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各省的高考成績都出來了,面對今年普遍「虛高」的分數,在盡情吐槽完各省考生的不易後,大家還是得面對現實,要填報志願了。
收到兩個遠房親戚的詢問,兩個孩子分數都挺高的,甲同學是城市裡的,父母和自己顯然是懂一些的,問上985(西交華科)還是財經類211(上財央財);乙同學農村的,直接就讓給建議報哪個學校學什麼專業。
問題比較典型,怎麼報志願,其實要根據每個人的個體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媒體上的大V一般只是針對常見的情況,學校的老師一般鼓勵你儘量報好的學校以給母校帶來榮譽。其實說來說去無外乎這幾個糾結:優先城市還是優先學校?優先學校還是優先專業?
這個問題其實是志願中最熱門的,多位「成功人士」也在公開場合發表過看法給過建議,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俞敏洪、劉強東等,他們的建議均是一定要到大城市去。
大佬們的「經驗之談」當然很有意義,但本人覺得這個事情要分開來看,你是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大概的規劃,將來是本科畢業直接就業還是讀研攻博?因為不同的計劃對應的選擇是不同的。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些提倡一定要去大城市上學的大佬一般都是本科畢業直接就業的,他們大學所在的城市給他們提供了他們需要的視野和見識。一線城市各種機會確實是二三線城市不可比擬的,在這裡讀書四年你會對這個城市有比較深的了解和融入,以及積累人脈和資源。所以,如果你有清晰的規劃,我本科畢業就工作,那麼,確實可以適當犧牲學校的檔次以換取一線城市的資源。但是,如果你有自己的規劃,我將來是大概率要讀研的,那麼為什麼不能將來讀研時再回來一線城市呢,犧牲眼前的城市優勢,但換來學校層次的提高,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能考慮並糾結這個問題的考生,以後大概率是要讀研的。
是選差的985還是選熱門專業的211?每年報考季節這個問題總被提起。比如上面提到的,選擇華科西交的工科還是上財央財的金融呢(在大部分尤其是中西部省份,這些學校錄取分數是一個檔次的)?
能有這樣的疑問,無論家長還是學生對志願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當年在我們老師的認知裡,這是個問題嗎?肯定華科西交武大啊)。毫無疑問,計算機和金融仍然是目前最熱門最賺錢(在多數人眼裡)的專業,所以相關的高校一直是炙手可熱,相關熱門院校錄取線遠超部分985高校。
但是否人人都適合報熱門專業呢?未必,上了熱門專業一定會像想像中好找工作又高薪嗎?更不一定。
計算機和金融好,大家無非是看到BAT及華為工資無限高(網絡媒體各種推波助瀾有誇大成分),投行證券公司光鮮亮麗又高薪。但這些公司要求的門檻是很高的,BAT及華為校招最起碼西電成電起步,投行和證券公司好的崗位只收北清復交,最起碼要兩財一貿。不是熱門的專業就能去熱門的企業,好的專業也要好的學校做基礎。
這麼多年了,第一學歷的標籤仍然存在,並且越來越明顯,北清的本科生可以直接落戶上海而其他學校的研究生都不一定能;絕大多數省份的選調生只收985高校畢業生(不論你是多麼牛的211院校都不行)。985和211學校在保研方面很有優勢,本人親身經歷,本科期間沒有掛科就可以保研(最起碼本校),即使有掛科即使,考研本校也近水樓臺,佔盡優勢。
對於專業選擇,一般好點的學校入校後都有調專業的機會,985學校跨專業保研也不是難事,我們班(工科)當年就有保北大金融的。
提醒,報志願時謹慎選擇專業不服從調劑,個人覺得這是平行志願下最危險的行為。
十幾年前,我們高中老師天天給我們「提醒」,好好學,以後千萬不要跟我們一樣做老師,工資就這麼點,天天從早上五點管你們到晚上11點,當時一打聽一想,確實是這樣啊。所以,當年我們班成績好的同學沒一個報師範類的,哪怕北師大大家都「不屑一顧」。這些年,教師的待遇逐步提高,去年開始,深圳教師招聘引得大批北大清華研究生競聘,年薪三十萬全年一百多天休假,性價比之高令無數名校畢業生競折腰。仔細想想,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其實,能考上不錯學校的孩子一定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天賦,具體在哪方面只有自己和家長最清楚,所謂的熱門專業並不一定適合自己,況且現在的熱門並不一定是以後的熱門,社會快速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別人的建議都只能做參考,最終的決定權還在自己,現在信息通暢,多參考多比較多聽多問,願所有的考生都能錄到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