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與他創作的動畫形象
據《洛杉磯時報》、《新京報》等報導,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Academy Museum of Motion Pictures)將在2021年4月30日開館,博物館位於洛杉磯。開幕特展將是一場奧斯卡獲獎導演、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回顧展。展覽是為了慶祝這位動畫大師60年的傳奇職業生涯,也是北美博物館首次對他的作品舉辦回顧展。觀眾們將會體驗一場沉浸式的回顧展,除了手繪作品和電影中的道具,觀眾還能在一間展廳中躺下欣賞動畫天空,一如電影《魔女宅急便》中的情景。
電影學院博物館館長比爾·克萊默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非常高興能以迄今為止宮崎駿最全面的作品展示來啟動我們的新機構,向這位國際藝術家的致敬是打開我們大門的合適方式。」
宮崎駿《龍貓》靜幀
宮崎駿《魔女宅急便》畫稿
展覽將展出300多件展品,並探討宮崎駿的11部動畫電影,包括《龍貓》《天空之城》《懸崖上的金魚姬》《千與千尋》等。這次體驗將被分為七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呼應宮崎駿作品中不同的主題。展覽由宮崎駿於1985年聯合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策展,策展人傑西卡·尼貝爾和助理策展人J·勞爾·古茲曼負責策劃。與展覽一同展出的還有一份256頁的目錄,其中包括宮崎駿早期電視作品和他的故事片的製作材料,讓人們深入了解這位電影人傳奇的動畫技術。博物館的影院還將放映宮崎駿作品的英文和日文版本,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獨家商品將在博物館商店銷售。
宮崎駿曾於2003年憑藉《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2014年11月8日,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文/畹町)
德國 | 收藏家埃裡希·馬克思埃裡希·馬克思(1921-2020)
近日,據《The Art Newspaper》等報導,著名德國藝術品收藏家埃裡希·馬克思(Erich Marx)去世,享年99歲。在20世紀90年代,馬克思向德國政府捐贈了自己的大量重要收藏,影響了德國當代藝術的公共展示。
馬克思1921年生於德國巴登地區的一座村莊,二戰後學習了法律,1967年創立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從而積累了購買藝術品的資金,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戰後與當代藝術收藏之一。他深受同時代藝術家作品的影響,收藏了包括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與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馬克思曾出現在沃霍爾的肖像作品中,並為博伊斯等人提供贊助。
當馬克思將藏品捐贈給運營德國首都柏林的多家藝術博物館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galerie)機構後,這座城市需要一個地方來陳列它們。於是,將漢堡火車站改造成美術館的構想誕生了。如今,這座美術館隸屬於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沒有馬克思,漢堡車站美術館就不會存在,」基金會主席赫爾曼·帕金格爾(Hermann Parzinger)說,「馬克思是一個偉大而謙虛的人。他做一切都充滿熱情——包括他對藝術和收藏的愛。」
五年前,馬克思收藏了博伊斯的裝置作品《資本論空間(1970-77)》,並將其借給了柏林國家美術館。這件作品計劃將在新的柏林20世紀美術館(Museum of the 20th Century)中展出。一次,在美術館偶遇平面設計師弗裡德裡希·梅克塞泊(Friedrich Meckseper)的作品時,馬克思說道,「我想到展廳裡看看有什麼新鮮事。我只看到,藝術在戰爭後仍然倖存,而且重新煥發出生機。」(文/錢雪兒)
美國 | 攝影師特雷弗·帕格林特雷弗·帕格林
近日,美國攝影師特雷弗·帕格林(Trevor Paglen)公開了他在疫情期間創作的一組照片,這組名為《開花》(Bloom)的作品講述了生命的脆弱性,其創作過程則呈現了計算機系統如何演繹人類的複雜。
雖然名為「開花」,但這些作品關乎的是「哀悼」。在創作這組照片時,帕格林表示,他曾看到裝屍體的冷藏車從自己位於布魯克林的工作室前駛過。「我想要明白,這一切都意味著什麼,」他說道,「然後我意識到,你無法掌控這一切。」
特雷弗·帕格林《開花》攝影
「當周遭一切的意義都瞬息萬變之時,你如何去創作藝術,」帕格林說道,「我想我的答案是回到寓言。」在疫情隔離期間,帕格林時常想到東去春來的意象——人們被「囚禁」家中,室外鮮花盛開。他開始思考,「在歷史上的其他時刻,當意義本身成為疑問時」,花朵代表了什麼。他研究了虛無派與巴洛克派的繪畫,並經歷了「許多的自我懷疑」。
最終,帕格林的答案是用計算機視覺算法來創作鮮花的圖像。他照片中的色彩與形狀都是由人工智慧在鮮花照片中捕捉並聲稱的。它們不是鮮花,而是人工智慧所理解的花。因此,作為寓言,它們表現了人工智慧系統是如何演繹人類世界之複雜性的。
帕格林的作品涉及監視與數據收集,在《開花》系列中也反映了他對於人工智慧如何被人類所「操縱」並加以政治化的反思。帕格林曾獲得2017年麥克阿瑟「天才獎」與2018年白南準藝術中心獎。(文/錢雪兒)
中國北京 | 中國畫家、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朱理存朱理存(1940-2020)
據報導,2020年9月8日,中國畫家、原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朱理存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朱理存,江蘇宜興人,1940年出生。1959年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畢業,保送中央美院國畫系學習。1964年中央美院畢業,到四川省美協從事美術創作。擅工筆人物畫,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工筆畫會顧問。
作為當代畫壇活躍的女藝術家之一,朱理存的作品關注社會、反映民生,總是洋溢著清新的時代氣息,她的繪畫總是以新穎的筆墨形式,充滿人情和濃鬱的生活情趣。
1980年,朱理存以一幅工筆畫《踏歌圖》,因為洋溢著濃鬱的浪漫主義格調,在美術界引起關注。
朱理存 《踏歌圖》1980 工筆畫
關於藝術,她曾經說:「我迷戀中國的文化精神,認真學習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而畫畫時喜歡表現平凡、熱烈的現代生活,寄情於平常的人和事。宇宙是偉大而細膩的,真理的光芒無所不在。一張作品的成功在於美,而美在藝術的秩序和自然的規律之中,這與宇宙生命的脈搏是和諧一致的,對我來說,享受這自然、和諧的感覺,大大超過畫畫本身。」
總結朱理存的藝術軌跡,她最早畫寫意,再畫工筆,畫二十年工筆後又復歸寫意,多年來,她的藝術以獨特的方式詮釋生命和美。(整理/畹町)
中國北京 | 當代藝術家、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範勃範勃
當代藝術家範勃自從2016年就開始專注於對知覺及其背後的認知和心理系統進行探討,並嘗試以去視覺化的、依靠觸覺的盲人系統來進行藝術表達,在今日美術館最新開展的「範勃:無形的劇場」是他這個藝術理念的延續。
展覽包含四組作品,以「藥物」作為引線的存在,眼盲以及各種感知障礙、身體隔離意味著人體機能以及內外互動遭遇的困境;而藥則是對生命體的介入和調適,它與整體的詩意的表述構成互滲關係,以串連起「無形的劇場」中沉鬱卻又不乏溫情精神脈絡。作品《Emmanuel》由三間純白的、被藥粉覆蓋的房間構成,而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暗室,進去之後是完全的黑暗,但是會有燈光間隔短時間照亮一次,同時還有聲音,這裡面復原了一個盲人的生活環境,擺放著各種家具。
一明一暗,構成鏡像。 「明室」通過塵封的日常物展現視覺的陌生化、遮蔽以及救治;「暗室」則通過複製盲人家庭的家居環境以及去除光照讓人對於另一種「非正常」生存狀態感同身受。
範勃 明室《Emmanuel》
範勃 模擬盲人居住環境的暗室
在今日美術館一號館的展廳之中以大體量呈現的《如影》和《降臨》兩件作品則是由熱感應裝置與投影構成,這與我們「大流行」時代的身體體驗相關,就像是病毒包圍著我們,人人自危但又看不見摸不著,時刻生活在恐懼之中,策展人介紹,這件作品奠定了本次展覽的基調,在莫名的壓抑和流動的劇場之中傳達一種心理的療愈感。
藝術家範勃,1966年生於天津。本科、碩士、博士分別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文/高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