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知識分子充滿蔑視?知識分子不爭氣,普羅大眾在成長

2020-12-25 減水書生

知識分子,以前他們的自我定位很高,而普羅大眾對他們的定位也很高。他們是一夥「啟蒙者」。啥是啟蒙?得先有「傻子」,你才能啟蒙吧。但是,當傻子不夠多的時候,你還能去啟蒙誰?

北宋張載言:為天地立心。這比啟蒙還牛?知識分子是啟蒙普羅大眾,張載直接要為天地立心。因為天地沒心啊,所以我張載以及儒道精英們,就得把這個責任擔當起來。所以,儒家士大夫們,比近代知識分子還野心勃勃。

即便知識分子沒有張載的雄心,他們也曾經是社會的「立法者」,天地怎麼運行、人情怎麼節制、社會去往何方?這些問題都由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從高貴理想的理念出發,來規劃天地、設想國家、教化蒼生。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普及教育以後,知識分子的這個作用就下降了。因為大眾文化盛行了,盛行了的大眾文化首先就要幹掉精英。你跟著大眾走,你讓大眾感興趣,你讓大眾很熱愛,你才能發聲。以前,那種精英小圈子的自我陶醉,然後還引得無數凡人似懂非懂地頂禮膜拜,這就不可能再有了。

於是,知識分子開始由立法者,降格為闡釋者。等再以後,連闡釋者都做不到了,因為大眾可以憑藉自己的喜好去闡釋,生存下來知識分子只能是為大眾代言了。我說的比你漂亮,我能說出你心裡想說的話,知識分子也就降格到這個層面了。

這是一個大趨勢。聚焦在中國,這個問題就更複雜一點兒。上世紀80年代之後,歐風美雨中湧進來一大批的概念,諸如民主、法治、理性、權利等。這時候的中國知識分子趕上了一波開往春天的列車,因為他們又可以擔當啟蒙者的角色了。

但是,中國發展太快,特別是中國的義務教育太厲害。國外的普及教育,還能分出這是精英教育、那是大眾教育。兩種教育可能就是完全兩個世界,前一種就是奔著培養精英來的,後一種就是奔著培養打工者去的。但中國不是這樣,一上來就是有教無類的精英教育,而且玩純粹地淘汰制。小學考不上初中,淘汰;初中考不上高中,淘汰;高中考不上大學,大批量地淘汰,以後什麼碩士、博士以及進入好的工作崗位,都是按照這個套路來。就是這種模式下洗禮出來的一群人,你就說他們得多厲害吧。

更要命的還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在中國和美國的發展特別彪悍,在中國,簡直就是野蠻生長。歐洲就不行了,原因是歐洲的法律太嚴格。這是網際網路在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就是網際網路與一群精英義務教育模式下的中國人結合在了一起。在網際網路這個平臺上,這夥人到底能產出多少創新的內容?只能是天文數字了。而在網際網路的交匯溝通中,這夥人又會碰撞出多少創新的思想?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時候,你再讓上世紀後半程的那批知識分子,對著這群新新大眾講話,而且還是以啟蒙者姿態去講,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知識分子已經完全沒有了信息霸權,知識分子與普羅大眾就是徹底地平等較量,大家掌握的信息基本上不相上下。

其次,知識分子還要居高臨下地搞啟蒙,這個態度非常傲慢,你覺得這夥特殊的普羅大眾能服嗎?

第三就是知識分子得從理念出發去批評社會,或言之代表社會的良心,但這是一個理念枯竭的時代,知識分子輸出不了什麼新思想。理念枯竭不是數量和質量不如過去了,而是理念不再是知識分子所專享了。

你在北京街頭轉一轉,就會發現,一個老太太都能從自己的理念出發講講川普。而且,她還特別有自信,自信自己的理念很正確,你可以反對她但是你說不服她。

這就是知識分子所遭遇到的尷尬。因此,知識分子就是安心做一個闡釋者或代言者,也是極為困難的事情。他們不能在固守過時的理念,必須做出一種能夠滿足大眾的思想輸出和知識輸出。

但是,知識分子們不爭氣啊,他們的智商水準,要麼曲高和寡而只能做個巖穴之士,要麼自降身價而去追逐各種熱點。知識分子成了公共知識分子,簡單說就是一群追熱點的知識分子。但是,知識分子可以追,普羅大眾也可以追,少數自詡精英的知識分子,真心幹不過汪洋大海的群眾力量。

於是,最後的結果就是:知識分子還想搞啟蒙,結果發現根本就沒有多少民智未萌的普羅大眾。知識分子還是據理念,結果發現自己的理念大家都懂而且還能給出新的批評;知識分子還是很傲慢,結果發現根本就沒有人去崇拜他們的傲慢與偏見。再加上一夥總是磚家的專家以及一夥自以為是的意見領袖,被混同進知識分子的隊伍。於是,社會大眾也就難免對他們滿是蔑視了。

相關焦點

  • 討論 | 社會分裂:知識分子與大眾
    就是在一個國家裡,知識精英和普羅大眾之間會不會因為對歷史的解讀不同而分界,進而形成不同的共同體。平:因為我周圍有人跟我講,說你們人文研究做的都是些毫無價值的東西,而那些大眾學者像易中天老師的做法更會被他們認同,就是即使是不嚴謹的史論,普及給大眾也更重要,把知識束之高閣是讀書人的罪過。平:我發現我們對歷史的解讀和認同存在有很大差異。
  • 「磚家叫獸」嚴重損害知識分子的形象,在蔑視背後尋找民族的脊梁
    昨天看到網上有一位自稱即將成為知識分子的文友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為什麼現代社會對一些知識分子充滿了蔑視?」對於這個問題,六甲番人認為,知識分子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既有知識分子自身的原因,也與長期以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偏見有關。
  • 知識分子憑什麼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
    在這本書中,他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對知識分子命運的剖析,對精英與大眾關係的把握,對地方文化生活的尊重,無不體現出一個書評人的優良素養。捫心自問,我是否達到他對書評人的要求?頗難自許。稍覺欣慰的是,他評論的書我也讀過一些,故而有類似的思考,也有討論的基礎。
  • 為什麼美國人討厭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則是一群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不信任自己所處的社會,一心追求道德價值與素質。商人的現實與美國國民對「實用性」的追求不謀而合,最終合併成一股力量。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例子是美國的巨富對於高等教育的支持和看法。
  • 讀文|為什麼美國人討厭知識分子?
    實際上,川普並不是美國唯一不像「精英」的總統,他的當選更不是民粹主義第一次在美國歷史上佔上風。距離我們最近的一位也許是小布希——他糟糕的學業記錄,常常出錯的英語和大大咧咧的牛仔作風給人極為深刻的印象。 民眾對於非「精英」、甚至「反智」型的領導人的選擇,也許多數非美國人無法理解的美國特色之一。這樣一個科技、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家,為什麼反智如此流行?
  • 鍾永豐:黑道社會學——有機知識分子的成長之路
    我沒有選擇臺大人,為什麼?在多年的工作關係裡,我觀察農村地區出身的臺大人,尤其出身一般的小農家庭、小康家庭或貧農家庭的臺大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特質:在他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裡,都是以他們為家庭、家族甚至村子的中心,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繞著他們轉。因此,他們看待事情,特別沒有辦法用同理心,或設身處地地站在他者角度。
  • 殷海光:知識分子的責任
    而且,即令有少數讀書人在他們的少壯時代合於這兩個條件,到了晚年又回頭走童年的路,因此不算知識分子。維斯(PaulWeiss)說,真正的知識分子沒有團體,而且也沒有什麼朋友。赫欽士(RobertHutchins)認為一個知識分子是試行追求真理的人。這樣看來,作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時得付出生命的代價。
  • 魯迅筆下的九類知識分子
    「二醜」是不忠實的奴才。知識分子聰明而敏感,主人氣焰正盛之時,他心甘情願做主人的幫忙幫閒;主人氣焰不足將要崩潰之時,他敏感到了,就開始做不忠實的幫忙幫閒,結果成為「二醜」。 三、隱士 魯迅把中國文學尤其是唐朝文學劃分為兩種:廊廟文學與山林文學。廊廟文學是幫忙幫閒的文學或者叫在朝文學。
  • 知識分子論
    下面就先讓我們一起結合知識分子的特點來分析一下這些年輕知識分子們的優勢和局限性吧。充當其衝的,同時也是讓他們之中的多數人引以為傲的就是其擁有的知識儲備。他們的知識儲備是很多,但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呢?很顯然,這些知識分子們都是從小學(有些可能在父母的期望下早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博士生。他們學的知識很多是前人的成果,多是從書上看來的從老師那裡聽來的。
  • 從知識分子的失語到專家之死
    我們為什麼無法信任知識分子我非常喜歡美國經濟學家託馬斯·索維爾對知識分子下的一個定義,他將其定義為「理念的處理者」。即是說,知識分子的工作始於理念,終於理念,在理念的世界中徜徉翱翔,就算將這些知識分子發明的理念應用於現實世界,對周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與知識分子無關,因他並不對現實世界發生的後果負責。
  • 有關知識分子的定義
    試想,公共事務林林總總,所涉學科有深有淺,它通常不專屬某種專業——也許法學是個例外,擁有更多法律知識的知識人,更容易成為優秀公共知識分子——而更多地依賴常識和經驗,尤其依賴知識人的思辯水準。再則,個體即使洋溢著源源不竭的正義激情,在一個還算良善的社會裡,他一般不容易找到那麼多的邪惡醜陋,供他日日筆耕,天天批判。
  • 單德興:薩義德與知識分子
    對於在英國佔領的中東地區出生、成長,在開羅接受英美教育,在廣播中經常聽到「倫敦今天早晨表示」——以致在幼小的心靈中倫敦就是真理的代名詞——的薩義德來說,能從曾被英國殖民的中東(後來成為沒有祖國、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來到大英國協的中心倫敦,透過素享盛名的英國廣播公司向英語世界演講,不僅是極高的殊榮,也比其他來自英美主流社會的講者有著更多的感觸。
  • 為什麼很多知識分子形右實左?
    網名「尼爾斯」的作者說:知識分子思想偏左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因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公平正義一直都是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我個人從年輕時就想不明白,為什麼左派思想在早期能忽悠這麼多人,特別是知道分子,而最後導致災難。直到去年讀了南京大學景凱旋教授的《在經驗與超驗之間》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根本原因還是人性。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而在知識化的社會中,「知識分子」變成了社會大眾,或者說至少變成了佔社會中數甚至中數以上的社會階層,以傳統的知識分子標準來說,知識分子與社會精英的比例是不相符的。有人為此提出了另外的標準,以保持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精英地位,如國內外曾一度熱議的「公共知識分子」等概念,就是一種在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中區分精英的做法。當然,這種概念的提出也凸顯了社會對於社會精英的一種期望和要求。
  • 知識分子憑什麼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評唐小兵《書架上的近代中國》
    就像唐小兵在書中反覆談到的,中國知識分子既是多重危機的產物,也必然是多重任務的承擔者。民族要覺醒、國家要強盛、個人要自由、階級要「翻身」,不同的危機對應著不同的任務。問題在於,這些不同的危機在這個國家幾乎連鎖爆發。它們相互牽涉又相互制約,孰輕孰重,讓人們難以取捨窮於應付,以至於某些理應成為共識的價值理念迄今仍未完全落地。
  • 波斯納:什麼是公共知識分子?
    [15]那麼,為什麼運用「公共知識分子」這一術語呢?這一概念最合情合理、最簡潔明了的使用,是將擁有智識素質但不作為知識分子公開寫作或演講的人(我們可稱之為「私人知識分子[privateintellectual]」),與作為知識分子寫作和演講的知識分子區分開來。
  • 龔雲:延安時期黨與知識分子的關係
    6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的報告和結論的提綱中指出:「要保護革命知識分子,不蹈過去的覆轍。沒有革命知識分子革命不能勝利。」「工農沒有革命知識分子幫忙,不會提高自己。工作沒有知識分子,不能治國、治黨、治軍。政府中,黨部中,民眾運動中,也要吸收革命知識分子。」
  • 【黑道階段】黑道社會學—有機知識分子的成長之路
    我沒有選擇臺大人,為什麼?在多年的工作關係裡,我觀察農村地區出身的臺大人,尤其出身一般的小農家庭、小康家庭或貧農家庭的臺大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特質:在他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裡,都是以他們為家庭、家族甚至村子的中心,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繞著他們轉。因此,他們看待事情,特別沒有辦法用同理心,或設身處地地站在他者角度。
  • HD ▎知識分子與人文精神
    首先,這種現象表明導師擁有作為某個學術領域的權威地位,學生則是作為其門派弟子,組成了自覺或不自覺的知識與學術團體。導師則是其團體的領頭人與領導者。其次,它表明導師對學生研究方向和研究經費的支配權,以及對研究成果的署名權。再次,它表明導師是教學實踐的指導者,是設計項目的工程負責人,必然介入市場競爭,若師德不正,則成為以教學實踐為名的「炒更」「打野」組的「發包人」「承包人」。
  • 寶寶樹聯手好未來投資「知識分子」 布局素質教育版圖
    此次投資「知識分子」也正是出於對改革中國教育這一必然使命的實踐所進行的快速聯合出擊。 此次寶寶樹與好未來共同對「知識分子」進行戰略投資,便是三方進一步對3歲以上兒童進行科學普及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探索布局,並對素質教育市場做出的資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