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入侵,傳統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在與西方人不斷地交往中,傳統知識分子逐漸發現這些萬裡之外的西方入侵者,他們的目的不是要滅亡國家,佔據領土,而是想要亡中國人的「天下」,從現代的角度進行解釋,這裡所謂的「天下」其實就是傳統中國文化,他們最終的目的是從文化層面徹底徵服中國,改變這裡人們的思想習慣,從而永久控制這個國家。
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其先進的科技文明對世界其它次發達的地區進行全面地入侵。其實,就侵略國和被侵略國之間最實質的一個問題就是:對被侵略地區的全面控制,從而索取財富和資源。所以只要能夠達到實際的控制,那麼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就不一定直接佔領被侵略國家的領土。
而近代西方對於中國的侵略採取的就是這樣一種不直接佔領領土的方式。我們經常講中國擁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現代很多人的認知中這只不過是一種自大且沒有實際意義的自誇而已。但是實際上,這些特徵確實起到了近代清政府對於西方入侵的有效抵制,一般情況下,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清政府在與西方的交手中屢戰屢敗,然後籤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被人們多方批判。屢戰屢敗的確是事實,但是放眼於當時整個世界,面對率先崛起的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美洲、非洲、亞洲的印度等大致和中國同樣擁有廣闊領土的文明,很多都完全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從這一個角度看,清政府對於西方的抵抗是持續且有效的,最起碼屢敗而沒有滅亡,主權基本保持完整。
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在當時完全注意到了這一點,再加上當時覬覦中國的是一群豺狼虎豹,都想在中國分的一杯羹,這樣對於入侵者而言也是一種限制,即不容許一國對於中國獨佔。所以全面通過武力佔領中國的領土既不合理也不合算,於是他們通過籤訂不平等條約,以條約體系來達成對中國的間接控制,這樣既能夠避免中國人直接的反抗,同時又可以通過清政府從中國攫取利益。
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通過武力建立不平等條約,然後攫取經濟利益,再向中國滲透他們的文化,為更加長遠的經濟利益搭橋鋪路。西方人的這一手段非常高明,由於西方人不是直接的控制和入侵,所以在面對西方的外來文化時,隨著政治和經濟上的屈辱,中國新的知識分子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後來全面向西方學習,而傳統文化卻成為了這些新的知識分子眼中阻礙國家進步的障礙,開始主動而又猛烈地去除中國的傳統文化,實際上他們的行為卻正好成為西方打壓中國文化的工具而不自知。
這樣的文化和條約體系,使得西方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既游離在外,同時又具有無所不在的影響力,這一點到清末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尤其是當權的清政府。當清政府發現自己已經很難擺脫外來力量對於自己決策時的影響和幹預之時,在內部引起了極大的恐慌,19世紀末清政府利用義和團的力量打擊外人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發生的。
但是這樣的一種行為模式,很容易讓人注意到西方在中國進行這樣一套條約體系的時候,他們很明顯對待中國使用了雙重標準,即他們和中國人以及中國政府打交道的時候,採用了和他們在西方時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標準。即在自己國家謙遜有禮的人士,來到中國後卻頤指氣使,章太炎對於這樣一種現象觀察的非常清楚,他說:「西方這些創造自由平等於自己國家的人,卻是對其它國家實施最不平等自由的人。」這些西方人在於中國人和其它此等發達國家打交道的時候,都抱著一種非常深厚的文化優越心態,而中國人在他們眼裡是「劣等」民族,因此可以對他們持有不同的行事標準,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帝國主義心態。
這種心態在基督教傳教士身上也體現的非常明顯。他們來到中國標榜「傳教濟人」,「救世之婆心」,但是實際上中外衝突最為激烈的反而是民眾與這些傳教士之間,發生了大量的教案。他們常常借著自己國家建立的不平等條約和武力來壓制中國的官民,而這樣的舉動在中國普通民眾和世人看來,基督教完全是虛偽的,他們的行為和他們宣傳的「上帝之心」完全不符合。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傳教士都從心理上認可這種帝國主義心態,而且也的確有相當的一部分人來華秉持著自己的理念和信仰。他們持著一種驕傲的心態來「救」中國人,但是被同樣擁有優秀傳統的中國士人抵制,冷眼相對甚至是破壞的時候,他們的文化優越感使得他們無法接受這樣一種態度,因此他們支持動用武力教訓這些不接受上帝的「野蠻人」。
一些傳教士為自己的野蠻行徑提出理論辯護,他們認為中國人將西方人視作「蠻夷」是違背了基督教中「愛你的鄰居如你本人」這條戒律,西方人有義務說服他們走向符合上帝教誨的道路,但是說服不生效,就要強制。所以他們的邏輯就是因為中國人「違規」在先,因此他們就可以不按照規矩對待中國人。搞笑的是,中國士人早已擁有自己的文化認同和信仰,對於外來文化的不認可在西人眼裡就是違規,這又是怎樣的強盜邏輯。
而事實上,基督教愛鄰如己的準則成為了他們動用武力的基礎,這些傳教士走向了自己教義的對立面,近中國代學習西方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但是基督教文化卻始終難以在中國發揮廣泛影響,或許這一文化因素至關重要。
撰稿/素白【讀史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