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美國兩大博物館長互換,努維爾「馬賽曲」完工

2021-01-11 澎湃新聞
上周,藝術界發生了一場「館長互換」事件,2017年辭職的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託馬斯·坎貝爾11月起正式出任舊金山藝術博物館館長,而今年早前卸任舊金山藝術博物館館長一職的馬克斯·霍萊因不久前剛填補了坎貝爾的空位;財政赤字是坎貝爾辭職的原因之一,同樣也是困擾巴塞爾藝術展母公司MCH集團的問題,這家坐擁全球多個頂級博覽會的業界巨頭近日宣布調整經營戰略,出售杜塞道夫和印度藝博會的股權,同時退出2019年秋季「藝術新加坡」。商業版圖的收縮,到了普利茲克獎得主們的手中則幻化為另一種「世俗的撤退」和凝固的「馬賽曲」:瑞士建築師彼得·卒姆託以一座永久性建築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大師致敬,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以一座辦公摩天樓為馬賽添上紅白藍三色的天際線。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 | 託馬斯·坎貝爾&馬克斯·霍萊因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舊金山藝術博物館互換前館長

託馬斯·坎貝爾,舊金山藝術博物館現任館長

馬克斯·霍萊因,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任館長

據《紐約時報》報導,2017年迫於壓力辭職的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託馬斯·坎貝爾(Thomas P. Campbell)於11月1日正式出任舊金山藝術博物館館長一職。而在2018年早些時候卸任舊金山藝術博物館館長一職的馬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則於近日剛剛接替了坎貝爾的工作,成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館長。

舊金山藝術博物館歷時6個月,終於選定坎貝爾作為新一任館長,負責笛洋博物館和榮耀殿堂(舊金山藝術博物館的兩個組成部分)。舊金山藝術博物館最近幾年在迅速提升國際形象的同時,也因博物館管理層的連續變動而引發關注。除了館長霍萊因,美術館前明星館長科林·貝利(Colin Bailey)也在2015年離開,前往領導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

對於兩大博物館交換館長,現年56歲的坎貝爾上周二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這樣機緣巧合的安排十分有趣,對於新的工作,我感到很振奮。正如霍萊因已為我鋪墊了基礎工作,我也為他做了相應的鋪墊。」

據Artnet報導稱,在坎貝爾擔任大都會館長期間,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大幅增長,線上活動也得到擴充。同時,大都會也加強了當代藝術部分的參與,將位於曼哈頓上東區前惠特尼美術館的空間改為了大都會布勞耶(Met Breuer)分館,致力於打造古代和當代藝術並存的展覽模式。但坎貝爾在大都會期間也遭到了不少批評。首先是場館的財政赤字導致裁員,員工士氣大為受挫;另外,也有人質疑坎貝爾的管理能力,一下子想做得太多又過於急切。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舊金山藝術博物館兩家美術館在運營規模上其實有很大差別。相較於大都會2000人的大團隊,後者員工人數大約為500名。根據2016年財務報告,前者的預算為3.05億美元,而後者大約在6000萬美元。另外,舊金山藝術博物館每年接待的參觀者大約在160萬人次,而大都會則是700萬人次。

隨著坎貝爾正式走馬上任,現任大都會館長霍萊因也發表了聲明,表示他「很期待能夠從各方面和託馬斯領導的笛洋博物館和榮耀殿堂進行合作。」

(文/陸斯嘉)

瑞士 | MCH集團臨時執行長郝士高

巴塞爾藝術展母公司財務自救:出售杜塞道夫與印度藝博會股權,退出新加坡藝術展

郝士高

據《藝術新聞》報導,11月2日,總部位於瑞士、世界頂級藝術博覽會巴塞爾藝術展的母公司MCH集團宣布,將放棄開拓一系列新的區域性展會。除了出售德國杜塞道夫藝博會以及印度藝博會的股權,MCH集團也將退出2019秋季全新打造的「藝術新加坡」(ART SG)。此外,全新的豪車展(Grand Basel)也不會登陸2019年邁阿密海灘藝術展了。

上述消息宣布的時間令人尷尬,因為11月8日,今年的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就將開幕。今年夏季,負面消息也是接踵而至:先是集團執行長康再生(René Kamm)8月突然辭職,隨後,全球頂尖專業鐘錶珠寶展覽「巴塞爾國際鐘錶珠寶展」的最大參展商斯沃琪集團決定,不再參與2019年的珠寶展。

今年2月,MCH集團公布了2017年度財報,近1.19億美元的年度虧損令外界驚訝。此次,根據MCH集團官方聲明,由於展覽和活動行業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公司需要做出相應重大改變以穩定全局,在對投資與發展做出戰略評估後,公司決定退出某些藝術博覽會。

9月剛剛走馬上任的MCH集團臨時執行長郝士高(Hans-Kristian Hoejsgaard)在聲明中表示,「在實體和數字領域,我們都必須進一步將傳統的線下活動能力整合到線上,形成一套體驗式營銷的綜合能力。」

儘管砍掉了部分藝博會,巴塞爾展會和巴塞爾城市項目將繼續推進。2017年集團投資的項目「倫敦大師傑作展」(Masterpiece London)也確定舉辦並會擴大規模。郝士高近日對《藝術新聞》表示,「目前我們正在與亞洲、美國緊密合作,確定參展內容。我們希望在2019年上半年向大家公布擴容後的倫敦大師傑作展的細節,展覽預期在2020年舉辦。」根據最新消息,擴容後的第二屆大師傑作展「有望赴亞洲展出」,2018年香港巴塞爾的成功給組織者們提供了信心。

(文/陸斯嘉)

英國德文郡 | 普利茲克獎得主彼得·卒姆託

在英國完成第一座永久建築,向文藝復興建築師致敬

彼得·卒姆託

近日,瑞士著名建築師彼得·卒姆託(Peter Zumthor)完成了他的新作「世俗的撤退」(Secular Retreat),這是一座度假屋,位於德文郡附近,被鄉村風景所環繞。卒姆託以此設計向他的偶像、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致敬。據archdaily網站報導,這將是這位普利茲克獎獲獎建築師在英國建造的第一座永久性建築。

卒姆託的這座建築用手工壘砌的混凝土建成,這種技術能夠為內外的牆都賦予條紋狀的形態。「我在這裡承襲了安德烈亞·帕拉第奧的傳統,」在一次建築的參觀中,卒姆託這樣說道。「我不想自比這位文藝復興建築師,他是我最喜歡的一名建築師,不過他設計的別墅是為夏季居住設計的。」

彼得·卒姆託的新建築「世俗的撤退」

卒姆託說他的目標是仿效帕拉第奧設計中「材料的存在以及空間、光影之間的美妙的掌控力」。卒姆託認為,一座建築之所以美麗,應該是因為它能給你帶來幫助,而不是壓迫。

據dezeen報導,「世俗的撤退」是Living Architecture的第七座房屋,這是一家由著名作家阿蘭·德波頓創立的房屋租借公司,讓人們有機會租住由享譽盛名的建築師們設計的房子。事實上,「世俗的撤退」是第一個被委任的項目,不過,完成的時間卻比其它幾座建築都要長,時間延長的原因之一在於建築所包含的細節和工藝。

手工堆砌的混凝土牆必須一層一層完成,每一層都標誌了一天的工作量,而石灰石地板則是定做的,完全符合每一塊來自採石場的石板尺寸。

「我有一個概念——我創作原作。」卒姆託在採訪中告訴dezeen,「我的作品永遠是我的作品,而不是我合作者的作品,我不是一個商標,我的一切作品都是自己創作的。」

世俗的撤退

建築的布局很簡單,在一層樓內鋪開。建築兩側各有一個翼樓,分別有3間臥室和兩間臥室。連接翼樓的是一塊寬闊的起居空間,包括廚房、圍繞壁爐的休息區,以及一些安靜的空間。幾乎所有的家具都是卒姆託設計的,包括木製餐桌,以及臥室裡的粉色小凳子等等。

在上方,混凝土屋頂「懸浮」在混凝土柱體之上,內部由隱藏的金屬結構抬起。「在大屋頂下,你擁有一塊中央的公共空間,也有五間有獨立衛生間的臥室,」卒姆託說道,「這有點像酒店,不過,你可以在這裡做各種事情。」

今年年底,這座房子將被用於短期租借。

(文/錢雪兒)

法國馬賽 | 著名建築師讓·努維爾

辦公摩天樓新作完工,為城市添上紅白藍三色的天際線

讓·努維爾

據dezeen報導,普利茲克獎得主、法國著名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所設計的建築「馬賽曲」(La Marseillaise)已經完工,建築的外觀由27種色調的紅、白、藍組成,讓·努維爾希望以此來呼應這座港口城市的景觀。

這座摩天樓高135米,位於馬賽海濱新興的商業區Euroméditerranée,它毗鄰扎哈·哈迪德為法國船運公司CMA CGM設計的、高142米的總部大樓。

根據任務書,這座新建築將成為「這個地區新的建築頌歌」,為此,讓·努維爾決定使用27種不同色調的紅、白、藍,在網格混凝土外觀上創造出大膽的漸變色效果。

藍色代表城市的天空,紅色意在模仿城市屋頂的色彩,而白色則指代卡朗格灣山脈(Massif des Calanques)巖石的色彩——崎嶇的沿海山脈從馬賽向卡西斯小鎮蜿蜒。

城市天際線中的建築「馬賽曲」

「世界各地的大樓看起來千篇一律,它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存在,」讓·努維爾說道,「它們無法描述城市的面貌,它們很高,卻沒有自己的個性……我的建築是獨一無二的,屬於地中海的海濱空氣……建築所產生的愉悅一部分來自它與城市氛圍的融合,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它在霧裡,在雨裡,在朦朧的黑暗裡……而當玻璃隱匿不見的時候,剩下的只有一塊數域。」

在項目陳述中,讓·努維爾形容這個建築是一座輕盈的混凝土建築,「它輕盈得如同一幅未完成的建築草圖,就像你在電腦屏幕上看到的那種只有線條和筆畫的草圖一樣。」他說,建築將和陽光嬉戲,在天空中畫出自己的影子,「那是一層層薄薄的影子,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卻為複雜的數學遊戲灑下種子。」

建築近景

「馬賽曲」包含3.5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共有31層,其中容納了一個餐廳、一個託兒所和五家商店。

此前,讓·努維爾已經在雪梨、巴塞隆納、巴黎等世界各地設計過大樓。

(文/錢雪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宮崎駿傳奇將「開啟」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
    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將在2021年4月30日開館,澎湃新聞獲悉,其開幕展覽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回顧展,以此慶祝他60年的傳奇職業生涯。從動畫到攝影,從手繪到人工智慧,藝術家始終探索人類情感,講述人類寓言,攝影師特雷弗·帕格林就以新作《開花》表達疫情後「悼念」。
  • 一周藝術人物|卡特蘭15萬美元的香蕉與蓋蒂首任館長的蛋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上世紀90年代起歷任國家級書法、篆刻大展評審委員。2005年在山東臨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劉一聞藝術館」。2016年在上海成立「劉一聞大師工作室」。多年來,他形成了自身書畫印完整的創作體系和迥異時趣的典雅風格,也是上海博物館書畫、篆刻研究方面最為重要的專家之一。
  • 一周藝術人物|行為藝術教母遭襲,非裔美國人藝術史將建檔
    英國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與「行為藝術教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最近雙雙遇到一些不快,前者因為相繼撤空了在英格蘭德文郡的三座建築與碼頭餐廳,引起當地人的失望與批評,而後者更是在佛羅倫斯受到了觀眾襲擊,所幸沒有受傷。相比之下,非裔美國藝術家們迎來了一個好消息,蓋蒂研究所上周宣布啟動新項目,整合非裔美國人藝術史檔案。
  • 一周藝術人物|妹島和世眼裡的「瓊花」:崑山博物館設計公布
    崑山博物館(美術館)概念方案近日公布,在普利茲克獎得主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設計中,博物館外觀宛若「崑山三寶」之一的瓊花正在盛開。今秋,伊朗攝影師及電影製片人詩琳·娜夏特將舉辦一場只有伊朗女性藝術家的展覽,讓世界各地的觀眾看到伊朗女性藝術家的才華與創作的豐富性。
  • 一周藝術人物|比利時藏家因偽作被捕,達明·赫斯特回顧創作
    2019年英國特納獎得主之一的勞倫斯·阿布·哈姆丹近日獲得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和義大利都靈某基金會的委託項目,而他的「大師兄」,1995年摘得特納獎的藝術家達明·赫斯特也投入了下一場回顧展的準備。《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中國藏品驚豔丹佛藝術博物館 美國華人功不可沒
    (中國僑網 資料圖)   中國僑網2月1日電 2018年新年伊始,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推出了名為《連通亞洲》的大型專題藝術展。這個展覽是由丹佛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焦天龍博士策劃推出。他是丹佛藝術博物館首位來自中國的亞洲部主任。
  • 一周藝術人物|傑夫·昆斯又「抄襲」,波納米評藝博會流行病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巴黎 | 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傑夫·昆斯又被判「抄襲」,17萬美元賠償卻微不足道傑夫·昆斯《冬季事件(社會新聞)》(Fait d』hiver)是美國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1988年的陶瓷作品,以女人臥在雪地,一隻小豬依偎身旁為主要特色。
  • 一周藝術人物|首位仿真機器人藝術個展將展,已售百萬美元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任命賴因·沃爾夫斯為新任館長;在倫敦,雕塑家雷切爾·懷特裡德獲2019年英國「女王生日獎」並被授予爵士爵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建築學家李道增、洛杉磯MOCA創始人辭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整理/錢雪兒)美國洛杉磯 | 藝術贊助人、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聯合創建人瑪麗·諾裡斯80歲因肺炎辭世,對洛杉磯藝術與建築領域功不可沒瑪麗·諾裡斯瑪麗·諾裡斯(Merry Norris)是洛杉磯著名的藝術贊助人
  • 讓·努維爾新作:「馬賽曲」大樓,用簡單幾何圖形創造複雜的建築
    他們使用的是現有的服務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系統,並能夠在這兩方面上自然的保持可持續性發展和城市化進程。」該觀點講述了一座城市規劃核心思想,以海洋和馬賽區域為中心,逐漸開發,發展成為一座城市,而這些高樓也是以此為理論依據而建造。
  • 一周藝術人物|阿布拉莫維奇演繹卡拉斯,建築大師羅傑斯退休
    曾聯合設計出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英國著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宣布退休,他憑藉對英國建築的推動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等榮譽。在中國,建築師劉家琨公布浙江麗水「文裡·松陽」街區的保護更新項目;在美國,「2022年夏威夷三年展」選定了主策展人招穎思。《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251年的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迎來首任女院長
    在上海,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徐昌酩舉辦誕辰九十周年回顧展,重溫藝術風採;一對被西藏改變的藝術家夫妻,用畫筆不斷回到雪域深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文/錢雪兒)美國新墨西哥州 | 藝術家梅·史蒂文斯因阿爾茲海默症逝世,是藝術家也是鬥士梅·史蒂文斯在蘇荷區的工作室,197412月9日,在與阿爾茲海默症抗爭數年後,藝術家梅·史蒂文斯(May
  • 一周藝術人物|透納獎的創新與缺位,羅傑斯的建築師社會責任
    上周,英美兩項重要藝術獎項公布:2019年度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授予英國人理察·羅傑斯,表彰他的社會責任;2018年英國透納獎頒發給一部用iPhone拍攝的電影,史無前例集結了各類影像提名的本次透納獎,也是傳統繪畫和雕塑缺位的一屆。
  • 一周藝術人物|庚子藝事的八旬策劃者,為孩子插畫的建築師
    一周藝術人物中,在美國,由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震蕩繼續蔓延,在藝術界中,藝術團體遊擊隊女孩錄製短片探討有關「黑人的命也是命」議題;在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所在事務所發布「小黃瓜」插畫書,讓隔離在家的孩子開啟「建築之旅」。
  • 一周藝術人物|柯律格講中國瞬間,英國皇家藝術院新換CEO
    上周,進入第251年的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宣布了秘書兼執行長的新人選,現任凡·高博物館館長呂格爾成為繼任者。在北京,來自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榮休教授柯律格將於今秋開講,談「中國藝術史上的三個跨國瞬間」。不久前拿下2019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的建築師格雷姆肖則提醒人們警惕「手提包建築」並提倡迷你型住宅。
  • 上海這些博物館藝術館都將於明天恢復對外開放啦!|名單持續更新中
    繼上海博物館官宣開門後,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程十髮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等申城重要博物館藝術館也都將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以「八德園」為藍本,預計明年9月完工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效果圖600餘件張大千相關藝術品落戶成都孫凱的父親孫雲生是張大千最親密的關門弟子之一,追隨張大千長達47年。1956年,孫雲生一家遷入張大千在巴西聖保羅市附近營造的中式園林八德園,照料大千起居並深造畫藝。
  • 獰厲之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中國古代青銅器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歷史悠久的博物館之一,尤以收藏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藏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歷代帝王圖》《搗練圖》等,皆是赫赫名作。亦珍藏有青銅、陶瓷、紡織品、雕塑等各類藝術瑰寶。西周初期 □父丁壺 高32cm 口徑12.4cm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壺是古代常見的酒器。這件壺內有三字銘文:『□父丁。』此青銅壺造型較為特殊,整體偏纖細,帶蓋,圓腹,侈口,圈足,頸部兩側有對稱的貫耳。
  •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風景畫展」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開幕式現場2018年9月20日,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埃斯凱納齊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穿越大洋的藝術——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埃斯凱納齊藝術博物館藏19-20世紀風景畫展」本次展覽不僅會讓中國觀眾欣賞到來自美國、歐洲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也能夠讓大家通過作品了解社會發展的變遷和歷史,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情感,增強兩國人民的了解。印第安納大學校長麥可•麥克羅比表示,「本次展覽是印第安納大學埃斯凱納齊藝術博物館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之間的首次合作,也標誌著中美高校博物館在這方面的首次合作。
  • 一周藝術人物|翁同龢後人捐美183件文物引發的爭議與思考
    上周,美國幾乎獨攬藝術界重磅消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穫一批珍貴的翁氏六代家藏書畫,大大填補了館藏的中國晚期書畫;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美國國家美術館各自宣布了歷史上的首任女性館長,打破男性一統的格局。在紐奧良與舊金山,建築師博埃裡與藝術家塞爾敏帶著充滿想像的作品來到人們面前。