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復工|「重啟」的德國博物館:一切都在放緩,這很好

2020-12-25 澎湃新聞

德國的博物館近日開始陸續對外開放。澎湃新聞獲悉,目前,戴口罩入館,設立了手動消毒站和單向路線成為了德國多家博物館在新冠病毒時代進行自我改造的常見功能。之後,奧地利、比利時、丹麥、希臘等政府稱在開館之時採取類似的安全措施。而新的參觀規定也為博物館帶來了新觀展體驗。

一位觀眾說:「這些天,無論如何,你會感覺一切都在放緩。這感覺很好。」

在柏林,20歲的艾麗·格裡克(Elli Gericke)是柏林德國現代藝術博物館(Berlinische Galerie)的第一批觀眾之一,該館在關閉了八周後於周一重新開放。按照美術館的新規定,她戴著藍色布口罩,與其他人保持至少五英尺的距離。她表示,她喜歡該館的主要展覽——德國前衛攝影師Umbo的回顧展,並對在室內呆了幾個月後再次見到藝術品感到寬慰。 但是,她也說道,她感到自己受到新規定的限制。「觀看圖像時,你無法放鬆,也無法呼吸。這與以前不同。」

20歲的艾麗·格裡克(Elli Gericke)是林德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一批觀眾之一

最近幾周,隨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數量在整個歐洲地區的減少,一些國家宣布了重新開放博物館的計劃,而德國是最早的博物館之一。德國博物館的館長們已經成為探索如何在大流行中啟動文化機構,以及重塑新冠時代博物館體驗的先鋒。

德國的16個州已經設定了自己的時間表,用來放寬封鎖措施。柏林的博物館被允許在5月4日重新開放,但許多博物館仍然關閉。 而像柏林德國現代藝術博物館這樣的大型館又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來整理物流並引入安全程序,並於周一重新開放。柏林畫廊(Gemldegalerie)和阿爾特斯博物館(the Altes)等主要機構於周二重新開放。

儘管柏林州政府已制定了衛生和社會隔離的基本規定,但很大程度上要由機構來決定細節,包括是否需要戴口罩。對於博物館館長們來說,這涉及到平衡公共安全與允許人們自由參與藝術的願望之間的平衡。 對於訪問者來說,這意味他們需要瀏覽一些新規則。

柏林畫廊中的觀眾,每人都必須戴口罩,保持距離

大多數(但非全部)博物館都要求觀眾戴著口罩。一些博物館增加了指示觀眾沿著特定路徑的標誌,或是建立了在線售票系統以錯開觀眾進入展廳的時間,防止人群擁擠。 一些博物館則取消了語音導覽的服務,或是要求觀眾自備耳機。許多博物館在館內安裝了有機玻璃屏幕以保護工作人員,而團體觀摩已被取消。

在柏林德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參觀者會在到達時獲悉必須戴上口罩並遵守社會疏遠規定,並鼓勵他們使用新安裝的洗手液分配器。館長託馬斯·科勒(ThomasKhler)表示,「新協議並不令人愉快,但有必要。我認為人們回到博物館所能獲得的快樂將大於帶來的不便。」

而奧地利、比利時、丹麥、希臘和義大利的政府都宣布了於5月或6月的開館日期。他們希望開館的同時採取與柏林類似的安全措施。捷克、法國、西班牙和瑞士的一些博物館將於本周或在未來幾天內重新開放。 在法國,一些小型的地方博物館被允許在星期一重新開放,但政府尚未宣布羅浮宮等主要機構的日期。

德國歷史博物館內部

在德國,許多博物館在獲準開放的第一天沒有對外開放。 取而代之的是,謹慎的管理員會花時間對館內進行了更新,並在允許公眾進入之前對員工再次進行了培訓。

柏林國家博物館(Berlin State Museums)是一個傘狀機構組織,負責監督該市的17家博物館,其中包括一些最大,最負盛名的博物館。改機構決定從小規模開始做起,在星期二僅重新開了其所控制的四個機構。該組織副總幹事克裡斯蒂娜·哈克(Christine Haak)在接受採訪中表示,她想觀察觀眾在這些空間中的表現,然後再決定其餘的空間。 在她看來,博物館將不可避免地給許多遊客帶來不同的感覺。「人們意識到他們不能太接近藝術,因為會響起警報,但是現在他們還需要保持距離,這是一種新的體驗。」

但是,由於旅遊業的停滯不前,許多博物館都在期待觀眾人數低於往常。這可能有助於消除社會距離,但這也意味著,嚴重依賴國際觀眾的文化空間將面臨著不確定的財務前景。

柏林D.D.R. 博物館內部

在正常的一周內,私人展覽空間D.D.R博物館所提供的當年東德生活的互動體驗,每天可以吸引約2000名觀眾。其中,絕大多數觀眾不住在柏林。館長戈登·弗賴爾·馮·戈丹(Gordon Freiherr von Godin)估計,自5月4日博物館重新開放以來,觀眾數量已降至不足50人。他在接受採訪中說:「我們沒有任何收入。」

誠然,D.D.R. 博物館的互動概念是吸引著觀眾處理陳列品和打開展館,但這一概念在疫情期間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博物館口號「可以觸摸的歷史記錄」在近期變得無濟於事。如今,該館已經安裝了洗手液站,建議,但未要求觀眾必須戴著口罩進館。工作人員還用消毒噴霧劑連續清潔展櫃表面。

周一,D.D.R. 博物館僅有的兩名觀眾查理·戈德史密斯和帕茲·迪曼

周一下午,26歲的查理·戈德史密斯(Charlie Goldsmith)和39歲的帕茲·迪曼(Paz Diman)是此次展覽的僅有的兩名參觀者。 在從Trabant上爬下來後,迪曼女士表示,她不確定要戴什麼防護裝備, 「我認為我們可能需要戴上手套。」Trabant是她為參加駕駛模擬而抓握的一輛典型的東德汽車,「但如果不那樣做,那真是一種解脫。 」而觀眾戈德史密斯則是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他表示,自己很開心可以直接觸摸這些展品。他補充道,由於沒有其他來訪者,因此無需擔憂病毒。

在幾個街區之外,一條直線在德國歷史博物館門口形成。在那裡,有關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作品與生活的新展覽剛開幕。 該展覽將展示屬於阿倫特的個人物品以及眾多的視頻和音頻記錄。

博物館已要求使用口罩並提供消毒溼巾來清潔語音導覽,但它決定不通過展覽建立引導性途徑。

博物館副館長烏爾裡克·克雷茨施馬爾(Ulrike Kretzschmar)周一在博物館裡表示,「我們很緊張,因為這些措施只有在人們遵守規則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但是每個人都必須嚴格自律。」

儘管博物館的新展空間在星期一已減少至65位觀眾的容量(常規觀眾容量為200人),但人們仍然是在謹慎而平靜地觀展中。克雷茨施馬爾表示,在這個展覽中,參觀者平均要花的時間為兩小時。

德國歷史博物館中的漢娜·阿倫特回顧展展覽現場

確實,對於展覽中的一些人來說,新措施更多的是好處,而不是不便。 40歲的觀眾卡特琳·紐伯格(Katrin Neuburger)說,其他觀眾對周圍環境的新發現,創造了更加集中、和諧的博物館體驗。:「這些天,無論如何,你會感覺一切都在放緩。這感覺很好。」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Europe’s Museums Begin Reopening, Cautiously, With New Rules」一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當世界重啟時,藝術博物館還會存在嗎?
    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市曾經是一個重要的工業中心,現在還是一個文化中心,擁有多個藝術畫廊,包括卡內基藝術博物館。攝影:EMILIANO GRANADO,REDUX第二天,匹茲堡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其他文化機構都關閉了。最終,Stanislav在Mattress Factory維護的一棟藝術家公寓裡生活了幾個月,這段時間徹底改變了她裝置藝術作品的重心。
  • 德國科學院明確「復工條件」:戴好口罩、裝上手機APP
    隨著疫情逐漸穩定,全球第四大、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離放鬆管制措施、逐漸復工之日已不遠了。大約在一個月以前,為抑制疫情進一步蔓延,德國各州先後實行了停課、停產、關閉商店等嚴控措施,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上要求聯邦政府放鬆管制並逐步復工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所長福斯特(ClemensFuest)就表示,「要錢還是要命,二選一?這是一個錯誤的命題。」他認為,德國完全可以在控制疫情的同時,重啟經濟,「沒有經濟運作保障的衛生系統是不可想像的。」
  • 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一戰後蘇聯、波蘭、德國等繪畫作品
    作者:羋韞婧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於2020年12月13日首次展出一戰後蘇聯、波蘭、德國和荷蘭的繪畫作品,展覽名為「工程師、鼓動者、建造者:藝術家重生」,展覽引發了外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 「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這是個充滿藝術的首都!
    從河邊往科隆大教堂走,會經過路德維希博物館。路德維希博物館建於1976年,德國著名的藝術資助人彼得?路德維希(Peter Ludwig)夫婦先後給這家博物館捐贈了774副畢卡索的作品。該博物館是除了巴黎畢卡索博物館和巴塞隆納畢卡索博物館外,收集畢卡索作品最多的博物館。
  • 【加拿大移民】終於重啟!加拿大各省經濟重啟時間表一覽
    【加拿大移民】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各地的經濟、生活都像被按下了「暫停鍵」,但隨著疫情的進一步放緩,各國都忙著準備經濟重啟計劃,加拿大也是其中之一。
  • 探索德國柏林博物館
    Museumsinsel(博物館島)這座神奇的博物館島本身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擁有五座壯觀的博物館,應該成為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藝術品,繪畫,雕塑,文物等的第一站。最初於1830年與阿爾特斯博物館建立,今天,您將在這個島上找到五個博物館,還有一個博物館將來;洪堡論壇將於2019年完工,將柏林民族博物館和亞洲藝術博物館納入其中。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 精雕細刻「八德園」
    作為成都錦城公園項目中最重要的文化節點、成都的又一張城市名片,張大千藝術博物館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記者從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獲悉,該項目於今年2月20日正式通過復工審批後全面恢復施工,計劃5月底完成建築基礎工程,力爭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建築主體工程。
  • 柏林的博物館島,這裡聚集了德國首屈一指的博物館
    博物館島位於柏林市中心,施普雷島的北側,這裡聚集了諸多博物館,以佩加蒙博物館為首,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1992年,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
  • 羅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宣布閉館,各國博物館因疫情紛紛...
    ▶義大利3月8日出臺緊急命令,博物館和文化遺址都將關閉,至少到4月3日。這其中包括在羅馬奎裡納勒博物館舉行的紀念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逝世500周年大展,也不得不臨時關閉。該展原定於6月2日閉展。
  • 這些海外車企都要復工了,你心儀已久的進口車,還要等多久?
    海外車企在疫情期間經歷的一切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疫情爆發時都通過關閉工廠來保障工作人員的安全,如今部分國家的疫情已逐漸好轉,車企的復工計劃也在有序推進,據買車君了解,目前斯柯達、保時捷和蘭博基尼等品牌都正式復工,這不僅意味著全球汽車業正在逐漸走回正常軌道,而且你心儀已久的進口車也許在不久後就能擁有
  • 紐約正式重啟 法拉盛華人商家積極籌備復工
    (美國《世界日報》/朱蕾 攝)中新網6月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紐約市於當地時間6月8日進入復工第一階段,全市各華人區商家在「暫停」近三個月後,也積極籌備復工。皇后區法拉盛此次疫情下受重創,紐約市重啟之際,不少商家表示,能否有足夠客源將是重開面臨的最大挑戰。
  • 國貿商城冰場、SKP生日慶重啟,北京商場復工步伐加速
    新京報訊(記者 王琳)隨著北京多家商場復工步伐加速,體驗消費場所、展覽活動、店慶活動紛紛重啟。5月7日,國貿溜冰場正式恢復營業,而北京SKP及SKP-S也於今日宣布,將於本周六啟動春季生日慶活動。圖/華熙LIVE·五棵松官方微信公眾號截圖此外,華熙LIVE·五棵松的北京時代美術館也於近日恢復開放,重啟後首個亮相的展覽名為《REVIVE IN ART在藝術中復甦》,這場潮流前衛藝術展由57位藝術家、13家藝術機構聯手打造,將持續至6月21日。展覽期間,華熙北京時代美術館少兒館還為親子家庭準備了豐富的繪畫與手作體驗活動。
  • 【嶗山區博物館系列】西洋文化藝術博物館(二)
    青島金石藝術博物館、青島琴島鋼琴藝術博物館、青島西洋文化藝術博物館、青島萬裡江茶博物館、青島華仁輸液文化博物館、青島茜文歐洲藝術博物館、青島九水生態園林博物館、青島愛在古毯博物館、青島海玉嶗山綠石博物館、青島嶗山灣漁村民俗博物館、青島玉窯陶瓷藝術博物館、青島朗藝藝術博物館、二月二民俗技藝體驗博物館、等13家獲省文物局註冊認證的非國有博物館。
  • 藝術復工 | 從香港到洛杉磯:畫廊重啟的關鍵仍是創造力
    五月來臨,蟄伏一個季度的畫廊行業顯示線下重啟跡象。近百天來,畫廊在生存線上掙扎是事實,調整季節性經營習慣是事實,畫廊之間聯動互助是事實,甚至非營利機構突破慣例援助商業畫廊也將發生。在由實體轉向線上、由獨立轉向合作,一切重啟背後最關鍵的依然是創造力。
  • 這一次,上海玻璃博物館裡的一切都「碎」了
    這句法國諺語經常出現在文學、電影和音樂作品中。這條格言本身,以及它在各種藝術媒介中反覆出現,揭示的便是玻璃的內在脆弱性,是如何促使藝術家在創作中超越視覺局限的。破碎的玻璃,作為一個有力而反覆的隱喻出現在許多語言中,並在各種層面上產生共鳴。以此為出發點,展覽「破碎」(BRKN),將探索粉碎、破碎和破裂的事物,能如何道出心碎和希望,以及兩者之間的一切。
  • 歐洲邁出審慎復工第一步,疫情下如何維持「脆弱的平衡」?
    14日,義大利重開商業場所和工廠,書店、洗衣店、童裝店、林業和IT業工廠等均已復工。在西班牙,無法居家辦公的一些行業也已開始陸續恢復生產,例如建築工地和部分工廠,此前疫情最嚴重的馬德裡大區預計將有30萬人復工。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也將鬆綁。1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宣布,將從4月20號開始逐步復工復產,並恢復中小零售業,一些德國車企在波蘭、匈牙利、捷克等國的工廠也已開始復工。
  •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世界性的當代藝術收藏
    當他2009年去世時,他在使用血汗工廠勞動力以及堅定地支 持舊金山一項激進的純商業項目方面的形象,至少與他在藝術方面一樣知名。《舊金山周報》(SF Weekly)在他去世後,為此用一篇文章概括了他的公眾形象,唐納德作為一切改革觀點的反對者:「(他的去世使)這座城市的溫和派和保守派運動失去了他 們堅定的守護者。」
  • 冰城旅遊按下「重啟鍵」:20家景區營業14家博物館恢復開放
    日前,哈爾濱市多措並舉,加快文旅行業復工、復產進度,目前共有20家景區營業,14家博物館恢復開放。旅行社企業紛紛推出黑龍江省內短日遊線路,遊客們十分青睞。波塞冬海洋王國部分區域開放。 景區提供 攝據介紹,根據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加快A級旅遊景區恢復開放的通知》等要求,哈爾濱市多措並舉,加快文旅行業復工、復產進度。
  • 一周藝術人物|宮崎駿傳奇將「開啟」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
    在德國,99歲的收藏家埃裡希·馬克思辭世,他曾影響過德國當代藝術的公共展示。在中國,80歲的中國畫家朱理存辭世,無論寫意畫或工筆畫,她總寄情於平常的人和事。當代藝術家範勃在北京舉辦個展「無形的劇場」,讓人們感受盲人世界的不易。《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春暖花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上海又一批美術館和博物館開放
    圖說:上海各美術館及博物館逐步恢復開放近期,上海民營博物館美術館根據自身情況相繼復工,各類藝術機構開始以預約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昨日,徐匯西岸濱江聚集了許多出遊的觀眾。龍美術館門口的草地上櫻花開放,展覽吸引著不少宅家許久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