是考生非常重視,考生的父母同樣非常關注。雖然說考生十幾年辛苦讀書,但是在這十幾年裡,父母也付出了同樣的心血。在高考成績出來之前,很多考生就已經選好自己想報哪所學校了,但是成績出來之後,父母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這個時候應該聽誰的呢?畢竟高考志願決定未來的大學在哪裡?
今年有一名高考生的分數高出一本線35分,他憑藉著自己的調查,覺得自己可以報考心儀的學校,因為自己的分數還是不錯的。但是父母表示,孩子的分數沒有特別高,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報考一些低檔位的學校比較穩妥,最後孩子沒有爭論過父母,只能服從父母的安排。
最後的結果出來之後,該名考生的分數比報考院校高出20多分,而之前心儀的院校僅僅比一本線分數高了30分左右,如果當初選擇拼一下,或許自己的可以被錄取,自己心儀的院校比報考的院校更有名氣。但是世界上並沒有「如果」,事已至此,此次填報志願白白浪費了兩萬名次。
是父母的錯嗎?父母為了孩子可以穩妥的上大學深思熟慮有錯嗎?報考志願是一件大事,作為父母怎麼可能袖手旁觀。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後,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孩子。
高考之後,在報考的時候,如果聽從父母的建議,得到了好的結果,孩子會感謝父母,如果聽從父母的建議得到了壞的結果,孩子就會埋怨父母。其實很多孩子在開始的時候並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是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就會明白父母的深謀遠慮了。
有的父母憑藉著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在孩子報考的時候,分析報考專業的就業前景,分析學校的地理位置,可以在孩子報考的時候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有一位2019年的考生,當時報考的時候,他對自己選報什麼專業並沒有明確的選擇,於是他就採取了父母的建議,到學校進行學習,畢業之後順利找到了工作。現在想到自己聽從父母的建議真的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但是還有一些父母,平時的經驗不足,看事情的眼光也不是很長遠,在孩子報考志願的時候強制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建議,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報考,最後會遭到孩子的抱怨。
有一位考生是學計算機專業,但是父母看現在物流行業這麼掙錢,於是就讓孩子轉專業,轉到物流管理專業,孩子畢業之後,找到的招聘信息,工資僅有3000元左右,原來學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畢業找的工作,最低工資都是6000元左右,自己真是特別後悔。
高考生很多都已經成年了,有自己的選擇權了,所以在報考的時候,可以和父母交流意見,一起談論報考的方案,這樣最後的選擇會更加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