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憑什麼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評唐小兵《書架上的近代中國》

2021-02-08 新京報書評周刊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唐小兵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晚清民國報刊史、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與20世紀中國革命等議題的研究。在最新的著作《書架上的近代中國》中,他以書評的方式縱論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向,以及其中的知識分子命運,他力圖把握精英與大眾的關係,並重思知識分子在近代遭遇的公共信任危機。


撰文丨西閃


對我來說,好的書評就像一封推薦信,可以讓我更自信地面對原著。問題是現在什麼人都在寫「推薦信」,值得信任的太少。學者唐小兵先生說,每個書評人都應該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用湖光映照世界。這是自我期許,少有人達到他的境界。


讀唐小兵的《書架上的近代中國》,這種感受愈發強烈。在這本書中,他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對知識分子命運的剖析,對精英與大眾關係的把握,對地方文化生活的尊重,無不體現出一個書評人的優良素養。捫心自問,我是否達到他對書評人的要求?頗難自許。稍覺欣慰的是,他評論的書我也讀過一些,故而有類似的思考,也有討論的基礎。


《書架上的近代中國》唐小兵著,東方出版社,2020年3月



中國近現代的進程既宏大又詭譎,就像暗夜裡的大江,裹挾著所有人。無論大家清醒,還是懵懂,很難不讓我想起著名的「歷史三峽論」。在唐德剛先生看來,近現代中國必有一個穿越三峽的命運,雖說灘險流急,煎熬漫長,終有揚帆直下海闊天空的大局。真心覺得,這種帶有歷史終結論色彩的預言乃是一廂情願——因為三峽過後,不確定性仍在。


記得唐小兵在《十字街頭的知識人》一書裡也不認可歷史三峽論,但唐德剛對胡適的某些看法,他在新著裡卻有所肯定。而這些看法,歸根結底是對以胡適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批評。其核心的指責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先天不足」,導致這個群體不乏介入政治的勇氣,卻缺乏介入政治的能力和智慧。


《十字街頭的知識人》唐小兵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在新作《書架上的近代中國》裡,唐小兵明顯深化了這一議題。於他看來,傳統士人轉型為近代知識分子,這個過程本身就包含著複雜的利弊得失。在「政教合一」的傳統政治中,士人是中心人物,他們不但負責正統意識形態的生產和傳播,也實際從事政治活動和行政事務。而近代知識分子不一樣,他們中的大部分脫胎於傳統士人,卻失去了從事政治和行政的空間和地位,也不再有承擔正統意識形態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中的另一部分,本來就「野蠻生長」在廣東、上海、四川等邊緣地域,天然地具備「遠廟堂,近江湖」的俠氣,卻又不乏士人傳統浸淫而來的介入政治的壯志雄心。


唐小兵引了史家楊國強先生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楊先生說,在傳統士人蛻變為近代知識分子的過程中,「知識人與聖賢意態越離越遠,與豪傑意態越趨越近」,以至於中國知識分子的「近代化」與「志士化」常常疊合在一起難分彼此,在自覺、自省、富有激情的同時,又帶著極端、粗鄙和暴戾的特質。


這個獨特的知識階層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唐小兵沒有明言。他只是克制地寫到,要檢討20世紀中國多舛的歷史和命運,不能不從反思和批判的立場多加審視這一段波瀾起伏的轉型。這讓我不禁發問,難道知識分子的轉型如此重要,足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


書中沒有明確的答案。然而毫無疑問,知識分子的命運是《書架上的近代中國》主要的線索之一。沿著這條線,唐小兵的目光從晚清一直延伸到20世紀上半葉。他注意到國家認同的建構過程中知識分子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不忘提醒,這個群體的固有缺陷必然帶來的消極後果。假如說,革命、啟蒙、內戰和階級鬥爭,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命運節點,那麼這些節點的意義則是由知識分子來確立的。從這個角度看,把中國的命運與知識分子的命運視為互為表裡的關係也不為過。


清華國學五大導師(左起: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就像唐小兵在書中反覆談到的,中國知識分子既是多重危機的產物,也必然是多重任務的承擔者。民族要覺醒、國家要強盛、個人要自由、階級要「翻身」,不同的危機對應著不同的任務。問題在於,這些不同的危機在這個國家幾乎連鎖爆發。它們相互牽涉又相互制約,孰輕孰重,讓人們難以取捨窮於應付,以至於某些理應成為共識的價值理念迄今仍未完全落地。


書中有一段文字頗能證明知識分子的窘境,它出自1912年梁啓超寫給袁世凱的信。信中寫道:「以今日民智之稚、民德之漓,其果能產出健全之政黨與否,此當別論。要之,既以共和為政體,則非多數輿論之擁護,不能成為有力之政治家,此殆不煩言而解也。善為政者,必暗中為輿論之主,而表面自居輿論之僕,夫是以能有成。」信中透出的對民眾的蔑視、對輿論的曲解、對民主政治的誤讀,無不讓我生疑:作為危機的產物,知識分子真的清楚什麼是危機嗎?須知梁啓超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之一。


看清危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以梁啓超為例,這個前提條件並非想像的那麼容易達成。反過來,如果這個前提無法滿足,知識分子憑什麼還可以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呢?唐小兵用一段精彩的文字刻畫了其中的矛盾:「啟蒙者需要戴上人民的面具,偽裝成大眾的一員,暗中引領無知而混沌的大眾,從黑暗王國的洞穴裡走出來。這需要他們在公共輿論中將人民無限美化和神化,也將民間和底層烏託邦化,這就刺激了中國的遊民文化與無政府主義思潮的無縫對接,同時,啟蒙者又時時按捺不住馴化人民和蔑視民眾的隱秘心態。」細細想來,這樣的啟蒙,與誘勸有多大分別?


青年梁啓超。


認清危機只是應對危機的第一步,必須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舉國共識,也就是梁啓超所謂的「公共的信條」,然而用近乎誘勸的啟蒙不可能達成目的。唐小兵在多篇文章中討論了精英與民眾之間的這種深刻的矛盾。正如他所指出的,當民眾成了操縱的對象,對精英的懷疑和牴觸就成了普遍的情緒。他認為,民國政治從議會民主蛻變為派系紛爭,再墮落為軍閥割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識分子的急功近利。他們無暇等待舉國共識的春華秋實,動不動就想「改弦易轍彎道超車」。結果呢?他們中有不少人像傳統文人那樣委身權力,扮演著賓客幕僚的角色。一時間,文人主政,武夫當國,中國退回到傳統政治的運作模式,從而給暴力革命埋下了伏筆。


知識分子如此偏激躁進,也難怪唐小兵會認為,現代中國的啟蒙運動包含著自我瓦解甚至自我摧毀的基因。不知道他是否意識到結論的灰暗沉鬱,在我看來,他對成都文化、上海文化以及廣東文化的評論,為《書架上的近代中國》添上了幾筆亮色。在這些研讀和分析中,廣東的地方知識分子、成都茶館裡的市井茶客、上海洋行裡的經理人,以及活躍在江浙一帶的商賈買辦,共同構成了複雜多元的地方生態,抵抗著也豐富著中國近現代的敘述。


唐小兵對地方文化的評述,讓我繼續思考知識分子如何應對危機的命題。為什麼他們在探索解決之道的時候,如此沒有耐心?其中有沒有一個原因是對多元複雜的現實世界缺乏理解和同情?如果沒有如此覺悟,當知識分子面對家國危機的時候,會不會像大多數人處理個人生活的重大危機那樣,要麼怨天尤人,要麼隨波逐流,始終不肯誠實地評估困境,又或者徹底否定自身的價值,將如今的遭遇歸咎於「業報」,把自己貶得一無是處?


唐小兵似乎提前預感到了讀者的困惑。為了考察知識階層的命運,他用了不少筆墨在具體而微的個體之上。他在梁啓超、蔡元培、周作人、傅斯年等人的著述和言辭裡爬梳剔抉,也從陳寅恪、吳宓、沈從文、殷海光等人的書信、日記和回憶錄中追尋脈絡。書中這一部分散發著體溫的文字,不僅讓人覺得親切,也提醒著我這樣的讀者,不可把過往的一切都想得那麼悲觀失敗。這時候我方才醒悟,作者的思考有多麼周全體貼。假如把《書架上的近代中國》當作一幅思維導圖,唐小兵不僅呈現了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國近現代變遷的關係,也將自己為何思考以及如何思考的過程展現了出來。


當然,也並非十全十美。我認為在唐小兵的思維導圖裡缺了一塊拼圖,那就是對自然科學知識分子的考察。我們老愛講科技對一個國家如何重要,也不否認它在中國近現代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那麼為什麼學者們在討論歷史命運之時,不知不覺地把討論的對象限定在人文知識分子的範圍內呢?是因為生物學家、氣候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和醫生沒有在這一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還是說他們失去了發聲的機會和能力?又或者,被學者們有意無意間忽略了?

  

《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葛兆光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5月


正是因為想到這個問題,我對書中殷海光與林毓生的書信內容有些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電視是邪魔外道,收音機更是煩躁之源,時代的癥結在於「技術肥腫,倫範消瘦」,在於科學壓倒了人文,造成人類精神萎縮。而在我看來,這類精英主義的話語,恰恰應該對中國近現代的悲劇性命運負上一定的責任。


有意思的是,唐小兵把他對葛兆光的研讀放在殷海光之後,巧妙地做了一次觀念的「再平衡」,因為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正是對精英主義的反動。一本以書評為主的文集,竟然在謀篇布局上下足工夫,我很佩服。

本文為獨家原創稿件,作者:西閃;編輯:徐偉;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知識分子憑什麼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
    《書架上的近代中國》唐小兵著,東方出版社,2020年3月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先天不足」中國近現代的進程既宏大又詭譎,就像暗夜裡的大江,裹挾著所有人。無論大家清醒,還是懵懂,很難不讓我想起著名的「歷史三峽論」。
  •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的世代交替(連載①)
    知識分子的世代交替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曾經設想過要寫關於中國幾代知識分子的故事,最後沒有實現;李澤厚也在《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後記裡面提出要寫,最後他也沒有實現。我在90年代中期曾經提出過一個20世紀六代知識分子的研究框架,雖然有一定的影響,但也沒有付諸實施。
  • 為什麼對知識分子充滿蔑視?知識分子不爭氣,普羅大眾在成長
    知識分子,以前他們的自我定位很高,而普羅大眾對他們的定位也很高。他們是一夥「啟蒙者」。啥是啟蒙?得先有「傻子」,你才能啟蒙吧。但是,當傻子不夠多的時候,你還能去啟蒙誰?北宋張載言:為天地立心。這比啟蒙還牛?
  • 將軍睡著了,小兵為他蓋上被子,從此飛黃騰達,侄子成海軍總司令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 成功從來是從一件小事開始的,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知識分子決不能墮落為夜壺
    現代漢語將其翻譯為「知識分子」其實並不準確,因為「intellectual」們對外輸出的並不是「knowledge」。既然約定俗成,我們還以知識分子來稱呼「intellectual」。 能夠影響社會的知識分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特定的人群。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老子、孟子,及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古代士大夫都是戰略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當代美國等西方國家能夠稱強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擁有一批像薩繆爾·亨廷頓、弗朗西斯·福山、約瑟夫·奈等一批青梅煮酒、縱論天下的學者,他們在人類歷史的舞臺上發揮了他人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 沙龍︱近代知識人何以影響社會
    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講的知識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可能指那些受過一定的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知識人的界定有與此不同。劉易斯·科塞在《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中就提到,「知識分子是理念的守門人,也是意識形態的啟蒙者」。基於此,我認為,知識分子是一個為了理念而生,而不是靠出賣理念而活的一類人。更進一步說,知識人就是一種單純為批判而存在並具有獨立人格的一類人。
  • 王小波:我不知道現在什麼樣的人才算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良心
    那一年我只有十七歲,上過六年小學,粗識些文字,所以覺得「知識分子」四個字受之有愧。順便說一句,「小資產」這三個字也受之有愧,我們家裡吃的是公家飯,連家具都是公家的,又沒有在家門口擺攤賣香菸,何來「小資產」?至於說到我作為一個人,理應屬於某一個階級,我倒是不致反對,但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知識青年」算什麼階級。 假如硬要比靠,我以為應當算是流氓無產者之類。
  • 擔當要有「視天下為己任」的胸襟和底氣
    擔當要有「視天下為己任」的胸襟和底氣——讀劉雲山同志《領導幹部要敢於擔當》有感  作者:民盟盟員、全國青聯委員 邵 楠  明末清初此人在當時文壇上被譽為「詩書畫三絕滇中第一」。擔當和尚俗家姓唐名泰,字大來,法名普荷,擔當是他的號。他早年家境富足,因遊歷中原之時,看到百姓生活無著、賣兒賣女的慘狀,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回到雲南參與了雲南土司倒清雲南統治者沐天波的活動,後兵敗出家。至於為何自號「擔當」,我們今天已經無法對證古人,只好從他的詩作中猜個大概。「百蠻洗甲星俱動,萬馬投鞭月不流。莫道兩關終外域,旌旗千古指神州。」
  • 緬甸近代知識分子,與早期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在這種情況下,為數不多的受過近代教育的知識分子對於緬甸近代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它的軟弱性。直到20世紀初,緬甸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仍然為數不多。而在當時緬甸人民的近代意識和政治覺悟還微弱的情況下,在人民群眾中有著根深蒂固影響的佛教,更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因此,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緬甸知識分子以復興佛教為旗幟,開始了他們的民族主義活動緬甸史1897年7月,在緬甸故都曼德勒出現了第一個由世俗知識分子建立的研究佛教的組織曼德勒佛教復興會。
  • 科舉制廢除後知識分子的出路
    他們在朝為官,在野為紳,在鄉為地主,是道統和政統的統一。以士大夫階級為中心,古代中國的社會和國家渾然一體,表現出有機的整合。近代以來的無序和失範的政治狀況,也不能使參與政權的知識分子得到應有的尊嚴,有時這些文人不得不極為卑微地將自己異化。
  • 中國近代通商與商戰思想:以市場為戰場
    商戰,以市場為戰場,雖然國家成為商戰主體,但商戰也會超越國家利益,因為市場畢竟大於國家。所謂大,不僅在於市場外部格局的全球化,更由於其內在本質的自由化。鄭氏僅以一句「習兵戰不如習商戰」是言不及此的。他注意到了貿易全球化,卻未知還有自由化,他從來沒有想過市場大於國家,可以取代天下。天下空洞化,市場把它充實了,天下模糊化,市場使它清晰了。
  • 教養是以近代日本為首,在中國形成的規範文化,那何為教養主義?
    教養是以近代日本為首,在韓國、中國形成的規範文化。日本代表性的詞典《廣辭苑》對教養的解釋是:「①通過教育而培養;②教養有別於單純的學識、博學,而是指通過樹立某種文化理想,並據此掌握的個人創造性的理解能力或知識。」韓國的詞典中對教養的解釋與此相仿但在中國,對教養的理解主要還是「通過教育而培養」。
  • 清末科舉制的廢除與知識分子的出路
    他們在朝為官,在野為紳,在鄉為地主,是道統和政統的統一。以士大夫階級為中心,古代中國的社會和國家渾然一體,表現出有機的整合。近代,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經濟政治狀況的改變,四民社會在逐漸地解體。民國時期于右任曾對馮玉祥感嘆說:「在中國,只有在要做對聯、祭文、通電時,才想到文人,平時哪個把他們瞧在眼裡」。寥寥數語,道盡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尷尬和無奈。近代以來的無序和失範的政治狀況,也不能使參與政權的知識分子得到應有的尊嚴,有時這些文人不得不極為卑微地將自己異化。
  • 觀點 | 羅志田:論「士」與知識分子的區別
    在西潮入侵之後中國許多口岸地方,傳統的教育方式已大大式微,其一個後果就是傳統教育最講究的「讀書寫字」的基本功已較前薄弱。那種眼睛盯著少數不世出的精英分子的中國傳統教育,只有在與口岸沒有怎麼「接軌」的鄉間還基本存在。而胡適正靠著鄉間「國文」的訓練,在那「邯鄲學步,反失其故」的上海新學堂,打出了自己的天下。
  • 近代中國荒唐的「漢字廢除」計劃
    近代以前,漢字的拉丁化基本由西方人進行。最早的漢字拉丁化的實踐來自於中西方的交流,若要介紹中國的一些地名、人名或其他固有名詞到西方,必會涉及漢字拉丁化的問題。近代科學大量引入中國,漢字在這些概念面前變得不夠使用,又由於新文化運動影響,漢字改革遂成為主流的社會思想。
  • 雙重標準:近代在中國的西方人為何頤指氣使
    近代西方入侵,傳統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在與西方人不斷地交往中,傳統知識分子逐漸發現這些萬裡之外的西方入侵者,他們的目的不是要滅亡國家,佔據領土,而是想要亡中國人的「天下」,從現代的角度進行解釋,這裡所謂的「天下」其實就是傳統中國文化,他們最終的目的是從文化層面徹底徵服中國,改變這裡人們的思想習慣,從而永久控制這個國家。
  • 七七抗戰與中國知識分子
    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伴隨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青年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學生最先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先鋒。特別是在華北事變之後,青年學生最先敏銳意識到民族危機已到了最後關頭,他們最先喊出驚動人心的口號:「華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全面抗戰爆發後,青年知識分子的反應更為強烈。
  • 蕭功秦:當今中國的中產階級與知識分子
    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上,歐洲封建社會後期的中等階級,即富有的商人階級,在工業革命的影響與衝擊下發展為居住於城市中的資本家階級。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中產階級就是西方歷史中的資本家階級或稱為布爾喬亞階級。由於對這一狹義概念的慣用,當我們談到中國有一個中產階級時,不少人就會習慣地以為,中國變成資本主義了。
  • 透過汪士鐸一窺晚清以來的中國知識分子
    不過按討論的參與度和話題的廣泛度來考量,實際上直到20世紀初期,大量報社開辦,各方論戰不休之時,下述近代知識分子的格局才最終成型:在大多數人印象裡,近代中國的主軸是「傳統派」與「西化派」的對抗。所謂「傳統派」,大概是倭仁、王國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