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形成社會體系之後,隨之衍生出了一套文明的證明產權歸屬的辦法——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其證明內容不僅用文字,而且配以圖畫的形式來確定土地所有權。由於時代久遠,古代遺留下來的產權證明資料在如今極為少見。就中國而言,現今能夠大體了解其基本面貌的與地權有關的地圖,是自宋代以來出現的魚鱗圖冊和黃冊。魚鱗圖冊、黃冊等傳統地籍文獻主要是通過其四鄰來確定土地及房產的位置, 地圖只起到位置示意的作用,而地權之歸屬,還是根據當時的土地制度來確定的。
近代地籍圖的形態
清光緒年間沈氏胥樂堂的圩蕩冊,其基本形式與魚鱗冊和黃冊一致。近代以來,國家頒發給人戶的產權證書,雖然形式變化比較豐富且名稱各異,但大體上都包括文字和附圖兩個部分。文字部分,除了相關的官方條款和說明,就是具體地理或空間位置的四鄰描述。附圖部分,即地籍圖,分為小圖、大圖,乃至城市地圖或區域地圖。小圖,是該地塊的物理形狀的簡易平面圖,並附有相應的測量數據;大圖,則是該地塊所在地點的空間位置圖。城市或區域地圖,則是該地塊所在城市或城區的地圖。值得注意的是,附圖是產權證書的要件,並非可有可無。但是不是所有產權證書都包括全套的小圖、大圖,或城市地圖和區域地圖。
清光緒年間沈氏胥樂堂的圩蕩冊
1920年的崑山縣執業方單所附的地圖形式與魚鱗冊、黃冊的基本一致,不過只有小圖。有趣的是,崑山縣的這張執業方單上明確顯示當時的政府對土地重新進行了清丈與註冊。此時距清朝結束不久,由此可以判斷,每次國家政局包括地方政局變動之後,全國各地或相應地區都會進行一次土地清丈工作,因為地產是地方政府稅收的基本依據和來源。另外,清丈方式跟政局的變動方式有關,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新舊政權平穩過渡,則更注重重新登記,而較少重新丈量。雖然清丈工作大多數是上級統一安排的,但是執行過程中,由於政府的層級以及各地區的技術力量不同,所製作出的產權文獻的質量及內容等各方面都會不同。
1920年的崑山縣執業方單
1948年鎮江的豐成禮戶的土地所有權狀的形式較之上述土地所有全狀,其內容與材料更加完整。豐成禮戶名下的2556號與2634號地塊的所有權狀與其附圖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前者所附是大圖,揭示了地塊所屬的地理位置;後者所附是小圖,僅僅是地塊形狀、編號及四周地塊的編號。均為地籍文書的常見形式。
鎮江豐成禮戶的土地所有權狀
豐成禮戶名下的2556號與2634號地塊的所有權狀與其附圖
如何收集各種類型的地產圖,用實物揭示歷史發展與地產地圖發展的過程,對於收藏愛好者來說,是一項極具挑戰性、趣味性的活動。
近代地籍圖中所見地籍測繪
晚清至民國以後,西方測繪技術全面取代傳統魚鱗圖冊的測繪方法,成為近代地籍圖測繪的基礎。通常,租界區和不平等條約下被迫割讓的地區是最早進行系統地籍測繪的地區,其成果也在民政工作中廣泛使用。而地籍測量在其他地區的推行時間大概是20世紀20年代末。我們常說的土地清丈即地籍測繪,屬於地方行政常規活動,帶有極強的歷史延續性與繼承性。
1927年桐鄉縣官柳村姚正祥戶的土地丈量單註明了該戶的地塊位於舊冊「東八都廿四圖」,具體地名為「俞家浜」。然而該丈量單中並未出現地塊的買賣價格,這表明該次清丈很可能是一次整體性的新舊地籍變更行動,而非因土地買賣引起的個別活動。
另外,該丈量單中還附有一些有趣的內容:
(1)丈量費為「貳角」。據此可以了解當時的測繪工價。
(2)詳細的各層級的測量責任人。該次測量,由桐鄉縣縣長鄒可權兼任清丈局局長,具體負責人即「坐辦」是沈濬昌,該地塊的「丈繪員」項只有章印。這幾個欄目的內容有助於了解測繪史,特別是基層測繪工作的組織形式、人員配備等信息。
(3)附圖的比例尺為千分之一。
(4)單據上的注意事項。告知戶民用該丈量單可換取新用於地產買賣的法律憑據——「(執業)方單」。
桐鄉縣官柳村姚正祥戶的土地丈量單
通過這張丈量單,大則可以了解當時地籍測量工作各個方面,小則悉知該戶地產的位置與大小,具體而微。
另外,還有一份同村的姚敘忠戶的1947年的土地所有權狀,隨狀附有一幅標明其地塊的地理位置的《浙江省桐鄉縣實測戶地圖》。圖中,該戶編號為2499的地塊上印有一個紅色標記,使得該地塊的地理位置與空間關係一目了然。與此同時,該圖右上角的邊框外還顯示了地圖的存檔編號——日暉區第十三圖第三十七幅,以及一個表示該37號地圖在所有地籍圖中的位置示意圖,左下角邊框外則標註了浙江省地政局桐鄉土地登記處為此方單的頒發機關。
姚敘忠戶的1947年的土地所有權狀,隨狀附有一幅標明其地塊的地理位置的《浙江省桐鄉縣實測戶地圖》
上述幾份出自不同年份的桐鄉縣官柳村的地籍文書,生動再現了該地區地籍測量與地籍文書形式的演進。
近代地籍圖及產權證明中所見稅票
就產權證書及其附圖的收藏來說,稅票是不可忽視的內容。產權證書上稅票的有無,首先,稅票是了解財政及稅率的重要實物證據。另一方面,形式多樣、圖案豐富的稅票,也為這些收藏材料增添了一抹色彩。
1935年杭縣土地執照所附實測戶地圖上的印花稅票極為精美,由浙江省財政廳發行,面值5角。該地塊的測繪費印花是1元。與1927年桐鄉姚正祥戶的費用相比要貴一些。
1935年杭縣土地執照所附實測戶地圖上的印花稅票
近代地籍檔案性質的文書通常一式多份,執業戶保留一份,各級管理部門存檔各一份,並以實物檔案為準。從民國至今,雖然社會環境和新舊制度的變化劇烈,但若仔細查訪,也可以在檔案局或各地民政局、土地局、房產局、城建局,以及稅務局等公共服務與管理機構找到它們。這些檔案文獻不僅附有大量的實測地圖,而且儲存著豐富的個人信息尤其是產權變更信息,對於歷史地理研究和社會經濟史研究,價值非同小可。
就歷史地理研究來說,它們不僅可以提供較為詳細的地理與聚落信息,更能夠為歷史社會空間問題的討論提供支持。另外,它們所附的實測地圖往往還附有詳細的測量人員信息等,對於測繪史和地圖史的研究來說也是極為珍貴的資料,可彌補專業書籍和文獻的不足。
※ 原文刊載於《地圖》2018年第3期。轉載及雜誌訂閱、購買,均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