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作者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編制出版社會需要的各類地圖;出版測繪、地理專業圖書和兩專業的教材、教學參考書,以及有關的技術資料和工具書。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導語:
中國地圖文化館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地圖和地圖文化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場館。
中國地圖文化館把「普及地圖知識,傳播地圖文化,宣傳國家版圖,展示地圖成就」作為建館的宗旨。
整個展館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出近1500件展品,主要內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別是「地圖之用」「地圖之史」「地圖之學」「地圖之工」「地圖之光」,介紹了地圖的作用、起源、發展和技藝,匯聚了各個歷史時期最重要的地圖精品和複製品。
一起跟著「掌上地圖館」欄目去逛一逛「神秘的」中國地圖文化館吧!(為何神秘,因為目前只接待團體預約,暫不對個人開放噢)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下)
地理大發現為地圖製圖學家提供的資料和數據,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圖集和地球儀上。從我國鄭和揭開15世紀海上探險的序幕,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的地理大發現,基本上奠定了世界地圖的地理輪廓,荷蘭製圖學家墨卡託繪製的世界地圖堪稱地理大發現初期人類認識世界的出色總結。
隨著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航海家們懷著對黃金的欲望遠航冒險,在長期的航海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遠海經驗及地理知識。
工業革命後,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提高,新的、高精度的測繪儀器相繼發明,使測繪精度大為提高,三角測量成為大地測量的基本方法,很多國家進行了大規模全國性三角測量,為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奠定了基礎。
11.中國新圖志
本圖作者衛匡國,原名馬爾蒂尼(1614—1661年),出生於義大利特倫託,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漢學家。1643年夏抵達澳門,遊歷大半個中國,對中國山川地理、人物掌故詳熟於胸。同時,他又廣交江南名士、達官貴人,致力學習漢文華語,閱讀中華典籍輿志,對中國歷史文化極富造詣。1651年離華,途經德、法、英、比、挪威諸國,並將自己對於中國的地理、文化的認識灌輸給歐洲。
(衛匡國,圖片來自於網絡)
後1657年4月動身返回中國,同行還有南懷仁等16名耶穌會傳教士,並覲見順治帝。衛匡國被稱之為大漢學家,是因為他在歐洲遊說期間,用拉丁文撰寫了4部介紹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的著作——《中國上古史》《中國新圖志》《論韃靼之戰》《漢語語法》。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中國地圖文化館)
《中國新圖志》是一部完整的中國地理著作,衛匡國將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與他在當時西方文獻中讀到的有關中國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史料豐富、多樣,出版後取得巨大成功。該書成為當時歐洲了解中國地理的必讀之書,曾被譯成幾種歐洲文字出版,衛匡國也因此被稱為「西方研究中國地理之父」。
12.坤輿全圖
本圖作者南懷仁,原名費迪南·韋爾比斯特(1623—1688 年),字敦伯,又字勳卿,比利時人,耶穌會傳教士。他於1659年到達中國,起初在陝西傳教。1660年奉召入京修歷。康熙八年(1669年),南懷仁特命治理曆法,授欽天監監正、太常寺卿,又加通政使司通政使等職。卒諡勤敏,為在中國任官傳教士中身後唯一有諡號者。康熙十三年(1674 年),他與蔣友仁(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米歇爾·伯努瓦的中文名,1715—1774 年)仿明末所繪之坤輿萬國全圖,刊印成屏風式世界地圖,稱為坤輿全圖。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中國地圖文化館)
隨後又與蔣友仁刊印《坤輿圖說》,分二卷,以作說明。上卷論述自然地理,地體之圜,地月關係、南北兩極、地震、山嶽、海水之動、潮汐、江河、氣行、風、雲、雨、四元行之序並其術、人物等十餘章。下卷載國外諸國城池山川風土物產,分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即非洲)、南北阿墨利加(美洲)五大洲,附珍禽異獸圖說 25 幅,而終之以西洋七奇圖說,及其與人文地理之關係,頗可增廣當年國人之「異聞」。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13.法國地圖
法國卡西尼家族用三角測量法對法國進行測量並繪製了第一幅《法國地圖》,這是對整個法國進行首次精確勘測的成果。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中國地圖文化館)
卡西尼家族四代都掌管著巴黎天文臺,他們依據可驗證的測量與量化的嚴格科學原理,相繼進行了一系列全國性測量,將測地法和三角測量結合起來,該方法影響了西方日後所有的地圖製作。他們運用的原理依然被大多數現代的科學地圖使用,從世界地圖集到英國地形測量局和線上地理空間應用,全都是遵循著卡西尼家族最先提出並實踐的三角測量和測地方法。
(圖片來自於網絡)
14.自然地圖集
19世紀德國人貝格豪斯繪製的《自然地圖集》是世界上最早出版、內容較完善的專題地圖集,這本自然地理綜合地圖集包括地質地形、氣象氣候、水文、地磁、植物地理、動物地理、人種民族等專題內容。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中國地圖文化館)
專題地圖集是以反映某類專題信息為核心的地圖集,如:反映自然要素的氣候圖集、地質圖集、水文圖集、土壤圖集;反映經濟與人文要素的人口圖集、經濟圖集、農業圖集;反映其他學科學術研究成果的歷史圖集、教育圖集、醫學圖集等。
在評論區告訴小圖,你所知道的最冷門的專題地圖集有哪些呢?留言吧!
15.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
這幅圖將作為我們「掌上地圖館——地圖之史」中介紹的最後一幅地圖,雖然它不是西方人繪製,但是卻是清朝時期結合中西方測繪技術完成的。這是一幅中英對照,以黑、紅兩色套印,表示清光緒年間全國郵政狀況的專題地圖。
郵政是近代社會的產物,起源於歐洲。19世紀以前,中國情報信息的傳遞是依賴傳統郵驛。直到李鴻章說服光緒皇帝同意開辦「大清郵政」。清政府任命英國人赫德任總郵政司,設郵政總局。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中國地圖文化館)
這幅地圖內容豐富,除表示省、府、州、廳、縣等行政單位外,還劃分了郵政地區,分別表示了送遞快信郵路、航運郵路、海運郵路、鐵路運輸郵路,以及電報局的分布等。地圖最大的特點是將郵政專題要素與底圖要素用紅黑兩色分別表示,紅色的專題要素突出在第一平面上,使得主題內容突出醒目。這與現代專題地圖的編制思想基本一致。地圖從設計思想到表現手法,都向現代專題地圖邁進了一大步。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中國地圖文化館)
來源: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原標題:《科普 |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