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衛方:近代中國被西方欺負因中國先欺負人

2020-12-20 搜狐網

賀衛方

王人博

  近期,李某某案、薄熙來案、上海法官集體召妓事件都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中國司法問題也隨之備受關注。100多年來,中國的法制建設為什麼如此艱難?歷史根源究竟在哪?未來應如何改善和發展?近日,北京大學教授賀衛方、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人博做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新民說」文化沙龍,就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和辯駁。

  法治文明下的鄉愁如何理解?中國法治之難難在哪裡?

  賀衛方:建設法治社會不僅要盯著法院,還要改造我們的社會

  法治和鄉愁,按理應該是衝突性的修辭,好比「像火一樣的冰冷」,但這種衝突性的修辭是美好的事情,讓我們多少覺得,法治是不是可以從另外一個比較溫柔的角度去理解?

  說到鄉愁,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解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在中國這樣的鄉土社會裡,其實不需要法治,規矩非常重要。他認為法律制度產生於陌生人的社會。

  回顧100年來的中國法律史,中國在法治建設方面總是走不上軌道,特別艱難。近代以來,尤其是1902年以來,清政府決定按照西方模式來修改我們的法律,從外面引進各種法律規範、法律機構、政府模式,但引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變形的過程,幾乎面目全非。為什麼?這是否跟我們特定的社會結構、特定的文化傳統有某種深切的關聯?是不是說,要建設一個法治社會,可能我們不僅僅要天天盯著法院,天天盯著人大,天天盯著律師,還需要想方設法地改造我們的社會?這是我個人感覺越來越強烈的一點。

  王人博:法治生長的空間是現代政治共同體

  人都有鄉愁,但好像中國人的這種故鄉之感、家園之感特別強烈。後來我懂了,中國人自古以來愁苦多,所以鄉愁就多一些。

  西方人也有鄉愁,用彭塔力斯的話來說,鄉愁是對正在死亡的現實轉過身去。鄉愁的本質不僅是對已逝時光的懷念,而是對身在的那種現實的感傷。

  「另一種鄉愁」是指每個人生活在當下的中國,生在我們自己的家園,卻產生了一種陌生感、異鄉感。這跟中國自古以來的國家組成方式有很大關係。與鄉愁關聯更直接的概念不是法治,而是民主。換句話說,我認為「另一種鄉愁」更多表達的是中國人對國家、民族、政治共同體的一種鄉愁,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找到一種能把每一個中國人聯繫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紐帶。

  什麼樣的政治組織方式(政治共同體)能夠消除這種異鄉感?按照西方提供的經驗,我認為只有公民社會。怎麼才能使千千萬萬個說著不同方言的人,真正組成為一個公民的政治共同體?這可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中國沒有形成法治秩序,是因為2000年前就走錯了路?

  賀衛方:地方自治傳統的缺乏和階層的流動性是很大的問題

  中國2000年的郡縣制耗盡了中國人的愛國精神,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高調地宣傳忠君的思想,但又隨時準備推翻君主。為什麼日本人不想推翻天皇?一個國家的皇帝總是被推翻,這是很悲劇的事情,也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地方自治。

  歐洲以及日本歷史上的封建制度,構成了近代民主轉型中地方自治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大家從前就是一個國,就是一個封建單位,所以對於中央的權力可以服從,但是要保持地方自治。而中國從來沒有過地方自治,中國的州縣官員,誰和自己統治轄區的人民有契約關係?沒有,他只對上面負責任。

  另外簡要說一下士農工商。中國的士農工商不是世世代代傳承的職業,是流動的,科舉考試對社會流動起到了巨大作用,日本的士農工商是不動的。為什麼日本有良好的商業傳統?因為他的階層是完全封閉的,形成一種階級間的對抗和妥協。中國社會沒有鞏固的階層力量和皇帝對抗、妥協以及談判,沒有聯合,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所以,我們沒有形成一種法治秩序,看起來好像在2000年前就走錯了路。而現在的種種弊端,可能和2000年前走錯路有特別密切的關係。

  王人博:不革命未必是好事,中國自古也有部分自治

  衛方教授講的我認為可以商討。說中國從2000年前就走錯了路?一個民族可以活5000年,長壽的秘訣還是有的,不能說他活著活錯了。

  衛方有一點說得很對,就是日本人接受儒家文化,接受的是孔子,沒接受孟子。這對日本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中國人特別喜歡革命,在中國做皇帝經常做噩夢,怕被推翻。你別以為天皇就不做噩夢,他也怕大權旁落。

  二戰以後,竹內好一派就提出了兩個疑問。一是天皇犯了那麼大的罪行,為什麼不下臺?另外,天皇把國家搞成這樣,為什麼日本人不革命?後來他讀魯迅讀通了,說最有奴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不革命未必是好事,當然經常革命也不好。

  中國自古以來也有部分自治,我們叫士紳自治,像修橋補路、稅收,一般都是士紳階層來完成的。到了明末清初,顧炎武和黃宗羲也提倡權力往下走,封建就是一個地方相對自治。中國的傳統裡面還是有很多資源,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中國當代學者都應該關注。  100多年來,我們一直被西方欺凌的說法是真是假?

  賀衛方:中國在近代沒有平等地對待西方

  我認為,西方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欺凌,是中國欺負西方人的結果。中國在近代和西方人交往過程中,從來沒有平等地對待西方。

  西方人想要商務談判,中國根本不派像樣的人去談。為什麼西方人到了中國見皇帝必須三拜九叩?這不是欺負人?西方人見教皇才雙腿跪地,見自己國家的君主最多單膝跪地。相比而言,日本就沒有這麼大的屈辱感。1853年,佩裡準將帶「黑船」到日本,日本人說別打了,談判吧,籤訂了《日美親善條約》,迫使日本幕府敞開了國門。現在日本人每年在佩裡將軍登陸紀念日,還要搞紀念大會。我們的屈辱感是誰搞出來的?是我們昏聵的政府,導致國家領土丟失、軍事失敗、人民受難,最後告訴我們說,都是西方人欺負我們。但這完全怪西方人嗎?況且我們也要看到,西方帶給了我們很多了不起的文化成就,大學制度也好、現代司法制度也好、醫院制度也好,哪個不是西方帶來的?

  王人博:中華民族近代受欺凌的語境絕對存在,中國的出路在「新民說」

  用孫中山的話來講,中國的半殖民地比殖民地還不如,被很多國家殖民,他們對中國都不負責任,只是為了爭奪在中國的利益。這就是中華民族在近代史上受欺凌的語境,這個語境絕對存在。

  對西方,我們一直抱著警惕,這種警惕來自對西方的不信任,西方和日本在近代確實是對中國做了虧心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個國家及當政者,面對這樣一個強勢的西方世界時,一直強調整體性,強調中國人民如何如何。當然,我認為這樣一個近代課題,我們基本就要完成了,中國確實越來越強大,應該將重心回歸到每個國民個體身上來。

  按照西方的認知標準,從物質文明來講,中國可能更接近於現代,但西方提供的文明標準可能更多的是政法文明,這個中國缺得太多了。我們的近代性還沒有走完,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國民性的問題,我們的國民性可能不太符合現代文明(公民)的概念和標準。在這個前提下,構建一個再好的政府可能都沒有用,一個國家的政府和他的國民應該處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中國的出路,還在「新民說」。

  (本文素材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提供)  整理/三湘華聲全媒體

  記者 匡萍

相關焦點

  • 張偉仁:談中國傳統司法與法學及對賀衛方的批評
    將天理人情置於國法之上,天理人情的高度不確定性導致了判決者可以翻雲覆雨,人民就無法通過這種司法制度伸張正義。除了這段話,他還引了滋賀秀三的話,滋賀秀三談到他研究中國法時,在中國幾乎找不到與國家權力分離具有獨立地位的的法界精英從事理性探索產生學說判例並創造其知識的法。所以滋賀秀三談到西方羅馬法和中世紀法律,長篇大論之後,談到中國的法制幾乎是無話可說。我看到這些說法,和接觸很多人都有相類似這種看法。
  • 王銀川再問@賀衛方先生:您的回答網友不滿意
    針對您的這點回應,網友@林愛玥 指出,我們不妨也來假設一下,按照賀衛方先生的理解,那就是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廣大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並於1954年制定了第一部憲法後,必須到「有關部門」登記,否則就在「法律之外,或者法律之上」?順著賀衛方先生的邏輯,即便1954年中國共產黨真的「登記」了,那1954年前的共產黨呢?
  • 雙重標準:近代在中國的西方人為何頤指氣使
    近代西方入侵,傳統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而近代西方對於中國的侵略採取的就是這樣一種不直接佔領領土的方式。我們經常講中國擁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現代很多人的認知中這只不過是一種自大且沒有實際意義的自誇而已。
  • 近代中國城市化特徵
    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模式與西方模式相去甚遠,它是在中國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經濟結構中展開的,也是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歷史環境中展開的。對於中國近代的城市化發展而言,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完全是一種外在的因素,「正象它使鄉村從屬於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 近代中國的「四大學制」
    在教招考試中,近代中國學制的發展歷程常考內容為四個學制,即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學制。從江西曆年試題來看,常出題型以單選題、辨析題為主。出題角度著重考查特點與人物和地位的一一對應關係。我國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開始。「廢科舉、興學校」,改革教育,開始制定現代學制。因此,結合每個學制的特點把知識點進行梳理。
  • 如果清朝是漢族人建立的,那麼中國還會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嗎?
    中國在近代的落後,跟清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沒任何關係。就算是漢族建立的清朝,中國在近代照樣落後於西方。 因為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是社會發展模式上的落後,換言之,甭管是哪個民族當政,哪個朝代當政,只要發展模式不變,落後那就是必然的。
  • 為國破家:近代中國家庭革命論反思
    對於清末的激進讀書人而言,必須凝聚全國的力量來應對西方的挑戰,故「要求國民緊急向國家的最高主體凝聚時,唯有捨棄這種被鄉土及血緣所決定的差等之愛,打破因鄉土及血緣所構成的小團體,將所有國民從這些舊藩籬中解散出來,以新的方式再加入全國性的大社群中」。簡言之,「國家」的崛起以及救國的急迫性,打亂了傳統先家後國的次序,使愛國具有不言自明的正當性。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在筆者看來,該書對於中國概念史研究具有多重的價值:細緻梳理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與變遷,有助於深化對近代中國知識體系和思想轉型的理解,這是其知識價值;在實證研究中踐行、展示概念史的原則和方法,為初學者提供實用指南,這是其方法價值;讀者可由此反觀西方的概念史,思考其基本預設在中國情境中的意義與限度,這是其理論價值。本文將對該書內容及研究方法進行簡要述評,並就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略陳淺見。
  • 王國維:中國近代教育的先行者
    他對中國近代學術的多個領域皆具篳路之功。同時,他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創者之一。1897年,初抵上海《時務報》館的青年王國維,在維新思潮的影響下,提出了在海寧籌辦師範學堂和小學堂的構想,並將具體方案告訴好友,希望轉達海寧知州,可惜最終未能付諸實踐。維新變法失敗後,在家養病的他致函汪康年,認為教育是今後中國的「第一要著」,其早年教育救國思想可見一斑。
  • 愛欺負人的孩子都是咋想的?欺軟怕硬罷了!你越軟弱,他越欺負
    女生的忍讓給了男生欺負她的勇氣,她越不吭聲,他欺負的越厲害,甚至連旁觀者都加入了。初看,這只是孩子間的打打鬧鬧,沒什麼危害,細想一下,還是很恐怖的:我欺負他,他不吭聲不還手;我還欺負他,他仍然不還手;我欺負死他,他還是慫包一個;那我就一直欺負他,反正也沒什麼損失,反之,我欺負一下他,他就把我胖揍一頓,他不是好欺負的,我還是少惹為妙......這是不是就是人性?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筆者看來,該書對於中國概念史研究具有多重的價值:細緻梳理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與變遷,有助於深化對近代中國知識體系和思想轉型的理解,這是其知識價值;在實證研究中踐行、展示概念史的原則和方法,為初學者提供實用指南,這是其方法價值;讀者可由此反觀西方的概念史,思考其基本預設在中國情境中的意義與限度,這是其理論價值。本文將對該書內容及研究方法進行簡要述評,並就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略陳淺見。
  • 黃克武: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一是受到進化論影響,出現線性的、進步的時間意識與歷史意識,「現代」意指此一發展的最新階段;一是對於西方近代文明(尤其是近代國家)之特質的掌握,在此意義之下「現代」與「傳統」,或者說西方的「現代」與西方的「中古」和中國的「傳統」是相對的。
  • 明明跟著中國賺錢,跟著美國卻要打仗,為何西方仍然敵視中國?
    這幾年國內很多人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說什麼西方殖民給中國帶來文明和進步的,實際上就是西方文化對近代侵略中國的行為,進行洗白的例子。國家有時候跟人是一樣的,近代歐洲各國,普遍都是在殖民其他國家的基礎之上才強大起來的,如果讓他們承認自己當年犯下的錯,那麼就等於把自己置於世界輿論場上的弱勢地位,這顯然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 豐田欺負的不是中國消費者 而是中國法律
    任何一種汽車都難免出現質量問題,但豐田「質量門」最讓中國消費者感到鬱悶和憤慨的是「同病不同治」、「同損不同賠」:豐田對美國的消費者給予了上門維修和交通費、誤工費等方面的補償,並準備接受美國政府開出的巨額罰單,然而對於中國消費者的賠償要求,豐田公司卻一直不予理睬。此次浙江省251名車主人均獲得300元左右的補償,也是在浙江省工商局反覆調處、拒理力爭的情況下才獲得。
  • 王銳 | 何謂「全球視野下的近代中國」?
    據錢穆回憶,抗戰期間,曾經留學美國並以中國哲學研究為業的馮友蘭曾說:「今當做一世界人,何拘拘於中國人為」。深受中國古典薰陶的錢穆很不以為然:「欲為世界人,仍當先作一中國人,否則或為日本人美國人均可,奈今日恨尚無一無國籍之世界人。」此外,正因為對於當代中國而言,「正確了解過去」十分重要,因此在強調研究者需具備「全球視野」之前,或許更應辨析一下何謂「全球視野」。
  • 中國學習西方法律以日本為師
    日前,「法政速成科與中國」研討會暨《法政速成科講義錄》、《法政速成科紀事》首發式在北京大學舉行,騰訊思享會獨家報導。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在發言中指出日本內在的精神是與西方不一樣的,所以不能說它是一個全盤西化的國家。
  •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英文版)首發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英文版)首發 2014年06月11日 16: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宗敏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中國法律
  • 論述清末新政對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始於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洋務派,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出於自救目的,發起以引進軍事裝備,學習西方機器生產和先進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所謂洋務運動,相繼創辦了一批近代意義上的軍用和民用工業,加快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社會經濟結構開始由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向以工業化為主體的近代經濟轉型。
  • 中國近代慈善家張謇留下的數個「第一」
    張謇的「仁愛濟人」理念,很大方面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仁愛思想的薰陶。 2、「實業行善」的理念 張謇說道:「中國非真能實現普及教育、公共衛生,大興實業,推廣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發達。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後,必躋身一等國,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國。」 張謇受西方慈善思想影響,意識到慈善同實業,教育都是實現民主共和、富國強民的途徑。
  • 中國已經崛起,為何西方國家仍舊排斥中國?
    如果比拼歷史,那麼擁有五千年文明,建立過無數強大帝國,創造過燦爛輝煌文化且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中國,定會讓世界各國望洋興嘆,欲追不能!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一目了然的;也同樣不是靠吃老本,拼祖宗就能讓自己的小日子活得有滋有味,贏得別人的認同的。自從中國在近代以來逐漸落後於世界,長期佔據世界一極的中華帝國就逐漸走向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