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在歐洲被按下了「減速鍵」,歐洲各國的復工復產也逐漸開啟了「加速模式」。
近日,歐洲多國邁出審慎復工的第一步,汽車製造和零售業成為了多國首批覆工的行業。此外,中小學等學校複課和繼續保持對社交距離的嚴控成為了歐洲多國復工復產的先導措施之一。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副教授劉麗榮認為,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經濟生活逐步開放後,感染人數勢必出現反彈,問題的關鍵在於醫療體系能否承載重症病人的快速增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中心主任、金融學教授趙永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宏觀經濟政策角度來看,為防止疫情反彈給經濟帶來的損害,發行國債,對企業和失業人口提供直接的資金幫助仍是最有效的方式。
「歐盟路線圖」明確復工前提
第一財經記者經梳理發現,部分行業復工、中小學(不含大學)複課、繼續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是歐洲各國復工復產政策的共性。
丹麥、奧地利、捷克是首批放寬限制措施的歐洲國家。目前,這些國家已開放了部分商業場所。
疫情最為嚴重的兩個歐洲國家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邁出了謹慎復工的第一步。14日,義大利重開商業場所和工廠,書店、洗衣店、童裝店、林業和IT業工廠等均已復工。在西班牙,無法居家辦公的一些行業也已開始陸續恢復生產,例如建築工地和部分工廠,此前疫情最嚴重的馬德裡大區預計將有30萬人復工。
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也將鬆綁。1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宣布,將從4月20號開始逐步復工復產,並恢復中小零售業,一些德國車企在波蘭、匈牙利、捷克等國的工廠也已開始復工。法國雖然沒有明確制定出復工的路線圖,但法國政府表示正在認真研討相關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學複課和繼續保持社交禁令是歐洲多國復工復產的前提條件,其目的是為了讓雙職工家庭擁有復工條件和防止疫情再次復發。截至目前,歐洲多國的防控措施仍將持續到五月中下旬,政府提醒民眾要保持社交距離、並佩戴口罩。
劉麗榮認為,從目前疫情的發展情況來看,歐洲經濟重啟的時機已到。她說,進入四月中旬,為期四周的限制措施效果初現,德國國內的感染人數已從疫情爆發時的指數級增長減緩為線性增長。德國政府追求可控的群體免疫,從這一角度衡量,重啟的時機已經到來。
不過,歐盟委員會提醒,在復工復產的同時,仍要遵守相關規定。在15日發布的退出嚴格限制措施的路線圖中,歐盟委員會要求成員國加強協調,在出臺放寬限制措施前相互通報。歐盟建議逐步有序退出管控,不同階段安排一定間隔,以評估實施效果。歐盟還提出放鬆限制的三個主要標準:新增感染病例顯著減少、醫院有收治新增病例的能力、有足夠的檢測能力。
脆弱的平衡
劉麗榮認為,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經濟重啟意味著疫情常態化,與病毒長期共存。重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如履薄冰,分為若干細小的步驟,逐步放鬆管制,根據疫情的發展適度調整,進退有據,以此避免疫情的大起大落和經濟的急漲急跌。
劉麗榮分析,經濟生活逐步開放後,感染人數勢必出現反彈,問題的關鍵在於醫療體系能否承載重症病人的快速增長。在疫苗和有效藥物出現之前,德國政府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尋求達到一種脆弱的平衡:一方面控制疫情,提高收治能力,維繫醫療系統的良性運作;一方面儘可能保持經濟生活的開放度,避免疫情對民生造成嚴重衝擊。
趙永升認為,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短期來看,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政府救助。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法國國債的信用很好,法國可以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為政府籌措資金,進而為經濟紓困。
他舉例稱,對於像雷諾這樣的大型企業來講,法國政府可以通過直接注資的方式為其提供流動性。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可以採取免稅和提供失業救濟的方式提供幫助。目前,法國約有870萬員工處於「非全時失業」的狀態,這些人員可以向有關部門申報相關情況。僱主會向其提供70%~80%工資的救濟金,其中一半由政府承擔。
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錄得-11.6,為有史以來最大月度降幅。經濟景氣指數跌至94.5,為2013年9月以來新低。
從失業數據來看,據德國Ifo經濟研究所3月估計,德國將至少有100萬人失業;法國目前有870萬法國僱員參加了政府針對新冠疫情危機而實施的「部分失業」計劃,佔法國企業員工總數的五分之一;西班牙的失業人數也有近90萬人。
劉麗榮說,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德國政府為刺激國內汽車消費,推出「舊車報廢獎金」。疫情期間,為了推動國內需求,德國政府可能採取類似措施。
她認為,汽車工業是德國經濟的就業保障和財富引擎,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汽車工業停擺時間過長,大量的國際小供應商瀕臨破產,有可能對全球生產網絡造成持久和深遠的破壞。德國汽車工業將在復活節後逐步恢復生產,根據需求靈活調整產量。一定程度上寄望於中國市場的復甦。
趙永升說,雖然在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就在談「供給-需求曲線」,但在現實生活中,達到平衡點並不容易。目前的情況來看,只有先有供應,才會有需求,兩者未必會同步。對此,法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彌補供應端和需求端之間的差距。
他認為,疫情雖然對法國經濟有所打擊,但只是暫時的,法國企業在國際上仍有一定的競爭力。在航天領域,空客依舊位列第一梯隊,且很多訂單並不是純商業化的,疫情過後有望恢復。在奢侈品領域,雖然目前來看有所影響,但由於其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從中長期來看未必會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