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剛:博物館的平等觀,在現代社會理性建設中不可或缺

2020-12-19 光華銳評

館藏瑰寶,留下的是歷史的印痕。巧奪天工,描繪的是天人合一的奇蹟。公共博物館的產生,為現代民主的普世價值開闢了獨特的審美視角,成為重要的歷史見證。

「1925年10月10日北京紫禁城首度開放,京城萬人空巷,紛紛趕去故宮一睹其模樣。當日故宮內摩肩接踵,不少觀眾在擁擠的人群中被踩掉了鞋子,傍晚清掃時,撿到的鞋子堆滿一大籮筐。這一文化均權帶來的盛況,足見博物館自覺地參與到歷史的進程中,就會迸發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核心關鍵詞是平等,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南京中國主會場活動的主旨演講中,從博物館與觀眾、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與世界三個維度深度剖析了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與多元包容的文化內涵,同時特別點讚了《國家寶藏》節目推動了文物保護的「共同體」意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

博物館界正以「平等」、「多元」、「包容」的開放心態,擁抱著更美好的未來。

博物館的平等觀念及工作方法

上海博物館館長 楊志剛

公共博物館是現代民主、平等觀念的產物,也伴隨著民主、平等觀念的持續演進而處於不斷的發展之中。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提醒我們時時不忘「平等」這一博物館的核心價值,並以開放的胸懷涵養更多元、更包容的博物館文化。

今天我將選擇三個維度分析博物館平等觀念的深刻內涵,以及思想與行為之間的相互關聯,特別是博物館工作的新趨勢、新特點。目前新冠疫情尚在繼續,所以我還會結合當下的新境遇,論及博物館正面臨的新的回應與訴求。

本來,公共博物館天然地帶有追求平等的「基因」。1789年法國羅浮宮和1925年中國故宮的開放,將帝王宮殿改造為庶民皆可入內觀瞻的博物館,其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原因就包含在今年的博物館日主題中。根據記載,1925年10月10日北京紫禁城首度開放,京城萬人空巷,紛紛趕去故宮一睹其模樣。當日故宮內摩肩接踵,不少觀眾在擁擠的人群中被踩掉了鞋子,傍晚清掃時,撿到的鞋子堆滿一大籮筐。這一文化均權帶來的盛況,足見博物館自覺地參與到歷史的進程中,就會迸發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當然,博物館的平等觀念不是固化的、一成不變的。近現代以來,博物館的平等觀,不斷地在拓展和豐富之中,成為持續建構中的現代性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現代社會理性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個過程,同時也塑造了博物館的新形象和新的工作方法。總之,當代博物館的平等觀念已經大大超越了法國大革命時候所強調的「人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的意識。下面就從三個角度略作展開。

1、觀眾(博物館與觀眾)

很多博物館研究者都已指出,今日博物館已在相當程度上改變其原有的形象,不但不能是「珍寶室」那樣的儲藏庫,也不再可以孤芳自賞、高高在上,而必須「俯下身子」、「放低身段」,貼近社會,親近百姓,與觀眾建立朋友關係。反映到博物館的建築上,改變同樣顯著:她早已突破希臘式的「三角門楣」、羅馬式的「高大廊柱」那種神殿建築的外觀和空間營造,而像今天論壇前面程泰寧院士所說,她隨時代發展的審美取向而變化,因展陳創新、功能複合而提升,按照環境、文化創意的要素而多元化、個性化。這一切,都立足於滿足觀眾對博物館的新需求。十年前新建成的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就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博物館的展陳和教育傳播越來越注重通俗易懂及體驗、互動,有人稱之為「以觀眾為中心」。以上海博物館三年前與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合作的臨展為例,我們邀請了希臘方面的專家來上海博物館現場演示,講述古希臘人是如何雕塑和給藝術品著色;聯繫了著名導演王曉鷹的團隊,在上海博物館特定的展覽空間中,改編、上演了古希臘著名悲劇《美狄亞》。

需要提到福柯(1926-1984年)。這位法國現代重要的哲學家,曾長期深入思考人類社會諸種「權力」的深層結構,及隱藏其間的「不平等」。經福柯的揭示,此種社會關係廣泛地存在於各個領域,包括醫生與患者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此說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也已經歷了一場「解構」,如今正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博物館社會關係。

2、社區(博物館與社區)

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生態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思潮,極大的豐富與深化了博物館學的理論內涵,也對於博物館倡導平等、多元、包容提供了啟迪和滋養。博物館社區理論不僅強調博物館要進入社區、融入社區,更倡導在共同的社區裡,居民和博物館對於遺產(文物)的關係,是「共同擁有」、「共同管理」、「共同闡釋」。影響所及,博物館志願者的工作獲得快速發展,深入人心。而有的博物館甚至已將策展工作,也部分向公眾開放。2017年上海博物館在遴選《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的第101件展品時,就利用網際網路與公眾互動,充分聽取了觀眾的建議。

在今天這麼一個重要的節日,我想不能不說到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博物館界共同打造的《國家寶藏》,是近年的一個亮點。它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這裡我要突出表彰的是,《國家寶藏》請出文化、藝術、科技各界眾多名人擔任「國寶守護人」,又邀請各路嘉賓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及價值,很好地培育了文物保護的「共同體」意識。

△上海博物館

3、世界(博物館與世界)

在這個維度,我想重點介紹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那個願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思想的新論點,契合了世界人民對和平發展及真善美的共同期盼,也指出了人類的發展大勢不可阻擋。博物館正在積極助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文物局關強副局長強調,疫情當前,博物館要攜起手來,用文化的力量破除各種偏見。我們相信,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那麼就可以展現一個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博物館在增進文明交流互鑑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彰顯。

最後,我們再來關注因為新冠病毒而給博物館帶來的最新挑戰。新冠疫情造成人類社會的各種疏離,加之觀念「病毒」同樣破環、摧毀著世界(地球村)的和諧與合作。博物館人迅速地意識到新境遇下新的使命和新的工作方法。例如,國家文物局從2月1日開始,連續四批,組織推送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時下,雲展、雲講、雲文創、雲鑑賞……紛至沓來,一個「雲」上的博物館時代已經來臨。今年4月下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130多位文化部長舉行線上會議,我們贊同會議傳出的聲音:「文化可以,也應該發揮出更大的凝聚力、團結力,擴大國際共識,為我們度過危機提供動力、希望和信心。」上海博物館在去年12月舉辦了《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而後來疫情爆發後在中日兩國間廣為傳頌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古句,就出自該展展出的《東徵傳繪卷》。圍繞該展的故事,已成為中日友好歷史的新的續篇,新的一頁。我們也由此深切感受到,博物館文化將有力地增進並鑄就人類的互相理解和集體韌性。

全球疫情爆發以後,上海博物館與歐洲、亞洲、北美眾多知名博物館互致慰問並分享抗疫經驗,同時繼續商談、研究彼此之間的合作。為了幫助國外同行抗擊疫情,或疫情緩解後恢復開放,我們編制了三個英文版的操作手冊,應邀與其分享經驗。其中包括:V&A博物館,羅浮宮阿布達比 Louvre Abu Dhabi,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芝加哥藝術學院 Chicago Art Institute,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Asian Art Museum,西班牙巴塞隆納聖家堂 La Sagrada Família at Barcelona, Spain,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Singapore National Gallery。

沒有回去或回頭的路,人類只能繼續往前走。5月18日上午,《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官宣「赤子歸來」!讓我們秉承博物館「平等」、「多元」、「包容」的價值觀和開放心態,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從「革命化」春節到博物館裡的春節
    原標題:這些人,那些「年」①|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從「革命化」春節到博物館裡的春節  談起春節記憶,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印象最深的是我國春節習俗的變化。他經常想起上世紀70年代過春節的樣子。那時,過春節常帶一個定語——「革命化」的春節。  什麼是「革命化」的春節?
  • 對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上博東館開工 專為孩子設探索宮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上博東館模型前介紹 /詹皓  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是市委、市政府著眼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施「文化東進」戰略、構建「兩軸一廊、雙核多點」城市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環,
  • 上海博物館推進法人治理結構建設:11名社會賢達組成理事會
    上海博物館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方面已取得重要進展:9月14日,上海博物館理事會正式成立。據上海博物館官網介紹,上海博物館是國內最早開展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工作的博物館之一。新成立的上海博物館第一屆理事會在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支持與指導下,甄選11名熱心社會公益,熱愛文博事業的行業專家、社會賢達作為理事會成員。
  • 「博物館與美好生活」論壇在上海舉行
    央廣網上海5月18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林馥榆)今天下午,作為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的一部分,「博物館與美好生活」論壇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舉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列支敦斯登國家博物館館長雷諾·沃康摩爾,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百度搜索公司資深科學家陳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分別作了主旨演講。  關強做了題為「在博物館的文化浸潤中享受美好生活」的主旨演講,全面分析了博物館與美好生活的關係,描繪了新時期博物館發展的戰略藍圖。
  • 智慧博物館先鋒:上海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
    上海博物館2018年,由上海博物館建設的一個國內首創、全面基於數據的博物館數位化管理平臺投入運用。該項目由上海博物館主持開發,它是為上海博物館的管理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作出初步嘗試和框架結構的建構,也是未來「智慧上博」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發揮社會參與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社會參與,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共福祉或者基於共同的興趣和信仰而組織起來的參與行為,比如,參與志願活動、公共建設、公益服務以及公共文體活動,等等。這種參與行為可以匯集力量,幫助社會成員樹立積極的社會目標和人生態度,使社會成員重新回到一種全新的集體生活中,是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參與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聽聽嘉賓怎麼說
    論壇採用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緊扣「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主題,圍繞博物館多樣性的發展要求、博物館促進社會和諧、疫情防控背景下博物館功能等議題進行交流探討。關強在主旨發言中對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進行了進一步闡釋。
  • 上海博物館將實行每周一閉館,為大修改變20年不閉館慣例
    因此,在上博規劃建設東館之際,也迎來了對使用已20多年的本館的大修工程。楊志剛館長透露,大修將分為兩期,於今年執行第一期大修,對館內進行各項能級的提升,消除館內對文物、對場館、對觀眾所存在的各項隱患。與此同時,上博博物館將保證正常開放,但是為了保證運營安全,將施工對博物館正常開放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目前計劃在大修期間於每周一閉館。
  • 滄海雲帆——博物館奇妙夜昨晚在上博舉行
    昨晚,配合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的舉行,上海博物館以「滄海雲帆」為主題,舉辦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 此次奇妙夜活動圍繞「啟航」「交融」「揚帆」三大主題,從上海博物館特展「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出發,回溯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成就,展望上博的未來發展。
  • 網友吐槽楊志剛念臺詞,楊志剛不怒反笑:不這樣你們怎麼會記住我
    「師傅放心,我一定把臉皮最厚掙回來」這是《火藍刀鋒》中蔣小魚的臺詞,扮演者楊志剛在現實中,把這句話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這部軍旅火遍大江南北,蔣小魚一角深入人心,已成經典,但是楊志剛的演技仍被吐槽:「表情僵硬,像是在念臺詞」。即便備受爭議,但是楊志剛絲毫不受影響,在眾多的熱播劇中仍扛大梁,有人說多虧了他有個好哥哥。楊志剛的哥哥郭靖宇,雖然沒有張藝謀、馮小剛的名氣大,咖位卻不比二位低。張藝謀與馮小剛是電影界的領頭人,郭靖宇則專攻電視劇。
  • 現代法治之下平等原則的貫穿
    在現代政治思想史上,羅爾斯、德沃金及伯林等人均提出了不同的平等觀,但亞里斯多德的基本平等觀至今仍是平等概念的基石。 亞里斯多德認為,平等的含義就是類似的事物應受到相類似的對待,不同的事物應依據他們的不同而予以不同的對待。
  • 故宮、國博等全國博物館都來了!首個全球性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
    我國已成為博物館大國 坐擁5535家博物館,我國已成為一個博物館大國。據相關統計,2020年抗疫期間,全國博物館系統推出了2000多個線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 如何從博物館大國轉變為博物館強國?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發出中國博物館的聲音?新成立的ICOM-IMREC或成為一個契機。
  • 走近籌建中的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
    它將通過展陳歷史上的科學儀器、技術製品以及現代高科技互動展品,重演清華理工學科在中國近現代科技史上的輝煌成就,再現中外科技史上偉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 兩年多來,在學校上下的鼎力支持和幫助下,科博館的各項籌備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在校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科博館收藏了歷史性科學儀器4027件,建設了300平米庫房,為重建清華理工學科器物史奠定了基礎。
  • 北京十四五規劃: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建設博物館之城
    加強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傳承、保護和利用,建設好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中國長城博物館和大運河博物館。推進琉璃河西周燕都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建設好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
  • 講述|疫情下的上海博物館,何以最早開放與持續有序辦展
    近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講的《中國博物館公開課》第十六講中,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發表了題為「疫情下博物館如何彰顯力量——2020年博物館人的行動與思索」的主題講座。澎湃新聞獲悉,楊志剛在講座中首次透露了在疫情的巨大影響下,上博備受關注的國際交流展項「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崙——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等展覽在布展、撤展過程中展品點交、運輸和艱難回運的細節故事。
  • 《書聲》走進上海博物館:如何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SMG上海電視臺《書聲》文化大講堂第五期近期在上海博物館開啟直播時刻,這是《書聲》從上一期的西安回到江南上海,並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進行了主講。在現場嘉賓對話環節,來自大克鼎、大盂鼎捐獻家族後人的潘裕翼、澎湃新聞藝術主編顧村言與楊志剛一起,直面熱點,探討了文博與當下生活的關係等話題及如何用文物與展覽講好「中國故事」。
  • 去上海博物館看公元前雅典的「微笑」
    這是雅典衛城博物館首次在中國展出館藏文物,展覽將在4月8日結束。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此次展覽規模雖小,但極具代表性,展現了古希臘文化中的宗教和生活、大理石和陶土工藝。 雅典衛城坐落於阿提卡盆地一座海拔157米的石灰巖山崗上,可遠眺愛琴海。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類即開始在此定居。公元前6世紀末,衛城成為了雅典的宗教中心以及全希臘的聖殿。
  • 楊志剛:這個角色為我量身定做
    劇中,楊志剛飾演的退伍轉業幹部唐天石主抓扶貧工作。作為青山鎮新上任的黨委副書記,唐天石以昂揚的精神狀態、紮實的工作作風真抓實幹,改變了鄉村面貌。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楊志剛直言,扶貧幹部的角色和他之前飾演過的軍旅劇中的軍人、年代劇中的大少爺形象差別較大,但通過體驗生活、研讀劇本,他逐漸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 楊志剛:從臨時工到南安羅東衛生院院長
    在羅東衛生院院長楊志剛的引領下,羅東衛生院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楊志剛個人先後榮獲南安市勞動模範、南安市先進工作者、南安市文明市民、南安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2014年被評為南安市優秀健康衛士。  1996年,楊志剛是羅東衛生院臨時工,憑藉自身的努力,2002年擔任副院長,2007年12月以副院長身份主持全面工作,2010年成為羅東衛生院院長。
  • 安徽師範大學有望建設獨立博物館
    原標題:安徽師範大學有望建設獨立博物館在今年的安徽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安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李琳琦教授提交了《關於建議支持安徽師範大學博物館建設和利用》的提案。他建議省相關主管部門支持單獨建設安徽師範大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