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近代上海的兒童遊戲場

2020-12-13 新浪科技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上海故事:近代上海的兒童遊戲場

原創 陶正桐 圖溯上海

(一)

如果仔細省思城市裡的各種設施,你大概會同意我的這種說法——「城市本質上是為成年人修建的」。但如果非要在城市裡找出一個兒童的專屬空間,那大概只有兒童遊戲場了。

在1944年的《上海特別市第一區全圖》中,清晰標識出了南陽路兒童遊戲場的位置

繼續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專門的兒童遊戲場在中國古代的城市中並不存在。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兒童並不缺少玩樂的方式(捕蟬、蹴鞠、竹馬等),他們缺少的只是一個純粹的玩遊戲的所在。兒童所擁有的空間,必須依附於成人方能成立。至於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與中國古人「漠視兒童」的觀念有關。進一步說,中國古人並不缺乏發現童趣的眼睛,真正缺乏的只是對兒童玩樂需求的正視。他們認為兒童始終是需要訓規與勸導的,以顯得「曉事明理」。

老上海國文教科書裡兒童玩耍的場面

當然,西方也是到了19世紀才出現專門的兒童遊戲場。彼時的英國改革家強調,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智。而美國的杜威將兒童描繪為「小大人」(Miniature adults),肯定了兒童玩耍的本性,並將其視為兒童探索世界的一種手段。不論是以「強健體魄」為目的,還是以發展兒童認知能力為歸宿,兒童玩樂的需求逐漸得到成人的肯定。這場兒童觀念的變革也深深影響到了近代中國。梁啓超就認為兒童教育必須考慮他們的身體發展。「兒童的發現」則被視為了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20世紀20年代以後,兒童的發展逐漸與民族強盛聯繫到了一起。一個擁有強健身體的兒童的國家,被視為擁有光明的未來。

(二)

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著現實的行為,19世紀西方的成年人開始為兒童擁有一個只為「玩樂」的場所而努力了。1877年,英國伯明罕市的巴寶莉街遊戲場(Burberry Street Recreation Ground)專門為兒童配備了遊戲設施。上海作為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兒童遊戲場的建設也是走在全國前列。不過,彼時的兒童遊戲場大多由租界管理機關建設,因而也大多位於租界區內。關於近代上海兒童遊戲場的大致情況,可參考下表。

表1 近代上海兒童遊戲場基本情況表

資料來源:方妍:《近代上海兒童娛樂世界的徜徉(1915—1937)》,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42—44頁

舊時崑山花園內景

20世紀30年代後,這些位於租界的兒童遊戲園開始對華人開放。之後,進入公園的人數開始與日俱增。比如僅1933年12月份,就有40874人次進入南陽路、新加坡等兒童公園遊覽(《申報》1933年1月11日11版)。這種火爆程度還可以從公共租界各公園歷年接待的人數看出來(表2)。

表2 公共租界公園1930—1937年接待人數

兒童在兒童公園內玩耍時的情形

這些兒童遊戲場大多設置於公園內,極大滿足了父母和孩子一起遊玩的願望。當成人陶醉於公園中西合璧的奇異景致時,小孩們則在公園草地上奔跑,在鞦韆滑梯上嬉戲。這是很多中國人所從未見過、體驗過的,這恐怕是公共租界內的公園如此火爆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公園舉辦的嘉年華活動也是讓小孩對公園魂牽夢繞的因素。如顧家宅法國公園每年舉行玩具展覽會,會期為十月十一號。這一天,公園內有奏樂亭、有戲臺、有中西雜技,兒童甚至可以憑券騎驢(《今年國慶日之法國公園》,《申報》1926年10月9日1版)。因而,有的小孩在報刊上發表自己的習作,裡面洋溢著對兒童公園的無限喜愛,如趙景源《兒童公園》就這樣寫道:

這是我們的公園,園裡有高大的樹,美麗的花,碧綠的草地,還有假山,水池,茅亭和運動場。在課餘和假日,我們常約了同伴到公園裡去玩耍。最有趣的是在花壇前唱歌跳舞,或者到草地上踢小皮球。春夏二季裡,每天清晨和傍晚的時候,遊人特別多,不過都是我們蓬蓬勃勃的小朋友。

——《兒童世界》

1933年第7期,第33頁

1947年地圖中復興公園周邊圖

除租界外,華界內也逐漸建設了一些兒童公園。此外還有一些私人開設的遊樂場、兒童戲院等。如1912年開業的遊樂場樓外樓,就極娛樂之能事。裡面不單有哈哈鏡等兒童遊樂設施,還有武術、雜技、魔術等表演,可謂是老少鹹宜(《海上遊戲場之溯源談》,《申報》1925年2月26日1版)。當然,並非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西化帶來的便利與感官愉悅。對很多生活在貧民區的孩子來說,恐怕終其一生都將無緣兒童遊戲場,他們只能在生活的遊戲場上苦苦前行。但即便如此,孩子純真的笑靨還是會在城市每個地方綻放,為成人世界帶去一絲清涼。畢竟,我們都曾是「蓬蓬勃勃的小朋友」。

上海市測繪院

地圖文化品牌

新品發布|敘說地圖|上海故事

編輯丨張淵源

審核丨忻⿰靜

相關焦點

  • "上海·故事"讀書會揭秘近代上海鐵路 再現那段"鐵"血歲月
    如果把鐵路放到近代上海這個時代段內,陌生的部分就更多一點。」今天下午,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舉行的「上海·故事」讀書會上,嶽欽韜為各位讀者分享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近代上海的鐵路史話」。  嶽欽韜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於交通歷史地理、抗戰時期社會經濟史。
  • 上海小校場年畫新探(下):「拜年未了接財神」與生活百態
    而上海門神以祈祥求子,奪魁中舉為要,即使是手拿刀斧的武將門神,膝下也大都會五子環繞,以《三字經》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衝淡殺氣,凸顯重點。2017年末,在泰和嘉成的年畫拍賣專場中,以19.55萬元高價成交的一對門神,就是這樣一幅作品,堪稱上海小校場年畫中武將門神的代表作。
  • 年畫尋訪③|上海小校場年畫裡的海派年味
    在近代上海眾多的年畫作坊中,飛影閣是知名度最大的畫鋪之一,以出品多、畫作精而聞名,而前述這些畫家幾乎都參與過年畫的創作,其中周慕橋、何明甫等還是上海年畫的創作主力,他們創作的不少畫作都成為了小校場年畫的經典之作,屢被翻印,廣泛流傳。其實,當時上海的很多年畫店鋪,如飛雲閣、筠香齋等,都是由來自江蘇的藝人們開設的,其中不少都是文人畫家。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課題。
  • 文章NO.37 | 施曄:近代傳教士所撰上海方言文獻考述
    這些著作不僅收錄了豐富的近代滬語語料,表現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上海方言中的各種語法現象,許多敘事性文字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展現了近代上海西風東漸的清晰烙印。為節省辦學經費,範約翰開辦小印書房,印刷宗教讀物及上海最早的方言報刊之一《聖書新報》。後來印書房逐漸發展壯大為清心書館,發行《小孩月報》、《畫圖新報》等報刊及宗教書籍,成為書院學生的「且工且讀」的實習基地。範約翰認為中國的《三字經》、《蒙童訓》並不適合開發兒童的智力、擴展他們的視野,因而他親自操刀編寫教材。
  • 兒童音樂故事演唱會《圈圈寶貝魔法星座》5月上海開演
    這是由華語樂壇知名創作人劉志宏率領團隊,專為兒童打造的全新演藝型態《圈圈寶貝魔法星座》帶來的全新感動。既是有趣的兒童音樂故事演唱會,也是富涵教育性的藝術啟蒙小舞臺。不同於時下常見的親子戲劇,演出將以原創歌曲、人偶同臺及親子互動為主軸,為國內的親子觀眾展現兒童品牌新創【圈圈兒童Do RE Mi寶貝劇場】的嶄新感受,深化美感質量 。
  • 上海首家故事屋為孩子帶來歡樂
    7月27日電(記者陳犁書 葉鋒)這個暑假,如同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一樣,上海的孩子們可去故事屋聽「一場」精彩的故事。  上海體育館附近最近新開了一家上海首家「兒童會所」——伊索故事屋,給暑期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花錢聽故事的場所。
  • 上海松江天馬賽車場,聽賽車場的故事,享受風馳電掣
    目前,上海返程面臨高峰期。專家透露,這一周會是疫情高發期,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做好防禦,還在放假的小夥伴就不要出門了,如果必須出門要搭乘公共運輸,一定要帶好口罩和勤洗手!也希望疫情嚴重地區的小夥伴們能度過這次危難關頭,加油!中國加油!上海松江的歷史上下6000年,文字記載「華亭」是在東晉時期,已有1800年了。
  • 徐老師您好,近代上海的金融業有什麼傳奇故事?陳光甫能被稱為民國...
    比較突出的故事比如1916年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抵制「停兌令」。又比如1938年陳光甫赴美國談判,先後籤訂中美桐油借款和滇錫借款,這是中國抗戰以來最早的外國援助性借款。陳光甫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銀行家之一。他用十多年的時間將資本金不足15萬元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經營成為近代中國最大的民營銀行之一。
  • 近代上海的城市化 | 歷史意外的空間後果
    近代上海的形成是一種不可複製的歷史意外。設立租界本為限制外國人勢力,但小刀會、太平天國、義和團所附生的「東南互保」,中外權力失控,改變了上海的租界形態,最後演變成「國中之國」。這種充分考慮了土地利用率的居住建築風靡一時,直接推動了近代上海房地產的現代化。首先,近代施工業迅速崛起,除了建造手法更新,訓練了第一批中國現代建築工人外,更帶來了西方近代先進的建築經營方式,如投標制度、包工制度。1918年剛落成的有利大樓(UnionBuilding 現外灘三號),公和洋行在上海的開山之作。
  • 上海 中國近代玩具工業發源地
    【中外玩具禮品網】中國近代玩具工業發源於上海,距今已有80多年歷史。上海的民間玩具早就廣為流傳,就地取材、製作簡單、價格低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頗受兒童喜愛。江南一帶稱之為「白相官」。舊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也是勞動群眾餬口謀生機遇較多的大碼頭。
  • 《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獻叢書》首本《上海故事》新書發布會舉行
    2017年5月8日,《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獻叢書》首本《上海故事》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新華書店靜安店隆重舉行。本書由上海通志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整理編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獻叢書》主要收集、整理和翻譯曾在近代上海工作、生活的外國人撰寫的關於上海的出版物。 近代上海是中西文化高度交匯之地,既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文化,也留下了海量的記載上海的外文文獻,包括近代在上海的外國人出版的數量可觀的與上海有關的報紙雜誌與書籍,如歷時一個世紀的《字林西報》等。
  • 上海兒童日語班
    上海兒童日語班。
  • 互動體驗心理劇《小藝的故事》上演第77場,故事改編自留守兒童真實...
    實習記者 陳楊2020年11月21日19:00,由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以下簡稱惠迪吉)原創出品的「愛生愛、美生美」互動體驗心理劇《小藝的故事》第77場,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準時上演。本場也是該劇2020年度的最後一場線下演出。
  • 上海近代歷史中的十六位名人排行榜
    上海最有名的近代人物,指的是出生於1840=1949年,祖籍、籍貫、出生地至少有一項為上海市,並且在一定領域取得傑出成就,有一定知名度,在當時或者至今仍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那麼上海近現代名人有哪些?本文為大家盤點上海十六位近代名人,他們有錢學森、陳雲、宋慶齡、宋美齡、宋藹齡、胡適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美國傳教士與近代上海的翻譯出版
    他們在科技翻譯領域銳意進取,形成了一支中國近代科技翻譯的主力軍,在美國翻譯史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寫下熠熠生輝的一頁。 嶄露頭角 在幾乎由英國來華傳教士一統上海翻譯出版天下的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初來乍到的美國傳教士多半以個人身份參與其中的科技翻譯。
  • 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演來了,兒童劇《鐵達尼號》是什麼故事
    每兩年一次的「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演」在這個火熱的夏天又要開幕了。7月28日晚,由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創作演出的兒童劇《鐵達尼號》將在馬蘭花劇場上演,為「2017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演」拉開帷幕。和以往一樣,引進劇目始終是這個「國際兒童戲劇展演」的特色和亮點。
  • 上海兒童日語培訓班
    上海兒童日語培訓班。
  • 「他人的哺育者」:近代上海奶媽的日常生活
    近代上海城市化進程開啟後,由於人口聚集方式發生變化,而新舊交融、華洋混雜的近代上海,奶媽群體的境遇呈現出豐富的樣態。鄉下來的奶媽:籍貫、收入與僱傭在滬上的家庭裡,男主人出門在外,女主人在客堂裡打麻將,奶媽帶著孩子逛馬路,姨娘在廚房裡燒飯成為滬上最常見的生活景觀。當時從事這一工作的婦女並非少數。
  • 某上海籍遊戲公司 匿名捐iPad給殘疾兒童治療中心
    DoNews遊戲6月15日消息(編輯陳豔曲)上海一家兒童康育院的工作人員和兒童家長正通過媒體尋找兒童節期間捐贈iPad的匿名愛心公司,目前只知道這家公司是一家上海籍的遊戲公司。
  • 上海文藝院團推進"場團合一" 服務全民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小學生放假半天,不少孩子就直奔苗江路上的上海兒童藝術劇場,觀賞中福會兒藝全新原創的科幻劇《超級拯救》。  場團合一 激活院團  上海京劇院建院60周年「原創之魂」演出季揭幕,「周信芳戲劇空間」開臺儀式日前也在上海京劇院即將遷入的新址天鑰橋路1198號內舉行。「周信芳戲劇空間」的首度亮相揭開了上京喬遷之喜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