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羅桑妮·蘇默爾森談論了新冠疫情如何迫使設計學院重新自我塑造。一向以成功形象示人的日本藝術家村上隆被媒體發現,此前發布視頻,自稱處於破產邊緣。
餘德耀美術館推出「藝術在場」欄目,美國藝術家朱莉·奧澤帶觀眾「走進」工作室,探討疫情中的影像作品。在中國,美術批評家劉驍純、《中國美術報》原主編劉驍純6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79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 | 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羅桑妮·蘇默爾森
談疫情對設計學院的影響:「重建」校園、擴大訪問學者規模、引入線上課程
羅桑妮·蘇默爾森
近日,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羅桑妮·蘇默爾森(Rosanne Somerson)談論了新冠疫情如何迫使設計學院重新塑造自己。羅德島設計學院始建於1877年,在2019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藝術設計類院校第四。和許多學校一樣,羅德島設計學院於今年3月關閉校區,轉為線上教學。
「這無疑是我們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機,」蘇默爾森說道。「這對於學生來說是巨大的傷害。目前的處境非常艱難,引發了各種不平等和複雜的問題。」
蘇默爾森透露,學院正在對校園進行翻新,以便在秋季重新開學後讓學生和教師能夠在遵守社會距離措施的前提下使用校園設施。「我們觀察了校園內的所有地方,將它們變成一處處工作室。增加設施之間的空間。我們從一個教室走到另一個教室,實際上是在重新設計每個班級的空間。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過程。」
與此同時,羅德島設計學院正在開展「混合型課程」,結合線上與面對面教學。在蘇默爾森看來,這是隔離期間的一些積極結果,轉向線上教學意味著學校能夠擴大其訪問學者的規模。「我們還與藝術家們展開了關於工作室參觀的新合作,現在我們的學生能夠足不出戶的參觀這些工作室。因此,疫情期間的這段經歷實際上以令人振奮的方式拓展了我們的學習足跡。」(文/錢雪兒)
日本 | 當代藝術家村上隆
發布視頻稱正處破產邊緣,被迫終止投資項目
村上隆
上周,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透露,自己正處於破產邊緣。
據Artnet報導,村上隆在自己的Instagram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村上隆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向200多萬名粉絲講述了自己的「心碎故事」,助手們在他身後工作。視頻顯示,拍攝日期是一個多月前的5月23日。這段15分鐘的視頻,最早由Hypebeast轉載報導。
村上隆在Instagram發布視頻
村上隆解釋說,他的畫廊兼藝術公司Kaikai Kiki正面臨破產,他被迫中止了許多投資項目,包括最被看好的項目——長篇科幻電影《水母看世界2:Mahashankh》。在過去九年中,村上隆為這部電影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熱情,該系列的第一部已於2013年在日本和美國上映。這位藝術家曾表示「從商業角度看,這並不算成功」,但他還是繼續在電影製作上投入大量資金,試圖「實現兒時夢想」。
村上隆標誌性的「超扁平」風格不僅為他贏得了全球藝術界的認可,也為他在街頭和時尚界贏得了地位。他與路易威登、Virgil Abloh、川久保玲和Supreme在內的一線設計師和品牌都有成功合作,再加上與多個品牌的合作,他已成為當代藝術舞臺上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不過,儘管村上隆很賺錢,但他也很會花錢——這可能是導致他在2019年突然離開Blum & Poe畫廊的原因。自從藝術家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職業生涯以來,這家畫廊一直代理他。當這段關係的終結被公之於眾後,一些了解村上隆市場情況的藏家和業內人士告訴媒體,市場上大量的作品可能稀釋了人們的興趣,導致銷售不佳。甚至有人猜測,村上隆之所以有這麼多與時尚相關的項目,是由於他的藝術作品市場不景氣,不過也有市場參與者並不這樣認為。
村上隆表示,他將把《水母看世界2》的形式從故事片改為小視頻,但沒有詳細說明Kaikai Kiki畫廊的未來。(整理/畹町)
美國 | 藝術家朱莉·奧澤
帶領觀眾「走進」工作室,探討疫情中的影像作品
朱莉·奧澤
近日,餘德耀美術館推出「藝術在場」(Art On-Site)欄目,邀請當前展覽「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中的數位藝術家,與觀眾展覽一場工作室之旅。在這些藝術家的線上分享中,能夠看到藝術「製作中」的幕後狀態。
首位「到場」的朱莉·奧澤(Julie Orser)是一名在洛杉磯工作與生活的視覺藝術家。奧澤的藝術實踐採取影像藝術和多媒體裝置的形式,包括動畫、攝影、雕塑和聲音等,介於藝術與電影的交匯處。她是電影和影像藝術家組合「藝術辦公室(ART OFFICE)」的聯合創始人,並擔任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分校創意攝影和實驗媒體項目副教授,其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等藝術機構展出,並獲得2014年ARC國際藝術沙龍大獎等獎項。
在「藝術在場」項目中,奧澤分享了她在展覽「製作中」中展出的作品《新敘事者……》的幕後故事,這部剪紙拼貼動畫反映了藝術家對於2017年至2018年的諸多社會與政治事件的回應。「我當時正在經手幾個項目,翻看過去的素材時,我看到了一張拼貼,產生了一種沒有預想過的共鳴,是我想要用動畫來重新建構這個故事。」奧澤說道。
《新敘事者》,單頻彩色無聲動畫影像,2018年
奧澤的家也是工作室,對她來說,這是疫情隔離期間的最佳狀態。她在這裡生活工作,「疫情期間,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教課、雲開會,」奧澤說道,「我見了許多不常見的影像藝術作品,許多藝術機構正在展出更多難得一見的影像作品。我也參加了虛擬電影節,但我還是深深想念可以親自去現場看藝術作品,尤其是觀者的身體與作品互動的機會,這在我們的線上技術中是完全缺失的。」(文/錢雪兒)
中國深圳 | 美術批評家劉驍純
因病去世,享年79歲,曾任《中國美術報》主編
劉驍純(1941-2020)
據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消息,6月30日,美術批評家、美術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驍純在深圳去世,享年79歲。
劉驍純,1941年3月生於河南洛陽。196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1981年、1985年先後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獲美術學碩士、博士學位。曾任《美術》編輯、《中國美術報》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劉驍純致力於美術理論研究四十多年,代表性成果有:碩士論文《致廣大與盡精微——秦俑藝術略論》、博士論文《從動物快感到人的美感》、美術評論集《解體與重建——論中國當代美術》,以及《從確認自身到解體自身》《破壞即創造》《形態的變遷和自主化的進程》等。主持和參與策劃的大型美術活動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美術史·原始卷》(1982年—1985年)、「美術批評家年度提名展」(1993年、1994年、1995年·北京)、「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1999年·成都)、「第一屆成都雙年展」(2001年·成都)等。
劉驍純在他的《自述》中曾說:「我不是藝術進化論者,新舊不是優劣,新形態的出現並不意味著舊形態的死亡,然而,新形態的出現不可避免。」「我不是標準統一論者,但也不是一個怎麼都行的無標準論者,不同形態、不同流派、不同個體均有不同的標準,當前是一個標準多元的時代。」「我不是一個前衛論者,我認為前衛後衛都有天才和庸才,然而,前衛藝術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不是全盤西化論者,中國藝術形態開放的過程必然會形成自己的中國作風、氣派、方式、性格,然而,在新形態的開發利用方面應毫不遲疑地向西方學習。」(整理/畹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