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從「革命化」春節到博物館裡的春節

2020-12-22 東方網

  原標題:這些人,那些「年」①|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從「革命化」春節到博物館裡的春節

  談起春節記憶,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印象最深的是我國春節習俗的變化。他經常想起上世紀70年代過春節的樣子。那時,過春節常帶一個定語——「革命化」的春節。

  什麼是「革命化」的春節?直到現在,楊志剛才慢慢意識到,革命化的春節意味著什麼。那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味道,儘可能不和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區別。當時,他住在老南市區的一棟居民樓裡,過年的習俗受到周圍寧波人的一些影響。比如,寧波人過年不是吃餃子,而是吃寧波湯糰。先用磨子把糯米磨成水磨麵粉,放在缸裡,經過若干時間沉澱好,再撈起來做湯糰皮。做餡料時,則是將芝麻搗碎,用豬油攪拌好,存放一段時日,就變成了「黑洋酥」餡料,和現在去店裡買的「黑洋酥」湯圓類似。

  楊志剛的祖籍是福建。1952年院系調整,廈門大學法律系併入華東政法學院,全家隨父親的工作調動搬來上海。回想起來,楊志剛忍不住笑著說,「我也是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的『成果』。」不過,這一戶福建人在春節並沒有「特立獨行」,而是同周圍的人一樣,自己動手做湯糰吃,這也是當時難得的「年味」記憶。

  在那個「革命化」的時代,「年味」也許就是買比較多的食物,親戚朋友間互相有一些走動和請客,鄰裡之間要送一些瓜子、糖果等。小孩子會盼著過年穿新衣服,但在崇尚統一的著裝年代,這些新衣服也沒有那麼多花樣。

  上海作家金宇澄曾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家住在曹楊新村,母親卻還在穿旗袍,這讓他很不好意思。這句話折射出當時的社會氛圍,楊志剛對此也是感觸頗深。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春節,上海城區內是不放鞭炮的,家家戶戶不貼春聯,甚至連福字都看不到。因為「革命」意味著破除「封資修」,貼春聯、放鞭炮、喜慶儀式等都在禁止之列。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親朋好友間互贈些吃食,坐在一起聊聊天。回想起那時的景象,楊志剛最大的感受就是「克制」。沒有好的物質條件,很多意識沒有覺醒,大家都活得非常克制,過年也是在克制中度過。

  這樣的春節記憶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上世紀80年代中期,楊志剛回到老家福建過年,在鄉村看到了一些和城市裡不同的習俗。那裡的人們在春節時延續了傳統的祭祖儀式,讓他深刻體會到什麼叫「禮失求諸野」。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曾經「革命化」的程度更高,而「年味」也許在鄉村裡一直有所保留。

  從那時起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春節也開始慢慢找回曾經的年味。有一段時間,各個媒體都在討論年味,報紙上打出頭條標題,花整版討論「年味去哪了?」楊志剛認為,這是一種文化意識的甦醒。他堅信「年味」就在傳統中,要到傳統中尋找,傳統活了,原先的東西就回來了。

  到上海博物館就職後,大年初一上午9點整,楊志剛必然會出現在上海博物館,給新年的第一批觀眾「送紅包」。說是「紅包」,其實是一些文創小禮品。這是前任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開創的慣例,如今已成上博的一個傳統春節儀式。今年是楊志剛第四次履行這個傳統儀式,就像面對所有的傳統儀式,他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待第一批觀眾到來,心裡裝著作為一個博物館館長的責任。這種帶有儀式感的博物館活動,也成為上海大都市中新的春節習俗。

  當下,博物館和民眾生活越來越貼近,大家對博物館越來越喜歡,每年參觀人流越來越多。從元旦到春節前的這段時間由於天氣較冷,以往都是相對的觀展淡季,今年由於臨展內容豐富,以及《國家寶藏》播出的帶動等,在上博南北門都出現了排隊現象。楊志剛隱隱感覺到春節客流壓力,如何更好服務觀眾,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讓他覺得肩頭責任更加重大。楊志剛期待,博物館春節期間精心安排的各種活動,能為這座城市增添更多年味。

  我的推薦:

  正在上博展出的四個臨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歐亞衢地——貴霜王朝的信仰與藝術」、「典雅與狂歡:來自雅典衛城博物館的珍寶」

  這四個臨展一個來自中國本土,兩個來自歐洲,一個來自一帶一路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內容豐富。尤其是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的展覽質量非常高,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不僅拿出了許多鎮館之寶,甚至不惜運來常設展陳,對俄羅斯油畫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熟悉和喜歡的作品。此外,今年是農曆狗年,在上海博物館中也藏著不少和狗有關的文物,能否根據上博官方微信帳號上的碎片線索全部找全,給觀眾提供了一種趣味觀展的方式。

  推薦人:楊志剛

相關焦點

  • 對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上博東館開工 專為孩子設探索宮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上博東館模型前介紹 /詹皓  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是市委、市政府著眼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施「文化東進」戰略、構建「兩軸一廊、雙核多點」城市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環,
  • 「博物館的歷史」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分論壇在南通舉辦
    南通市政府黨組成員朱晉主持分論壇開幕式,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浩,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法國軍事博物館館長亞歷山大·德·塞裡奇將軍,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等先後致辭。來自德國、法國、美國等11個國家的23位知名博物館館長和包括首都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博物館館長在內的24位國內嘉賓以及當地15個博物館館長參加了本次論壇。
  • 博物館裡過大年 春節活動精彩紛呈
    在博物館不斷融入百姓生活的過程中,「博物館裡過大年」已成為許多人歡度春節的首選。春節期間,多地博物館開展了多種展覽和活動,讓廣大觀眾走進知識的殿堂,開啟不一樣的文化假期。天津博物館推出「御苑藏珍——頤和園精品文物展」「金豬拱福——己亥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兩大新展,並為遊客準備了免費講解、智能導覽等貼心服務。天津自然博物館春節推出生肖展「金豬送瑞——豬年生肖特展」和寓意吉祥的「葫蘆主題特展」,排演兒童劇,吸引近12萬家長兒童在自然博物館裡遊覽。
  • 「歡樂春節」走進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受文化部委派、由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和廣東音樂曲藝團組成的「廣州藝術團」在這裡舉行了「中國木偶工作坊」,正式拉開該團2017年「歡樂春節」英國之行的序幕。本次活動由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策劃、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共同主辦,得到了博物館所在行政區——倫敦皇家格林威治自治市的大力支持。
  • 上海博物館聯手秦時明月!當國寶遇上動漫,會迸發怎樣的火花?
    ▽今天下午大家就可以看到《秦時明月》動漫人物和上海博物館的國寶結合在一起的造型!,從第一波網友的反饋來看,截至1月31日,上海博物館官方微博發布、秦時明月官方微博助推的第一張概念海報的總閱讀量近百萬,轉發和評論數超過2000條。
  • 「博物館與美好生活」論壇在上海舉行
    「博物館與美好生活」論壇在上海舉行 2018-05-18 22:55:00來源:央廣網
  • 《書聲》走進上海博物館:如何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SMG上海電視臺《書聲》文化大講堂第五期近期在上海博物館開啟直播時刻,這是《書聲》從上一期的西安回到江南上海,並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進行了主講。在現場嘉賓對話環節,來自大克鼎、大盂鼎捐獻家族後人的潘裕翼、澎湃新聞藝術主編顧村言與楊志剛一起,直面熱點,探討了文博與當下生活的關係等話題及如何用文物與展覽講好「中國故事」。
  • 楊志剛:博物館的平等觀,在現代社會理性建設中不可或缺
    這一文化均權帶來的盛況,足見博物館自覺地參與到歷史的進程中,就會迸發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核心關鍵詞是平等,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南京中國主會場活動的主旨演講中,從博物館與觀眾、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與世界三個維度深度剖析了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與多元包容的文化內涵,同時特別點讚了《國家寶藏》節目推動了文物保護的「共同體」意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
  • 講述|疫情下的上海博物館,何以最早開放與持續有序辦展
    近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講的《中國博物館公開課》第十六講中,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發表了題為「疫情下博物館如何彰顯力量——2020年博物館人的行動與思索」的主題講座。「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展覽現場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以上海博物館工作實踐為重點,兼及國內外其他博物館,從「 制訂防疫規章」、「 整合數字資源」、「復工復產復業」 、「策展與布撤展
  • 上海博物館將實行每周一閉館,為大修改變20年不閉館慣例
    位於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將迎來大修。 澎湃資料2017年1月17日下午,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透露,今年上博將迎來大修。楊志剛館長告訴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位於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上博主館,自竣工以來20多年基本沒有閉館,在接待了無數觀眾的同時,也承受著館內設施滿負荷的運作的狀況。
  • 現場|「博物館奇妙夜」裡的上海,40餘博物館今起延長開放
    晚上6時許,夜幕臨近,以往開始沉寂的文化場館此刻人聲鼎沸,位於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人民公園內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福州路上的上海筆墨博物館,古色古香的嘉定法華塔下的州橋……都在今晚迎來6月的第一次「夜間開放」。
  • 上海博物館對今年尚未開幕的特展展期做了相應調整
    上海博物館已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其中,「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等展覽將延期。據悉,上海博物館近日對今年尚未開幕的特展展期做了相應調整。而受歐洲和北美地區疫情影響,原定於2020年下半年舉辦的「瓷映蒼穹:中西陶瓷交流大展」(暫定名)和「義大利博爾蓋塞博物館珍藏油畫展」(暫定名)將延期至2021年上半年舉辦。
  •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開幕
    螭紋玉方牌 明 上海博物館藏 原標題:明代遺珍   近日,「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克裡姆林宮國立博物館開幕。   此次上海博物館赴俄羅斯舉辦文物大展,使觀眾有機會近距離地欣賞到一場中國傳統的文化盛宴,中俄文化在此交匯、碰撞,兩國人民通過博物館搭起的藝術之橋將更為貼近。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認為:「中俄兩國固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對藝術與美的追求卻是共通的。在昔日沙皇時代的宮殿裡,透過櫥窗內擺放的中國古代珍品,俄羅斯觀眾將真切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優雅與精緻,探知中國故事的悠遠內涵。」
  • 去上海博物館看公元前雅典的「微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華社上海1月12日電(記者孫麗萍、翟翔)11日,「典雅與狂歡:來自雅典衛城博物館的珍寶」展在上海博物館正式和公眾見面。這是雅典衛城博物館首次在中國展出館藏文物,展覽將在4月8日結束。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此次展覽規模雖小,但極具代表性,展現了古希臘文化中的宗教和生活、大理石和陶土工藝。 雅典衛城坐落於阿提卡盆地一座海拔157米的石灰巖山崗上,可遠眺愛琴海。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類即開始在此定居。公元前6世紀末,衛城成為了雅典的宗教中心以及全希臘的聖殿。
  • 現場|上海博物館重新恢復開放,首日996人參觀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對澎湃新聞表示,他今天7點半就來到館裡,他表示首日開館後的情形跟他們預想的比較接近。「我們對人流量是控制的,因為上博展廳是一個密閉的空間,所以在展廳嚴格控制人數,觀眾之間保持適宜距離,並且是分時段預約,所以沒有出現一下子很多觀眾同時進館的情況。」
  • 臨海市市博物館春節開放時間出爐
    ,市民小王的幾個杭州朋友說到時來臨海找他玩,這幾天小王便盤算著帶朋友們到時走一走大靈湖景區,來個賞景休閒文化一日遊,參觀新開放不久的臨海市博物館是其中重要的一站。「家門口高大上的博物館必須要帶他們走走的,那可是彰顯我們臨海城市品位與文化檔次的一個地標建築呢!」小王安排行程興致勃勃。
  • 90歲的米老鼠在上海博物館穿上「青銅」外衣
    慣常於周一閉館的上海博物館,卻在10月29日傍晚5點半打開了大門,開啟一年一度的「博物奇趣」2018上海博物館奇妙夜。這次,上博「鎮館之寶」大克鼎與90歲的「米老鼠」相遇了,碰撞出服飾、家居、文具、玩具、生活、食品等6大類66種中西合璧的文創產品。  上博奇妙夜以短片《器靈甦醒》拉開帷幕。
  • 空了的上海多好玩!魔都遊樂場、博物館、泡湯、蹦床...春節開放時間大全!
    魔都的遊樂場、博物館、暖和的幹蒸溫泉館,春節到底哪幾天開?哪幾天閉館?今天這篇攻略可要收藏好以免跑個空。        目前長期關閉的場所包括:上海兒童博物館、上海動漫博物館、上海商標火花收藏館、上海八音盒博物館;其他場所過年的開放時間我們都一一在今天的推送裡詳說。
  • 滄海雲帆——博物館奇妙夜昨晚在上博舉行
    昨晚,配合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的舉行,上海博物館以「滄海雲帆」為主題,舉辦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 此次奇妙夜活動圍繞「啟航」「交融」「揚帆」三大主題,從上海博物館特展「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出發,回溯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成就,展望上博的未來發展。
  • 春節在家快呆不住了?去上海這個「博物館」吧,體驗傳統文化年
    在小冰的印象中,想到魔都上海,更多的是世界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大型國際活動。但其實,上海還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蹟。它不僅有外灘、豫園等知名旅遊景點,更有上海十大建築地標,光與影,在這裡都能夠淋漓盡致地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