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易凱:構建一條理想的觀展路線

2020-12-24 澎湃新聞

易凱(Eric Lefebvre)曾於法國就讀東方語言學院和羅浮宮學院,後在中國美術學院和北京大學留學,回法後於索邦大學完成博士論文,題為清代著名文人阮元的收藏實踐和觀念。2013年,易凱前往巴黎吉美博物館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在賽努奇博物館擔任中國館藏負責人近10年之久。作為策展人,他先後策劃了「館藏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藝術家在巴黎」、「海派書畫」、「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等大型展覽,在巴黎和歐洲普及推廣中國古今藝術。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易凱把2011年賽努奇的展覽「中國藝術家在巴黎」帶到了香港的「法國五月藝術節」(Le French May Arts Festival),內容不僅涵蓋徐悲鴻、林風眠等第一代留法畫家的作品,還有第二代如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等佳作。2015年,他重新回到賽努奇博物館,擔任館長職位至今。賽努奇博物館此前經歷了9個月的整修。

您能再給我們具體談談這次新的觀展路線嗎?

易凱:

 這條觀展路線的獨特之處,就是我們並沒有選擇在每個展廳內單獨展示一個亞洲地方文化,而是在每一展示空間都設有一個「廣角式展示櫃」。通過一個開放的視角來提出問題。

關於越南青銅器時代的廣角式展示櫃 圖片©Pierre Antoine

舉個例子,在展覽的開始部分,青銅器時代,我們同時陳列了中國與越南兩個青銅器時代的展示櫃,觀眾能立刻在視覺上注意到兩者的不同之處:顏色不同、材質不同。再者就是通過重要作品間的區別:比如中國的青銅大鼎與越南的大型青銅鼓(這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也很著名)。如此,我們就形成了一條循著時間線並伴有「廣角式展示櫃」的觀展路線;從而使觀眾了解在日本、越南、韓國,這些製作技藝是如何被因地制宜改變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另一種文化氛圍中「生存」的。

周代的青銅展示 圖片©Pierre Antoine

 「廣角式展示櫃」之青花瓷展示 圖片©Pierre Antoine

我們可通過6個大的空間來有序地參觀。

第一個空間,即藏品的收藏時代背景,就是賽努奇之家(博物館)。可以藉此機會回到過去,想像在19世紀末,一位歐洲收藏家在其亞洲旅行期間,僅憑其個人眼光、學識與在旅途中結識的一些人際關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何進行選擇並建立其收藏的?

展覽第一空間,有關賽努奇生平、其宅邸以及其亞洲收藏之旅的介紹 圖片©Pierre Antoine

緊接著,第二個空間是由三個專注於中國「商周時代」的展廳。這些展廳其實是與「禮儀」相關的,也就是禮器。當然,青銅器是最重要的展品,但在這段時期它並非唯一的代表(藏品),比如還有玉器、瓷器等。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從「禮儀」的層面來審視這些藏品。

博物館內有關於青銅器、玉器等館藏的展示 圖片©Pierre Antoine

接下來的空間,是漢唐時代。從漢朝一直到唐朝,所有這個時期豐富的陪葬品都能讓我們了解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漢唐時期的作品呈現 圖片©Pierre Antoine

下一個空間是佛教藝術陳列室,我們藉此展示了佛教從中國向韓國和日本的傳播。

博物館內有關於不同類型的佛教主題作品的呈現 圖片©Pierre Antoine

常設展空間的最後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與近代中國的物質文化相關的空間,主要關於明清兩個時代的對外交流。

明清時代的中國作品展示 圖片©Pierre Antoine

最後這條觀展路線將以亞洲繪畫陳列室和20-21世紀的藝術交流空間結束;亞洲繪畫陳列室是此次整修特意開闢的新空間,因為我們博物館收藏的現代繪畫作品非常豐富,比如中國20世紀繪畫就包括齊白石、張大千、林風眠、徐悲鴻、趙無極等大師的作品。 

林風眠,《黃山》(Les Montagnes jaunes), 1978年左右, Papier, Encre, Couleurs – Pigments, Peinture, H. 67.6 x l. 67.6 cm ©Musée Cernuschi

張大千, Gibbon d'après Li Sheng, 1945年, Papier, Encre, Couleurs – Pigments, Peinture, H. 162 x l. 79.5 cm, 弘丘子爰; 張爰之印; 大千 ©Musée Cernuschi

那讓我們再來說說關於博物館收藏方面的問題吧:首先想了解下你們現在是否還在繼續收藏作品呢?相關的(收藏)政策是什麼?你們是否與亞洲當代藝術家們有很多的交流?是否有購買並展出他們的作品?

易凱:

 剛才我提到的活躍在法國的中國藝術家們,就是一個說明我們與當代藝術家交流的不錯例子。比如,2011年,我策劃並舉辦了「中國藝術家在巴黎」一展,呈現三代藝術家的作品。第一代著名藝術家,如林風眠、徐悲鴻,他們是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奠基人。第二代藝術家,享譽法國,有朱德群、趙無極、熊秉明,他們以各自的創作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抽象藝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展覽「中國藝術家在巴黎」海報,2011年

而第三代,我們邀請活躍在法國的當代藝術家們(如:黃永砅、王克平、馬德升、沈遠、茹小凡、陳開元等)分別為本次展覽因地制宜地創作了一件室外作品陳列在博物館外的蒙梭公園內,他們中一部分人在公眾面前直接進行創作;而且展後王克平就將其一件在公園內公眾面前創作的大型雕塑作品捐贈給了博物館,這也是一種豐富博物館收藏的方式。之後,在2016年,趙無極的夫人(Françoise Marquet)把趙無極先生的私人收藏古青銅器及他自己的一部分水墨抽象畫作捐贈給了博物館。 

王克平, 《母愛》(Maternité), 2011年, Bois (matériau), Statue, H. 210 x D. 80 cm, Signé au dos : W. K ©王克平 ©Musée Cernuschi

趙無極, 《花瓶5》(Vase 5), 2006年. Création originale pour Bernardaud ©Musée Cernuschi 圖片©Dennis Bouchard

所以,我們的古代藝術收藏和現代藝術收藏以一種相對等的方式在不斷豐富。當然,剛剛這些例子都是關於活躍在法國的中國藝術家的情況,與此同時我們也關注並收藏活躍在中國的藝術家與其作品;例如,在當代水墨這塊,近期我們就收入了李津、魏立剛的作品。

魏立剛, 《集聚的海鷗......》(Les Goélands se rassemblent...), 2014年, Encre, Papier, Peinture, Calligraphie, H. 72.8 x l. 175.3 cm, ©魏立剛 ©Musée Cernuschi

在新的常設館藏展示中,有沒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呢?

易凱:

 我們介紹了很多活躍在法國的中國藝術家,但是,我們也發展一些讓我們感興趣的其他地區藝術家。比如我們曾做過一個旅法韓國現當代藝術家的展覽。而我們的繪畫展廳與其他觀展路線一樣,是不斷更新的;每三個月,我們將切換到一個不同的文化領域中。三月開館,是先從韓國開始,今夏將會是中國,再接著越南,最後年末時,將有一個日本的展覽。第一個韓國作品展將展出李應魯(Lee Ungno), 南寬 (Nam Kwan)以及沈敬子(Shim Kyung-ja)的作品。

李應魯(Lee, Ung-no 이응노), 《猴》(원숭이, Singes), 1977, Encre, Couleurs - Pigments, Papier, H. 130 x l. 66.6 cm  ©李應魯(Lee, Ung-no 이응노)  ©Musée Cernuschi

南寬(Nam, Kwan 남관), 《藍色倒影》 (Reflet bleu), 1973年 Toile (matériau), Peinture à l'huile, H. 55 x l. 55 x H. 58 x l. 58 cm ©Musée Cernuschi

沈敬子, (Shim, Kyung-Ja 심 경자), 《因果報應》(Karma), 2002年 Papier, Encre, H. 131.5 x D. 163.5 cm ©Musée Cernuschi

有多少館藏作品將在此次新展中展出呢?

易凱:

與整修之前的觀展路線相比,新路線更新了60%的作品,增加了(中國)現當代作品部分,並突出對日本、越南、韓國藏品的呈現。

我們的日本館藏策展人Manuela Moscatiello所選擇的藏品都是19世紀歐洲「日本熱」時期著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而且,這些藏品曾在黃永砅的《世界劇場》中出現,這些啟發他的藏品同樣也在19世紀賽努奇設想的展陳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這些都讓我特別感動,更何況黃永砅又剛剛離開了我們。

黃永砅, 《世界劇場》 (Theater of the World), 1993-2015年 ©黃永砅 Photo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he Asia Art Archive

您能再為我們講講博物館收藏的保存情況嗎?

易凱:

 博物館有15000件館藏,有600件在我們的新展中展出,而大部分作品被保存於賽努奇博物館中;在上一次建築翻新時,我們有機會擴建了博物館的地下空間。另外,我們還享有所有巴黎市博物館聯盟共享的保存設施,這樣就能根據作品材質的特性及其保存方式,將大型作品集中存放。這也讓我們能夠對一些超出我們空間的作品進行管理,因為150年下來,賽努奇曾經的官邸已放不下15000件作品了。

在未來的6個月裡沒有臨展,博物館圍繞常設展會開展哪些活動,讓公眾對館藏有進一步的了解呢?能否說說關於博物館舉辦臨展的規劃?

易凱:

從第一個周末開始,就有羅浮宮學院亞洲藝術專業的學生們來到博物館給公眾做新展導覽。正如我所說的,在法國關於亞洲藝術史方面的藝術資源十分稀缺。因此,我們希望從事亞洲美術史教育的學者、漢語教育工作者和專業講解員們都能來熟悉這個新的觀展路線並傳遞信息給所有公眾。

羅浮宮學院學生合影 圖片©Musée Cernuschi 

我們注意到,短期展覽中傳媒效果好的往往是那些公共教育活動,但一般來說時間非常有限。然而,公共教育方面的工作又需要講解人員花比較長的時間去熟悉內容,從而把信息成功傳遞給公眾。也正因如此,我們圍繞常設展開展的公共教育及文化藝術教育活動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但是要做好,就需要讓這個觀展路線一直保有活躍度。當然,一方面,繪畫展廳這邊每三個月將有一場不同文化領域的全新展覽。另一方面,我們還想把博物館的中央大廳(在目黑Meguro大佛正腳下的區域)規劃成一個自由的空間,以便舉辦一些戲劇演出、行為藝術或是裝置藝術。讓常設展空間同時也轉化成一個真正的藝術活動空間,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有節奏地在一年中安排一些巴黎的重要藝術活動,如:博物館之夜、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及不眠之夜等。

博物館內目黑(Meguro)大佛腳下的區域 圖片©Pierre Antoine

易凱:

關於臨展的規劃,首先,我們希望能用6個月的時間讓公眾了解全新的觀展路線,之後我們會在9月份有一個新展開幕,這個展覽將從物質文化的視角來展示日本版畫,通過三位藝術家歌川廣重(Hiroshige), 歌川國貞(Kunisada)和歌川國芳(Kuniyoshi)的作品來呈現一條連接江戶與京都的山路(名為「木曾街道」)景觀。然後明年,我們會再次轉向中國,專門展出幾位中國繪畫大師們的作品,尤其是生活於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如:石濤、八大山人等)的作品。 

歌川國芳(Utagawa Kuniyoshi, 1798-1861), 《木曾街道的69個驛站》, Suhara : Narihira et Dame Nij, 1852年,彩色木版畫,36,2x27,5釐米,©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易凱:在歐洲呈現最獨特的亞洲館藏
    2013年,易凱前往巴黎吉美博物館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在賽努奇博物館擔任中國館藏負責人近10年之久。作為策展人,他先後策劃了「館藏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藝術家在巴黎」、「海派書畫」、「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等大型展覽,在巴黎和歐洲普及推廣中國古今藝術。
  • 中國藝術家白明作品展亮相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
    中國藝術家白明作品展亮相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 2014-07-16 16:30:50(圖片來源:歐洲時報 姜婉茹 攝)   中新網7月16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導,7月10日,「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把三星堆和金沙文明介紹給世界
    人物  16年前,在北美地區舉行的「千古遺珍——中國四川省出土文物展」上,來自三星堆的神秘青銅文化在當地引起轟動。將這個展覽引入美國和加拿大的,就是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現任館長許傑。4月8日,許傑接受本報專訪。他不僅盛讚了「絲路之魂」文物特展的壯觀,也再度表達了對四川文化的濃厚興趣。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張大千特展,突出海外生活與創作
    11月26日,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張大千:得心應手」展,以紀念20世紀這位傑出的水墨畫家。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覽共展出34件作品,有18件來自博物館館藏,16件借展自私人收藏和其他博物館。循著張大千藝術生涯的脈絡,展覽大致分為三個主題,從「師古」到「師自然」再到「師心」,涵蓋從張大千早期的仿古作品,到後期拓展傳統水墨可能性的成熟作品。
  • 「開創亞洲美術的新紀元——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即將舉行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為本次會議成立了專門的小組負責與館長論壇辦公室的聯絡工作,與此同時,新加坡文化藝術協會也為本次論壇召開會議遴選專家代表。而寮國更是派出了以博物館局局長通薩(Mr. Thongsa SAYAVONGKHAMDY)為團長的三人團隊參與此次論壇。除此之外,東協的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家也都分別派出了館長和專家參加會議,並為論壇撰寫學術論文。
  • 駐舊金山總領事王東華參訪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2018年11月9日,駐舊金山總領事王東華夫婦會見許傑館長,並參訪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王東華總領事對許傑館長及其領導下的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積極推動中美博物館交流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文物交流對於推動文明互鑑、增進民心相通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 美院陶瓷藝術系主任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將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
    美院陶瓷藝術系主任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將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行   清華新聞網5月13日電 (記者 李含)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和法國國慶日,應法國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邀請,中國著名藝術家、清華美院陶瓷藝術系系主任白明,將於7月10日至8月4日攜其水墨繪畫和陶瓷作品
  • 維護觀展質量 臺灣四大博物館向自拍神器說NO
    維護觀展質量 臺灣四大博物館向自拍神器說NO 2015-03-15 09:08:34圖自《中國時報》   中新網3月1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在全球掀起風潮的自拍神器造成負面影響,歐美國家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陸續頒布館內禁止使用自拍神器規定,以保護展品安全、維護參觀質量,藝術展覽場地向自拍神器說NO的效應,已擴及臺灣地區。
  • 吳冠中等人創春拍紀錄 與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何幹
    西方博物館的亞洲藝術收藏大致有兩種模式:英國和美國一般在大博物館設立分部展示亞洲藏品,而歐洲大陸更傾向將亞洲藝術獨立出來,設立專門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和吉美博物館是法國巴黎亞洲藝術品收藏領域的兩大博物館,集美博物館的藏品跨度較大,而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則以中國藏品為主。
  • 觀復博物館在觀察與思考中感悟
    直到參觀結束時,看到了《觀復貓,我想跟你過個節》這本書,著者馬未都先生寫的序,才知這裡的貓有一個名字,叫「觀復貓」,序中馬先生歷數了東西方的節日之後,寫到「觀復貓是觀復博物館的成員,其編制與員工相同,有館長有館員,每隻貓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要肩負一份責任。
  • 封面「雲觀展」6日探秘華希昆蟲博物館
    這些關於昆蟲的秘密,都可以在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找到答案。3月6日下午3點,封面新聞「雲觀展」繼走進金沙、三星堆、永陵等博物館之後,第四站將走進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副館長趙希將擔綱講解員,帶你線上參觀「華語世界最大蝴蝶資源」,探秘昆蟲版的「動物世界」。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9000平米大展即將啟幕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鄧衛,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清華美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馮遠,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原副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明旨出席發布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副館長楊冬江分別就博物館總體情況、開館首展情況進行了發布。發布會由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新聞中心主任張佐主持。
  • 秘魯國家中央銀行博物館館長@你一份觀展「秘籍」
    2020年1月17日,來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古老文明「安第斯文明特展——探尋印加帝國的起源」開幕式在天津博物館成功舉辦。秘魯國家中央銀行博物館館長裡奧弗裡奧·弗洛雷斯女士作為秘方代表發言。想知道館長都說了什麼內容嗎?想知道破解安第斯展覽的「密碼」嗎?奉上裡奧弗裡奧·弗洛雷斯館長發言稿全文。
  • 【Hi,奮鬥者】國家博物館最佳遊覽路線是什麼?館長親自來支招
    【Hi,奮鬥者】國家博物館最佳遊覽路線是什麼?館長親自來支招 快看 來源:央視網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09日 09:57 A-A+
  • 近5年俄羅斯博物館成功舉辦多場展覽,為觀眾介紹亞洲國家藝術
    據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參觀者眾多,他們不得不緊急考慮新的排隊方式。展覽從2017年9月底舉辦一直到2018年2月,進博物館參觀的人幾乎都要在寒風中等待好幾個小時。隨後幾年,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繼續邀請亞洲藝術家。博物館展廳安置了來自北京的中國女藝術家尹秀珍的藝術作品——《慢動作》是個藥丸形建築結構,觀眾可在其中走動。
  • 館長專題丨陳瑞近:在傳統與現代間打造博物館中的「例外」
    近年來的展覽都以此為標準,努力打造屬於蘇州博物館的獨特標識。其中不得不提「吳門四家」系列學術展覽,這一展覽的設想產生於2009年,2010年展覽進入籌備策劃期,2012年正式開展。「吳門四家」系列展覽獲得了2015年度亞洲藝術新聞「中國傳統藝術」單元獎項。「展覽的成功首先得益於大環境的影響,博物館界當時開始對原創性展覽有了重新的認識,大家意識到,做好原創性展覽,關鍵在於好的主題、策劃和表現形式。
  • 藝術復工|「重啟」的德國博物館:一切都在放緩,這很好
    德國的博物館近日開始陸續對外開放。澎湃新聞獲悉,目前,戴口罩入館,設立了手動消毒站和單向路線成為了德國多家博物館在新冠病毒時代進行自我改造的常見功能。之後,奧地利、比利時、丹麥、希臘等政府稱在開館之時採取類似的安全措施。而新的參觀規定也為博物館帶來了新觀展體驗。一位觀眾說:「這些天,無論如何,你會感覺一切都在放緩。
  • 【名器之藏】《美成在久》第13期——"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建館50周年"專刊
    偉大的博物館往往發軔於豐富的私藏一九六六年亞洲藝術博物館以芝加哥企業家布倫戴奇所贈七千多件文物為基礎正式成立布倫戴奇捐贈大量藏品希望亞洲藝術博物館能夠成為高尚的情懷鑄就了耀眼的輝煌今天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已構建起宏富的收藏一萬八千多件跨越六千年亞洲歷史的珍貴文物為探索和理解亞洲的過去與未來
  •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從「革命化」春節到博物館裡的春節
    原標題:這些人,那些「年」①|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從「革命化」春節到博物館裡的春節  談起春節記憶,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印象最深的是我國春節習俗的變化。他經常想起上世紀70年代過春節的樣子。那時,過春節常帶一個定語——「革命化」的春節。  什麼是「革命化」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