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是如何用詩詞耍流氓的?

2020-12-20 趣讀文化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這樣讀起來很美的句子你是否知道它的真實含義呢?其實這是蘇軾寫給好友張先的新婚賀詞,只因張先已年近八十卻娶了個才十八歲的小妾,當真是老夫少妻了,白髮蒼蒼對應「一樹梨花」,嬌美新娘對應嬌嫩「海棠」,這樣一首古色古香的詩句也就帶上了「情色」的意味。

古代的確封建禮教甚是嚴格,女子不宜拋頭露面,閨房之樂也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但這樣反而有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美感,畢竟咱們講究的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除了上面說的那一句,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其實不乏對風月之事的描寫,接下來將為大家細細羅列一番,品味一番古人是如何賞玩男女情事的。

從先秦至明清,可以說文人們對情事的描寫逐漸從遮遮掩掩到「下筆如有神」,拿先秦時期的《詩經》來說,雖然情詩在其中佔了半壁江山,但最多也就是「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表達見到美人的欣喜傾慕,那叫一個含蓄蘊藉,漢樂府也差不多,幾乎都是如同《白頭吟》那樣的。

不過別著急,好戲在後面,到了晚唐五代,豔詞就開始流行了,如知名度頗高的豔詞集《花間集》中歐陽炯所寫的《浣溪沙》:「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此時還恨薄情無」,把女子的嬌弱柔美,吐氣如蘭刻畫的入木三分。即便是出家人詩僧惠洪,也寫過不少描寫女子的豔詞,被人戲稱為「浪子和尚」,如:十指嫩抽春筍,纖纖玉軟紅柔。人前欲展強嬌羞,微露雲衣霓袖。寥寥數句將女子的纖弱嬌媚盡數展現,看來這「浪子和尚」平日裡怕是沒少觀察女子的情態。

除卻文人,和尚,皇帝也不能免俗,據說宋徽宗曾為自己所喜愛的一個妓女譜寫言辭,內容當真是「不忍卒看」:「淺酒人前共,軟玉燈邊擁,回眸入抱總含情。痛痛痛,輕把郎推,漸聞聲顫,微驚紅湧。試與更番縱,全沒些兒縫,這迴風味忒顛犯,動動動,臂兒相兜,唇兒相湊,舌兒相弄。」,不過這樣「明目張胆」的豔詞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宋徽宗所作,暫且聊供賞玩,作不得真。

明清的小說戲曲就更是狂放大膽了,如《西廂記》中的「兩情濃,銷金帳裡鏖戰,一霎時魂靈兒不見,我和你波翻浪滾,香汗交流,淚滴一似珍珠串,枕頭兒不知墜在那邊。烏雲髻散了亂挽一霎時雨收雲散,舌尖兒一似冰冷。」,這已經頗為露骨了,讀起來令人臉紅心跳,更遑論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溫緊香乾口賽蓮,能柔能軟最堪憐。喜便吐舌開顏笑,困便隨身貼股眠。內襠縣裡為家業,薄草涯邊是故園。若遇風流輕俊子,等閒戰鬥不開言。」,這裡已經接近現代的白話了。

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也不乏這方面的描寫,賈寶玉身邊的丫鬟個個貌美如花,他的風流韻事也不少,和丫鬟襲人初嘗雨雲那一段寫的隱晦:「說到雲雨私情,羞的襲人掩面伏身而笑。寶玉亦素喜襲人柔媚姣俏,遂強拉襲人同領警幻所秘授之事。襲人素知賈母已將自己與了寶玉的,今便如此,亦不為越禮,遂和寶玉偷試一番,幸得無人撞見。自此寶玉視襲人更比別個不同,襲人待寶玉更為盡心。」

這樣一看古人也都能稱得上是「老司機」了,且都在水準之上,像這樣的描寫,太露骨會惹人生厭,太平淡索然無味,像這樣隱晦又大膽的往往才抓人心弦,你是否也折服在古代文人騷客的文筆之下了呢?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文重風骨,人更重風骨,後世往往用風骨來評價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用風骨來裁斷一個人的德行和操守,於是風骨就成為一種高邁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 詩詞與酒,是文人一種如詩如畫的藝術情懷
    說到酒,我首先想到的是詩詞,雖說他們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酒與詩歌,酒與文人墨客自古就有著不解的淵源。在古代,那些文人墨客大多是滿腹文採的性情中人,他們因為讀書多,對環境的觀察與人生感悟更加深刻,情感也更加敏感與豐富。
  • 古代文人如何「優雅地」拍馬屁?
    [摘要]老實說,嚴嵩起碼要算半個文人,詩文不錯,書法不錯。但文人一旦以小兒狀對上諂媚,因心理畸形,必然對下大搞迫害,其禍害尤甚。而文人蔡狀元的馬屁功夫亦不遑多讓,「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軍之高致矣」。地道的科班出身,焉不知王謝風流?只因為西門慶的銀子好,所以賤到無語。西門慶本就惡俗,以惡俗當作攀權貴發大財的利器。更可怕的是文人,特別是古代做了官的文人,其阿諛之姿可笑復可憐。青詞宰相嚴嵩,大明權臣,馬屁成就卓然。明武宗沒兒子,沒親兄弟,駕崩,只好傳位給堂弟朱厚熜,是為嘉靖朝世宗。
  • 古代文人皆喜愛梅花,對於金錢花他們覺得俗不可耐?
    從詠梅詩詞看古代梅文化與文人人格之形成。涉及梅的古代名曲有《梅花三弄》、《梅花落》,名畫有王冕《墨梅圖,名譜有範成大《梅譜》至於梅之別稱諸如「疏影」、「暗香」、「橫斜」之類更是盈篇滿牘。《齊東野語張約齋玉照堂自序》輯有梅花異稱、暱稱二十六條人們喜愛梅花,更留下了許多的佳話。
  • 古代的文人雅士是如何把篆香捧為網紅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將篆香運用於禮敬神佛及朝廷上朝等場合。本篇主要介紹古代的文人雅士如何將篆香運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並與各位讀者一起品讀幾首與篆香有關的優美唐宋詩詞。——宋·華嶽「吉」、「香」寓意「吉祥」本詩的大意:(古代的篆字模用木片雕刻,亦稱「雕盤」。)將放在香灰上的雕盤輕輕敲擊後,起盤(也稱起模);將篆香點上火,星星之火沿著篆香字燃燒而蜿蜒徘徊(直到香粉燒成了灰燼)。
  • 中國古代文人雅聚的經典範式——曲水流觴
    當時光走到今天,三月三不過是月份牌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可是在久遠的古代,上巳之日卻是個極為重要的日子。古人以天幹地支記日,上巳這個節日被安排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舉行,到了東漢、魏晉時期,則固定在了三月的第三天,所以又稱為三月三。
  • 古代文人為何此何鍾愛「濁酒」意象
    古人對於酒並不排斥,文人對於酒更是喜愛非常,開心可以飲酒,不開心也可以飲酒,酒是他們感情的寄託,如果沒了酒,古代文人確實會寂寞不少。家境不好的文人,自然喝不起"清酒",只能喝"濁酒",心情不好的時候,更要喝"濁酒",所以他們的詩詞中,多出現"濁酒"的意象,以至於在很多情況下,"酒"實則就是指"濁酒"。
  • 元宵夜看花燈,古代文人留下眾多詩詞名篇佳作
    「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這是唐伯虎的詩句,它宛如一幅絕妙的重彩工筆畫,將人引入明代的元宵之夜。元宵節舊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它大約起源於西漢時期的宮苑,入唐後,燈節普及至民間,成了一年一度的盛會。
  • 翻閱古代詩詞,發現描寫樟樹的不多,宋代文人舒嶽祥卻寫了樟樹
    但翻閱一下古代詩詞,發現描寫樟樹的文字,真的不多。宋代舒嶽祥有一首詩,就寫了樟樹:樛枝平地虯龍走,高幹半空風雨寒。春來片片流紅葉,誰與題詩放下灘。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樟樹的高,不懼寒冷的氣節。但有一點很奇怪,春天樟樹葉子怎麼是紅葉呢?因為大多樟樹,葉子都不是紅的黃的,頂多略微發黃,從季節上看,也不對,春天怎麼葉紅了?
  •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欲望?
    曾聽行外人說過一句話,「自古文人多意淫,就是因為懷才不遇的書生在現實中屢遭碰壁,才把這種無奈投射到錦繡文章上……」我覺得這句話太過偏激,但這種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尤其是在君主專制的古代,存天理滅人慾,文人群體或多或少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壓制。
  • 古代文人不愛近視原因曝光:用毛筆寫字、沒黑板
    古代文人不愛近視原因曝光:用毛筆寫字、沒黑板   隨著文化知識越來越顯得重要,有近視眼的文人學子也越來越多。然而,在古代就很少發現有近視眼的文人學子,更別說普通老百姓了。為什麼古代文人少有近視眼呢?  有人總結出以下六大原因:  一、古時候大部分人不認字,也沒多少人讀得起書。只有家庭條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讀得起書,即便是讀書,用在讀書上的時間也很少,而那種頭懸梁、錐刺股的讀書人更是鳳毛麟角。
  • 古代詞牌與填詞人的詞有何關係以及引申而來詩詞歌賦的不同意義
    古代的詞牌大抵都是給歌舞坊的藝人們彈唱或者文人之間吟詠用的,就好像現代作曲家寫的曲子,可以根據同一個曲調填出不同內容的歌詞,或者以規定的格式吟詠出不同內容的詞作。古代的詞牌應該就是類似於這種操作。《北國之春》中曲調相同的前後兩段,歌詞就不是一樣的,這就是一個例子,這是在同一首歌裡使用不同歌詞。如果延伸出去,用一樣的曲調,填上風格內容完全不同的歌詞,再根據內容取出相對應的歌名,自然也是可以的。這樣的歌跟原唱除了曲調相同之外,內容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 古代的文人雅士,為何偏鍾情於「梅蘭竹菊」?有何歷史淵源?
    這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一直都在不遺餘力追求的理想。所謂「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物一樣用途單一,而應博學多才懂得「六藝」,才符合儒家學說中的君子。筆者認為,文人墨客之所以會對君子之德極盡崇敬,主要是因為君子在古代社會,不僅是一種道德層面的約束,而且也是文人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只有成為一個人人愛戴的君子,才有機會上居於廟堂、下處於江湖。
  • 為什麼古代文人多喜「號」
    從起名到用字,皆有學問,尤其是古代。一般來說:名,代表的是人的標誌和符號;字,則是古代成年人的正式稱謂。現在的人們似乎「名」與「字」合二為一了,不再講究這些!古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那些文人們,除有「名」有「字」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別名,那就是「號」。而這號,不同於一般對他人的泛稱,也不是他號,而是自號,有著特別的涵義。在內容上,號和名之間不需要有什麼某種聯繫。那麼,號是什麼呢?
  • 打漁、砍柴、隱逸,古代文人為何如此嚮往「漁樵」生活?
    雖然"漁樵"的形象出現各種文學作品中,但最能體現其隱逸特性的,還是在詩詞古文之中。"漁樵"的隱逸生活,只是文人的幻想,在古代,其實文人的地位最高,豈不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之句,可為何文人竟會嚮往"漁樵"生活呢?這與他們自身的經歷脫不了關係。二、古人為何嚮往"漁樵"生活?
  •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_孫剛
    研究認為,「俠」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武術現象和大眾審美期許,是古代詩詞與武俠審美文化之間的情感紐帶,是「千古文人俠客夢」的精神載體。「俠」因其超然的道義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為武術的精神力量乃至大眾的審美範式代代相傳,並且日益積澱形成一種民族文化意象。
  • 古代文人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輔助讀書,以自然幽志怡情
    清玩,是古代文人才子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所謂清玩,是古代文人讀書之餘,對一些精巧雅致的物品鑑賞把玩。譬如書畫、金石、盆景等;書案上放置的端硯、筆洗等,都是清玩之物。這只是為讀書生活增添一樂趣,可放鬆精神,廓清心胸,為生活平添樂趣,幽志怡情,輔助學問精進。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對文人的汙名化與為文人辯護兩種傾向相反相成,都反映了對文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文章經世致用的要求。這種要求是古代社會對文人的期待與古代文人的自我期許,也是士人在當時的社會體制與儒學價值譜系下的必然選擇。這一社會期待與自我期許隱含著深刻的矛盾:文人與文章經世致用的實用品格與獨立自由精神的矛盾,文章之學與道統、體制的矛盾。如何平衡與紓解這種矛盾,解決文與道的衝突,成為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的一個永恆主題。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有董其昌和蘇軾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人與繪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繪畫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不乏丹青畫手、畫壇巨匠,在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自成一體、獨樹一幟。與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家相比,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歷史地位。
  • 古代最霸氣的五句詩詞,只有一首是文人所作,李白一枝獨秀
    武將施展才能是靠在戰場上拼殺滅敵,而文人就是靠筆上功夫來證明實力了,由此古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霸氣詩篇。小編今天就來帶大家扒一扒歷史上都有哪些狂詩豪句呢?下面一共搜羅了五篇經典同大家分享,有四個是武將,竟只有一個是文人出身。「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