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教授群體的產生與生活(圖)

2020-12-16 網易新聞
1892年,上海聖約翰公學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905年,聖約翰書院正式升格為聖約翰大學,並於次年授予學生學位,教員總數約50人。

  1920年代的報刊上曾有人撰文介紹大學教員薪資分為四個等級,教授月薪為400到600元,副教授則是260到400元,講師是160到400元,助教則是100到160元。

  江文君

  大學教授作為專家與知識分子,是隨著西方大學體制的引入而逐漸產生的。工業革命後,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變得更加複雜和多樣化。這時還出現了大批由專門人才組成的專業機構,這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科舉制度在1905年的廢除,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這意味著普通人通往權力的道路被徹底改變了。讀書人不再通過考試來入仕,而是到國外或國內的大學去攻讀學位,他們大多成為專家學者,中國數千年以來的知識與權力的關係發生了變化,這對中國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近代中國的大學教授,身處轉型時代,其傳統的士大夫地位的喪失使他們在被政治權力邊緣化之後,又被上海等都市日漸興起的更加強大的現代性力量—市場,不斷驅逐至邊緣。

  西學東漸的產物

  近代上海教授是西學東漸的產物。1892年,上海聖約翰公學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905年,聖約翰書院正式升格為聖約翰大學,並於次年授予學生學位,教員總數約50人。1896年,南洋公學創建於上海,這是中國人在滬開辦大學的肇始。由此,中國最早的大學教授也應運而生,當時的大學教員被稱為教習,民國以後才改稱教授。上海大學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蓬勃發展。據許晚成1935年的統計,上海的高等院校共有教員1996名。1936年的統計則顯示,上海各大學、獨立學院、專科學校教職員總數為2385人。與之相對照,當年全國專科以上教職員狀況為:教授2801人、副教授433人、講師2461人、助教1045人、其他461人,合計7205人。也就是說上海的大學教員人數達到全國的近1/3。

  民國建立伊始,政府就開始關注大學教授這一現代專業知識群體。1912年,民國教育部頒教育令,明確「大學設教授,助教授」。到 1927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明確將大學教員劃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等。任職教員必須具有下列資格之一:助教須為國內外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有相當成績;在國學上有所研究者。講師須為國內外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有相當成績者;擔任助教一年,成績突出;在國學上有貢獻者。副教授須在外國大學研究院研究若干年,獲博士學位,有相當成績;任講師滿一年,有特別成績,於國學上有特殊貢獻者。教授須為擔任副教授二年以上,有特別成績者。以職業資格為社會屏蔽的科層制的確立,使教授群體逐漸形成為一個專家階層。

  至於教授們的經濟收入,1914年7月6日頒布的《教育部直轄專門以上學校職員薪俸暫行規程》中規定:大學校長月薪400元,學長300元,專任教員280元,預科長任教員240元,庶務主任150元,高等師範校長300元,專任教員160-250元。另外,大學教員服務五年以上,每年還有數量不等的津貼。1917年5月又頒布《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程》規定:大學校長月薪600元,學長450元,正教授300-400元,本科教授180-280元,預科教授140-240元,助教月薪50-120元。就收入而言,大學教授的薪資水平在自由職業者中位居中流。如熊佛西回憶早年經其恩師梁啓超的舉薦赴暨南大學任副教授,每月工資200元,一年後升為教授。1920年代的報刊上也曾有人撰文介紹大學教員薪資分為四個等級,教授月薪為400到600元,副教授則是260到400元,講師是160到400元,助教則是100到160元。據歷史學教授蔡尚思回憶,他在抗戰前兩年初任教於私立滬江大學時,每月薪資220元,除了買大量書籍,還可以出錢請人抄書。此外「亦有教師買洋房,自備小汽車,過著資產階級式的生活,甚至有娶小老婆的」。另有一份對上海1930年代一些社會階層的收入所作的統計,其大致情況是,教育系統:小學和中學教員為30-100元及70-160元;大學教師,助教100-160元,講師160-260元,教授400-600元。兩相對比,收入待遇高下立判。

  當然,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樣的待遇不算優裕。一位作者就指出「專任教授之月薪不過三百金左右,約等於行政機關一簡任人員之俸錢」,以當時國內生活程度,衣食住行必不可少之外,「所餘實已無幾」。儘管平均計算的話,大學教授的收入仍處於社會中上水平,然大學教授為了多「謀稻粱」,仍然促使大學教授兼課賺課時費風氣大盛,「京滬各校教授莫不皆然」。

  在月薪當中,課時費仍然是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蔡尚思就指出,一般私立大學教授,「在戰前每星期大約擔任十三小時,月薪二三百元,等於白米二三十石。」雖然上海教授「皆以時計薪,大概每時總在二元半左右,多至三元四元,少至一元二元。如一時二元半,則一月才十元,就是兼到十時,也不過一百元;如擔任少的,更可不用說了。」蔡尚思也認為,「本來大學教授,鐘點是不能擔任太多的,因為有的要自己編講義,不比中小學的專用現成教科書;而且上海的各大學又不是同在一處,東西南北,甚至坐車要費三四個鐘頭(其間且有兼教京滬各大學者);因此,如要教得好,鐘點便要少,鐘點少而生活就難以維持;反之,如要維持生活,那就要在各校多兼一點,多兼可又教得不好,會給人家不滿意。」上海的大學教員課時費仍然偏低。課時費少再加上在職待遇低下,迫使許多教師想盡辦法去做兼職聊以餬口。

  「謀稻粱」與「做學問」

  總體而言,與社會底層相比,1930年代上海大學教授群體的生活仍然較為安逸,無需為柴米油鹽而奔波。然而,大學教授群體的邊緣化趨勢在這一時期的上海已悄然出現。與之相比,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儘管也面臨著社會的商業化傾向,然而對人才與知識的尊重卻是始終如一的。如德國普通大眾對知識就相當尊重。兩相比較之下,在歐風美雨浸淫下的上海,謀利動機和創業精神濃重,職員文化盛行。大學教授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在舊上海一般民眾心目中並不尊顯榮耀,在一般小市民看來甚至還比不上在洋行混混差事的職員。在這其中,私立大學教授的生活尤其清苦,以復旦大學為例,復旦教授的工資常年只發11個月,另一個月的工資要各系自籌,方法是辦暑期班搞創收,或其他什麼渠道創收,總之是趕教授到社會上去打工。

  在舊上海,普通民眾崇拜的人物大多是富商大賈、海上聞人之流。而象牙塔內的大學教授與民眾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在拜金主義甚囂塵上的近代上海,大學教授更多的被看作酸腐文人或書呆子。謝六逸也認為大學教授和富商大賈、新舊官僚比較起來,都有遜色,所以大多數早就有了「覺悟」,即為學術奮鬥的意念,一天淡似一天,而趨赴利祿的心呢!則日漸增長。他們知道「洋場」的滋味比什麼地方都好,抵抗不過物質的誘惑。於是把大學當做尾閭,雖然身列講壇,然而目的卻在於做官,有官做時便去做。歷史學家蔡尚思也慨嘆不少意志薄弱者「為了教書生活太苦,所以人人有機會,便由教界跳進政界去了」。就此而論,大學教授不以學術為正途,紛紛謀劃傳統的「學而優則仕」之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擔任一官半職,從而享受更多的待遇。蔡尚思甚至以悲天憫人的語調慨嘆大學教授之困窘,「近代如歐洲各國比較有見及此,政府或能給予學者相當的生活費,而社會人士也很看重學者。至於吾國,就不然了:政府對於學者,簡直是不管的;而一般世俗人,也很瞧不起這般學者。惟有一般做官之人,是給彼此歡迎,上下看重的。有勢有利,到處如意。於是一般學者遂漸地向那政界跑去了。」錢穆在分析辛亥革命以後四十年的知識分子時亦曾嘆息道:「試問這四十年來的知識分子,哪一個能忘情政治?哪一個肯畢生埋頭在學術界?偶一有之,那是鳳毛麟角。」

  非但大學教授不能忘情政治,國民黨本身也竭力試圖以黨化政治改造大學教授,使之成為黨化教育的急先鋒。1929年10月,國民黨頒布了《各級學校教職員研究黨義暫行條例》,條例規定全國各級學校都要加強黨義學習,黨義研究升為四期,「每期以一學期為限,平均每日至少須有半小時之自修研究,每周至少須有一次之集合研究」。隨後1930年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門下令所有在任或有志於任大學及專科學校黨義教師者,「務須遵照敝會所訂各種章程,前來檢定」。並認為此事茲事體大,事關黨國教育。

  在崇尚浮躁虛誇的社會風氣下,大學教授群體亦漸漸隨波逐流,被分為「謀稻粱」與「做學問」兩種人生取向。學術界的「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法則)大行其道,而這一切恰與民國後期社會整體風氣的腐壞相一致。

  戰後生活日見清苦

  如果說1930年代大學教授的生活尚稱安逸,其社會地位邊緣化還可以用經濟收入上的小康水準來彌補的話。那麼抗戰的爆發則是大學教授經濟狀況惡化的轉折點。與其他中產職業群體一樣,抗戰所引發的惡性通貨膨脹吞噬了大學教授的歷年積蓄,往日衣食無憂的大學教授們經濟地位迅速下降,日趨「無產化」。抗戰初期的一篇報導就描述了身陷孤島中的大學教授生活之窘境,在上海一個大學教授的最低生活費照該刊記者的估計每月應該是:房租(以一大間一小間計)80元到120元;夥食:菜飯60元、米(一擔)75元、煤球兩擔15元、油鹽醬醋等15元,共165元;子女教育費(以二人計)30元;衣著20元;車費20元;以上共計315元至350元。按照這位記者的看法,這很明顯是一個減無再減的數目,因為若子女多的,或者需要贍養父母的那就更為難了。然而,與之相對照「我們所知在國立大學裡普通一個教授的工資沒有超三百元的,私立大學更大都以鐘點計算,那就更少得可憐了」。究其幕後之原因,大多因為「戰事已延長三年有餘,近來生活費的增長實在駭人,戰前一個大學教授的薪水拿出一半就可以應付衣食住三項,現在把整個收入都拿出來都已經捉襟見肘」。這還是抗戰初期的狀況。

  到了1940年代末,大學教授經濟條件的惡化已經被視為一種社會常態而見怪不怪了。據統計當時的智識階級,大學教授、中學教師、作家、記者和政府僱員們的實際收入,只相當於1937年之前工資的6%-7%,其中大學教授的實際收入更是減少了近98%。大學教授生活之艱辛,報紙上也不時有報導,更有大學教授不堪忍受,自殺身亡的消息,如「前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阮尚承因生活壓迫,於四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服烈酒及安眠藥自歿」。

  內戰爆發後,物價飛漲、幣值低落,使得教授生活日見清苦,上海市大學教授會在致電行政院的電文中痛心疾首地哀嘆「即最低生活亦不可得,同人等以人師之尊嚴,負教育之重任,上不足以事父母,下不長以育兒女,束手無策,生活如此,言之痛心」。1946年《新民晚報》載文謂大學教授收入不夠皮鞋兩雙,以致該報驚呼這與「司徒雷登博士說美教授年薪八千至一萬美金,相差豈止百倍」!更有人鳴冤叫屈稱「秀才命苦」,因為「據我們所知道:一個大學教授的收入,不及人力車夫的工資。京滬報人的待遇,僅趕上排字工人。政府中級官吏的俸祿,比銀行聽差還要少。」文章最後慨嘆國家社會對待這些人是欠公平的。因為培養一個知識分子的投資,無論如何比培養一個工人多。並哀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這霸道的世界裡,秀才的命運也許就決定於『造反不成』一點吧」!在這番激烈的言辭之中,反體制情緒溢於言表。收入微薄,向上晉升、政治參與空間狹小,逐漸演化為對國民政府的不認同。知識分子對社會地位降低不滿,無疑是1940年代後期民主運動興起的客觀原因。

  大學教授基本上生活於學院之中,與社會其他階層的聯繫有限。現代化的進程同時還是一個世俗化的過程,在面臨劇烈社會轉型的近代上海,各種理想、信仰等統統讓位於日常生活的功利考量。作為士大夫承繼者的大學教授在政治權力與市場權力的雙重擠壓下,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日益邊緣化。當然如從另一層面來理解的話,知識分子在新的政治體制與市場條件下的邊緣化,使得這一群體轉而成為以學術為志業的專家學者,進而融入到專業人士與城市中產階級的社會集團中,成為民間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張灝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一文中就指出:「現代知識分子就其人數而論,當然不能與傳統士紳階層相比,但他們對文化思想的影響力絕不下於士紳階層。……轉型時代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上他們是游離無根,在政治上,他們是邊緣人物(餘英時的話)。在文化上,他們卻是影響極大的精英階層。所以要了解現代知識分子,一方面我們必須注意他們的政治邊緣性和社會游離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他們的文化核心地位。」總之,大學教授是知識分子中的精英,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文化地位較高,同社會各界有較廣的聯繫,而且大學教授可以通過個人的才能智慧以及遍布各個領域的弟子對社會施以諸種影響。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知秋編輯,工作郵箱:zhouzq@thepaper.cn)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他人的哺育者」:近代上海奶媽的日常生活
    近代上海城市化進程開啟後,由於人口聚集方式發生變化,而新舊交融、華洋混雜的近代上海,奶媽群體的境遇呈現出豐富的樣態。鄉下來的奶媽:籍貫、收入與僱傭在滬上的家庭裡,男主人出門在外,女主人在客堂裡打麻將,奶媽帶著孩子逛馬路,姨娘在廚房裡燒飯成為滬上最常見的生活景觀。當時從事這一工作的婦女並非少數。
  • 空前絕後: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對近代中國教育產生的影響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也對進步主義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杜威典型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的本質是經驗的不斷改造和重組,因此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沒有外在的目的。由於這個時期許多教育學者尤其是杜威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這所學院就必然帶有強烈的進步主義教育色彩,同樣,在其中接受教育的中國留學生必然也會受到這種教育思想的影響,以至於這種教育思想實際上也影響了近代中國。
  • 上海故事:近代上海的兒童遊戲場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上海故事:近代上海的兒童遊戲場原創 陶正桐 圖溯上海(一)如果仔細省思城市裡的各種設施,你大概會同意我的這種說法上海作為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兒童遊戲場的建設也是走在全國前列。不過,彼時的兒童遊戲場大多由租界管理機關建設,因而也大多位於租界區內。關於近代上海兒童遊戲場的大致情況,可參考下表。
  • 紀念司佳教授┃ 「洋涇浜英語」的意義 ——讀司佳《近代中英語言接觸與文化交涉》
    今晨驚悉司佳教授去世的消息,天妒英才。在此發表顧鈞教授的書評,謹以此文紀念司佳(1978—2020)。此文不禁讓人感慨良多,也想起了諸多的往事。我想,學問除了純粹的研究功用外,也應當成為侍奉生命諸階段大事的手段。——李雪濤近代以來的中英關係表現在多個方面,關於貿易、戰爭、外交、教育、思想等等方面學界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成果,關於兩次鴉片戰爭研討尤多。
  • 上海社科院舉辦「近代東亞城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6月22日,「近代東亞城市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該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史創新團隊、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主辦,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韓國城市史學會、日本都市史學會協辦。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學者就近代東亞城市史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研討會現場。
  • 近代上海的城市化 | 歷史意外的空間後果
    「就經濟生活而論,雖然絕大部分按照歐美方式組成,實際上卻安放在農村文明的基礎上。」公共空間產生了相應的現代市民活動,1889年法租界舉辦巴黎博覽會的遊園慶典,遊人如織。1896年以後上海向大規模工業製造、貿易綜合型轉變, 1915-1918年間人口增加到300萬。城市迎來又一次更新,列強通過多次脅迫、要挾加上因幫助鎮壓太平軍「越界築路」形成的半租界區,逐步形成以租界為核心,同心圓式一圈一圈向外擴散的城區。
  • 論近代新聞社團的社會功能
    報刊業的迅速擴張吸引了眾多從業者加入,梁啓超、胡適等知識分子紛紛加入辦報行列,報刊從業者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群體意識,產生了創辦行業組織的訴求。1902年梁啓超在其撰寫的《敬告我同業諸君》一文中,提出「報界同業諸君」的概念,喚醒了報業同仁的群體自覺。
  • 徐光啟:第一位近代意義上的「上海人」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李天綱主持人: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從外灘拉回到更久遠的上海,聚焦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被稱作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上海人」,因為在他身上匯聚著後來上海人的很多精神特質歡迎李天綱教授演講! (全場鼓掌)■有位著名作家說過,徐光啟是上海文明的源頭。我覺得這句話說得有點「大」了,但話大理不錯今天,我想講講徐光啟。徐光啟於1633年去世,他去世210年後,上海於1843年11月開埠。對上海和整個中國來說,這都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
  • 論壇|上海史研究七十年
    上海城市史研究70年研究範式轉換南昌大學特聘教授李長莉報告的題目為《上海城市史研究70年研究範式轉換》。「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做中國近代社會史70年的回顧綜述,其中就包括上海史。近代社會史研究的龍頭之一是城市史研究,城市史研究的龍頭就是上海。」
  • 中外學者紐約爭鳴:「海歸」如何改變近代中國的面貌
    吳景平教授介紹,該中心自2005年起每年與海外研究機構合作舉辦研討會,十幾年來隨著研究深入,會議主題已由宋子文、宋氏家族、民國人物,擴展至留美學生、近代教育以及近代中國變遷的各個方面,進而把學術研討會辦到美國。
  • 上海近代歷史中的十六位名人排行榜
    上海最有名的近代人物,指的是出生於1840=1949年,祖籍、籍貫、出生地至少有一項為上海市,並且在一定領域取得傑出成就,有一定知名度,在當時或者至今仍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那麼上海近現代名人有哪些?本文為大家盤點上海十六位近代名人,他們有錢學森、陳雲、宋慶齡、宋美齡、宋藹齡、胡適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近代東亞:一個一再被撩起的話題
    2017年10月,東京勉誠出版社出版了《作為「異鄉」的日本——東亞留學生所見到的近代》(〈異郷〉としての日本 : 東アジアの留學生がみた近代),此書是《作為「異鄉」的大連、上海、臺北》(「異郷」としての大連·上海·臺北)的姊妹篇,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徐靜波教授系編者之一,本文系徐教授的編者手記。
  • 坂元弘子《中國近代思想的「連鎖」》:近代知識人如何應對西潮
    中國的確擁有悠久的歷史,然而如果以近代這一時代來劃分的話,這是一個無法僅以「一國史」的框架來把握的時代。中國近代思想生成於上述早期全球化的過程之中,在能夠讀取其生成情況的思想家群體裡,本書選取了譚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李叔同(弘一法師),以這五個人為中心展開論述。
  • 風從四方來:近代中外交涉與交流
    與會學者就近代中外交涉、文化交流和傳播、旅行書寫以及相關史料等問題,報告了各自的研究論文,並展開熱烈的討論。9月23日上午8:30,會議準時開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凌興珍編審主持,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章清教授、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王川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劉石吉研究員分别致辭。
  • 【中國新聞網】同濟大學一批新書亮相2020上海書展引關注
    15日,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上海近代建築風格》在上海書展現場舉辦了圖書分享會。新書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以《歷史建築和偉大的城市》為題作了分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華霞虹則重點分享了《上海近代群星璀璨的中外建築師》。活動通過線下講座、線上同步直播的方式進行。  歷史建築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使用中保護。
  • 近代地籍圖
    近代地籍圖的形態清光緒年間沈氏胥樂堂的圩蕩冊,其基本形式與魚鱗冊和黃冊一致。近代以來,國家頒發給人戶的產權證書,雖然形式變化比較豐富且名稱各異,但大體上都包括文字和附圖兩個部分。文字部分,除了相關的官方條款和說明,就是具體地理或空間位置的四鄰描述。附圖部分,即地籍圖,分為小圖、大圖,乃至城市地圖或區域地圖。小圖,是該地塊的物理形狀的簡易平面圖,並附有相應的測量數據;大圖,則是該地塊所在地點的空間位置圖。城市或區域地圖,則是該地塊所在城市或城區的地圖。
  • 夾縫生存:銀行家陳光甫與近代中國政商關係
    在此過程中,陳光甫認識到沒有約束的政府行為往往會對於市場產生負面影響。陳光甫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走向世界的機會,在美國學習先進的經濟制度和商業模式。較諸其他留學生,長期的底層工作和生活塑造了他堅忍和務實的品格。對西方文明的推崇和現代商業的嫻熟掩蓋不了他本人的鄉土情懷、對中國社會的切身認知和傳統價值觀念。
  • 近代物理所為美國Colm Thomas WHELAN教授頒發中國科學院「國際...
    近代物理所為美國Colm Thomas WHELAN教授頒發中國科學院「國際訪問學者」證書 2015-06-05 近代物理研究所   頒證儀式上,趙紅衛代表近代物理所,熱忱歡迎WHELAN 到蘭州工作和生活,並感謝WHELAN 對研究所科研工作的支持和幫助。近代物理所研究員馬新文介紹了WHELAN的基本科研情況和突出學術成就。WHELAN 表示,對獲得「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PIFI)-國際訪問學者」的榮譽和有機會繼續在近代物理所開展合作研究深感榮幸,並表達了誠摯的謝意。
  • 在上海,這個社會老年群體中的「精英人群」如何度過晚年生活
    這是一個相對特殊的老年群體。他們學歷普遍較高,是社會老年群體的精英人群。如何在服務廣大老同志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同時,引導老同志繼續發揚優良傳統,講好中國故事、上海精彩,傳播好聲音、傳遞正能量,市委老幹部局動足了腦筋。對精神文化訴求越來越高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後,老人對精神文化的訴求也越來越高。
  • 上海史研究70年:上海何以成為上海
    而近代上海的制度起源於西方,因此從這一角度研究上海,也是研究全球化與地方性的關係。上海師範大學蘇智良教授以《善於捕捉重大歷史事件——以上海南市安全區史跡為例》為題作了交流,他介紹了上海史中知名度不高但非常重要的一個人——饒家駒及其創立的上海南市安全區,闡述了上海南市安全區的歷史價值、饒家駒與南市安全區的歷史、目前為止饒家駒研究取得的進展以及未來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