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瑰寶,留下的是歷史的印痕。巧奪天工,描繪的是天人合一的奇蹟。公共博物館的產生,為現代民主的普世價值開闢了獨特的審美視角,成為重要的歷史見證。
「1925年10月10日北京紫禁城首度開放,京城萬人空巷,紛紛趕去故宮一睹其模樣。當日故宮內摩肩接踵,不少觀眾在擁擠的人群中被踩掉了鞋子,傍晚清掃時,撿到的鞋子堆滿一大籮筐。這一文化均權帶來的盛況,足見博物館自覺地參與到歷史的進程中,就會迸發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核心關鍵詞是平等,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南京中國主會場活動的主旨演講中,從博物館與觀眾、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與世界三個維度深度剖析了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與多元包容的文化內涵,同時特別點讚了《國家寶藏》節目推動了文物保護的「共同體」意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
博物館界正以「平等」、「多元」、「包容」的開放心態,擁抱著更美好的未來。
博物館的平等觀念及工作方法
上海博物館館長 楊志剛
公共博物館是現代民主、平等觀念的產物,也伴隨著民主、平等觀念的持續演進而處於不斷的發展之中。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提醒我們時時不忘「平等」這一博物館的核心價值,並以開放的胸懷涵養更多元、更包容的博物館文化。
今天我將選擇三個維度分析博物館平等觀念的深刻內涵,以及思想與行為之間的相互關聯,特別是博物館工作的新趨勢、新特點。目前新冠疫情尚在繼續,所以我還會結合當下的新境遇,論及博物館正面臨的新的回應與訴求。
本來,公共博物館天然地帶有追求平等的「基因」。1789年法國羅浮宮和1925年中國故宮的開放,將帝王宮殿改造為庶民皆可入內觀瞻的博物館,其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原因就包含在今年的博物館日主題中。根據記載,1925年10月10日北京紫禁城首度開放,京城萬人空巷,紛紛趕去故宮一睹其模樣。當日故宮內摩肩接踵,不少觀眾在擁擠的人群中被踩掉了鞋子,傍晚清掃時,撿到的鞋子堆滿一大籮筐。這一文化均權帶來的盛況,足見博物館自覺地參與到歷史的進程中,就會迸發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當然,博物館的平等觀念不是固化的、一成不變的。近現代以來,博物館的平等觀,不斷地在拓展和豐富之中,成為持續建構中的現代性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現代社會理性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個過程,同時也塑造了博物館的新形象和新的工作方法。總之,當代博物館的平等觀念已經大大超越了法國大革命時候所強調的「人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的意識。下面就從三個角度略作展開。
1、觀眾(博物館與觀眾)
很多博物館研究者都已指出,今日博物館已在相當程度上改變其原有的形象,不但不能是「珍寶室」那樣的儲藏庫,也不再可以孤芳自賞、高高在上,而必須「俯下身子」、「放低身段」,貼近社會,親近百姓,與觀眾建立朋友關係。反映到博物館的建築上,改變同樣顯著:她早已突破希臘式的「三角門楣」、羅馬式的「高大廊柱」那種神殿建築的外觀和空間營造,而像今天論壇前面程泰寧院士所說,她隨時代發展的審美取向而變化,因展陳創新、功能複合而提升,按照環境、文化創意的要素而多元化、個性化。這一切,都立足於滿足觀眾對博物館的新需求。十年前新建成的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就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博物館的展陳和教育傳播越來越注重通俗易懂及體驗、互動,有人稱之為「以觀眾為中心」。以上海博物館三年前與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合作的臨展為例,我們邀請了希臘方面的專家來上海博物館現場演示,講述古希臘人是如何雕塑和給藝術品著色;聯繫了著名導演王曉鷹的團隊,在上海博物館特定的展覽空間中,改編、上演了古希臘著名悲劇《美狄亞》。
需要提到福柯(1926-1984年)。這位法國現代重要的哲學家,曾長期深入思考人類社會諸種「權力」的深層結構,及隱藏其間的「不平等」。經福柯的揭示,此種社會關係廣泛地存在於各個領域,包括醫生與患者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此說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也已經歷了一場「解構」,如今正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博物館社會關係。
2、社區(博物館與社區)
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生態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思潮,極大的豐富與深化了博物館學的理論內涵,也對於博物館倡導平等、多元、包容提供了啟迪和滋養。博物館社區理論不僅強調博物館要進入社區、融入社區,更倡導在共同的社區裡,居民和博物館對於遺產(文物)的關係,是「共同擁有」、「共同管理」、「共同闡釋」。影響所及,博物館志願者的工作獲得快速發展,深入人心。而有的博物館甚至已將策展工作,也部分向公眾開放。2017年上海博物館在遴選《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的第101件展品時,就利用網際網路與公眾互動,充分聽取了觀眾的建議。
在今天這麼一個重要的節日,我想不能不說到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博物館界共同打造的《國家寶藏》,是近年的一個亮點。它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這裡我要突出表彰的是,《國家寶藏》請出文化、藝術、科技各界眾多名人擔任「國寶守護人」,又邀請各路嘉賓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及價值,很好地培育了文物保護的「共同體」意識。
△上海博物館
3、世界(博物館與世界)
在這個維度,我想重點介紹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那個願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思想的新論點,契合了世界人民對和平發展及真善美的共同期盼,也指出了人類的發展大勢不可阻擋。博物館正在積極助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文物局關強副局長強調,疫情當前,博物館要攜起手來,用文化的力量破除各種偏見。我們相信,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那麼就可以展現一個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博物館在增進文明交流互鑑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彰顯。
最後,我們再來關注因為新冠病毒而給博物館帶來的最新挑戰。新冠疫情造成人類社會的各種疏離,加之觀念「病毒」同樣破環、摧毀著世界(地球村)的和諧與合作。博物館人迅速地意識到新境遇下新的使命和新的工作方法。例如,國家文物局從2月1日開始,連續四批,組織推送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時下,雲展、雲講、雲文創、雲鑑賞……紛至沓來,一個「雲」上的博物館時代已經來臨。今年4月下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130多位文化部長舉行線上會議,我們贊同會議傳出的聲音:「文化可以,也應該發揮出更大的凝聚力、團結力,擴大國際共識,為我們度過危機提供動力、希望和信心。」上海博物館在去年12月舉辦了《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而後來疫情爆發後在中日兩國間廣為傳頌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古句,就出自該展展出的《東徵傳繪卷》。圍繞該展的故事,已成為中日友好歷史的新的續篇,新的一頁。我們也由此深切感受到,博物館文化將有力地增進並鑄就人類的互相理解和集體韌性。
全球疫情爆發以後,上海博物館與歐洲、亞洲、北美眾多知名博物館互致慰問並分享抗疫經驗,同時繼續商談、研究彼此之間的合作。為了幫助國外同行抗擊疫情,或疫情緩解後恢復開放,我們編制了三個英文版的操作手冊,應邀與其分享經驗。其中包括:V&A博物館,羅浮宮阿布達比 Louvre Abu Dhabi,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芝加哥藝術學院 Chicago Art Institute,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Asian Art Museum,西班牙巴塞隆納聖家堂 La Sagrada Família at Barcelona, Spain,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Singapore National Gallery。
沒有回去或回頭的路,人類只能繼續往前走。5月18日上午,《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官宣「赤子歸來」!讓我們秉承博物館「平等」、「多元」、「包容」的價值觀和開放心態,開創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